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老舍剧场启幕 京城再添文艺新地标
首页> 文娱频道> 资讯 > 正文

老舍剧场启幕 京城再添文艺新地标

来源:北京青年报2022-11-07 10:44

  随着一台由老中青少四代文艺工作者倾情演绎的文艺演出《有爱 有家有我们》的上演,11月5日,京城又增添了一处文艺新地标——老舍剧场。这座位于西城区前门西大街95号北京市文联院内的剧场,是扎实推进北京全国文化中心建设,转变文联职能,发挥组织优势和专业优势,打造“大戏看北京”文化名片的具体行动。

  市文联四位原主席塑像

  迁址剧场前厅

  启幕当日,老舍、曹禺、杨沫、管桦四位北京市文联原主席的塑像,由文联大楼前厅正式迁驻至老舍剧场前厅。北京市委宣传部分管日常工作的副部长赵卫东,中国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董耀鹏,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陈彦,《人民文学》副主编、作家徐则臣等为雕像揭幕。徐则臣代表广大北京文艺家向四位主席致敬。他表示,几十年前,四位先生凭借卓越的才华、勤奋的努力,以及对民族和人民深挚的爱,激情昂扬,笔耕不辍,留下了一部又一部无愧于时代和母语的经典。在这四位伟大的文艺家面前,我们这些后来者当肃然起立、礼敬有加,同时,更需传承薪火、光大精神。在这里,四位前辈必会助力北京文艺的火种越发开阔雄浑地燎原,让一种纯粹的、高昂的文艺精神更好地深入人心;必将会更有效地鼓舞、激励和督促北京的文艺工作者们守好初心、俯仰天地、体察生民,为一个更美好的时代和未来不懈地思索和放歌。

  以老舍剧场为核心

  打造市文联创展空间

  首都文艺家代表范迪安、叶培贵、陈维亚、李金斗、黄建新、孟繁华、王一川、徐则臣等,共同开启老舍剧场启幕瞬间。据悉,以老舍剧场为核心的北京市文联创展空间,总面积4000多平方米,集演出、展览、创作、交流等功能为一体。其中老舍剧场面积975平方米,坐席300个,可满足戏剧、音乐、舞蹈等多种舞台艺术表演及电影放映需要,剧场基调为红色,小而温馨。剧场以北京市文联首任主席老舍先生命名,向已故人民艺术家致敬,也象征北京艺术家为人民服务薪火相传。

  在启幕仪式上,北京市文联主席陈平表示,北京市文联将聚焦创作、汇聚精品、服务人民,为重要创作项目提供孵化平台,为优秀文艺作品提供排练场地,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精品力作,将老舍剧场打造成为北京大戏的诞生之地;发现和挖掘一批有艺术价值的优质作品,让剧场大戏不断、好戏连台,常演常新、演出品牌,将老舍剧场打造成为北京大戏的展演之地;通过演出观赏与艺术普及,引导首都市民看大戏、看好戏、读懂戏,沉浸式体验艺术之美,高质量享受文化生活,将老舍剧场打造成为北京大戏的传播之地。

  打造首都文艺

  精品力作孵化平台

  北京市文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陈宁称,北京市文联聚焦团结引领文艺工作者的“主责”和文艺创作生产的“主业”,优化、整合、升级原有文艺创作资源,改造形成以“老舍剧场”为核心的北京市文联创展空间,将坚持公益性定位,以服务文艺创作为核心,以服务艺术家为根本任务,着力打造首都文艺的精品力作孵化平台、专业人才成长平台、优秀成果展示平台、公众素养提升平台和首都“文艺家之家”,助力北京文艺事业发展出人才、出精品。北京舞协主席陈维亚代表首都文艺家致辞:老舍剧场的落成,对文联来说是服务文艺家职能的转型和深化,对文艺家来说是创作和展示舞台的丰富与拓展,对于首都文艺创作必将起到有效的激励和促进作用。

  创展空间

  同步推出三场展览

  老舍剧场启幕文艺演出《有爱 有家有我们》,汇聚了演奏家、歌唱家和京剧名家,呈现了一场视听盛宴,向传统经典致敬、向文艺名家致敬、向党和人民致敬。

  老舍剧场启幕当天,三场展览在以剧场为核心的创展空间同步展出。

  “丹青北京——美术精品展”,收录从“北京风韵”、“北京意象”、“京城之脊·一脉绵延”等主题创作中遴选出来的精品力作80余幅,包括中国画、油画、版画等,尺幅方寸之间展现北京的缤纷绚烂鲜活气象。

