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艺术是根植于大地、又离地一尺的飞翔
首页> 文娱频道> 资讯 > 正文

艺术是根植于大地、又离地一尺的飞翔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2023-01-30 11:27

  春节是观察文化生活的一扇窗。新春伊始,沉寂许久的电影市场势如破竹,以近68亿元“春节档”票房迎来开门红,也让影迷剧迷在一个又一个精品力作中找到了久违的惊喜与感动。

  烟火气重回影院。科幻、悬疑、喜剧、动画等类型多元化、创作专业化的影片供给,点亮了新春消费市场,以高口碑掀起了电影市场复苏的第一波热潮。

  从《流浪地球2》《满江红》到《深海》《熊出没》……这些高票房、好口碑的影片,在人类文明共同体、仁义礼智信的价值书写中,彰显了中华民族的“精神筋骨”,也结束了“中国没有科幻片”的论调,让全世界看到了中国的想象力。

  主旋律创作突出重围。此前,在偶像剧、古装剧、女性剧扎堆的影视剧作中,以现实为底色的《县委大院》,于一县中见天地,以近乎白描的手法描画了县委书记梅晓歌接过烫手山芋、清理历史欠账、带领干部群众建设光明村的一连串经历。

  这部剧拍活了县域治理“两头难”的千头万绪、千辛万苦,拍活了年轻干部身上的理想与坚守、困惑与信念,拍活了新时代滴水入海、共振同频的干群关系,让人直呼过瘾,意犹未尽。

  近来,一批有质量又有分量的影视力作接连“破圈”,备受市场欢迎、深得观众喜爱。原因何在?

  在这些“叫好又叫座”的文艺精品中,我们不难发现它们崭新的“打开方式”:它们的主基调与主旋律不像是板着面孔的一堂思想品德课、一份政治考卷、一篇申论文章。相反,它是流动在每个人心中的涓涓细流:理想、正义、爱,这些具有感召力的价值共识。

  这些细流,脱胎于生活。生活这棵常青树上,藏着创作的无限灵感。从热气腾腾的真生活中破土而出的细节,自然饱蘸真情,能以平实又抓人的张力,引起观众的深度共鸣。不论是《人民的名义》《县委大院》还是《山海情》《大江大河》,都不约而同地摆脱了“假大空”的说教气,舍弃了“靠炫技种悬念、以悬念拉剧情”的套路活,而是本真地回归生活,扎根泥土,找到了最能折射太阳光辉的那一滴水。

  这些细流,高于生活。从中华文明中“采矿”、号准时代脉搏,对生活进行再创造,才能让“当下的故事”“你我的故事”“未来的故事”更有重量。令人耳目一新的影视力作之所以带给观众超乎预期的后劲、使人奋进的精神力量,是因为它把时代大的背景墙刻画得栩栩如生。透过这面墙,更多人得以了解中国当下更广袤的基层,读懂时代问题的耦合性复杂性,理解不同人的苦与乐、喜与盼。

  艺术是根植于大地、又离地一尺的飞翔。脱胎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立足于本土价值、又勇于创新的表达,让世界看到了中国的想象力。

  这几天,外媒纷纷报道海外观众二刷《流浪地球2》的情景。“带着地球去流浪”的价值选择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智慧,点亮了这个“人类从分裂走向团结、共同应对灾难”的恢弘故事。不仅如此,大到太空电梯、行星发动机的防御系统、群舰登月等奇观,小到电子军犬、“门框机器人”、外骨骼装甲等装置,并不是脱缰的臆想,而正是基于现实对未来的映射——如果没有中国科技实力的强大,中国式科幻中的大量细节根本无法支撑起一个真实可信的未来世界。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文艺创作将担负起更加光荣的使命。只有融入火热的现实、融入壮阔的时代、融入厚重的历史,艺术才能自觉观照人民命运与情感,传递人民心愿与心声,凝聚人民智慧与共识,生长出创造性的力量和文化自信的根基,书写新时代中国自信、包容、开放的大国气象,以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带给人们获得感、幸福感,带来不竭的精神力量。

  (评论员张漫子)

