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行走母亲河畔 奏出时代交响
首页> 文娱频道> 影视综艺看点 > 正文

行走母亲河畔 奏出时代交响

来源:光明网2022-12-15 09:35

  行走母亲河畔 奏出时代交响

——CCTV-4《远方的家》推出百集系列节目《黄河行》

  “黄河之水天上来”的“天”到底有多高?黄河源头的星宿海到底有没有星星?在160米厚的冰川打孔会看到什么?高山之巅的人造花海有多美……这些都是《远方的家》即将推出的百集系列节目《黄河行》带给观众的精彩内容。

  12月15日17:15,《远方的家》百集系列节目《黄河行》将在CCTV-4中文国际频道正式开播,节目周一至周五每天更新一集,每集45分钟。《黄河行》采访拍摄了黄河流域九省(自治区),紧扣自然地理、历史文化和时代发展三条主线,展现黄河流域瑰丽的自然奇景、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不断发展进步的家园新貌,着力表现悠久的黄河文化传承和沿线各省(自治区)新时代保护和发展的巨大成就,以及面对百年新征程的奋斗故事。

行走母亲河畔 奏出时代交响

  深度行走母亲河畔

  用心奏出时代交响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生命之源,母亲河畔,勤劳勇敢的祖先聚族而居,劳动生息,汇聚成绵延不绝的民族血脉;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文明之源,一代代人前赴后继,披荆斩棘、筚路蓝缕,创造出传承不断的灿烂文明;黄河,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之源,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文明传承和开拓创新、自强不息的当代品格完美融合成亿万人的精神宝藏;在新征程的起点,CCTV-4《黄河行》摄制组从黄河源头开始一路向下,行走黄河,深入到黄河两岸的高山峡谷、城镇乡村,探寻中华文明之源,展现祖国山河锦绣,品味百姓幸福之韵,并用自己独特的电视语言结合新媒体传播方式,将其编织成一首宏大的新时代“黄河大合唱”。

行走母亲河畔 奏出时代交响

  《远方的家》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华语环球节目中心的一档行走类大型纪实栏目,栏目创办以来已经推出过《边疆行》《沿海行》《百山百川行》《北纬30度•中国行》《一带一路》《长江行》《大运河》《行走海岸线》等十多部超过百集的大型系列节目,栏目以真诚态度、真实影像、真挚情感,让海内外观众看到了一个真实行进中的中国;栏目用清晰的行走路线、鲜明的纪实风格、生动的记者体验,构成了一个真实生动的当代中国“绝佳视角”。栏目于2020年6月完成了百集系列节目《长江行》,作为《长江行》的姊妹篇,《黄河行》将升级为“大小屏结合、日播节目与特别节目结合、总台与黄河沿线各省(自治区)地面活动联合推广”的融媒体电视行动,除电视端节目播出之外,将广泛采用新媒体、特别节目和各类活动等,让节目更加丰富和立体,影响更加广泛和深入。

  《黄河行》将运用主题化与故事化融合的操作方式,聚焦生态保护、高质量发展、文化保护与传承等热点,讲述黄河两岸发生的生动感人的真实故事。

  这条5464公里的滔滔大河,九曲蜿蜒,百转千回,东流向海……一路前行,究竟有哪些美丽的风景和奇妙的见闻,又将讲述怎样的人和事?

行走母亲河畔 奏出时代交响

  坚持黄河生态保护

  要专家更要普通人

  党的二十大报告曾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黄河流域的居民一直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此次《黄河行》实际探访多地,以多角度展现了黄河生态保护的新方法、新成就。

  水、沙关系不协调是黄河流域生态问题的自然原因。节目通过聚焦黄河全流域的生态环境保护,充分展示了黄河流域多年来生态变化。例如在扎陵湖,生态学家赵新全一直在关注生态系统,也正是他们在草地上日复一日地重复着取样、记录、研究工作,才给高原生态研究带来最可靠的数据支持。

  而除了专家学者,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也离不开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的炎黄子孙们。华夏儿女对这条母亲河的爱和保护,似乎已经如基因般刻在骨子里。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夏日乎寺的寺院民主管理委员会主任加阳东云,变卖了家里的大多数东西,为了将清运垃圾、野外调查、环保宣讲等环保工作坚持下去。

  黄河生态的保护治理,离不开国家的全面布局和全域投入,离不开赵新全这样的专家学者,更离不开像加阳东云这样的普通百姓。正是有了他们,才能看到如今水土流失综合防治成效显著,生态环境明显改善,黄河已连续20年不断流。

行走母亲河畔 奏出时代交响

  讲述黄河流域发展

  乡村振兴效果显著

  “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是国家治理建设发展黄河流域的重要方向。《黄河行》的系列主题化操作,分别涵盖黄河源头水源涵养、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沙调控、水土保持、生态环境保护、黄河美食、特色物产、保护传承黄河文化等方面,以小切口呈现丰满鲜活的生活和有人情味、有生命力的内容,平实中见真情,还原这条伟大而又灵动的黄河,记录这条万里大河流淌着的传奇。

