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首页> 文娱频道> 资讯 > 正文

和谐共生,美美与共

来源:光明网2022-11-09 17:05

  和谐共生,美美与共

  ——写在《遇鉴文明》之《故宫与卢浮宫》播出之后

  作者:王旭东 (作者系文化和旅游部党组成员、故宫博物院院长)

  

  在故宫博物院,收藏着一件清乾隆旅行文具箱。乾隆皇帝笃爱旅行,一生南巡北狩,饱览锦绣山河。为了他出行时处理政务和读书的方便,既符合北方游牧民族“行国”体制的特殊要求,又体现出清朝统治者对儒家文化的孜孜以求,清宫内务府造办处设计制造了这件旅行文具箱。它的四角镶黄色鎏金的铜角,以防止旅途中受到磕碰与磨损,箱内有两个长方木架集锦面小匣,匣中为层、格、槽,用于置放文具、书灯、帽架、书画小卷、棋牌等物,另外还设有隐蔽的机关用于放置精微的物品。这件旅行文具箱最精巧之处在于,它的外壁、底、盖都用荷叶连接,有四条活动桌腿卧放在箱槽中,按动机关,搬出这四条可以活动的桌腿,将桌腿固定后,再将木箱整体翻转过来,文具箱就会变成一张高约四十厘米的活动书桌,供皇帝在旅途中读书之用。

和谐共生,美美与共

和谐共生,美美与共

  无独有偶,在法国卢浮宫博物馆,也收藏着一件拿破仑旅行用品箱,它的主人,是法国皇帝拿破仑·波拿巴,即拿破仑一世。这只以桃花心木制成的长方形箱子,里面存放的旅行用品多达92件,其中78件是梳洗用品。它的中心部分是一个椭圆形托盘,里面放着各种象牙刀具,在椭圆形托盘的周围,则放置着若干形状不同、大小各异的水晶瓶子和杯子,为旅途中的饮用器具。箱盖里也暗藏着一个机关,按动机关,就有一面镜子出现,供箱主人梳妆打扮之用。这只外表不起眼的旅行用品箱,不仅有着巧妙而复杂的内部结构,体现了设计师比昂内的巧思,更透露出它的主人拿破仑·波拿巴对旅行的热爱和对时尚的追求。

和谐共生,美美与共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华语环球节目中心(CCTV-4)制作的大型季播文化节目《遇鉴文明》,推出了一期以“故宫与卢浮宫”为主题的节目。在这期节目中,专门展示了18世纪中、法两位皇帝的这两件旅行箱。乾隆皇帝是清入关后的第四位皇帝,出生于公元1711年,1735年登基,1799年去世,是中国历史上实际执掌国家权力时间最长的皇帝,缔造了辉煌的乾隆盛世,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进一步巩固和奠定了中华版图。《清史稿·高宗本纪》称他“励精图治,开疆拓宇,四征不庭,揆文奋武,于斯为盛”。拿破仑·波拿巴比乾隆帝晚生了半个多世纪,他于1769年出生,1804年12月2日加冕称帝,1821年去世。在位期间,将共和国变成帝国,颁布了《拿破仑法典》,完善了世界法律体系,奠定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秩序。这两位皇帝,身处欧亚大陆两端,处于不同的历史环境中,先后创造了各自民族的辉煌历史。小小的旅行箱,把鲜活生动的历史细节拉近到观众面前,让观众在云风浩荡的大历史之外,感受到两位皇帝亲切生动的生活日常。

和谐共生,美美与共

  拿破仑一世崛起之时,乾隆皇帝和他的时代已经远去。拿破仑并没有见到过乾隆皇帝的旅行文具箱,乾隆皇帝也没有见到过拿破仑旅行用品箱。2008年,故宫博物院和卢浮宫博物馆共同举办 “卢浮宫·拿破仑一世”展,这件拿破仑的旅行用品箱第一次来到紫禁城,与中国观众见面。这两件供皇帝专用的旅行用品箱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人类不同国家、不同地域的文明在各有其鲜明个性的同时,也有着相通的共性——它们都是为人的生活服务的。无论是皇帝的专享之物,还是服务于普通百姓的民间艺术品,都是对美好的呈现、对情感的表达、对生命的提升,凝结了人类对于美的实践与思考,绽放着动人的生命华彩。中国人讲究“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在物质之美的背后,透射着人类的精神之美。因此,我们在看待这类文物的时候,目光也应该超越它们“美”的表面,去寻找人类共同的对美好生活的梦想与追求。

和谐共生,美美与共

  

