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舞台艺术,提供精神食粮
首页> 文娱频道> 资讯 > 正文

舞台艺术,提供精神食粮

来源:人民日报2022-12-13 10:20

  核心阅读

  今年以来,舞台艺术佳作频现。现实题材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创作涌现众多口碑力作,跨界改编作品展现舞台魅力,各类创作扶持计划培育青年人才,线上线下结合进一步拓展剧场的广度。舞台艺术的蓬勃发展,为观众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

  首届“大戏看北京”展演季拉开帷幕,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朱鹮》完成上海驻演第100场演出,2022第四届大凉山国际戏剧节带来8类20多部中外剧目……尽管已步入冬季,演出市场依然火热。文艺工作者用心用情用力创作,舞台艺术佳作不断涌现,为观众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

  现实题材创作更深入,优秀传统文化题材受青睐

  文艺创作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如今,越来越多的现实题材舞台艺术作品受到关注。文艺工作者坚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从时代之变、中国之进、人民之呼中提炼主题、选取题材,抒写中国人民奋斗之志、创造之力、发展之果。回顾前不久评出的第十七届文华奖,话剧《塞罕长歌》《大道》《桂梅老师》《主角》、彩调剧《新刘三姐》、沪剧《敦煌女儿》等都是此类作品中的代表。

  聚焦“时代楷模”张桂梅的感人事迹,话剧《桂梅老师》剧本酝酿11年之久,整理出400多个故事,在此基础上塑造出真实、丰满、立体的英模形象;沪剧《敦煌女儿》前后打磨10年,讲述樊锦诗50多年扎根坚守甘肃大漠的人生历程,讴歌可贵的敦煌精神……创作者不断拓展选题的广度、开掘内容的深度、打磨表演的精度,将众多彰显中国精神与中国力量的故事搬上舞台。

  中国戏剧家协会分党组成员、秘书长崔伟认为,2022年中国舞台艺术创作在思想性、艺术性上有了巨大提升,“创作者更加把深入生活、感悟时代作为最基本的功课,与以往相比,主题创作更加注重对题材意蕴的把握,在焕发戏剧讲述的动人魅力、塑造人物真实可信的精神境界与生动鲜活的性格特色上倾注心血,作品更真实更有温度,留下了一些令人难忘的戏剧形象。”

  巡演32座城市、演出超过200场,取材于《千里江山图》的舞蹈诗剧《只此青绿》叫好又叫座;为苏轼名篇重新谱曲,音乐剧《苏东坡》用流行音乐演绎宋韵;音乐与舞蹈交融,交响芭蕾《世纪》挖掘中国神话传说中蕴含的民族精神力量……一段时间以来,越来越多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舞台艺术作品成为爆款。

  历史悠久的中华文明,为文艺创作实践提供着丰沛养料。业内人士表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流量密码”,展现着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自信。文艺创作者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结合,通过别开生面的艺术呈现、耳目一新的艺术表现、丰富多样的技术手段,创作契合时代精神和当代审美的作品,让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下展现全新魅力。

  跨界改编提升文化品格,培育原创搭建成长平台

  话剧《人世间》、小剧场北京曲剧《我这一辈子》、舞台剧《觉醒年代》、歌剧《边城》……今年,众多改编自小说、影视作品的舞台艺术创作实现跨界联手,凭借在舞台语汇、表现形式、思想深度等方面的创新表达,提升作品的文化品格与美学品格。

  从宁夏“花儿”等民间音乐中取材谱曲并采用方言念白,这是改编自同名电视剧的民族歌剧《山海情》的尝试;将70余万字原著浓缩为210分钟的舞台演绎,融合话剧与秦腔元素,这是改编自同名小说的话剧《主角》的探索。“改编作品自带IP效应,具有更大的影响力。”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所长宋宝珍表示,以经典作品为蓝本的改编有助于为创作奠定良好的文学基础,这是此类作品吸引舞台创作者的重要原因。同时,在忠实原作的基础上完成舞台叙事的创新表达,能够进一步释放原作潜力、扩展原作内涵。

  跨界改编广受欢迎,青年原创力量也不断壮大。最近,由中国儿童艺术剧院主办的首届“‘绽放·启航’儿童青少年舞台艺术作品孵化计划”开启成果竞演。孵化计划自今年8月启动,120名创作者提交了88部作品,最终有12部走上舞台,接受检验。

  不仅是中国儿艺,如今,众多院团分别推出旨在培养青年戏剧人才的扶持计划、作品孵化计划,通过工作坊、剧本朗读、舞台竞演等方式打磨作品,为新人、新戏、新创作搭建舞台、提供平台,充分激发青年人才的创造力。

  北京市文旅局主办的“新时代首都原创剧本创作及选题孵化项目”今年6月启动,征集到超过500部有效作品;上海文化广场自2019年发起的“华语原创音乐剧孵化计划”至今已有463人次、342部原创作品参与投稿;中国国家话剧院主办“青年导演创作扶持计划”,12名青年导演推出12部风格迥异的小剧场话剧。青年文艺工作者是创新的主力军,中国国家话剧院院长田沁鑫说:“希望守护每一份热爱,吸引更多有志于戏剧创作的青年人,运用戏剧艺术自觉讲好中国故事。”

