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建立中华传统审美与当代舞蹈创作新默契
首页> 文娱频道> 资讯 > 正文

建立中华传统审美与当代舞蹈创作新默契

来源:文汇报2022-12-01 11:01

  许锐

  观点提要

  近年来,以《只此青绿》《五星出东方》《孔子》等舞剧创作以及《舞蹈风暴》《舞千年》等电视综艺为代表,舞蹈掀起了国风热潮。对于中国舞蹈的当代发展而言,这无疑是创作者和欣赏者共同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既立足传统又面向当代,在中华传统审美和当代舞蹈创作之间建立与时俱进的新默契。

  艺术审美贵在“默契”二字——艺术家的表达和欣赏者的感受在玄妙的审美时空中相遇,心灵因契合而生出愉悦之感。最著名的无疑是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二人心灵相遇于“高山流水”之间,成为“知音”。知音可贵到什么程度呢?子期离世,伯牙摔琴绝弦,只因默契不存而知音不再。这个故事无比生动地描述了艺术审美中因为默契而产生的共鸣。

  然而审美默契的建立并不仅仅依赖于个人,它离不开群体性文化的共识与滋养。探讨这个话题,源于对当代中国舞蹈某种创作倾向的观察——不少舞蹈创作习惯于外露性的情感表达,以及直白性的叙述方式,似乎和中国文化中传统的审美表达方式有所背离。

  曾几何时,中国艺术和中国人的表达方式往往被认为是含蓄的。何谓含蓄?一是要“少”,简短的话语却包含着深刻的意义;二是要“含”,话语中的思想和情感含而不露。对于舞蹈而言,“少”就是动作设计要简洁流畅,不能有脱离表达主题的繁复修饰。动作过于杂乱,节奏处理过于快速纷乱,动作的视觉形象就会复杂化而导致“焦点”模糊,使动作的意义弱化。“含”则应该有两方面的意思,一方面是情感表达要有“度”,不能过于强烈浅白。例如动作不应是宣泄性的,而要有所控制和收敛。古人说“捶胸顿足”来表达悲痛之情,但并非真的要像疯了般猛捶胸、乱顿足一番才能够表达。周礼中吊唁的人们会肃穆而安静地捶捶胸、顿顿足,用近乎于礼仪的动作表达着内心的哀思。有所克制的“捶胸顿足”比发了疯似的“捶胸顿足”要含蓄,但内在的力量并不会因此而减弱。另一方面是意义的表达要委婉而不能过于直接,例如人物动作关系之间的处理在指向上就不应像哑剧般简单直白。双人舞《萋萋长亭》以舞蹈的方式表现青年男女长亭话别,并没有像《雨霖铃》中的文字那样只是“执手相看泪眼”,而是安排了多次男女“欲语还休”的动作呼应:男演员在前,女演员紧随在后,亦步亦趋踏在告别的路上。女演员抬手想要挽留,男演员似乎有所感应,回过头来,女演员却已经放下手扭回头去暗自神伤。这“不同步”的含蓄道尽了内心的留恋与不舍。

  然而,我们今天的含蓄表达似乎欠缺很多。不少舞蹈的创作动辄呼天抢地、仰首踢腿、大跳翻转,情感泛滥如洪水滔天,哪有含蓄可言?再看看很多大晚会大舞剧的制作,奢华的仿真实景,LED屏幕上眩目的动画,“摇头晃脑”外加快闪的电脑灯,把舞蹈的戏都快抢光了,哪有含蓄可言?我以为,这种极致的滥情表达,肤浅的感官刺激,会让我们在强刺激中渐渐丧失审美的敏感触觉,渐渐窒息心灵的感动。

  实际上含蓄的表达恰恰需要审美默契的建立。“含蓄”偏向一种引导性的主体述说方式,往往委婉却不晦涩,欲说还羞,温润地传递着审美情感与理想。也就是说表达虽然含蓄曲折,但还是要引着你去领会其中意味——恰如“曲径通幽”而不是“拒之门外”。而欣赏者则不能偷懒,需要跟随着引导去探索作品中蕴藏的内在深意。这对审美的双方都提出了要求,真正的审美一定不是单向的,尤其需要调动欣赏者的参与。古人送客不说让你走,只是端起茶来暗示,这就是含蓄的表达。可你要是没有领会赖着不走,就成了不识趣。艺术的含蓄表达也需要在引导下自己去琢磨品味,“曲径”终归还是得你自己迈步进去才能“通幽”,才能建构起审美的有效性,体会到审美的乐趣。

  由此可见,中国艺术含蓄的表达方式有赖于我们在传统中形成的审美默契,这种默契建立在相似的知识和文化积累的基础上,能够使审美主体和客体相向而行并心照不宣。但现当代社会生活方式的改变、西方文化的影响以及传统文化的流失,让我们缺失了很多的审美默契。于是经济快速发展所带来的文化冲击,使我们看到的大量艺术审美演变成一种单向的灌输和娱乐。创作越来越“白”,观众越来越懒,审美的乐趣和品位自然就没有了。甚至很多人对欣赏舞蹈的回答常常简单而干脆:看不懂。问题在于,难道我们对于舞蹈的要求就是像连环画一般“看得懂”,舞蹈的审美价值就实现了吗?显然不是,舞蹈的身体表达之中有很多独特的审美路径和内涵,需要静静品味,细细解读。例如中国舞蹈圆曲拧倾的体态和回旋流转的运动构成了时空中的曲延,不仅与外开直立的西方古典芭蕾形成了外在形态上的显著差异,而且内在的审美表达也具有强烈的中国式的心理情感与人文内涵。例如前文所述的传统审美表达中含蓄的韵味,永远值得我们留恋和欣赏,因为那种亦步亦趋、相随而行的内心对话和感动是穿越时空的。