  通过节目可以看到,年平均气温在零摄氏度以下的岗龙乡为了把旅游业发展起来,在高山荒原中打造出一片花海,母亲河的臂弯里,高山连绵、沟谷纵横;一望无尽的草场花海间,光影变化,美不胜收。这座高原净土般的乡镇,醉人的生态美景和独特的民俗文化构成了黄河上游具有代表性的生存环境,当地因地制宜的脱贫工作也成为了具有代表性的“岗龙经验”。

  地处青海省甘德县南垣的上贡麻乡隆亚村平均海拔4300米,曾是全县14个深度贫困村之一。2016年,当地对隆亚村实施易地搬迁,集中安置,68户牧民贫困户搬出大山,住进了交通便利、水电俱全的新村。搬迁前年人均收入只有2000元左右。2021年,这个数字已经超过1万元。

  黄河流域乡村振兴是区域协调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巩固黄河流域战略地位的需要。乡村振兴有利于民族融合和民族团结。同时,协同发展也让黄河流域新的经济增长点不断涌现。2014年以来,沿黄河九省(自治区),1547万人已摆脱贫困,目前全面脱贫。

行走母亲河畔 奏出时代交响

  溯源中华文明脉络

  传承黄河流域文化

  黄河文化作为一种深邃博大、涵盖广泛的文化复合体,其内涵非常丰富。《黄河行》同样聚焦于黄河流域的文化振兴和发展。“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

  从陕西的蓝田猿人、山东沂源猿人、宁夏的水洞沟等旧石器时代遗址,到河南的仰韶文化、青海的喇家文化、陕西的石峁文化、山西的陶寺文化、河南的裴李岗文化等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从在渭河之滨的黄土塬上设立国都的秦、西汉、隋、唐四朝,到此后历代众多在黄土高原上设立都城的割据政权,上下五千年,中华民族无数绚丽华彩的篇章都是在黄河畔谱写。所以,黄河流域这片土地是中国地上、地下文物遗存最丰富、最精彩的地区。而这些都是节目丰富的素材来源。

  在青海果洛藏族自治州的甘德县,记者走进格萨尔酥油花艺术中心。据了解,酥油花雕塑调色阶段就要精确到克,确保整体的颜色比较均匀,这是一项需要非常精确的技术。而据酥油花雕塑果洛州级传承人措排介绍,最大的酥油花雕像是要四个人两个月才能完成的。他们雕塑的格萨尔王造型威武、仪态传神、服饰逼真……这充分显示了手工匠人高超的技术,也突显了藏族文化的久远与精彩。

  同时,黄河流域有太平锣鼓、腰鼓、戏剧等大量非遗文化,体现出黄河人民蓬勃向上、刚毅不屈的精神面貌。在节目中,黄河民俗文化、滩地文化、窑洞文化……每一种文化都让人油然而生出民族文化自豪感。

  以“人”为切入点

  展现黄河百姓生活百态

  此次《黄河行》以“人”为节目重点,采用平行叙事的手法将黄河的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与寻常百姓的日常生活交叉融合,用镜头前人物的喜怒哀乐来呈现出百转千折的黄河两岸百姓生活的质感,进而展现出黄河这条大河一路奔涌所奏响的时代澎湃乐章。

行走母亲河畔 奏出时代交响

  洮河是黄河的一级支流。在青海省洮河源国家湿地公园,记者看到这里生活着很多牧民,但为了保证公园生态,他们一年三季都会转场;生活在星宿海的藏族牧民把保护母亲河刻在了骨子里:他们洗头、洗衣服从不到湖里去洗;他们在星宿海降低畜牧密度;即便是自家的生活垃圾,也要装到袋子里,带到县城由专门收垃圾的公司处理……这些默默无闻的普通人,正在用他们日复一日的付出,为生态建设做着贡献。

  在《黄河行》中,《远方的家》多路记者开启了不同路段的母亲河行走之旅,他们上高原、下河谷、爬雪山、过草地,在海拔4000多米的高山上寻找黄河源头,走进偏远的乡村探访独特的淳朴民风,体验高寒地带科研工作的艰辛与成就,感受接近只有一个泉眼大的黄河正源时的紧张激动……这一路,他们把最及时最真切的开心、震撼、感动、赞叹等种种情绪传递给每一位观众,以最简单易懂的口语化方式向观众们科普了黄河生态保护的知识。这一路走来,他们是记录者,更是见证者。

行走母亲河畔 奏出时代交响

  12月15日17:15,《远方的家》新系列《黄河行》即将开播。锁定CCTV-4中文国际频道,让我们一起沿着这个极具中国特色的“几”字形,从源头到入海口,探究黄河流域的新容、新貌、新图景!

