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月歌行》:用现代时尚视角阐释古风文化,创新仙侠题材叙事方式
首页> 文娱频道> 影视电视资讯 > 正文

《月歌行》:用现代时尚视角阐释古风文化,创新仙侠题材叙事方式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2022-12-22 16:51

《月歌行》:用现代时尚视角阐释古风文化,创新仙侠题材叙事方式

  由林健龙执导,张彬彬、徐璐领衔主演,王佑硕、郑合惠子、王以纶、马月等主演的古装仙侠爱情剧《月歌行》正在爱奇艺热播。该剧根据蜀客的小说《奔月》改编,讲述了少女柳梢为与神秘人三日相伴的欢愉,换走了自己一生的命运,从此历经磨难,两人相携经历悲欢离合,守护苍生重担的故事。

  《月歌行》用现代时尚视角阐释中国古典美学,创新了古装仙侠剧的叙事方式与视觉呈现。该剧从“情”入手,在呈现人物成长、情感纠葛、爱恨情仇的同时,展现独具特色的东方仙侠美学风格,构建了一个超越时空限制、超越人间苦难的仙侠世界,刻画出侠义仙骨和人间大爱的精神内核。

   用情用心讲述侠义故事

  影视剧是叙事的艺术。如何“讲”故事一直是中国影视剧创作的难点。一些古偶剧、仙侠剧曾将明星偶像作为吸引眼球的武器,致使其浅显的内涵表达和过度娱乐化的剧情编排引来不少争议。《月歌行》中虽不乏张彬彬、徐璐等青春偶像,但剧方对于优质内容的坚守和打磨,使得这部剧具有不凡的意义。

  中国故事一直以深厚的文化底蕴、血肉的民族特性、崇高的大义精神源远流长,《月歌行》围绕中国独有的“仙侠”题材故事内核,在视觉上呈现的东方新美学画风,展现中华审美风范,弘扬中华美学精神;而人物塑造上,主角们在个人小我与天下大义的艰难抉择前,勇敢冲破桎梏,竭尽全力守护大爱的牺牲精神,让新时代观众在传统仙侠故事里看到可信、可爱、可敬的英雄形象,看到中国故事的力量感,彰显了中华文化之美。

  《月歌行》不仅细腻刻画了牵动人心的男女“小爱”,同时也展现了荡气回肠的家国“大爱”,男女主角肩负天下,为守护苍生甘愿舍身与两人情路漫漫、坎坷重重的情感羁绊相交织,再加上“三日之约”“两世情缘”的设定以及“双结局”的叙事模式,使故事脉络的发展跌宕起伏,更具吸引力。

  《月歌行》以一个关于宿命与挣扎、信仰与爱情的故事,铺陈了一个完整的叙事空间,使仙侠剧的审美张力在多视角、强开放的叙事中得到充分延伸。此外,《月歌行》还融入现代时尚的轻喜元素,以更为接地气的表达形式和叙述手法增强观剧爽感,让剧中人物的“仙侠”形象更“接地气”。值得一提的是,该剧大结局做了双结局的创新设计,增强和观众的互动性,是仙侠剧中的首创,相信会给大家惊喜。

   用功用力搭建美学空间

  随着剧情创作、服化道制作、视觉特效等不断提升,基于当下主流文化视角去解构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文化元素,正成为古装剧突围的一种新可能。“月”便是《月歌行》选取的主要传统文化意象。在《诗经·月出》中就有“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的歌咏,以皎洁的月亮衬托女子的清丽与爱情的美好。“月”贯穿了《月歌行》的全剧,水中捞月、对月舞剑等营造的情节氛围,奠定了整体的审美基调,带动观众产生了强烈的传统审美体验。主题曲《逐月》的歌词也极具美感——“若日月人间,相隔两边,愿坠于长夜,等你出现,问流云飞花,何解思念,将岁月走遍,能否永远,如斯眷恋,刻于眉间,白驹踏过,化作诗篇……”

  传统文化是该剧的骨血命脉,而制作方的匠心巧思和创意设计框架了整部电视剧所呈现的外在质感。在视觉呈现上,该剧采用实景美术与特效相结合的方式,形成浪漫、唯美、优雅的仙侠风格。神秘梦幻的妖界、熙熙攘攘的人间、迷雾朦胧的仙境,都采用了实景营造与特效相结合的方式,真实感和幻想感并存,使观众的视觉体验达到最佳状态。此外,剧中人物的服装搭配简单,却又不缺乏层次感,既能与整个场景形成适当的呼应,又能与不同时期人物的变化相契合。时尚而不失仙气的服饰造型,彰显出东方古典美学特色,传承了中华民族优秀的服饰文化。

  《月歌行》原著《奔月》在豆瓣阅读中获得7.4分的高分。自2015年连载至今,已经积累了7年的忠实粉丝,IP基础深厚,并通过了市场考验。此番改编成电视剧,也以顶级制作团队全程护航。导演林健龙是圈内实力派导演之一,执导过《芸汐传》《如意芳菲》《一见倾心》等剧;编剧王烃曾创作过《媚者无疆》等剧本;美术指导贾雪曾指导《两世欢》《羞羞的铁拳》等影视剧;造型指导何茜曾担任《今夕何夕》《大唐玄奘》等影视剧的造型设计;妆发指导林安琦曾指导《延禧攻略》《如懿传》《古剑奇谭》等剧。

