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新老村民”携手谱写田园牧歌,《山水间的家》走进新时代“桃花源”
首页> 文娱频道> 影视综艺看点 > 正文

“新老村民”携手谱写田园牧歌,《山水间的家》走进新时代“桃花源”

来源:央视网2022-12-23 17:56

  12月24日(周六)20:00档,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与文化和旅游部联合摄制的大型文旅探访节目《山水间的家》将于CCTV-1播出第十一期。主持人撒贝宁、王嘉宁将分别带领“山水小分队”前往四川省成都市蒲江县西来镇铁牛村与海南省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红毛镇什寒村。一个是因西汉冶铁遗址而闻名的川西古村,一个是海南省海拔最高的村庄,它们都以“人才之笔”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新老村民”携手谱写田园牧歌,《山水间的家》走进新时代“桃花源”

“新老村民”携手谱写田园牧歌,《山水间的家》走进新时代“桃花源”

  此心安处是吾乡,“新老村民”共建理想家园

  在铁牛村的村道上,不时有操着外地口音的人在其中散步,他们并非游客,而是在当地扎根多年的“新村民”。过去几年间,来自全国20多个省市、跨越“7890”四个代际的青年们不断向铁牛村汇聚,与当地村民共同建设乡村。是什么吸引着“新村民”留在铁牛村,他们又是怎样与“老村民”一起参与乡村振兴?带着这些问题,本期节目主持人撒贝宁将携手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阿来、歌手凤凰传奇前往铁牛村一探究竟。

“新老村民”携手谱写田园牧歌,《山水间的家》走进新时代“桃花源”

  郁郁葱葱的果林、波光潋滟的鱼塘、白墙黛瓦的院落,构成了铁牛村特色鲜明的川西林盘。2012年,铁牛村从最根本的农业出发,系统地考虑生态环境发展,出台“发展乡村旅游规划院落布局线路”,一张张手绘的规划图,畅想着未来乡村的模样。围绕着“老村民回家、新村民回流、城市游客回归”的“三回理念”,铁牛村打造一批农场式、乐园式、庄园式的项目,创造生态、生产、生活、生命的融合之美。如今,铁牛村已成为成都市建设公园城市的一个乡村示范点。

“新老村民”携手谱写田园牧歌,《山水间的家》走进新时代“桃花源”

“新老村民”携手谱写田园牧歌,《山水间的家》走进新时代“桃花源”

  毕业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的“80后”青年何孝成是“老村民回家”的代表之一。一次回家探亲,让他目睹了铁牛村翻天覆地的变化,下定决心返乡创业。村里的“发展乡村旅游规划院落布局线路”手册,何孝成收藏至今,“10年了,老百姓的收入实打实提高了”。依照规划,铁牛村大力发展猕猴桃、果冻橙、丑橘等有机农业,一年中有10个月,“都有鲜果在树上”。本周的“山水之旅”,嘉宾们将跟随何孝成走进果园,通过施用有机肥、修剪猕猴桃枝叶、采摘果冻橙,全方位感受生态有机农业。“山水小分队”能否顺利完成600斤果冻橙的采摘目标?又是怎样的采摘工具令曾毅赞叹“很有创意”?

“新老村民”携手谱写田园牧歌,《山水间的家》走进新时代“桃花源”

  走进铁牛村的丑美生活馆,由“新村民”“老村民”头像组成无限循环符号的“人才墙”格外醒目,其中50余位“新村民”按照专业分成了金融投资、运营管理、规划设计、教育公益、文化艺术、创意设计、生态农业7个板块,他们用自己的专业所长建设铁牛村。设计公共空间、创办《丑美村报》、废物利用改造……乡村和城市、不同代际的审美在铁牛村交融碰撞,寻找共鸣。时值村里的“低碳生活周”,嘉宾们将来到丑美生活馆,跟随“新村民”了解乡村低碳的生活方式,由废弃渔网做成的毛绒帽、28个瓶子制成的尼龙卫衣令“山水小分队”大开眼界,随后,他们还将挑战用可回收垃圾造纸、制作“点亮星星瓶”,体验不一样的乡村田园生活。

“新老村民”携手谱写田园牧歌,《山水间的家》走进新时代“桃花源”

“新老村民”携手谱写田园牧歌,《山水间的家》走进新时代“桃花源”

  橘树枝头鼓出幼果,鱼塘里云影徘徊,新老村民共创理想家园……一幅乡村美学的写意画,就在眼前,撒贝宁动容道:“这就是中国自古以来,人们最向往的乡村生活。”

“新老村民”携手谱写田园牧歌,《山水间的家》走进新时代“桃花源”

  走进海南省海拔最高村落,王雷学习种植山兰稻

  骄阳似火、椰风海韵,是许多人对于海南的第一印象。然而,走进什寒村,目光所及却是浮云缥缈、山霭苍苍,宛如人间仙境。坐落在黎母山和鹦哥岭之间的高山盆地中的什寒村,海拔800米左右,森林茂密,溪流缠绕,村落在云雾中若隐若现,因此有着“天上广寒,地上什寒”的美誉。本期节目,由主持人王嘉宁、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潘鲁生、中央戏剧学院舞剧系主任沈培艺、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国家一级演员王雷组成的“山水小分队”,将走进什寒村,感受不一样的海南风情。

“新老村民”携手谱写田园牧歌,《山水间的家》走进新时代“桃花源”

“新老村民”携手谱写田园牧歌,《山水间的家》走进新时代“桃花源”

  什寒村是黎族、苗族的聚居地,依托自然风光、民族文化等独特优势,当地村民探索出农旅结合的新路子。2012年,“90后”退伍军人李欧返乡创业,他发现,村里的游客仅在白天逗留,几乎没有留宿的计划。于是,李欧与村里年轻人共同成立了青年合作社,围绕黎苗文化,陆续开发出特色民宿、房车露营、徒步等新兴旅游产品,经过近10年的发展,什寒村已经成为远近闻名的“旅游村”,这令王嘉宁感慨:“年轻人的思维让村子里处处彰显蓬勃的生机活力!”