  《遇鉴文明》节目每期精选一中一外两个具有代表性、对比性的文明载体进行对比和互鉴,比如古琴与钢琴、国画与油画、瓷器与玻璃器、中餐与西餐、茶与咖啡、京剧与歌剧、中国家具与西方家具、中国园林与西方园林、中国服饰与西方服饰、中国诗歌与西方诗歌、中国舞蹈与西方芭蕾等等,独具眼光,独辟蹊径,不仅展示出中外文明各自的特点、优长,而且在中外文明之间建立起巧妙的关联,讲述它们的和谐共生、美美与共。在所有主题中,《故宫与卢浮宫》无疑是反映中外文明交流互鉴最为恰切的主题之一。紫禁城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荟萃之地,无论是不可移动文物,即紫禁城内的一千多座建筑,还是可移动文物,即故宫博物院收藏的25大类69小项、总数超过186万件(套)的文物,都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重要载体。而卢浮宫博物馆,同样是在皇宫基础上建立的博物馆,是法国和世界艺术的宝库。这在《遇鉴文明》之《故宫与卢浮宫》中,都有精要的介绍。

和谐共生,美美与共

  紫禁城已经走过六百余年的历程,这期间,它与世界的联系从来不曾中断。在某些历史阶段,它甚至成为了中外文明交流汇聚的“前哨站”。明末清初,越来越多的使节等来到中国,来到紫禁城,带来了西方的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也把中华文明传播到西方。故宫博物院是世界上收藏西洋钟表最具特色的博物馆,其中来自法国、英国、瑞士等国的钟表,代表了当时钟表制作的高超水平,是当时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而西方传教士则通过其掌握的西方测绘技术,帮助康熙皇帝完成了《皇舆全览图》这样的国家地理测绘与地图绘制工程。钟表和地图,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上,把中国与世界相联。外来文明对中华文明的影响,在故宫博物院的建筑装饰、家具、绘画等可移动文物和不可移动文物中都可以看到。而且故宫博物院还收藏着很多外国文物,包括公元7—8世纪印度、尼泊尔的古佛像、17-20世纪的西洋科学仪器和钟表,日本江户至明治时期的绘画、书籍、瓷器、珐琅器、金属器、漆器、织绣等。这些外国文物,是中国与外国进行友好交往、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进行平等交流的见证。

和谐共生,美美与共

  明清来华甚至进入宫廷的这些外国人士,也通过以书信的方式,将中华文化传播到西方。这些书简,在18世纪的欧洲公开出版,内容涉及了中国的版图、物产、科技、制度、风俗、历史的方方面面,一度引起了西方的“中国热”。正是通过这些 “东方书简”,西方人开始了解《论语》《道德经》为代表的中国人的智慧与思想,发现在遥远的东方,中国人已经创造了伟大的文明。相应地,来自中华文明的建筑、园林、家具、服饰、绘画、陶瓷艺术,也倾倒了西方人。早在1670年,路易十四就在凡尔赛建造了一座“中国宫”,此后,欧洲对中国建筑的仿造热情持续了一个多世纪。1700年,法国凡尔赛宫更是以一场中国主题的舞会迎接新世纪的到来,参加舞会的所有王公贵族都化装成中国人,法王路易十四还把自己打扮成中国皇帝的模样,以表达他对中华文化的倾慕之心。

  

  “中华文明是在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中形成的开放体系”,体现出“兼收并蓄、从容吐纳的自信”。中华文明在不断发展进步的过程中,一直保持着对外来文明的学习与借鉴。在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中华文明与外来文明是互为“他者”的。通过对方看到自己的长处与局限性,通过相互学习借鉴来不断寻求发展和进步。中华民族通过不断学习外来文明,实现自我超越,不断把中华文明提升到新的层次、新的境界,这种“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精神气质,正是中华文明五千年绵延不断并且至今生机勃勃的秘密所在。

和谐共生,美美与共

  中华民族始终相信,人类的共通共融远远大于彼此间的阻隔与分歧。对共同利益与共同价值的追求,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石。这些年,故宫博物院不断“走出去”,在世界许多国家举办文物展览,同时也引进不少国外博物馆的展览。尤其是2016年以来,故宫博物院、北京故宫文物保护基金会在外交部、文化和旅游部、新华通讯社、国家文物局等单位的大力支持下,成功主办了三届“世界古代文明保护论坛”。2019年,作为“文明古国论坛”的平行学者论坛,故宫博物院举办了“太和•世界古代文明保护论坛暨第三届文明古国论坛部长级会议学者论坛”,邀请来自玻利维亚、中国、埃及、希腊、伊朗、伊拉克、意大利、秘鲁、亚美尼亚九个成员国,以及多个观察员国和国际组织文化遗产领域的重要学者来京,共同研究和探讨保护人类文明遗产、促进遗产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和谐共生,美美与共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华语环球节目中心制作的大型季播文化节目《遇鉴文明》,在这样的新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希望其能成为展现中国开放包容心态、反映中外文明在交流互鉴中包容发展的优秀电视节目。