  仅开播三天,《月歌行》爱奇艺站内热度破7500。《月歌行》取得的热度与它坚实的剧本基础和较高水准的制作密不可分。作为年度巨制仙侠爱情剧,《月歌行》以匠人精神打磨优质内容,并获得了良好的市场反馈,再次彰显了“内容为王”的创作宗旨,给影视剧行业带来了积极的启示。

  (作者冷凇系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世界传媒研究中心秘书长、研究员,陈瀚颖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

[ 责编:张晓荣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湖北秭归:农活竞技欢乐多

  • 全球唯一的白色大熊猫正脸照首度公开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俞书宏院士团队研制出一种高性能纤维素基纳米纸材料,其在极端条件下仍可保持优异的机械和电绝缘性能。相关成果日前发表于《先进材料》。
2023-05-26 09:25
立足我国人多地少的资源禀赋,面向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时代要求,如何向戈壁沙漠要效益、要农产品?让我们走进四地设施农业现场,感受“唤醒”沉睡戈壁和茫茫沙漠的神奇力量。
2023-05-26 09:23
北京人艺经典话剧《茶馆》采用8K技术录制,通过网络平台观看直播的观众达5000万人次,掀起线上看话剧热潮;多位歌手视频平台开唱,线上演唱会引发现象级传播……数字技术的创新发展,让舞台艺术的作品呈现、演出场景发生了颠覆式变化。
2023-05-26 09:22
这颗卫星是“一国两制”下澳门和内地合作的产物。卫星升空后将至少在轨运行五年,为年轻一代科研人员开展科研、开发先进科学数据产品服务提供平台。
2023-05-26 09:22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经济复苏面临严峻挑战,创新发展、合作共赢是大势所趋。
2023-05-26 09:21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指出,建设数字中国是数字时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引擎,是构筑国家竞争新优势的有力支撑。2000年前后,不少省市就政务信息的开放共享等制定了地方性法规或政府规章,但随着数据立法的兴起,多数地方的政务信息立法被废止。
2023-05-25 10:05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的同学们回信,对他们提出殷切期望。一个个科技小院如种子般播撒开来,向下扎根、向上生长。2009年,全国第一个科技小院在河北省曲周县成立,到今天,全国已建立1048个科技小院,覆盖31个省份;此外,科技小院模式还得到联合国粮农组织推介,逐渐走向世界。
2023-05-25 10:05
广州港南沙港区四期全自动化码头,集北斗导航、5G通讯、无人驾驶等前沿技术于一体。专家表示,去年以来,我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呈现规模稳步提升的发展态势,离不开市场需求的拉动。
2023-05-25 10:08
5月24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以下简称自然科学基金委)正式发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请托行为禁止清单》(以下简称“禁止清单”)。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请托行为禁止清单(征求意见稿)》基础上,此次正式发布的“禁止清单”对科研人员、依托单位、评审专家和自然科学基金委工作人员的24类行为进行了规定。
2023-05-25 10:07
2022年底,按照科技部等八部委《关于开展科技人才评价改革试点的工作方案》文件要求,涉及21家科研单位和6个地方、为期2年的科技人才评价改革试点拉开序幕。
2023-05-25 06:05
二氧化碳人工合成淀粉、二氧化碳人工合成葡萄糖和脂肪酸、生物基尼龙替代化石基尼龙、高效生物合成人乳寡糖……今天,这些原料都可以在工业厂房里生产出来。
2023-05-25 06:05
目前,高三学子们已进入高考冲刺阶段,面临的压力也越来越大。相关数据显示,75%的学生在临考前都有紧张、焦虑、恐慌等情绪。而这些不良情绪会给考生造成一定影响。
2023-05-24 09:31
产业转型可能带来人力资源供给与岗位需求的结构性矛盾,而在广东中山,当传统的产业工人遇到数智化转型,又会呈现怎样的情形?
2023-05-24 09:29
23日12时30分许,2023年珠峰科考13名登顶队员成功登顶地球之巅珠穆朗玛峰。之后,他们将完成峰顶雪冰样品采集等重要科考任务。
2023-05-24 09:19
今年以来,以电动载人汽车、锂电池、太阳能电池为代表的“新三样”产品出口增势迅猛。
2023-05-24 09:17
近日,农业农村部在各省推荐基础上遴选发布2022年十大农作物、畜禽、水产优异种质资源,旨在提升全民资源保护意识。
2023-05-24 09:17
科协是科技工作者的群众组织,是党领导下的人民团体,是党和政府联系科技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
2023-05-23 10:52
中国以19373.35位居全球第一,美国为17610.47,前10名还包括德国、英国、日本、法国、韩国、加拿大、瑞士和印度。
2023-05-23 09:33
自2008年起,中国科学院生物多样性委员会组织300多位专家,全面系统地收集整理公开发表的中国生物物种数据,分类学专家对每条数据进行审定确认,最终汇编成《中国生物物种名录》。
2023-05-23 09:29
22日,青海省林草局正式对外发布《青海植物名录(2022版)》。该名录对于学术研究、政策制定、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编目和保护、科学普及等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2023-05-23 09:28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