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当代舞剧《深AI你》探索和思考人与科技的未来关系
首页> 文娱频道> 演出 > 正文

当代舞剧《深AI你》探索和思考人与科技的未来关系

来源:光明网2022-12-12 16:51

当代舞剧《深AI你》探索和思考人与科技的未来关系

  这是一个关于“AI”的故事,也是一个关于“爱”的故事。当代舞剧《深AI你》以“谐音梗”式的名字,打开了对于人类与人工智能的关系,用艺术的方式展开想象和思考。

  作为国内首部聚焦人工智能未来的舞剧作品,《深AI你》由深圳市委宣传部出品,北京保利演出有限公司、江苏省演艺集团等联合出品,国家一级导演佟睿睿执导。

当代舞剧《深AI你》探索和思考人与科技的未来关系

  用艺术的视角,打开人与人工智能的未来

  几年前,佟睿睿和江苏省演艺集团歌剧舞剧院首次合作,以一部名为《记忆深处》的舞剧,完成了与“南京大屠杀”这个民族记忆深处疼痛的对话,用艺术的方式对法西斯暴行说“不”,取得全国影响力。

当代舞剧《深AI你》探索和思考人与科技的未来关系

  这一次,她又再次以江苏省演艺集团歌剧舞剧院为主要演出班底,将思想之锚抛向未来——

  舞台上,一个个仿生机器人被抱进店里,在工程师的调试下,开始机械地舞动起来,将观众带到的另一个时空的叙事中。

  《深AI你》的主人公小海自幼失去母亲,“AI陪伴”走进他的生活。在朝夕相处中,小海逐渐将对母爱的渴望真实地移情到“AI陪伴”身上。

  而“AI陪伴”内心世界的微妙变化,也在外部动作的投射中一一显现。从“陌生”到“自如”,从“服务者”到“陪伴者”,最后这个机器人竟将衣服窝成一团塞进肚子,对着镜子体会怀孕的妈妈。

当代舞剧《深AI你》探索和思考人与科技的未来关系

  凭借深度学习的技术配置,“AI陪伴”已慢慢接收、感受并生发出母爱的能力。然而“爱的烦恼”也随之产生。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产品频繁迭代,面对小海的真挚情感和自己的日渐“衰老”,“AI陪伴”陷入纠结,不得不作出痛苦的抉择……

  “看一次哭一次”。散场时,一位年轻观众说。

  这是继舞剧《朱鹮》《大河之源》之后,佟睿睿打造的“生态三部曲”的最后一部,也是最另类的一部。无论是《记忆深处》的人与历史,还是《朱鹮》的人与自然,她的创作始终围绕着人和他者之间的关系在进行,而这一次显然更具前瞻性。

  霍金曾说:“强大的人工智能的崛起,要么是人类历史上最好的事,要么是最糟的。”事实上,近年来对于人工智能的发展,人类一直陷入矛盾之中。一方面,我们通过大力发展人工智能,享受科技带来的便利;另一方面,不少人也忧心忡忡:人工智能与人的边界究竟在哪里?它会不会有朝一日取代人类?

当代舞剧《深AI你》探索和思考人与科技的未来关系

  而《深AI你》则提供了一个艺术家的视角,给冰冷的科技安置了一颗温暖的心脏。剧中,在科幻和真实中游走,在冰冷和温暖间试探,最后“人与AI”共生的故事,落脚在一个“爱” 字上。充满未来感的舞台上,激荡着的现实主义的光芒,直抵人心。

  佟睿睿说,每次创作都像打开一扇窗,回望过去,注目当下,或展望未来。她并不想提供什么答案,以艺术的视角介入科技,用情感的层面打开未来,只是希望以此引起更多纬度的思考。

  打破自己,重塑身体的表达方式

  舞剧是用身体“说话”,而题材决定了表达方式。作为一部聚焦人工智能的舞剧,《深AI你》在舞蹈动作设计上也有创造性突破。

  该剧由青年舞蹈家秦煕、李祎然领衔,魏伸洲、罗嘉诚、冯世扬、王金格等国内顶尖舞者联合主演。其中,面临最大挑战的当属“AI陪伴”的饰演者秦熙。如果说以往流畅、圆融是舞者的追求的话,那么扮演人工智能则完全是另一种身体的表达方式。长达三四个月的时间,这位跳古典舞出身的舞者,一直想打破办法肢体习惯,努力寻找属于机器人的一种身体表达方式。