[ 责编:张晓荣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湖北秭归:农活竞技欢乐多

  • 全球唯一的白色大熊猫正脸照首度公开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俞书宏院士团队研制出一种高性能纤维素基纳米纸材料,其在极端条件下仍可保持优异的机械和电绝缘性能。相关成果日前发表于《先进材料》。
2023-05-26 09:25
立足我国人多地少的资源禀赋,面向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时代要求,如何向戈壁沙漠要效益、要农产品?让我们走进四地设施农业现场,感受“唤醒”沉睡戈壁和茫茫沙漠的神奇力量。
2023-05-26 09:23
北京人艺经典话剧《茶馆》采用8K技术录制,通过网络平台观看直播的观众达5000万人次,掀起线上看话剧热潮;多位歌手视频平台开唱,线上演唱会引发现象级传播……数字技术的创新发展,让舞台艺术的作品呈现、演出场景发生了颠覆式变化。
2023-05-26 09:22
这颗卫星是“一国两制”下澳门和内地合作的产物。卫星升空后将至少在轨运行五年,为年轻一代科研人员开展科研、开发先进科学数据产品服务提供平台。
2023-05-26 09:22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经济复苏面临严峻挑战,创新发展、合作共赢是大势所趋。
2023-05-26 09:21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指出,建设数字中国是数字时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引擎,是构筑国家竞争新优势的有力支撑。2000年前后,不少省市就政务信息的开放共享等制定了地方性法规或政府规章,但随着数据立法的兴起,多数地方的政务信息立法被废止。
2023-05-25 10:05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的同学们回信,对他们提出殷切期望。一个个科技小院如种子般播撒开来,向下扎根、向上生长。2009年,全国第一个科技小院在河北省曲周县成立,到今天,全国已建立1048个科技小院,覆盖31个省份;此外,科技小院模式还得到联合国粮农组织推介,逐渐走向世界。
2023-05-25 10:05
广州港南沙港区四期全自动化码头,集北斗导航、5G通讯、无人驾驶等前沿技术于一体。专家表示,去年以来,我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呈现规模稳步提升的发展态势,离不开市场需求的拉动。
2023-05-25 10:08
5月24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以下简称自然科学基金委)正式发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请托行为禁止清单》(以下简称“禁止清单”)。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请托行为禁止清单(征求意见稿)》基础上,此次正式发布的“禁止清单”对科研人员、依托单位、评审专家和自然科学基金委工作人员的24类行为进行了规定。
2023-05-25 10:07
2022年底,按照科技部等八部委《关于开展科技人才评价改革试点的工作方案》文件要求,涉及21家科研单位和6个地方、为期2年的科技人才评价改革试点拉开序幕。
2023-05-25 06:05
二氧化碳人工合成淀粉、二氧化碳人工合成葡萄糖和脂肪酸、生物基尼龙替代化石基尼龙、高效生物合成人乳寡糖……今天,这些原料都可以在工业厂房里生产出来。
2023-05-25 06:05
目前,高三学子们已进入高考冲刺阶段,面临的压力也越来越大。相关数据显示,75%的学生在临考前都有紧张、焦虑、恐慌等情绪。而这些不良情绪会给考生造成一定影响。
2023-05-24 09:31
产业转型可能带来人力资源供给与岗位需求的结构性矛盾,而在广东中山,当传统的产业工人遇到数智化转型,又会呈现怎样的情形?
2023-05-24 09:29
23日12时30分许,2023年珠峰科考13名登顶队员成功登顶地球之巅珠穆朗玛峰。之后,他们将完成峰顶雪冰样品采集等重要科考任务。
2023-05-24 09:19
今年以来,以电动载人汽车、锂电池、太阳能电池为代表的“新三样”产品出口增势迅猛。
2023-05-24 09:17
近日,农业农村部在各省推荐基础上遴选发布2022年十大农作物、畜禽、水产优异种质资源,旨在提升全民资源保护意识。
2023-05-24 09:17
科协是科技工作者的群众组织,是党领导下的人民团体,是党和政府联系科技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
2023-05-23 10:52
中国以19373.35位居全球第一,美国为17610.47,前10名还包括德国、英国、日本、法国、韩国、加拿大、瑞士和印度。
2023-05-23 09:33
自2008年起,中国科学院生物多样性委员会组织300多位专家,全面系统地收集整理公开发表的中国生物物种数据,分类学专家对每条数据进行审定确认,最终汇编成《中国生物物种名录》。
2023-05-23 09:29
22日,青海省林草局正式对外发布《青海植物名录(2022版)》。该名录对于学术研究、政策制定、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编目和保护、科学普及等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2023-05-23 09:28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