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让科学家精神直抵心灵
首页> 文娱频道> 资讯 > 正文

让科学家精神直抵心灵

来源:北京科协2023-02-03 13:17

  新年伊始,由北京市科协牵头拍摄的《大先生》节目在北京卫视黄金时间首播。这是全国首档青少年科学教育节目,以弘扬科学家精神为主线,融合实景科考、科学实验、科学辩论等创新形式,为推动科学家精神与青少年思政教育深度融合提供了新途径。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面对全球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北京正持续深化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全面加强对教育、科技、人才工作的战略统筹。以“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为内涵的科学家精神,正是助力教育、科技、人才优势释放,从而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精神指引。在新的春天里,首都科技界和全社会应进一步将科学家精神发扬光大,大力彰显一代代科技工作者的家国情怀、人格魅力和精神境界,让科学家精神直抵心灵,引领良好的社会风尚。

  科学家精神为青少年教育导向护航

  教育是国之命脉。青少年正处于价值取向形成的特殊时期,在这个阶段形成的坚定信念和远大理想,将激励人为之奋斗终身。1978年1月,《人民文学》刊登了一篇名为《哥德巴赫猜想》的报告文学,迅速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让数学家陈景润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激发了无数青少年的科学热情。当年孩子们在被问到“长大后做什么时”,都会响亮地回答:“我要当科学家!”

  科学家精神之于青少年教育的意义,不仅在于鼓励青少年学习科学、勇于探索,更重要的是引导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科学观,培养爱国情怀,涵养坚持不懈、求真务实、敢于创新的科学品格。

  当代青少年的价值体系更加开放和多元,面向青少年弘扬科学家精神,要充分理解青少年价值需要,采用更加新颖的表达方式。

  在1月31日播出的首期《大先生》节目中,中国科学院院士、古生物学家周忠和带领青少年“未来团”走进考古现场,将科学精神映射到科学探索的情境中,通过妙趣横生的科学实践,引导青少年主动探索,在寓教于乐中感悟科学家精神。

  这种润物无声的方式,顺应了青少年的好奇天性,呵护了青少年敢于挑战、敢于质疑的求真精神,在弘扬科学家精神的同时撒下科学的种子,激发了孩子们成为科学家的内生动力。

  科学家精神为科技创新凝聚力量

  爱国是科学家精神的第一要义。新中国成立之初,一大批科学家放弃国外的名誉地位和优厚待遇,冲破重重阻碍回到祖国,为新中国科技事业打下了坚实基础,做出了彪炳史册的重大贡献。

  科技工作者应如何理解爱国与科技创新的关系?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王大中坚定地认为:“科技创新就是我们最主要的爱国方式。”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对科技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如何开展引领性科技攻关?如何实现从“追逐者”到“引领者”的转变?广大科技工作者唯有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赓续老一辈科学家科学报国的光荣传统,才能坚定不移地以创新寻求突破。

  科技创新不是一蹴而就的,往往需要大量艰苦的工作,经受长时间考验。在首都科技工作者党的二十大精神宣讲报告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苏东林说:“科技工作者要敢于和困难做斗争,要耐得住寂寞,勇于挑战科研难题,大胆地提出一条新的探索之路,在国际科研博弈中,做到狭路相逢勇者胜,勇者相逢智者胜。”

  正是秉承着这样的科学家精神,坚守着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至上的信念,无数新时代科技工作者前赴后继、接续奋斗,肩负起历史赋予的重任。

  科学家精神让人才发展薪火相传

  创新之道,唯在得人。科学家精神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伟大时代精神同频共振。2021年中央人才工作会议将坚持弘扬科学家精神作为我国人才事业发展规律性认识的8条宝贵经验之一,强调要始终坚持并不断丰富发展。

  科学家精神蕴含着丰富的育人价值,既凝聚了老一辈科学家的信念与追求,也为激励广大青年人才开拓创新提供了力量源泉。从钱学森、邓稼先,到袁隆平、屠呦呦,再到钟扬、黄大年,他们身上彰显的科学家精神感人至深。学习感悟科学家精神,能够激发爱国情感、培养高尚道德情操,不断鼓舞人心、催人奋进,对新时代人才发展具有强大的引领作用。

  “青年对自己人生价值的选择,一定要和国家的需求,跟时代的进步相结合。”在“科技之光”的舞台上,84岁的杜祥琬院士深情讲述老一辈科学家为氢弹和激光事业奋斗不息的故事,向新时代青年传递深情嘱托。

  从2020年开始,市科协持续开展北京“最美科技工作者”学习宣传活动,庄文颖、刘清泉、江毅、刘莉等一批科技工作者代表成为青年人才的榜样标杆。

  这些生动鲜活的科学家形象,曲折又丰满的科研历程,质朴感人的探索故事,无不诠释着科学家精神的真谛,以心灵和情感的共鸣激励着广大青年,最终汇聚形成引领新时代人才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

  精神的力量无穷无尽,精神的传承生生不息。以科学家精神滋养教育、培育创新、引领人才,涵养科技创新良好生态,既是推动首都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应有之义。

  我们应将弘扬科学家精神贯穿于教育、科技、人才工作的全过程,广泛动员全市各级科协组织,积极联动大中小学、科研院所、科技场馆、科技企业等多元主体,构建以科学家精神为核心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形成多主体共同参与弘扬科学家精神工作的新格局。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让我们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底色的科学家精神,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工作,为新时代首都发展激荡奋斗豪情!(柯嘉平)