当代舞剧《深AI你》探索和思考人与科技的未来关系

  这种打破重塑的过程,最难把握的是尺度。尤其《深AI你》中,机器人的情感是有层次变化的,当她的自我觉醒之后,她到底是AI妈妈还是人类妈妈的边界已经模糊了,这时候舞蹈动作的分寸感极难拿捏。

  童年小海的扮演者程子轩,年仅12岁,是一位非职业选手。“他的街舞跳得非常棒!”佟睿睿说,在现代舞当中融入街舞元素,完全是题材所需,“我想象中的未来城市,人应该是更加自信和从容的。而街舞这个讲究关节灵活度的舞种可以让演员放松下来,打破框架感。”

当代舞剧《深AI你》探索和思考人与科技的未来关系

  尽管已有多种艺术形式塑造过机器人,但佟睿睿认为,舞蹈的优势在于它的想象力和开放性。“舞蹈是一个很高级的艺术门类,你得把很多终极问题想明白了,才能够抽象出一种具体的形式去表达。而它又没有剧情和台词,所以每个观众也都可以有自己的理解。”在佟睿睿看来,“无声”的肢体语言可以表达出最深的人物情感。

当代舞剧《深AI你》探索和思考人与科技的未来关系

  剧中有一个细节特别动人,在一次家庭聚会中,失灵的“AI陪伴”搞砸了一切。但大雨中,“衰老”的她依然冲出去,艰难地给小海的天空撑起一把伞。伞的那一抹红,正来自小海母亲生前最爱穿的那一袭红裙……这种意向性的东西,也是舞剧擅长的一种表达。

当代舞剧《深AI你》探索和思考人与科技的未来关系

  未来的机器人,真的能有人类情感吗?

  如果从第一个机器人成为“世界公民”标志着人类进入了第四次工业革命时代算起,那么,已经至少有200万机器人在为人类劳动了。人们对机器人最感兴趣,因为它是以人的自身为仿制对象,它的工作任务往往是代替人的劳动,甚至创造性地实现人们想做而做不了的事情。

当代舞剧《深AI你》探索和思考人与科技的未来关系

  未来的机器人真的可以拥有人类的情感吗?在创作《深AI你》前,佟睿睿做了很多调研工作,包括和人工智能领域的专家进行探讨,也因此了解到最新的机器人研发情况。“现在已经一种叫生产陪伴型机器人的已经在生产了,它可以给你做饭,还可以陪孩子做作业,做好多事情,感觉科幻电影要变成真的一样。”

  这让她想起和套用《阿甘正传》里的一句话,人工智能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下一颗是什么味道。目光尽头,没有什么比人工智能拥有“自主情感”更令人五味杂阵了。而这也正是佟睿睿介入这个题材的现实意义。“当我们把自己的认知提高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后,这些年对自然生态的保护出现很大的改观。关照到人类和人工智能关系上,我期望从一开始人类就能想清楚,能始终保持清醒和自我约束,因为我总觉得,AI不会像大自然一样仁慈地给予人类反思、修补的机会,尽管在《深AI你》中,我把这个自主情感定位在最动人、最柔软的母爱上,就像我们把大自然称为母亲一样。”正如《朱鹮》《大河之源》等生态舞剧让我们明白爱护生态就是爱护人类自身一样,对于“未来已来”的“AI”产品,《深AI你》同样传达了在未来新场景中达至另一种“生态”平衡的美好愿望。

  都市的街道,来来往往的人群里不时有“AI”的身影——它们或匆匆掠过,仿佛在执行某个紧急的指令;或悠悠然推着轮椅,轮椅上坐着失忆的老人…… 舞台上,一段场景描写描摹出想象中的未来世界。

当代舞剧《深AI你》探索和思考人与科技的未来关系

  著名剧评人欧阳逸冰认为,敏感的艺术家从关于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时代、精神与物质、情感与理智的创作,跃进到关于人与自己创造的AI成果之间的创作。这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大胆探索。