  科技赋能丰富表现手段,线上演出促进艺术普及

  即时摄影、4K/8K超高清、智慧剧场……如今,舞台科技的广泛运用极大丰富了舞台的表现手段和艺术面貌,给观众带来别样的审美体验。

  文献话剧《抗战中的文艺》将装置影像与戏剧相结合,5G全息直播昆剧《浣纱记》首次将3D全息投影技术融入昆剧表演……“恰当运用科技,能够增强舞台艺术的丰满性,让戏剧情境更真切,体验感、代入感更强。”宋宝珍说。

  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许多院团探索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演出方式,形成新的观演模式。国家大剧院已推出150余场线上演出,总播放量超40亿次;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建院70周年,5部经典剧目和导赏线上放送,6500余万人次“云端”观剧;中央民族乐团团长赵聪携134名演奏家入驻直播间,京剧《风华正茂》、话剧《雷雨》等均在直播间拉开帷幕……众多线下一票难求的舞台作品乘“云”入网,更好满足人们多样化、个性化的文艺需求,有利于艺术的普及。

  但与此同时,业内人士也表示,舞台艺术的魅力在于在场感,线上演出如何实现常态化运营?如何带给观众更佳的数字化观赏体验?如何更好实现版权保护?这些都是需要直面的新课题、新考验。

  岁末年初,舞台演出持续如火如荼。第九届当代小剧场戏曲艺术节、央华保利·剧场戏剧节、首届桂林艺术节等活动异彩纷呈。央华戏剧艺术总监王可然说:“希望通过各方努力不断扩展舞台艺术的内容和形式,让经典戏剧作品滋养人们的生活,让走进剧场成为人们文化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艺作品是时代精神的写照。期待更多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作品绽放舞台,成为接地气、传得开、留得住的精品力作,全方位、全景式展现新时代的精神气象。记者 曹雪盟 王 珏

[ 责编:张晓荣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即将开放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7日发布消息,自然科学基金委近日制定重大非共识项目试点实施方案,将在2025年启动资助试点。
2025-07-08 09:20
近日,由农业农村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联合有关单位研制的全自动水稻覆膜插秧技术装备在江苏省靖江市投入使用,开启了我国水稻覆膜插秧新模式。
2025-07-08 09:11
日前,全球领先的720V高压固态钠盐电池,在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的建亨奥能科技有限公司正式量产,标志着中国成为全球第三个实现固态钠盐电池商用量产的国家。
2025-07-08 09:10
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获悉,该委日前制定了重大非共识项目试点实施方案,将在2025年启动资助试点。
2025-07-08 05:05
什么是聚乳酸材料,在取代传统石化基塑料材料方面又有着怎样的优势?本期院士科普,让我们跟随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学思,一起走进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聚乳酸的奇妙世界。
2025-07-07 14:19
科技的力量正让农民从传统体力劳动者向掌控全局的智慧决策者转变。
2025-07-07 12:33
在未来数十年,熟练使用人工智能很可能成为大多数职业的必备技能,并深刻影响就业市场。作为经济土壤中的“超级肥料”,新技术既带来传统岗位的替代,更促进新兴产业发展,直接创造新的岗位需求。
2025-07-07 09:12
抽水蓄能机组主要由发电电动机和水泵水轮机组成,利用山上山下两个水库进行水能和电能相互转换。
2025-07-07 09:11
回溯歼—10飞机研制历程,从立项、首飞到定型,历经数十载,“三滴油”看起来微不足道,却更加说明创新需要点滴用心、长期耕耘。
2025-07-07 09:10
从微小的夸克到浩瀚的宇宙,从生命的密码到自然的规律,科学这双“慧眼”不断重新定义着“可见”与“可知”的边界。从墓室中的真菌到实验室里的潜在新药,科学家用一套跨学科方法挖掘出这个隐藏在自然界的分子宝藏。
2025-07-07 09:08
在6日开幕的中国科协年会上,2025重大科学问题、工程技术难题和产业技术问题正式发布。这凝聚科技界智慧的30项问题、难题“锁定”了哪些前沿领域的核心赛道?其遴选标准蕴含着怎样的科学智慧?带着这些问题,记者专访了丛斌、邹冰松、王小云、陈坚四位院士。
2025-07-07 03:10
2025全球数字经济大会2日在北京开幕。除收录标准的优势外,东壁全球科技文献数据平台还根据中国科技界与教育界的习惯,对所收录期刊进行了学科分类。
2025-07-04 09:55
超材料是一类具有特殊性质的人造材料,而具有热辐射性能的超材料可以把多余的热量“打包”传递到外界,热辐射超材料可广泛应用于零能耗辐射冷却、建筑节能降温、航天热控等诸多重要领域。
2025-07-04 09:53
中国科学院院士、海南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教授骆清铭团队成功绘制出了小鼠三维脑区和立体定位图谱
2025-07-04 09:52
7月4日,神秘的水星将迎来东大距,这是今年第二次水星东大距,观测条件依然不错。
2025-07-04 09:51
科学是生产力的核心要素。
2025-07-04 09:50
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因成本低、效率高、易加工等优势备受关注,可应用于光伏发电、车载光伏、光伏建筑等领域。
2025-07-03 09:59
目前,对于10厘米以上大型空间碎片,航天器通常采用主动规避的策略,通过轨道调整,避开可能的碰撞路径。
2025-07-03 09:58
6月26日,中国民航局官网发布公告,提到为切实保障航空运行安全,自2025年6月28日起,禁止旅客携带没有3C标识、3C标识不清晰、被召回型号或批次的充电宝乘坐境内航班。
2025-07-03 09:5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