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一篇朴实的乡土散文,一趟暖心的归家之旅
首页> 文娱频道> 资讯 > 正文

一篇朴实的乡土散文,一趟暖心的归家之旅

来源:文汇报2022-11-08 10:28

  潘鲁生

  近日,作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与文化和旅游部联合摄制的大型文旅探访节目《山水间的家》特邀专家参加了拍摄录制,与节目组一行前往位于四川省眉山市青神县的“中国竹编第一村”——兰沟村进行了实地访谈。其间,不仅对于青山翠谷之间乡村的振兴发展有了新的认识和体会,对于《山水间的家》这部纪实综艺的制作也有不少深刻的感受。应该说,我们的乡村及其文化价值需要不断被认识和传播,包括在乡村的产业发展、村民的生计劳作上更好地融入乡土文化的特色与活力,在公众的认识交流、媒介传播中更生动、真实地加以表达和呈现,从而在社会发展的整体架构中不断汲取更新发展的养分,并实现乡村所具有的意义和价值。

  几十年来从事民间文艺、特别是传统手工艺的调研,不间断地调研走访了大江南北的山乡村寨,有传统村落也有城镇化新村,有边疆山寨也有沿海和内地乡村,我们往往从文化研究的专业视角出发去考察记录和访谈调研,希望进一步探索研究社会文化生态变迁的现实与规律。应该说,乡村是我所熟悉的,山水自然间的乡村如家一般的存在感也是我所熟悉的,但这次《山水间的家》节目录制还是带给我耳目一新的感受体验。究其根本,节目具有视野新、情意浓、生活感真实的特点,不论是制作过程的参与者还是观众,都将被吸引到节目具体的情境、语境中来,形成关于乡村生活沉浸式地体验和话题交流,从而对乡村、乡村的文化、乡村的发展有新的认识和渴望。

  首先,作为文旅探访节目,《山水间的家》构建了一种平易而新颖的视角,即“探访”的视角,形成了一种共同参与、寻访认知、体验交流的过程。在这一点上,尤其有别于专题类的介绍性节目,不做铺陈式地介绍和展陈,而是构建一条探访体验的叙事路线,古与今、自然与人文、生产劳作与风俗习惯、村民群众与探访者相融会,在一时一地、一事一物的体验认知和解析中,形成对于“山水间的家”主题的深度体验与理解。在这个过程里,难得的是一种新鲜、好奇的视野,随见随感,就像一篇朴实的乡土散文,但能从乡村的平凡人、平常事里真切感受到时代的进步和文化的力量,在探访间构建了关于乡村振兴发展的新认知。

  同时,节目注重情感体验,《山水间的家》所探访的家园是乡村聚落的“家”,也是乡愁记忆、情感维系的“家”。节目注重发掘乡村中一系列大大小小的情感载体,通过镜头语言、物象意象以及主持人嘉宾的交流加以呈现和阐释,与观众一道深刻认识和感受乡村的美学价值。事实上,当我们能够真切地认识和把握乡土之物、乡里之情、自然之韵的时候,我们就能更深刻地理解民族传统、乡土历史的意义和价值,关于优秀传统的守护传承,关于创新发展过程中的根脉与特色,都将成为必然。

  此外,节目注重把握生活细节,《山水间的家》呈现的是今天乡村人家日常的、真实的生活。衣食住用、柴米油盐、寒暑晨昏,节目在寻访记录乡村生活的日常,主持人、嘉宾与村民老乡一起谈的聊的、参与劳作的也是平常日子里的事,就像游子归家,长期在城市工作生活的人们重新体验乡村的日常。其实,我们特别需要这样平常的视角,带给人们沉浸式体验的细节,因为乡愁是需要寄托的,一事一物、一时一景都是积蓄我们容器。《山水间的家》以流动的影像将其捕捉并呈现出来,是乡村生活的再现和文化的传播,可见可感,真切动人。

  值得指出的是,《山水间的家》在把握平实的探访视角、朴素的情感内涵、真实的日常生活的同时,注重乡村文化意境的诗意呈现,注重乡村与历史文脉的联系、注重相关文化基础上的乡村发展空间,因此也有别于一般的记录和介绍,具有客观呈现基础上的交流与探讨主题和案例,使节目的思想和内涵在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意义上进一步深化,并因立足于客观的影像和平实的内容而富有影响力。

