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北京曲剧唱好“京腔京韵”
首页> 文娱频道> 资讯 > 正文

北京曲剧唱好“京腔京韵”

来源:人民日报2022-11-04 10:40

  今年是北京曲剧这一剧种命名70周年。相对于古都北京,70年的曲剧还很年轻,它紧扣时代脉搏,从未停止探索的脚步。

  图为《相约青春》剧照。许 娣供图

  如何用一种新的曲艺形式来反映新时代新生活?新中国成立之初,曹宝禄、魏喜奎、顾荣甫等曲艺人组织“群艺社”,演唱反映现实生活的“解放新戏”。1952年,《柳树井》成功上演,在老舍先生建议下,这一新兴剧种正式定名为“曲剧”,还在“曲剧”前面特意加上“北京”二字以突出地域特色,填补了北京本土剧种的空白。

  曲剧吐字清晰,乐曲动听,比较生活化,适宜大众欣赏。1960年,山西省平陆县61个民工食物中毒,生命垂危。各方人士紧急驰援,成功挽救了他们的生命。北京曲剧团当时正在合肥演出,听到消息后,团员们当即排练几十个小时,完成《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的创作,把这个动人的故事搬上舞台,在观众中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曲剧表演朴实,有时夹杂诙谐的讽刺与夸张,更具观赏性。有的曲调还可以成为流行的民歌。

  作为一个年轻剧种,北京曲剧不仅站稳了脚跟,而且不断推出精品力作。“老舍系列”成为北京市曲剧团的经典作品,包括展现清末老北京风俗画卷的《正红旗下》,展现平民百姓在日寇铁蹄下从隐忍到反抗的《四世同堂》,讲述曲艺人翻身做主人成为文艺工作者的《方珍珠》,聚焦一心为老百姓谋幸福、改造臭水沟的《龙须沟》……北京曲剧版《茶馆》一经公演即获好评,连演百场。2021年9月,该剧复排演出,观众争相“二刷”观看。业内专家评价:“北京曲剧年轻一代演员经得起考验,将经典作品延续。本剧既保留了话剧的精髓,同时也将北京曲剧的特点展现出来。北京曲剧《茶馆》历久弥新!”

  北京曲剧除了讲述胡同里的家长里短,更注重讲述在北京这片热土上创新创业的人物故事,拓宽题材范围,赢得更多观众的喜爱。《相约青春》聚焦大学生村官,讲述一名大学生成长为一名深受广大村民喜爱的村官的故事。《花落花又开》关注京郊百姓生活的变化,将乡亲们从农民变成居民、面对新生活的情绪状态生动地展现出来。《无处不在》以12345市民服务热线为切入点,在欢快、幽默甚至有些夸张的舞台气氛中,刻画了为人民服务的新时代社区工作者群像。抗疫期间,艺术家们创作了《不再受病欺》《定有晴天》《共克时艰凯旋来》《最美的模样》等北京曲剧唱段及歌曲,起到抚慰人心、同心抗疫的积极效果。

  剧团还在官网启动了“云上练、云上唱、云上赏”系列活动,展示演员居家练功的场景,举办首届线上票友大赛,播放一系列经典剧目。原先只能在剧场看到的北京曲剧经典剧目,现在打开网络平台直播便能观看完整版本。“原来北京曲剧这么好看”“疫情之后一定要到剧场去追剧”,网友们纷纷留言、点赞。

  从1975年进入北京戏曲学校北京曲剧学员班以来,在这方舞台上,我见证了北京曲剧在前辈的引领下不断发展壮大。如今,一批批新生代北京曲剧人已接过接力棒,一边继承传统、打磨经典剧目,一边继续拓展曲剧的现代表达和有效传播渠道。他们在用心用情唱好新时代的“京腔京韵”。

  (作者许娣为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记者施芳采访整理)