[ 责编:张晓荣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文化遗产数字化论坛举行

  • 电影《731》拍摄历程特展在哈尔滨举行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陈萍、研究员曹湖军、副研究员张炜进团队在氢负离子导体开发及应用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2025-09-18 09:52
工业遗址与科幻主题联动,带来现实与想象交错的奇妙感受;科技手段还原知名IP场景,让游客沉浸到小说里的名场面;利用独特地质地貌,打造“地球上最像火星的地方”……来一场新鲜、有趣的科幻游,成为不少人出游的选择之一。如何做好科幻与文旅深度融合,丰富旅游供给?各地因地制宜进行了探索。
2025-09-18 09:50
记者17日从中国石化新闻办获悉,部署在四川省资阳页岩气田的2口评价井测试产量均超百万立方米,其中资页2-501HF井试获日产气140.7万立方米,刷新我国页岩气测试产量最高纪录。
2025-09-18 09:44
当今中国,科学教育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作为人才培养的根基与路径,科学教育的潜力将变成参与国际竞争、争取国际话语权的实力。
2025-09-18 09:43
日前,由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牵头承担的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CRAFT)遥操作系统测试平台通过专家组测试与验收。
2025-09-18 09:40
“科创游”是一种将科技与旅游相结合的新型旅游形式,不仅展示科技企业的生产过程和产品,还注重科技教育的普及和科技创新的体验
2025-09-17 10:23
此次大会将讨论通过“人与生物圈计划”及其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杭州战略行动计划,明确未来十年的发展方向、目标和行动方案
2025-09-17 10:21
人造地球卫星、载人飞船、空间站、空间探测器要“上天”进入预定轨道,运载火箭少不了。在“火箭家族”展台,长征一号至五号运载火箭模型笔直而立。
2025-09-17 10:20
在化学生物学研究中,有一种强大的“分子地图绘制技术”——邻近标记技术。在癌症免疫治疗中,免疫细胞需要足够强和足够多的“信号”才能发起攻击,但癌细胞表面的天然信号往往非常稀疏。
2025-09-17 10:18
当前,秋粮陆续进入成熟期。各地抓住最后的窗口期,落实落细各项增产措施,全力以赴抓好秋粮生产,确保秋粮丰产丰收。
2025-09-17 09:32
人工智能的浪潮正在席卷从科技到教育,乃至全社会的各个角落,中国教育界正在积极推动学习和应用人工智能,以便乘势站在时代前列。今年6月,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校长尤政提出,人工智能和批判性思维结合形成DNA式的“双螺旋结构”,将有力推动创新。
2025-09-16 09:14
15日,在2025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主论坛上,《人工智能安全治理框架》2.0版正式发布。落实《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人工智能安全治理框架》1.0版于2024年9月发布,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
2025-09-16 09:13
光明日报北京9月15日电 记者陈晨从农业农村部获悉,2025畜禽种业发展论坛14日在北京市平谷区举行。论坛发布了第三次全国畜禽遗传资源普查、濒危畜禽遗传资源保护成效、主要畜种分子身份证构建和遗传评估优秀种公畜等重大成果,举办了畜禽种业振兴成果展,26家单位现场推介新技术、新设备、新成果,72家单位进行专场展示。
2025-09-16 09:13
数智技术以及数智互联技术将推进青年间社会化协同与知识共享,可精准连接青年学习者,并形成跨地域的学习社群与项目协作组。总而言之,数智技术能够为青年群体参与终身学习创造良好条件,能够充分激发青年群体参与终身学习的动力,能够更好地帮助青年群体全面发展。
2025-09-16 09:12
作者:王 珩、程松泉,分别系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授;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博士生  当前,全球教育正经历一场由人工智能技术驱动的深刻变革。唯有坚守育人初心,在伦理框架内审慎推进技术应用,才能让人工智能真正成为引领教育发展的引擎,而非解构教育本质的飓风。
2025-09-16 09:11
在合成生物学和气候变化应对领域有巨大潜力。
2025-09-16 09:11
走进展区,多款新潮文创让人爱不释手;戴上设备,苏轼笔下的诗词世界任人遨游;指尖轻点,三千年前的青铜器“触手可及”……一系列新产品、新服务、新场景在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文旅服务专题亮相,漫步其中,处处感受到科技与创意奔涌、文化和旅游融合的无限活力。
2025-09-15 09:54
在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上,一批品类丰富、兼具趣味与文化内涵的文创精品成为展会现场的“人气王”,引爆观展热潮。
2025-09-15 09:54
最大网络基础设施的建成有助于我国突破关键技术的“卡脖子”困境,形成自主可控的核心技术优势,建立起数字经济产业的第二创新生态。 (作者:戎 珂,系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经济学研究所所长、长聘教授;田晓轩,系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经济学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2025-09-15 09:53
今年暑期,工厂游火爆出圈。参观名额秒空、门票收入可观、社交平台相关笔记有10多万条,工厂游俨然成了文旅界新宠。 工厂游等新型旅游业态,实现了工业与文旅的跨界融合,也为文旅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增长点。
2025-09-15 09:52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