  近年来以《只此青绿》《五星出东方》《孔子》等火出圈的舞剧创作以及引发热议的电视综艺《舞蹈风暴》《舞千年》等文化传播现象为代表,舞蹈掀起了国风热潮。随之而来是审美文化语境的悄然演变,这很大程度上意味着传统审美的当代回归。当然,这种回归并非回到过去,而是既融合了对古代传统的追寻,也包含了近现代以来对西方文化的吸收。从历史进程的角度而言,古代、近现代是不可割裂也无法剔除的连贯时空;从文化借鉴的角度而言,中西文化也不是完全对立的二元叙事。因此“新”与“旧”并不完全对立,“中”与“外”也并不绝对冲突,正是在此基础上,我们在新时代迎来了建立中国文化新传统的契机——这恰恰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支撑。

  对于中国舞蹈的当代发展而言,这无疑是创作者和欣赏者共同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既立足传统又面向当代,在中华传统审美和当代舞蹈创作之间建立一种与时俱进的新默契。

  (作者为北京舞蹈学院副院长、北京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 责编:张晓荣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海军福建舰开展入列后首次海上实兵训练

  • 香港举行“体育力量 闪耀香江”大型无人机表演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为促进卫星导航定位产业有序发展,维护国家地理信息安全,我国将对卫星导航定位基准站实行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监管。针对目前基准站重复建设、存在数据安全隐患等主要问题,办法规定自然资源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全国基准站建设布局规划。
2025-11-19 09:52
18日,我国首个配置冷却塔的“华龙一号”核电机组——中广核山东招远核电项目1号机组顺利完成核岛第一罐混凝土浇筑,标志着该项目一期工程建设全面启动。
2025-11-19 09:51
2020年至2024年间,全球光热发电装机年复合增长率为4.24%,我国同期增长率达11.7%,显著高于全球水平;技术装备国产化率突破95%,释放出产业加速发展的强劲信号。
2025-11-19 05:35
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科普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
2025-11-19 05:55
日前,由清华大学产业发展与环境治理研究中心和自然科研智讯联合编制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指数2025》报告正式发布。
2025-11-19 05:55
新疆的孩子们在“流动科学课”上被磁悬浮演示、机器人互动、矿物标本展示等吸引了目光;甘肃张掖的科技工作者为大伙儿演示经典科普实验“火焰掌”;上海的科学家们踏上科技节的红地毯赢得公众的掌声……这些生动场景共同勾勒出“十四五”期间我国科普事业的发展印记。
2025-11-19 05:55
如今,在学习中遇到问题可以问人工智能,写作业也可以用人工智能辅助查询信息。正如这名同学所言,生成式人工智能正改变传统的以知识积累和传递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2025-11-18 10:28
11月17日,在水利部举行的“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 推动节水产业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上,水利部副部长陈敏介绍,目前,我国节水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
2025-11-18 04:20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技创新大会17日在乌鲁木齐举行。会上,干旱区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全国重点实验室、丝路水实验室、昆仑智能装备实验室、
2025-11-18 04:20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评价导向,深化项目评审、机构评估、
2025-11-18 04:25
近日,2025年6G发展大会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举行。
2025-11-18 04:20
这台高能非弹谱仪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利用了中子不带电、穿透力强的特性,能够直接探测到物质内部的微观运动。
2025-11-17 08:56
建立和完善国家公园监测网络体系,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重要实践,是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理念的具体体现。
2025-11-17 04:30
浙江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重要的生物多样性聚集地之一,也是长三角地区珍贵的物种基因库。
2025-11-17 04:30
近日,我国科研团队在嫦娥六号月背样品中首次发现大型撞击事件成因的微米级赤铁矿和磁赤铁矿晶体,揭示了全新的月球氧化反应机制,为环绕南极-艾特肯盆地磁异常的撞击成因提供了样品实证。
2025-11-17 04:30
在不久前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国际协调理事会第37次会议上,内蒙古大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陕西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批准为“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成员。
2025-11-17 04:30
以“智跃无界,开源致远”为主题的操作系统大会2025(以下简称“大会”)在北京举办。
2025-11-14 17:08
我国在4个国家开展6处文物古迹保护修复,49项中外联合考古项目涉及28个国家和地区,用实际行动践行全球文明倡议、不断丰富世界文明百花园。
2025-11-13 07:07
由四川省人民政府主办的2025世界动力电池大会12日在宜宾市开幕。
2025-11-13 04:55
据估算,太阳每秒钟释放的能量,可供全人类使用约70万年。模拟太阳来产生无尽的清洁能源,也因此成为人类的“终极能源梦想”。
2025-11-13 04:5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