“新老村民”携手谱写田园牧歌,《山水间的家》走进新时代“桃花源”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风光秀丽、气候宜人的什寒村,吸引五湖四海人才不断集聚。村民钟治军来自河南省周口市,随“战友”李欧到什寒村创业定居已有10年,眼下,他正在什寒村从事有机农业。海南琼中的山兰稻种植历史悠久,过去村民以栽培旱稻为主,产量低,收益小。在农技专家的指导下,什寒村开始深耕水稻种植,钟治军自豪地介绍道:“我们采用新技术之后,种的都是有机绿色的大米,目前,一亩地大概是800斤的产量。”本期节目,嘉宾们将在钟治军的带领下,进行水稻插秧作业,村民口中的“三插三不插”究竟是什么?又是什么让王雷感慨“插秧也是一种幸福的体验”?

“新老村民”携手谱写田园牧歌,《山水间的家》走进新时代“桃花源”

  在什寒村,像钟治军这样的“新村民”还有很多。近年来,为了留住来海南过冬度假的“候鸟人才”,当地出台了大量相关政策,以人才之力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源头活水”。在潘鲁生看来,什寒村是人才振兴的典型代表,“乡村振兴最需要的就是‘人气’,能把外来人才和当地人才有机结合起来,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举措。”

“新老村民”携手谱写田园牧歌,《山水间的家》走进新时代“桃花源”

  汇聚天下英才,释放乡土活力。12月24日(周六)20:00档,让我们随CCTV-1《山水间的家》,感受乡村发展新脉动。

[ 责编:杨帆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小满将至农事忙

  • 我国成功发射中星3B卫星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解读人:王挺,系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员,本文原载于《科普时报》)
2025-05-21 17:56
基于全基因组SNP的种群基因组学研究揭示,全球雪豹可划分为两大遗传支系:北部支系和南部支系。基因组水平评估发现,相比雪豹南部支系,北部支系的基因组杂合度和种群遗传多样性较低,这些特征与其演化历史及较小的有效种群大小相吻合。
2025-05-21 09:38
我国的甘肃皋兰什川古梨园系统、浙江德清淡水珍珠复合养殖系统、福建福鼎白茶文化系统三项遗产系统顺利通过专家评审,正式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2025-05-21 09:43
科学家发现,在线辩论中,GPT-4一类的大语言模型(LLM)如能根据对手的个性化信息调整论据,其说服力将比人类高64.4%。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的Francesco Salvi和同事分别将900名美国人与另一个人或GPT-4配对,使双方辩论各种社会政治议题。
2025-05-21 09:40
近日,清华大学李菂团队联合意大利、澳大利亚、德国等多国天文学家,综合“中国天眼”FAST和南非MeerKAT阵列望远镜的优势,对银河系球状星团进行了高精度的脉冲星偏振普查。
2025-05-21 09:37
人形机器人最大的优势在于其外形特点,可以在很多工作空间实现与人类相似的工作效能,并能显著提升工作效率。
2025-05-21 09:36
研究团队综合了多种来源的观测和模拟证据,揭示了极地关键气候要素的变化特征。结果显示,北极气温以每十年0.68摄氏度的速率升高,远高于全球平均水平,南极和青藏高原也呈现出明显增温趋势。
2025-05-21 09:35
生长素是第一个被发现的植物激素,几乎参与了植物生长发育调控的每个过程。
2025-05-21 09:33
科研人员近日首次公布在我国空间站发现一个微生物新物种,并将其命名为“天宫尼尔菌”,相关科研成果在线发表于国际权威期刊上。
2025-05-20 10:24
一项研究首次揭示了肺活量从童年到老年的演变过程。
2025-05-20 10:21
津潍高铁是我国“八纵八横”高铁网京沪通道和沿海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
2025-05-20 10:20
北京大学讲席教授杨荣贵与其在华中科技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的团队,制备出一种可大规模生产的多级有序穿孔结构铜网,其散热能力优于已报道方案。
2025-05-20 10:19
按照经典理论,有丝分裂或减数分裂后,每个子细胞核应当至少获得一套完整的单倍体染色体,以确保细胞正常发育和功能发挥。然而,最新研究却发现,在某些特定真菌中,
2025-05-20 03:55
最新气候数据显示,全球气温仍然极高,2025年将与2024年一道成为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
2025-05-19 10:49
5月17日,江西省首颗自主发射的生态环境监测卫星“南昌航空一号”,在甘肃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入轨。
2025-05-19 10:47
航天科技看似遥远,其实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高高在上”的航天实验,正在引导一场由科技创新驱动的产业变革,重塑着我们的生活方式。
2025-05-19 10:46
为提升各种场景下荧光成像性能,北京大学席鹏团队和深圳大学屈军乐团队合作,通过计算机视觉与荧光显微的融合,提出了一种暗通道光学层切算法使显微成像性能得到大幅提升。
2025-05-19 10:42
《2025中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发展白皮书》18日在北京发布,卫星导航专利申请总量累计突破12.9万件,继续保持全球领先。
2025-05-19 10:07
AG600“鲲龙”批生产首架机(1101)18日在广东珠海成功完成生产试飞,标志着AG600飞机通过取得生产许可证(PC)的关键环节,实物状态满足PC构型要求。
2025-05-19 10:05
去年3月,他和团队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为引力子“画像”,那篇发表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自然》上的论文,就在这里诞生。
2025-05-16 10:5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