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李伟建
新春佳节听相声,笑在千门万户中。在春节这个阖家团圆的日子里,发自内心的欢笑和快乐,才是对“年味儿”的最佳注解。
作为总台精心奉上的一道新年“快乐新春餐”,《喜笑颜开2023新春相声大会》不仅成为总台为相声人和全国观众打造的一年一度的重要聚会,其演出阵容和节目内容也都足够亮眼,特别是以6个主题贯穿6期节目的设计,既让观众在欢笑声中度过一个快乐的新年,也在潜移默化中了解了相声的传承和发展,推动传统艺术在新时代背景下焕发出勃勃生机。
在我看来,这台节目以相声为载体和依托,以主题形式传递更多快乐,每期一个相声知识点,为观众提供了从不同角度来欣赏相声艺术的窗口,看说学逗唱,拼演员功力,品顶针续麻的艺术特色,见即兴表演的反应能力,还有对名家名段和时代记忆的盘点与回望……这个舞台上展现的,就是贴近咱老百姓有滋有味的相声段子;站在这里的每一位相声演员,不仅继承了传统相声中的优秀内容和表演技巧,也把自己的创造力加入其中,与时代同频,与人民同步,在为观众送上笑声与欢乐的同时,也在“温故”与“知新”中彰显相声艺术历久弥新的潜能与活力。
更鲜活的笑料和包袱,感受更浓的“年味儿”
作为一档全程笑声不断的新春节目,《喜笑颜开2023新春相声大会》中的笑料和包袱,不仅精彩纷呈,也很好地延续了为观众带来更多欢乐的节目宗旨。尤其是在大多数观众都辛勤忙碌了一整年后,更需要在这个时候得到一个放松自我、愉悦身心的机会。能够在阖家团聚的氛围中,吃一桌团圆饭,看一场充满欢声笑语的相声晚会,让新的一年被快乐填满,在笑声中出发,无疑是个绝佳的选择。
以首个作品为例,李寅飞、叶蓬带来的是改编自传统相声《叫卖》的全新作品《新改行》,用一曲《定军山》模拟起了在直播间给带货的场景,又用《卖布头》的旋律吆喝起了弹面,各种“出圈”词句很容易受到年轻人的喜爱。
在同一期节目中,来自东北的郭金杰、白鸽通过新编传统相声《排练的烦恼》,引领观众感受二人转旋律的精妙。他们在一唱一和间的默契配合,也让人充分见识了“柳活”的深厚功底。
不难看出,出现在这个舞台上的很多节目,一方面从相声艺术本身出发,选取经典的相声作品加以改编,这种由浅入深推广相声艺术的方式不仅会得到业内的认可,也降低了观众的观看门槛。另一方面,在语言内容和表演形式上,这些节目又往往融入了很多时下的新鲜元素,为作品赋予了更多的时代感和潮流属性,既有韵味十足的经典曲艺,又有嗨翻全场的灵感新作,更容易对观众特别是年轻观众产生强烈的代入感,从而推动作品实现多维度“破圈”。
事实上,在经历了整整一年的辛勤劳作和忙碌奔波后,每个人在年终岁末之际都太需要一次彻底的放松自我、愉悦身心的机会了。而《喜笑颜开2023新春相声大会》恰好就提供了这样一次机会。这顿食材丰富的“快乐大餐”,也凝聚了总台作为国家媒体的一份心意——让“年味儿”回归,让每个平凡的你我都能重拾新年的仪式感:在家人团聚的时刻打开电视,共同感受这份浓得化不开的合家欢氛围。
用贴近生活的方式创作,感受相声的全新活力
相声是门传统行当,其中保留着很多百年前流传下来的规矩和礼仪。很多相声演员都是循着这些规矩一路走来,言谈举止间也都带着传统的痕迹。但时代的发展又要求他们学会与当下对话,以贴近人民、贴近生活的方式进行创作,才可能为相声这门传统艺术赋予全新的活力。这是时代交给相声演员们的全新课题,也给他们的创作带来了新的冲击和思考。
更可喜的一种变化,是经典相声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改进,老包袱也有了很多时髦的新用法。在第二期节目中,刘钊和孙超带来的子母哏作品《着急着急》,就是这样一个贴近生活、洞察社会特点的作品。
很多观众都对姜昆、唐杰忠在1991年央视春晚上表演的《着急》印象深刻,尤其是作品中对真实生活细节的准确捕捉和生动再现,更是相声要紧贴时代和百姓生活的集中体现。而刘钊、孙超表演的《着急着急》,正是对这个经典作品的改编,其中不仅频频出现“yyds”“PYQ”“绝绝子”“水果榨汁”等年轻人秒懂的热梗,还生动再现了当下的生活和工作状态,希望大家都能在加速前进的过程中适时地慢下来。都说艺术来源于生活,只有从鲜活的生活中汲取创作的养分,这样的作品才能与观众产生共鸣,才能真正在百姓心中扎下根来。被人民认同的作品才是好作品,才可能被不断流传下去。
