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一脉相承·多点创新·立体传播——《拿手好戏》印象
首页> 文娱频道> 影视综艺看点 > 正文

一脉相承·多点创新·立体传播——《拿手好戏》印象

来源:光明网2022-10-29 16:30

  8月27日晚,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的沉浸式戏曲研学文化节目《拿手好戏》在央视综艺频道(CCTV-3)开播。节目邀请王珮瑜、何赛飞、小香玉、吴琼等戏曲名家担任戏社社长,借助青年戏曲演员和跨界嘉宾的视角,在“研学+创演”的过程中,带大众了解、学习戏曲知识,沉浸式感受戏曲艺术的魅力,深探戏曲文化的传承与传播。《拿手好戏》的成功,源自于对中国历史文化的自信和坚守,体现了继承中的融合,发展中的创新,与观众和用户实现了审美的共鸣与情感的共振。

  一、让戏曲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之美

  《拿手好戏》以传统戏曲为主体内容展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全视角审美表达,以沉浸式研学为表现形式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创新传承与传播,节目呈现出浓厚的东方韵味与中国风范,彰显中国传统之美。

  首先,全方位展现传统戏曲的韵律之美。《拿手好戏》以京剧、豫剧、越剧、黄梅戏为主要研学剧种,兼设百花戏社,南腔北调,尽显中国戏曲的博大精深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美。节目让各个领域明星来体验中华民族传承千年的戏曲文化,赏经典,品曲味,学戏魂,让他们进行一次精神的提升和对中华文化的感悟。学员们都拿出了自己的拿手好戏,了解、学习、领略到了中国戏曲的瑰美。

  其次,多要素烘托戏曲文化的外在之美。与以往演播厅摄制的文化类节目不同,《拿手好戏》以中国古典园林为研学场所和拍摄基地,园林风格与戏曲特色遥相呼应。传统文化元素的设计俯拾皆是、颇具匠心。如用猜谜的方式设计腰牌,以传统文化为谜题解谜学员特点。吴侬软语小百灵指黄龄,蜀地木兰、刚柔并济指李斯丹妮,越地佳丽、师出名门指陈栏芳。学员的古学堂、笔墨纸砚的考试工具、何赛飞的毛笔字、吴琼的茶艺等等,每个场景细节的设计都浸透着中国传统文化元素。

  再次,深层次彰显戏曲家的内在之美。《拿手好戏》不仅呈现中国戏曲的艺术之美,也充分展现了中国戏曲人的精神之美。豫剧戏社社长小香玉在讲述豫剧的时候说,优秀的演员要能够感受戏比天大的精气神。京剧社社长王珮瑜告诫年轻学员不但要勤奋,能吃苦,更要有规矩意识,没有戏里戏外的规矩,难成艺术方圆。

  二、让古典与时尚在创新中融合

  中华文化兼容并蓄、求同存异的特性为文化类节目的创新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内动力。戏曲是在不断借鉴和融合其他艺术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拿手好戏》节目也采用了多种融合手法在传承中创新了中国戏曲文化。

  首先,节目体现了古今融合的创新理念。中国戏曲既是古典的,也应该是时尚的。创演是《拿手好戏》的最大亮点。如尚雯婕采用“电子风+念白”,李斯丹妮说唱李白诗,张颜齐“京剧+说唱”,梁汉文表演“流行曲+粤剧”等,百年经典戏曲与现代流行音乐碰撞出了时尚的火花;现代艺术与传统文化嫁接展现了古典的神韵。

  其次,节目带来了真假难分的梦幻之美。“来时皆是台前客,沉浸便为戏中人。”《拿手好戏》采用贴近年轻学员审美诉求的方式,让他们感知中国戏曲的美与韵。在主题为“相遇”的研学节目环节,越剧园里设计了红楼梦游园的场景,让贾府人物活灵活现在学员眼前;京剧园设计了真人版的《同光十三绝》,让观众一时难分戏里戏外,场上场下;黄梅戏园设计了《天仙配》选段,七仙女下凡到学员身边,带来阵阵惊喜。

  三、从多方认可到立体传播

  作为一档创新性很强的传统文化类节目,《拿手好戏》无疑是成功的。但是,在媒介和信息过剩的今天,优秀的节目还需要成功的营销。《拿手好戏》的综合营销传播同样可圈可点。首先,节目获得了戏曲圈内的广泛认可和专业传播。国家京剧院、北京京剧院、上海京剧院、中国戏曲学院、浙江小百花越剧院等戏曲院团和专业人士对该节目的创作与创新都给予了较高的评价。受到专业人士的认可是专业类节目成功的基本标志。其次,节目在年轻人中传播广泛。节目在微博、抖音、快手、视频号等新媒体上有大量的年轻人参与互动就是最好的例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节目受年轻人欢迎比受专业人士欢迎更有价值。第三,节目赢得了一定数量的海外观众和用户。据了解,该节目在美国、法国、日本、意大利、法国、加拿大、俄罗斯甚至南非都有一定数量的观众,且积极参与央视频组织的“云鉴赏团”的节目互动。这种现象对传播中国传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提升中国文化形象当然有正面的促进作用。当然,最能说明《拿手好戏》节目成功的还是来自于媒介本身传播相关的数据。截至2022年10月25日,该节目已经连续九周登顶文化类综艺影响榜TOP1,累计曝光达54.6亿人次,累计全网热搜热榜502个,话题阅读量破17亿人次,全网视频播放总量破8.5亿人次。

  艺术之路漫漫且修远兮。《拿手好戏》还是一档新节目,在故事性、戏剧性、文化性和艺术性等方面还有不少创新和完善的空间。期望《拿手好戏》越来越拿手,更多的好戏在后头!