[ 责编:张晓荣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文化遗产数字化论坛开幕倒计时1天

  • 倒计时1天!人工智能安全治理分论坛即将举行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人工智能的浪潮正在席卷从科技到教育,乃至全社会的各个角落,中国教育界正在积极推动学习和应用人工智能,以便乘势站在时代前列。今年6月,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校长尤政提出,人工智能和批判性思维结合形成DNA式的“双螺旋结构”,将有力推动创新。
2025-09-16 09:14
15日,在2025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主论坛上,《人工智能安全治理框架》2.0版正式发布。落实《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人工智能安全治理框架》1.0版于2024年9月发布,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
2025-09-16 09:13
光明日报北京9月15日电 记者陈晨从农业农村部获悉,2025畜禽种业发展论坛14日在北京市平谷区举行。论坛发布了第三次全国畜禽遗传资源普查、濒危畜禽遗传资源保护成效、主要畜种分子身份证构建和遗传评估优秀种公畜等重大成果,举办了畜禽种业振兴成果展,26家单位现场推介新技术、新设备、新成果,72家单位进行专场展示。
2025-09-16 09:13
数智技术以及数智互联技术将推进青年间社会化协同与知识共享,可精准连接青年学习者,并形成跨地域的学习社群与项目协作组。总而言之,数智技术能够为青年群体参与终身学习创造良好条件,能够充分激发青年群体参与终身学习的动力,能够更好地帮助青年群体全面发展。
2025-09-16 09:12
作者:王 珩、程松泉,分别系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授;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博士生  当前,全球教育正经历一场由人工智能技术驱动的深刻变革。唯有坚守育人初心,在伦理框架内审慎推进技术应用,才能让人工智能真正成为引领教育发展的引擎,而非解构教育本质的飓风。
2025-09-16 09:11
在合成生物学和气候变化应对领域有巨大潜力。
2025-09-16 09:11
走进展区,多款新潮文创让人爱不释手;戴上设备,苏轼笔下的诗词世界任人遨游;指尖轻点,三千年前的青铜器“触手可及”……一系列新产品、新服务、新场景在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文旅服务专题亮相,漫步其中,处处感受到科技与创意奔涌、文化和旅游融合的无限活力。
2025-09-15 09:54
在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上,一批品类丰富、兼具趣味与文化内涵的文创精品成为展会现场的“人气王”,引爆观展热潮。
2025-09-15 09:54
最大网络基础设施的建成有助于我国突破关键技术的“卡脖子”困境,形成自主可控的核心技术优势,建立起数字经济产业的第二创新生态。 (作者:戎 珂,系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经济学研究所所长、长聘教授;田晓轩,系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经济学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2025-09-15 09:53
今年暑期,工厂游火爆出圈。参观名额秒空、门票收入可观、社交平台相关笔记有10多万条,工厂游俨然成了文旅界新宠。 工厂游等新型旅游业态,实现了工业与文旅的跨界融合,也为文旅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增长点。
2025-09-15 09:52
深夜,河南焦作多氟多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的实验室依旧灯火通明,总工程师闫春生还在带着团队忙碌。 2006年,多氟多打响了由传统氟化工向精细氟化工、新能源材料转型的战役,闫春生临危受命加入六氟磷酸锂研发团队。
2025-09-15 09:51
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9月10日至9月14日在北京举办,众多科技产品亮相展区,吸引观众驻足参观。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9月10日至9月14日在北京举办,众多科技产品亮相展区,吸引观众驻足参观。
2025-09-12 10:08
汽车排放被认为是气候变化的“元凶”之一,但学术界一直缺乏对城市道路碳排放进行精准刻画的工具。”借助全景AI模型,可实现二氧化碳排放源的精准提取,模型的平均精度超过93%、平均误差低于1.3ppm(ppm为百万分比浓度)。
2025-09-12 10:01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握人工智能发展趋势和规律,加紧制定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制度、应用规范、伦理准则,构建技术监测、风险预警、应急响应体系,确保人工智能安全、可靠、可控。人工智能系统的可靠性不能停留在统计意义上的“高概率正确”,而应追求在复杂、开放、动态环境下的“高置信可靠”。
2025-09-12 10:01
10日,2025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奖(以下简称“顶科协奖”)获奖者名单在上海公布。顶科协奖是2021年在上海发起创设、由红杉中国独家提供永久资金支持的面向全球科学家评选的科学大奖。
2025-09-12 09:59
全球规模最大恐龙蛋化石群——湖北十堰青龙山恐龙蛋化石群的埋藏时代,首次被科学家认定为距今约8600万年。专家考证,这是迄今全球分布最集中、规模最大、埋藏最好、原地出露最多、原址保存最好的恐龙蛋化石群。
2025-09-12 09:58
9月10日上午,在马来西亚吉隆坡召开的国际灌排委员会第七十六届国际执行理事会会议上,2025年(第十二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正式公布,我国申报的云南元阳哈尼梯田、江苏句容赤山湖灌溉工程、四川彭州湔江堰、北京门头沟永定河古渠灌溉工程全部成功入选。
2025-09-11 10:18
“十四五”以来,我们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全力当好自然资源“大管家”和美丽中国“守护者”,全面完成了“十四五”规划的目标任务,有效支撑了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2025-09-11 09:57
未来,城市的画卷上,AI、物联网与大数据等现代科技将继续深化推广,但唯有始终以人的尺度丈量技术,以人文的关怀驾驭创新,方能使城市永葆文气的深度、人气的热度与烟火气的温度,让每座城市都在科技的守护中,找到生生不息的发展动能。
2025-09-11 09:52
北京大学的科研团队与合作者联合开发出一种全新的“高维超分辨成像”技术,成功实现了对活细胞内15种细胞器的同时成像与精准识别,为细胞生物学研究打开了一扇全新的大门。
2025-09-11 09:43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