  乡村要振兴发展,需要全面地认识其文化与民生的价值,需要回望寻访、守护传承,也需要前瞻探索、创新发展,需要全社会更广泛地关注与实践推动。从这个意义上说,《山水间的家》带着我们再次体验乡村生活,回首故乡家园,提升对乡村振兴意义的认识并不断唤起凝聚乡村发展的热情,有如展开了一次归家之旅,是守护回归,更为了更好地建设与发展。(作者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

[ 责编:张晓荣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中欧青年对话会2025”在京举行

  • 山东东营:河海交汇的湿地之城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如今,在学习中遇到问题可以问人工智能,写作业也可以用人工智能辅助查询信息。正如这名同学所言,生成式人工智能正改变传统的以知识积累和传递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2025-11-18 10:28
11月17日,在水利部举行的“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 推动节水产业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上,水利部副部长陈敏介绍,目前,我国节水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
2025-11-18 04:20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技创新大会17日在乌鲁木齐举行。会上,干旱区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全国重点实验室、丝路水实验室、昆仑智能装备实验室、
2025-11-18 04:20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评价导向,深化项目评审、机构评估、
2025-11-18 04:25
近日,2025年6G发展大会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举行。
2025-11-18 04:20
这台高能非弹谱仪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利用了中子不带电、穿透力强的特性,能够直接探测到物质内部的微观运动。
2025-11-17 08:56
建立和完善国家公园监测网络体系,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重要实践,是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理念的具体体现。
2025-11-17 04:30
浙江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重要的生物多样性聚集地之一,也是长三角地区珍贵的物种基因库。
2025-11-17 04:30
近日,我国科研团队在嫦娥六号月背样品中首次发现大型撞击事件成因的微米级赤铁矿和磁赤铁矿晶体,揭示了全新的月球氧化反应机制,为环绕南极-艾特肯盆地磁异常的撞击成因提供了样品实证。
2025-11-17 04:30
在不久前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国际协调理事会第37次会议上,内蒙古大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陕西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批准为“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成员。
2025-11-17 04:30
以“智跃无界,开源致远”为主题的操作系统大会2025(以下简称“大会”)在北京举办。
2025-11-14 17:08
我国在4个国家开展6处文物古迹保护修复,49项中外联合考古项目涉及28个国家和地区,用实际行动践行全球文明倡议、不断丰富世界文明百花园。
2025-11-13 07:07
由四川省人民政府主办的2025世界动力电池大会12日在宜宾市开幕。
2025-11-13 04:55
据估算,太阳每秒钟释放的能量,可供全人类使用约70万年。模拟太阳来产生无尽的清洁能源,也因此成为人类的“终极能源梦想”。
2025-11-13 04:55
日前,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智能机械研究所、中科合肥智能育种加速器创新研究院联合发布重要成果:全链条机器人育种家“小海”与“海霸设施”小麦快速育种商业化服务平台同步启动,标志着我国在智能育种装备与工程化应用上取得关键突破。
2025-11-13 04:55
日前,记者从全球规模最大的恐龙蛋化石遗址——湖北青龙山恐龙蛋化石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获悉,数字化档案建设团队正为库藏的每一枚较完整恐龙蛋化石,赋予由“保护区名称—化石产地名称—库藏箱编号—标本编号”构成的唯一“身份证ID”。这标志着该保护区首次实现恐龙蛋化石专属标识管理。
2025-11-13 04:55
困扰无数人的睡眠问题,终于有一部纪录片说清楚了!
2025-11-13 08:55
国家卫生健康委百万减残工程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院校长吉训明介绍,目前,全国已有20个省份成立减残工程专委会,8个省份正在积极推进。
2025-11-12 07:24
2025年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理论物理学奠基人、“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彭桓武诞辰110周年。
2025-11-12 07:23
由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牵头,联合国内外多家科研机构组成的研究团队,通过对现存及灭绝长臂猿的大规模基因组测序与比较分析,系统阐明了长臂猿科的演化历程、种群动态及其标志性长臂表型的遗传基础,为全球长臂猿的保护行动提供了新的科学见解,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细胞》。
2025-11-12 05:10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