[ 责编:张晓荣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乌蒙山大桥进行静态荷载试验

  • 稳外贸 福建莆田鲍鱼“出海”忙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去年3月,他和团队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为引力子“画像”,那篇发表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自然》上的论文,就在这里诞生。
2025-05-16 10:55
星星“眨眼睛”,并不是“真身”在动,而是光线的折射率出现了波动,导致肉眼观察下的星星,与其“真身”所在位置的偏移距离在短时间内发生了变化。通常,白天发生的大气湍流更加强烈,导致折射率波动更大,星星“眨眼睛”也更频繁,只是我们观察不到。
2025-05-16 09:52
气象监测显示,5月12日以来,我国华北南部、黄淮地区等出现35摄氏度以上高温天气。中央气象台预计,16日起,我国黄淮中西部、华北南部等地部分地区将出现高温天气,19日至21日,高温天气强度增强、范围扩大,陕西关中盆地、河南中西部等地部分地区日最高气温可达37—39摄氏度,局地40摄氏度。
2025-05-16 09:51
科学家发现,将一段人类特有的基因片段插入小鼠体内,可以让它们的大脑长得更大。为了找出人类HARE5与黑猩猩的差异,Silver和同事确定了其中4个遗传突变,每个突变都能同时增强黑猩猩和人类细胞的增殖能力。
2025-05-16 09:50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孙林峰、副教授刘欣团队与教授谭树堂团队合作,在植物激素运输领域取得重要研究进展。研究团队进一步解析了AUX1蛋白在CHPAA结合状态下的结构,为其抑制机理提供了见解,并提出AUX1蛋白依赖于质子浓度梯度介导生长素内向运输的转运模型。
2025-05-16 09:47
在这项研究中,胡晗带领的研究团队利用高精度CT扫描和三维重建技术,对保存完好的芝加哥始祖鸟标本进行了详细研究。
2025-05-16 09:42
研究显示,鸟类、哺乳类甚至龟类的大脑在过去3.2亿年里,经历了一场精彩的大脑神经元演化历程,走出了截然不同但又殊途同归的智慧发展之路。
2025-05-15 10:04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科研团队联手中外学者创新研发出储能密度较高的新型纳米复合薄膜储能器件,其储能密度可达215.8焦/立方厘米,刷新介电储能密度国际最高纪录。
2025-05-15 10:03
宇宙的命运与其天体命运息息相关,而其中恒星的最终“寿命”一直是人类探索的重要命题。
2025-05-15 10:02
周天军表示,这项研究不仅揭示了全球变暖下区域季风的演变规律,更凸显了古气候研究在气候变化预测中的独特价值。通过开展古今对比研究,丰富的古记录数据所揭示的历史变化事实,将会成为我们有效应对未来的重要参照物。
2025-05-15 10:01
种业振兴行动实施以来,我国农作物长期战略保存种质资源已超过58万份,其中蕴含着极为丰富的作物遗传基因密码,犹如“天书”亟待破解。近日,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发起、腾讯参与支持的作物种质资源“天书计划”正式启动。
2025-05-15 04:10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构建同科技创新相适应的科技金融体制”,为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提出了更高要求。
2025-05-14 17:50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刘岗团队发展了“漂浮策略”和“维度定制”相结合的新策略,如同给二氧化钛穿上了“水上行走鞋”,赋予了材料可漂浮于中性水溶液表面的特性,为塑料转化提供了极具竞争力的替代方案。
2025-05-14 09:44
通过将筛选出的诗词逐一标注,提取时间、地点、诗人身份、情境语义等信息,研究团队逐步建立起一个横跨1400年的“长江江豚诗词数据库”,并确定724首提及长江江豚的作品。
2025-05-14 09:43
在全球变暖的气候背景下,未来全球雪旱发生频率将成倍增加,其中暖雪旱将成为主导类型。
2025-05-14 09:41
近日,中国科学院微生物所和西南大学的科学家找到了柑橘黄龙病的抗性基因,“柑橘癌症”有了破解方法。
2025-05-14 09:39
除了嫦娥六号带回的月球样品,其拍摄的着陆区高清图像可以帮助科学家了解着陆点的地质细节和土壤来源。在这项研究中,科研人员利用嫦娥六号降落相机序列图像、全景相机近景立体图像等数据,构建了一套高精度的着陆区地形数据集。
2025-05-14 09:36
近日,多奈单抗注射液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开出全国首方,引发广泛关注。
2025-05-13 09:55
这场堪称检验船舶前期设计建造工程的“期中考”,将进一步验证大型邮轮在设计、工艺、生产准备、总装建造等阶段所取得的一系列重大科研成果。
2025-05-13 09:28
农业农村部的数据显示,我国农作物秸秆产生量逐年递增,目前全国农作物秸秆产生量为8.67亿吨,可收集量为7.33亿吨,秸秆综合利用率达88.3%。
2025-05-13 09:2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