[ 责编:杨帆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文化遗产数字化论坛开幕倒计时1天

  • 倒计时1天!人工智能安全治理分论坛即将举行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人工智能的浪潮正在席卷从科技到教育,乃至全社会的各个角落,中国教育界正在积极推动学习和应用人工智能,以便乘势站在时代前列。今年6月,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校长尤政提出,人工智能和批判性思维结合形成DNA式的“双螺旋结构”,将有力推动创新。
2025-09-16 09:14
15日,在2025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主论坛上,《人工智能安全治理框架》2.0版正式发布。落实《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人工智能安全治理框架》1.0版于2024年9月发布,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
2025-09-16 09:13
光明日报北京9月15日电 记者陈晨从农业农村部获悉,2025畜禽种业发展论坛14日在北京市平谷区举行。论坛发布了第三次全国畜禽遗传资源普查、濒危畜禽遗传资源保护成效、主要畜种分子身份证构建和遗传评估优秀种公畜等重大成果,举办了畜禽种业振兴成果展,26家单位现场推介新技术、新设备、新成果,72家单位进行专场展示。
2025-09-16 09:13
数智技术以及数智互联技术将推进青年间社会化协同与知识共享,可精准连接青年学习者,并形成跨地域的学习社群与项目协作组。总而言之,数智技术能够为青年群体参与终身学习创造良好条件,能够充分激发青年群体参与终身学习的动力,能够更好地帮助青年群体全面发展。
2025-09-16 09:12
作者:王 珩、程松泉,分别系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授;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博士生  当前,全球教育正经历一场由人工智能技术驱动的深刻变革。唯有坚守育人初心,在伦理框架内审慎推进技术应用,才能让人工智能真正成为引领教育发展的引擎,而非解构教育本质的飓风。
2025-09-16 09:11
在合成生物学和气候变化应对领域有巨大潜力。
2025-09-16 09:11
走进展区,多款新潮文创让人爱不释手;戴上设备,苏轼笔下的诗词世界任人遨游;指尖轻点,三千年前的青铜器“触手可及”……一系列新产品、新服务、新场景在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文旅服务专题亮相,漫步其中,处处感受到科技与创意奔涌、文化和旅游融合的无限活力。
2025-09-15 09:54
在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上,一批品类丰富、兼具趣味与文化内涵的文创精品成为展会现场的“人气王”,引爆观展热潮。
2025-09-15 09:54
最大网络基础设施的建成有助于我国突破关键技术的“卡脖子”困境,形成自主可控的核心技术优势,建立起数字经济产业的第二创新生态。 (作者:戎 珂,系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经济学研究所所长、长聘教授;田晓轩,系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经济学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2025-09-15 09:53
今年暑期,工厂游火爆出圈。参观名额秒空、门票收入可观、社交平台相关笔记有10多万条,工厂游俨然成了文旅界新宠。 工厂游等新型旅游业态,实现了工业与文旅的跨界融合,也为文旅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增长点。
2025-09-15 09:52
深夜,河南焦作多氟多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的实验室依旧灯火通明,总工程师闫春生还在带着团队忙碌。 2006年,多氟多打响了由传统氟化工向精细氟化工、新能源材料转型的战役,闫春生临危受命加入六氟磷酸锂研发团队。
2025-09-15 09:51
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9月10日至9月14日在北京举办,众多科技产品亮相展区,吸引观众驻足参观。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9月10日至9月14日在北京举办,众多科技产品亮相展区,吸引观众驻足参观。
2025-09-12 10:08
汽车排放被认为是气候变化的“元凶”之一,但学术界一直缺乏对城市道路碳排放进行精准刻画的工具。”借助全景AI模型,可实现二氧化碳排放源的精准提取,模型的平均精度超过93%、平均误差低于1.3ppm(ppm为百万分比浓度)。
2025-09-12 10:01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握人工智能发展趋势和规律,加紧制定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制度、应用规范、伦理准则,构建技术监测、风险预警、应急响应体系,确保人工智能安全、可靠、可控。人工智能系统的可靠性不能停留在统计意义上的“高概率正确”,而应追求在复杂、开放、动态环境下的“高置信可靠”。
2025-09-12 10:01
10日,2025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奖(以下简称“顶科协奖”)获奖者名单在上海公布。顶科协奖是2021年在上海发起创设、由红杉中国独家提供永久资金支持的面向全球科学家评选的科学大奖。
2025-09-12 09:59
全球规模最大恐龙蛋化石群——湖北十堰青龙山恐龙蛋化石群的埋藏时代,首次被科学家认定为距今约8600万年。专家考证,这是迄今全球分布最集中、规模最大、埋藏最好、原地出露最多、原址保存最好的恐龙蛋化石群。
2025-09-12 09:58
9月10日上午,在马来西亚吉隆坡召开的国际灌排委员会第七十六届国际执行理事会会议上,2025年(第十二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正式公布,我国申报的云南元阳哈尼梯田、江苏句容赤山湖灌溉工程、四川彭州湔江堰、北京门头沟永定河古渠灌溉工程全部成功入选。
2025-09-11 10:18
“十四五”以来,我们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全力当好自然资源“大管家”和美丽中国“守护者”,全面完成了“十四五”规划的目标任务,有效支撑了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2025-09-11 09:57
未来,城市的画卷上,AI、物联网与大数据等现代科技将继续深化推广,但唯有始终以人的尺度丈量技术,以人文的关怀驾驭创新,方能使城市永葆文气的深度、人气的热度与烟火气的温度,让每座城市都在科技的守护中,找到生生不息的发展动能。
2025-09-11 09:52
北京大学的科研团队与合作者联合开发出一种全新的“高维超分辨成像”技术,成功实现了对活细胞内15种细胞器的同时成像与精准识别,为细胞生物学研究打开了一扇全新的大门。
2025-09-11 09:43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