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借凝聚数代昆曲人的旖丽一梦 探传统文化精神之源
首页> 文娱频道> 资讯 > 正文

借凝聚数代昆曲人的旖丽一梦 探传统文化精神之源

来源:文汇报2022-11-21 10:40

  由上海昆剧团创排的全本《牡丹亭》剧照。(上海昆剧团供图)

  ■记者 王筱丽

  金殿之上,皇帝请出照妖镜,最终裁决杜丽娘是人非妖,杜家上下皆大欢喜……伴随着第55出《圆驾》恢弘的场面落幕,昆剧《牡丹亭》久违地以全本面貌与观众见面。昨晚,上海昆剧团55出全本《牡丹亭》三台大戏的演出在上海大剧院圆满收官。杜丽娘“回生”后的故事复原了汤显祖笔下更广阔的社会风貌和更深层的哲学思想,小到指间,大到战场,汤翁所构建的生命、理想和人生画卷在台上徐徐展开。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诚如上海昆剧团团长谷好好所说,全本《牡丹亭》凝聚着上昆几代人对昆剧事业的执着和热爱,也是每一个昆曲人的守望和梦想。业内评论家指出,作为年度沪上舞台界的盛事,全本《牡丹亭》体现了上海文艺院团的担当与品格,在对传统经典深情的凝视之中兼顾传承与创新,是文化自信与自强的生动展现。

  八小时《牡丹亭》成就演员的蜕变

  上本演出前,“柳梦梅”胡维露给“杜丽娘”罗晨雪端去了一碗“暖心鸡汤”,“我们戏里相知相爱,戏外也是互相给彼此加油打气。”罗晨雪笑着对记者表示。虽然二人此前也曾搭档演出过《牡丹亭》的折子戏,但两天完成总计八个小时的三场演出,无论是体力还是台上人物的塑造都对两位“昆四班”的青年演员提出了不小的考验。

  “《寻梦》里唱到‘最撩人春色是今年’,我感觉心中的少女又一次觉醒了,怀抱着对爱情的悸动和憧憬。”在化妆间,罗晨雪一边卸妆,一边复盘着台上的演出。虽然在无数次排练中她早已对唱词和身段烂熟于心,但待到正式登台,观众的注视和掌声依旧让她找回了初识杜丽娘的那份新鲜感。

  “演不尽的《牡丹亭》,唱不够的杜丽娘。”著名昆曲表演艺术家张静娴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这一次挑梁全本,罗晨雪真正体悟到了老师的话的含义。对于闺门旦来说,《牡丹亭》和杜丽娘一角是绕不开的话题,罗晨雪将“杜丽娘”称作是她的“根”,从学戏到日后的登台,角色一路见证了她的成长,而这一次挑起全本,罗晨雪却感觉像是陪“杜丽娘”过完了一生,“过去对杜丽娘的理解集中在她的爱情,但如今会发现这只是她人生的一部分。在复活之后,她需要回答现实向她抛出的问题”。

  1999年,上昆排演35出《牡丹亭》,彼时刚进戏校的胡维露是台下的“小粉丝”。“表演、舞蹈、音乐,所有的东西都太美、太震撼了,眼睛根本离不开舞台。”看完演出,胡维露将岳美缇和蔡正仁的明信片放在房间的书桌上,那时的她不敢想象,自己有朝一日会成为55出《牡丹亭》的主角。胡维露将演出全本视作一次“再体验”《牡丹亭》的过程,“折子与折子之间的衔接改变后,人物之间的关系和表演也有所变化,需要演员重新审视作品,就像排一部新戏一样”。

  “杜丽娘不急不躁,分寸感极佳,女小生饰演的柳梦梅则飘逸洒脱。”舞台上成熟的表演给上海戏剧学院教授荣广润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无论是主演还是配演都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对于院团而言,这是人才培养巨大的收获。”一边传承,一边创新,年轻的“杜丽娘”和“柳梦梅”都不约而同地感慨全本《牡丹亭》之于艺术生涯沉甸甸的分量,虽曾有过苦恼和迷惘,但随之打开的“昆曲新世界”正如《游园》中唱的那番:“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

  全景式回望历史,亦是对历史的致敬

  新的精神面貌、新的人文解释、新的表达走向、新的表演方法以及新的舞台呈现,在全本《牡丹亭》创排之初,导演郭小男就期待呈现一场传统且不失新意的“华丽一梦”。长达八个小时的演出如何避免让观众产生疲劳感是首要的问题,“三台演出不显得拖沓冗长,导演为此付出的努力可见一斑”,文艺评论家方家骏对记者表示:“转台上,三个演区的交替既加快了换场节奏,也丰富了视觉效果。”舞台上,表演、音乐、舞美和谐地交融在一起,方家骏认为全本《牡丹亭》展现了一种张弛有度的“大美”。