  “大戏回望——舞台美术精品邀请展”,展示近3年来40余部戏剧的舞台美术设计,涉及舞剧、话剧、音乐剧、偶剧等,通过实物、模型、手稿、视频、剧照等形式,展示多领域跨界融合的当代舞台美术态势。“文脉流芳——北京市文联史”展览,回顾了文联自1950年5月成立以来创作的近百件经典作品,包括29件实物,70余位艺术家介绍,展览利用3D技术和视频展示,展现了文联历史和新时代的创作成果。

  文/记者 郭佳

  摄影/记者 王晓溪

[ 责编:张晓荣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村BA”总决赛决出冠军

  • 数字科技赋能文旅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规划》以党的二十大精神指导实践,为数字中国建设锚定了新时期发展方位,为加快提升数字中国建设的整体性、系统性、协同性谋划了战略路径。
2023-03-28 04:30
创新型人才起步在大学,奠基在大学,大学教育为未来的创新型人才培根铸魂、启智储能。
2023-03-28 04:40
建设数字中国,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重要一环。适应科技发展趋势、以数字化促进发展水平提升是各国人民共同的追求。
2023-03-28 04:30
此次,科研团队对我国西北地区约1.7亿年前的一种侏罗纪远古植物化石进行了重新研究。
2023-03-28 03:40
解伟介绍,该研究基于“在最适宜的地区生产最适宜的农产品”的原则,开发大型农业生产布局优化模型,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多个维度开展单目标或多目标优化。
2023-03-28 03:40
在全人工繁殖、实验室环境仿自然繁殖的成功突破基础上,积极探索长江鲟野外自然繁殖,开展相关试验活动。
2023-03-28 09:06
他们深爱着这一切。记者采访时,看到考古队员们喜欢放置各种水下设备当作纪念品。即使在北京办公室的咖啡机旁,也要放一个考古船的模型。倒一杯水的时间,思绪便能回到那些水底的高光时刻。
2023-03-28 04:40
细胞可以通过命运决定过程来不断适应环境变化,实现并完善自身功能。
2023-03-27 10:41
地球的历史,浓缩在自然博物馆中。
2023-03-27 10:06
近日,一蛙类新物种在浙江省舟山群岛被发现,中国计量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金园庭教授研究团队历时十年开展的两栖动物多样性与进化研究取得新进展。
2023-03-27 10:03
芯片为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芯片速度的提升得益于晶体管的微缩,然而当前传统硅基场效应晶体管的性能逐渐接近其本征物理极限。
2023-03-27 10:02
实用的知识技能、良好的实践体验,吸引越来越多的人来到社区科普大学的教室。
2023-03-27 10:00
2023 年 3 月 26 日,“典赞·2022 科普中国”揭晓盛典特别节目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综合频道 CCTV-1 播出,现场揭晓 2022 年度十大科普人物、十大科普作品、十大科普事件和十大科学辟谣榜。
2023-03-26 17:17
近日,由中国科协、中央网信办、科技部联合指导,科普中国、学习强国、中国科普网、人民日报视频客户端、新华网、央视频、光明网、抖音、快手、新浪、知乎、哔哩哔哩、网易、腾讯等 14 家网络平台在“典赞·2022 科普中国”揭晓盛典上,共同启动 2023 年科普短视频创作联合行动。
2023-03-26 17:16
国家一级博物馆、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上海科技馆将自3月31日晚闭馆后启动其开放运行20余年来最大规模的系统化升级改造。上海科技馆自2001年12月18日正式向公众开放以来,已累计接待国内外观众逾8000万人次,是最热门的全国科普教育基地之一。
2023-03-25 18:54
在北京亦庄,乘客已经能通过手机约来一辆没有安全员、真正的无人驾驶“出租车”。
2023-03-24 10:55
工业和信息化部23日公布,截至2月末,我国5G基站总数达238.4万个,比上年末净增7.21万个,占移动基站总数的21.9%,5G网络建设稳步推进。
2023-03-24 10:32
因京剧与无线电结缘,学京剧要苦练扎实基本功的精神也深深影响了王小谟后来的科研之路。 在这样煞费苦心设计的人才培养机制下,王小谟还任命当时年仅30岁的曹晨担任某型预警机的副总师。
2023-03-24 10:14
新世纪之交,在南平,茶文化还与“科技特派员”这一新生事物相互交织,共同在闽北大地奏响茶山新曲。
2023-03-24 09:57
从蒸汽机到动力电池,从电子管到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从“大哥大”到智能手机……回顾人类科技发展史,技术创新进步从来都是一个不断优化迭代的过程。
2023-03-24 10:02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