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新空间新形式新舞台呈现新精彩
首页> 文娱频道> 资讯 > 正文

新空间新形式新舞台呈现新精彩

来源:北京日报2022-11-11 10:25

  记者 王润

  昨天,第六届中国戏曲文化周主场活动落幕。据统计,本届戏曲文化周全网全媒总浏览量超过3亿。“曲终人不散”,结束了在北京园博园、中国园林博物馆、市内专业剧场等地的活动后,戏曲周将有更多常态化活动走进基层、社区(村)、校园等,继续推广普及戏曲艺术。

  古典园林与传统戏曲交相辉映,一直是中国戏曲文化周的活动特色。记者 刘平摄

  园林剧场网络搭起“三维”舞台

  作为北京乃至全国知名的戏曲文化品牌,第六届中国戏曲文化周以“和合共美”为年度主题,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传统与现代和合,让艺术与生活共美。本届中国戏曲文化周在形式、空间以及传播方式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拓展,以演出、论坛、展览、游戏、市集、装置艺术等多种形式开展活动,推动戏曲艺术普及,通过“园林中的戏曲”“剧场里的戏曲”“网络上的戏曲”三个板块活动,为戏曲艺术传播、推广搭建起一个“三维”舞台,突破时间、空间阻隔,在更广的范围内吸引更多受众,不断擦亮“大戏看北京”文化名片。

  “园林中的戏曲,戏曲中的园林。”古典园林与传统戏曲交相辉映,一直是中国戏曲文化周的活动特色。在园博园闽园演出的委约作品《古厝·西游记》精简了传统的唱腔和对白,又融入了舞剧、哑剧、杂技、魔术以及京剧特有的表演技巧,让经典名剧在山水之间焕发新鲜的生命力,吸引了众多游客目光;在中国园林博物馆苏州畅园上演的微缩版昆曲《玉簪记》,于小桥流水的园林美景中诠释经典,让观众沉浸其中真切体会昆曲之美。

  同时,本届戏曲文化周还在吉祥戏院、正乙祠古戏楼、长安大戏院、中山公园音乐堂等专业剧场分别为观众献上京剧全本《红鬃烈马》、昆曲《牡丹亭》《玉簪记》、中国戏曲学院优秀教学成果展演、“群英荟萃·星曜争辉”专场晚会等演出,吸引更多观众走进剧场,关注戏曲。

  专家票友齐参与共襄盛会

  11月4日至6日举办的学术论坛活动则彰显了中国戏曲文化周的专业品质。学术论坛活动分为一个主论坛、三个分论坛,由国家京剧院以及北京京剧院、中国评剧院、北方昆曲剧院等各院团负责人,以及来自中国戏曲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央戏剧学院等活跃在戏曲管理、创作、理论一线的知名专家学者、创作人员等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围绕“现代戏曲的创作突破与发展空间”“戏曲艺术的国际传播与文化共享”“戏曲演出的市场发展与观众培养”及“京津冀青年戏曲人才共话发展”“戏曲元素的跨界应用”等议题展开讨论。现场对话氛围热烈,促进了行业交流。

  中国戏曲票友大赛一直是票友的盛会。本次票友大赛采取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剧种设置上包括京剧、评剧、河北梆子、保定老调等,赛事活动地域扩展到唐山、保定等地区,受到了广大票友的热烈欢迎。中国戏曲票友大赛京剧比赛北京赛区落地决赛,特邀杜镇杰、杨少彭、张树群、杨秀琴等戏曲名家组成评审团,经过激烈角逐,叶振元、常露、张添青、简馨澜等4位票友获得金奖。

  形式多样促进戏曲普及

  图文并茂的北京戏曲文化发展成就展,珍贵的黑胶唱片,唯美的京剧旦角艺术展示,市集上琳琅满目的戏曲文创产品,各种互动挑战、任务打卡游戏,都吸引人们流连忘返。一位家长感慨道:“以前觉得戏曲是小众文化,离我的生活很远,但是中国戏曲文化周刷新了我对戏曲的认知。孩子玩得开心,收获也很大,除了能观看演出,还能自己动手参与到活动中去,可以说在他们心中种下了一颗戏曲的种子。”