  上海昆剧团建团40多年以来,对《牡丹亭》的修改提高与演绎曾有十余次之多,在各种版本珠玉在前的情况下,当代舞台为何需要55出全本《牡丹亭》?在方家骏看来,直面《牡丹亭》的全貌方可感受中国古典文学的精彩,“原著中精妙的文辞、严丝合缝的集唐诗都体现了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

  不偏颇、不简化、不丢失原著文脉,《牡丹亭》通过又一次的艺术演绎获得了正本清源式的回归与重塑。“全景式地呈现《牡丹亭》,将其置于一个崭新的文化底版上,是对历史文化的回馈、反哺,也是一种致敬。”方家骏表示,“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不仅仅是因为一个唯美的爱情传奇,更是因此看到了经典产生的历史文化环境和其中深厚的人文内涵。”

[ 责编:张晓荣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村BA”总决赛决出冠军

  • 数字科技赋能文旅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规划》以党的二十大精神指导实践,为数字中国建设锚定了新时期发展方位,为加快提升数字中国建设的整体性、系统性、协同性谋划了战略路径。
2023-03-28 04:30
创新型人才起步在大学,奠基在大学,大学教育为未来的创新型人才培根铸魂、启智储能。
2023-03-28 04:40
建设数字中国,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重要一环。适应科技发展趋势、以数字化促进发展水平提升是各国人民共同的追求。
2023-03-28 04:30
此次,科研团队对我国西北地区约1.7亿年前的一种侏罗纪远古植物化石进行了重新研究。
2023-03-28 03:40
解伟介绍,该研究基于“在最适宜的地区生产最适宜的农产品”的原则,开发大型农业生产布局优化模型,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多个维度开展单目标或多目标优化。
2023-03-28 03:40
在全人工繁殖、实验室环境仿自然繁殖的成功突破基础上,积极探索长江鲟野外自然繁殖,开展相关试验活动。
2023-03-28 09:06
他们深爱着这一切。记者采访时,看到考古队员们喜欢放置各种水下设备当作纪念品。即使在北京办公室的咖啡机旁,也要放一个考古船的模型。倒一杯水的时间,思绪便能回到那些水底的高光时刻。
2023-03-28 04:40
细胞可以通过命运决定过程来不断适应环境变化,实现并完善自身功能。
2023-03-27 10:41
地球的历史,浓缩在自然博物馆中。
2023-03-27 10:06
近日,一蛙类新物种在浙江省舟山群岛被发现,中国计量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金园庭教授研究团队历时十年开展的两栖动物多样性与进化研究取得新进展。
2023-03-27 10:03
芯片为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芯片速度的提升得益于晶体管的微缩,然而当前传统硅基场效应晶体管的性能逐渐接近其本征物理极限。
2023-03-27 10:02
实用的知识技能、良好的实践体验,吸引越来越多的人来到社区科普大学的教室。
2023-03-27 10:00
2023 年 3 月 26 日,“典赞·2022 科普中国”揭晓盛典特别节目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综合频道 CCTV-1 播出,现场揭晓 2022 年度十大科普人物、十大科普作品、十大科普事件和十大科学辟谣榜。
2023-03-26 17:17
近日,由中国科协、中央网信办、科技部联合指导,科普中国、学习强国、中国科普网、人民日报视频客户端、新华网、央视频、光明网、抖音、快手、新浪、知乎、哔哩哔哩、网易、腾讯等 14 家网络平台在“典赞·2022 科普中国”揭晓盛典上,共同启动 2023 年科普短视频创作联合行动。
2023-03-26 17:16
国家一级博物馆、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上海科技馆将自3月31日晚闭馆后启动其开放运行20余年来最大规模的系统化升级改造。上海科技馆自2001年12月18日正式向公众开放以来,已累计接待国内外观众逾8000万人次,是最热门的全国科普教育基地之一。
2023-03-25 18:54
在北京亦庄,乘客已经能通过手机约来一辆没有安全员、真正的无人驾驶“出租车”。
2023-03-24 10:55
工业和信息化部23日公布,截至2月末,我国5G基站总数达238.4万个,比上年末净增7.21万个,占移动基站总数的21.9%,5G网络建设稳步推进。
2023-03-24 10:32
因京剧与无线电结缘,学京剧要苦练扎实基本功的精神也深深影响了王小谟后来的科研之路。 在这样煞费苦心设计的人才培养机制下,王小谟还任命当时年仅30岁的曹晨担任某型预警机的副总师。
2023-03-24 10:14
新世纪之交,在南平,茶文化还与“科技特派员”这一新生事物相互交织,共同在闽北大地奏响茶山新曲。
2023-03-24 09:57
从蒸汽机到动力电池,从电子管到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从“大哥大”到智能手机……回顾人类科技发展史,技术创新进步从来都是一个不断优化迭代的过程。
2023-03-24 10:02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