同样是在第二期节目中,在刘伟、王玥波带来的《论三国》中,有一段诸葛亮在城楼上“弹着吉他喝着啤酒”的生动描写,能够将历史人物刻画得如此接地气,前提是创作者真的有融古通今的学习精神,要不断从传统艺术中汲取营养,再结合新的时代特点进行创新,这才是相声艺术的进步之道。
观众的笑都是有迹可循、有源可溯的,或是因为演员们的扎实技巧,或是因为作品对现实的真切观照。这也就意味着,好的相声作品必须去努力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才可能具有一种天然的亲和力和吸引力,让观众在捧腹开怀之余,也能从心底得到一些共鸣与共情。相声从传统中来,但是也要到现实中去,要必须面对一个未来发展的问题。这个问题的答案不在别处,只在自己脚下。
喜剧性,人民性,知识性是新春相声大会的灵魂
相声作为中国民族“喜剧”已经被老百姓视为获取快乐的重要来源,繁荣相声,发展相声,传播相声是逐步完善民族喜乐方式的重要手段。从第一代相声艺人“穷不怕”到当今的相声新秀,无不以笑赢得自己的历史地位和卓越的艺术成就,新春相声大会正是充分利用了相声的幽默属性传递人文关怀、和善致喜。相声大会使用的新作品大多数是近几年相声舞台上的精彩之作,也是深度采风不断打磨的上乘之作,都是反映人民生活,关照人民愿望,抒发人民感情的段子。所以人们看后有会心一笑,也有回味一笑,更有酣畅大笑。笑的是内容接地气,笑的是形式有新意,笑的是似曾看到自己又好像身边人。六期节目从不同侧面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进行读解与剖析,把怎么看?看什么?看出来没有?作为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导赏指南。寓庄于谐,寓教于乐,引领着观众欢笑中有开悟,假期里有收获。
传承传统文化,让我看到了这门艺术的美好明天
“学古不泥古,破法不悖法。”如何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做到推陈出新,一直都是相声创作的一道重要课题。这一点我觉得《喜笑颜开2023新春相声大会》就做得非常好。节目里的每个作品都采用“老段新说”的方式,延用经典相声段落的精髓和结构,再加入新时代的生活内涵,生动有趣地传承了传统的相声文化。
比如第三期节目中,王政、郭天翼就用相声《新戏迷药方》致敬了传统名作《戏迷药方》。作品在扎根传统的同时,既展示了基本功“贯口”,又不失现代元素,给人耳目一新之感。李蕾、杨佳东、张弛则以“数来宝”为招牌,带来节目《为快板代言》,展现了传统相声中必备的快板技艺。
当然,一种艺术门类想要持续焕发生命力,绝不能仅仅依靠传统精粹,还需要不断进行创新和自我完善。《喜笑颜开2023新春相声大会》这个节目的可贵之处就在于,它把相声传统中的“说学逗唱”展示得淋漓尽致,在循序渐进的节奏中逐渐传递出相声的知识门道,如同一本生动的教科书,向观众展示出这门艺术的精髓所在。
在我看来,相声作为传统曲艺中的一种门类,之所以能代代流传下来,本质在于其深厚的艺术魅力,和不同维度下的创新尝试。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而《喜笑颜开2023新春相声大会》恰恰是在继续为观众输出更多快乐的创作初心下,以更为生动鲜活的方式,集中输出了相声艺术中多元化的精粹,既有传统文化的韵味,也有回甘生津的余味,更有历久弥新的回味。这样一档在春节期间播出的合家欢节目,不仅为全国观众奉上了一道新年“快乐餐”,让中华大地上生长出来的相声艺术散发出历久弥新的璀璨光芒,也由此构成了总台在喜剧艺术上独有的一份文化魅力。为老百姓带来欢笑与感动,为传统文化的赓续创新带来更多机遇。期待在未来,会有更多这样的好节目出现。作者系北京文联副主席、北京曲艺家协会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