[ 责编:张晓荣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村BA”总决赛决出冠军

  • 数字科技赋能文旅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规划》以党的二十大精神指导实践,为数字中国建设锚定了新时期发展方位,为加快提升数字中国建设的整体性、系统性、协同性谋划了战略路径。
2023-03-28 04:30
创新型人才起步在大学,奠基在大学,大学教育为未来的创新型人才培根铸魂、启智储能。
2023-03-28 04:40
建设数字中国,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重要一环。适应科技发展趋势、以数字化促进发展水平提升是各国人民共同的追求。
2023-03-28 04:30
此次,科研团队对我国西北地区约1.7亿年前的一种侏罗纪远古植物化石进行了重新研究。
2023-03-28 03:40
解伟介绍,该研究基于“在最适宜的地区生产最适宜的农产品”的原则,开发大型农业生产布局优化模型,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多个维度开展单目标或多目标优化。
2023-03-28 03:40
在全人工繁殖、实验室环境仿自然繁殖的成功突破基础上,积极探索长江鲟野外自然繁殖,开展相关试验活动。
2023-03-28 09:06
他们深爱着这一切。记者采访时,看到考古队员们喜欢放置各种水下设备当作纪念品。即使在北京办公室的咖啡机旁,也要放一个考古船的模型。倒一杯水的时间,思绪便能回到那些水底的高光时刻。
2023-03-28 04:40
细胞可以通过命运决定过程来不断适应环境变化,实现并完善自身功能。
2023-03-27 10:41
地球的历史,浓缩在自然博物馆中。
2023-03-27 10:06
近日,一蛙类新物种在浙江省舟山群岛被发现,中国计量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金园庭教授研究团队历时十年开展的两栖动物多样性与进化研究取得新进展。
2023-03-27 10:03
芯片为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芯片速度的提升得益于晶体管的微缩,然而当前传统硅基场效应晶体管的性能逐渐接近其本征物理极限。
2023-03-27 10:02
实用的知识技能、良好的实践体验,吸引越来越多的人来到社区科普大学的教室。
2023-03-27 10:00
2023 年 3 月 26 日,“典赞·2022 科普中国”揭晓盛典特别节目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综合频道 CCTV-1 播出,现场揭晓 2022 年度十大科普人物、十大科普作品、十大科普事件和十大科学辟谣榜。
2023-03-26 17:17
近日,由中国科协、中央网信办、科技部联合指导,科普中国、学习强国、中国科普网、人民日报视频客户端、新华网、央视频、光明网、抖音、快手、新浪、知乎、哔哩哔哩、网易、腾讯等 14 家网络平台在“典赞·2022 科普中国”揭晓盛典上,共同启动 2023 年科普短视频创作联合行动。
2023-03-26 17:16
国家一级博物馆、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上海科技馆将自3月31日晚闭馆后启动其开放运行20余年来最大规模的系统化升级改造。上海科技馆自2001年12月18日正式向公众开放以来,已累计接待国内外观众逾8000万人次,是最热门的全国科普教育基地之一。
2023-03-25 18:54
在北京亦庄,乘客已经能通过手机约来一辆没有安全员、真正的无人驾驶“出租车”。
2023-03-24 10:55
工业和信息化部23日公布,截至2月末,我国5G基站总数达238.4万个,比上年末净增7.21万个,占移动基站总数的21.9%,5G网络建设稳步推进。
2023-03-24 10:32
因京剧与无线电结缘,学京剧要苦练扎实基本功的精神也深深影响了王小谟后来的科研之路。 在这样煞费苦心设计的人才培养机制下,王小谟还任命当时年仅30岁的曹晨担任某型预警机的副总师。
2023-03-24 10:14
新世纪之交,在南平,茶文化还与“科技特派员”这一新生事物相互交织,共同在闽北大地奏响茶山新曲。
2023-03-24 09:57
从蒸汽机到动力电池,从电子管到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从“大哥大”到智能手机……回顾人类科技发展史,技术创新进步从来都是一个不断优化迭代的过程。
2023-03-24 10:02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