  作者:

  陆地,北京大学视听传播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孙延凤,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研究生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湖北秭归:农活竞技欢乐多

  • 全球唯一的白色大熊猫正脸照首度公开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俞书宏院士团队研制出一种高性能纤维素基纳米纸材料,其在极端条件下仍可保持优异的机械和电绝缘性能。相关成果日前发表于《先进材料》。
2023-05-26 09:25
立足我国人多地少的资源禀赋,面向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时代要求,如何向戈壁沙漠要效益、要农产品?让我们走进四地设施农业现场,感受“唤醒”沉睡戈壁和茫茫沙漠的神奇力量。
2023-05-26 09:23
北京人艺经典话剧《茶馆》采用8K技术录制,通过网络平台观看直播的观众达5000万人次,掀起线上看话剧热潮;多位歌手视频平台开唱,线上演唱会引发现象级传播……数字技术的创新发展,让舞台艺术的作品呈现、演出场景发生了颠覆式变化。
2023-05-26 09:22
这颗卫星是“一国两制”下澳门和内地合作的产物。卫星升空后将至少在轨运行五年,为年轻一代科研人员开展科研、开发先进科学数据产品服务提供平台。
2023-05-26 09:22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经济复苏面临严峻挑战,创新发展、合作共赢是大势所趋。
2023-05-26 09:21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指出,建设数字中国是数字时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引擎,是构筑国家竞争新优势的有力支撑。2000年前后,不少省市就政务信息的开放共享等制定了地方性法规或政府规章,但随着数据立法的兴起,多数地方的政务信息立法被废止。
2023-05-25 10:05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的同学们回信,对他们提出殷切期望。一个个科技小院如种子般播撒开来,向下扎根、向上生长。2009年,全国第一个科技小院在河北省曲周县成立,到今天,全国已建立1048个科技小院,覆盖31个省份;此外,科技小院模式还得到联合国粮农组织推介,逐渐走向世界。
2023-05-25 10:05
广州港南沙港区四期全自动化码头,集北斗导航、5G通讯、无人驾驶等前沿技术于一体。专家表示,去年以来,我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呈现规模稳步提升的发展态势,离不开市场需求的拉动。
2023-05-25 10:08
5月24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以下简称自然科学基金委)正式发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请托行为禁止清单》(以下简称“禁止清单”)。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请托行为禁止清单(征求意见稿)》基础上,此次正式发布的“禁止清单”对科研人员、依托单位、评审专家和自然科学基金委工作人员的24类行为进行了规定。
2023-05-25 10:07
2022年底,按照科技部等八部委《关于开展科技人才评价改革试点的工作方案》文件要求,涉及21家科研单位和6个地方、为期2年的科技人才评价改革试点拉开序幕。
2023-05-25 06:05
二氧化碳人工合成淀粉、二氧化碳人工合成葡萄糖和脂肪酸、生物基尼龙替代化石基尼龙、高效生物合成人乳寡糖……今天,这些原料都可以在工业厂房里生产出来。
2023-05-25 06:05
目前,高三学子们已进入高考冲刺阶段,面临的压力也越来越大。相关数据显示,75%的学生在临考前都有紧张、焦虑、恐慌等情绪。而这些不良情绪会给考生造成一定影响。
2023-05-24 09:31
产业转型可能带来人力资源供给与岗位需求的结构性矛盾,而在广东中山,当传统的产业工人遇到数智化转型,又会呈现怎样的情形?
2023-05-24 09:29
23日12时30分许,2023年珠峰科考13名登顶队员成功登顶地球之巅珠穆朗玛峰。之后,他们将完成峰顶雪冰样品采集等重要科考任务。
2023-05-24 09:19
今年以来,以电动载人汽车、锂电池、太阳能电池为代表的“新三样”产品出口增势迅猛。
2023-05-24 09:17
近日,农业农村部在各省推荐基础上遴选发布2022年十大农作物、畜禽、水产优异种质资源,旨在提升全民资源保护意识。
2023-05-24 09:17
科协是科技工作者的群众组织,是党领导下的人民团体,是党和政府联系科技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
2023-05-23 10:52
中国以19373.35位居全球第一,美国为17610.47,前10名还包括德国、英国、日本、法国、韩国、加拿大、瑞士和印度。
2023-05-23 09:33
自2008年起,中国科学院生物多样性委员会组织300多位专家,全面系统地收集整理公开发表的中国生物物种数据,分类学专家对每条数据进行审定确认,最终汇编成《中国生物物种名录》。
2023-05-23 09:29
22日,青海省林草局正式对外发布《青海植物名录(2022版)》。该名录对于学术研究、政策制定、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编目和保护、科学普及等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2023-05-23 09:28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