  此外,戏曲文化周还在中央民族大学丰台校区特别设置了专场专区,组织开展主题演出、戏曲游园会等特色活动,受到同学们的欢迎。“戏炫生活共享小康”主题活动、“小戏台”“嬉戏”亲子剧场等戏曲文化周常态活动,还将深入基层社区(村)开展,持续推动戏曲文化传承与发展。

[ 责编:张晓荣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村BA”总决赛决出冠军

  • 数字科技赋能文旅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规划》以党的二十大精神指导实践,为数字中国建设锚定了新时期发展方位,为加快提升数字中国建设的整体性、系统性、协同性谋划了战略路径。
2023-03-28 04:30
创新型人才起步在大学,奠基在大学,大学教育为未来的创新型人才培根铸魂、启智储能。
2023-03-28 04:40
建设数字中国,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重要一环。适应科技发展趋势、以数字化促进发展水平提升是各国人民共同的追求。
2023-03-28 04:30
此次,科研团队对我国西北地区约1.7亿年前的一种侏罗纪远古植物化石进行了重新研究。
2023-03-28 03:40
解伟介绍,该研究基于“在最适宜的地区生产最适宜的农产品”的原则,开发大型农业生产布局优化模型,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多个维度开展单目标或多目标优化。
2023-03-28 03:40
在全人工繁殖、实验室环境仿自然繁殖的成功突破基础上,积极探索长江鲟野外自然繁殖,开展相关试验活动。
2023-03-28 09:06
他们深爱着这一切。记者采访时,看到考古队员们喜欢放置各种水下设备当作纪念品。即使在北京办公室的咖啡机旁,也要放一个考古船的模型。倒一杯水的时间,思绪便能回到那些水底的高光时刻。
2023-03-28 04:40
细胞可以通过命运决定过程来不断适应环境变化,实现并完善自身功能。
2023-03-27 10:41
地球的历史,浓缩在自然博物馆中。
2023-03-27 10:06
近日,一蛙类新物种在浙江省舟山群岛被发现,中国计量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金园庭教授研究团队历时十年开展的两栖动物多样性与进化研究取得新进展。
2023-03-27 10:03
芯片为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芯片速度的提升得益于晶体管的微缩,然而当前传统硅基场效应晶体管的性能逐渐接近其本征物理极限。
2023-03-27 10:02
实用的知识技能、良好的实践体验,吸引越来越多的人来到社区科普大学的教室。
2023-03-27 10:00
2023 年 3 月 26 日,“典赞·2022 科普中国”揭晓盛典特别节目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综合频道 CCTV-1 播出,现场揭晓 2022 年度十大科普人物、十大科普作品、十大科普事件和十大科学辟谣榜。
2023-03-26 17:17
近日,由中国科协、中央网信办、科技部联合指导,科普中国、学习强国、中国科普网、人民日报视频客户端、新华网、央视频、光明网、抖音、快手、新浪、知乎、哔哩哔哩、网易、腾讯等 14 家网络平台在“典赞·2022 科普中国”揭晓盛典上,共同启动 2023 年科普短视频创作联合行动。
2023-03-26 17:16
国家一级博物馆、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上海科技馆将自3月31日晚闭馆后启动其开放运行20余年来最大规模的系统化升级改造。上海科技馆自2001年12月18日正式向公众开放以来,已累计接待国内外观众逾8000万人次,是最热门的全国科普教育基地之一。
2023-03-25 18:54
在北京亦庄,乘客已经能通过手机约来一辆没有安全员、真正的无人驾驶“出租车”。
2023-03-24 10:55
工业和信息化部23日公布,截至2月末,我国5G基站总数达238.4万个,比上年末净增7.21万个,占移动基站总数的21.9%,5G网络建设稳步推进。
2023-03-24 10:32
因京剧与无线电结缘,学京剧要苦练扎实基本功的精神也深深影响了王小谟后来的科研之路。 在这样煞费苦心设计的人才培养机制下,王小谟还任命当时年仅30岁的曹晨担任某型预警机的副总师。
2023-03-24 10:14
新世纪之交,在南平,茶文化还与“科技特派员”这一新生事物相互交织,共同在闽北大地奏响茶山新曲。
2023-03-24 09:57
从蒸汽机到动力电池,从电子管到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从“大哥大”到智能手机……回顾人类科技发展史,技术创新进步从来都是一个不断优化迭代的过程。
2023-03-24 10:02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