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说唱vs民族音乐 擦出怎样的火花
首页> 文娱频道> 音乐资讯 > 正文

说唱vs民族音乐 擦出怎样的火花

来源:中国青年报2023-02-14 10:52

  说起民族音乐,很多年轻人的脑海中会浮现这样的画面:歌手穿着民族服装,站在林间田野中演唱。也许歌声悠扬,但和弦老气、曲调过时,音乐的气质难以契合年轻人的喜好。

  事实上,古老的旋律有着青春的节拍。就如在最近音乐综艺节目《春天花会开》中,歌手郭曲将民歌《乌苏里船歌》改编为电音版;民族音乐专辑《彝·式感》搭配纪录片《云深之处》,用跨界融合+纪录片的形式,尝试民族音乐“破圈”;还有少数民族音乐人,用自己的民族语言作词,以说唱的方式全新诠释……

  民族音乐其实一直站在时尚前沿。

  早在2004年,歌手刀郎一炮而红,他重新演绎的《新疆好》《驼铃》《草原之夜》等经典民歌,被广泛传唱;从大约10年前开始,驴友听藏歌走西藏的风潮迭起,民族音乐摇身一变,成为旅途的背景音;如今,民族音乐在创新的路上持续发力,跨界融合领域不断扩宽,从改编到原创,从音乐律动到视觉表达,创作者们持续探索民族音乐发展的新模式。年轻的音乐人正尽己所能,在民族音乐跨界融合的道路上深入探索,推动民族音乐的传承、发展与创新。

  把民族和家乡唱给你听

  2022年11月,来自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的彝族青年莫色,正在成都为考研二战备考。彼时临近彝族新年,已经5年没能回家过彝年的莫色,被勾起浓浓的思乡情,对从小带大自己的外婆思念尤甚。后来,他由此创作了歌曲《给外婆的一封信》。

  《给外婆的一封信》的歌词同时使用彝语和现代汉语,歌中展示的很多场景,都来自莫色记忆中和外婆相处的画面。“小时候,外婆总是带着我去赶集,在火塘边烤洋芋给我吃。她非常喜欢音乐,每当一家人围坐在火塘边,她总会弹口弦(一种彝族传统器乐——记者注)给我们听。”

  “我永远记得她对我的叮咛:‘你要去更大的地方,不要被大山遮挡了视线,要做一个有骨气的人。’”莫色说。如今,他走出了大山,学会了自立,而大山那头,让他牵挂的依旧是外婆,“我是带着对外婆的想念写这首歌的,也希望大家能从中找到可以慰藉自身的情感”。

  自高中尝试说唱创作开始,莫色基本都会在其中使用彝语;在主题方面,大多选择爱、思乡、日常见闻等。他将火塘、荞麦花等家乡的事物写进歌中,希望通过音乐,向更多人介绍彝语和凉山。“这是我的初心,也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之一。”莫色说。

  从音乐角度介绍家乡,莫色不是一个人。在歌曲《出征》中,95后佤族说唱音乐人“大舌头”将佤族老人讲的调子、说的祝福词融入歌曲之中。用现代音乐的表达方式,帮助大家在听歌的同时,了解佤族典故。

  在“大舌头”看来,佤族是一个简朴、善良、勇敢的民族。他在歌词中写道:“我们都是大山的子孙,敬畏世间万物,记得这片土地养我们的恩。”同时,“大舌头”还在歌曲中描绘了佤族当代青年的奋斗图景,“那些深埋我们血液里,延续至今的民族精神,提醒着我们要保持初心,好好奋斗,好好生活” 。

  在纳西语中,“天雨流芳”的意思是“读书去吧”。纳西族歌手“纳西少爷”以此为题,创作歌曲《天雨流芳》,希望通过这首歌,与年轻一代共勉:“读书是纳西族的传统,读好书是对民族传承的最好贡献之一。”

  跨界融合不是拼凑了之

  不同语言和音乐的跨界融合,从来不是生硬拼凑。“大舌头”坦言,佤语和现代汉语之间的语法差异,让他烦扰不已。比如,汉语“来我家玩吗”用佤话语序表述是“来玩我家吗”。你写了一段中文,押韵,但把它翻译成佤语,就不成立了。

  在一首歌中,既有现代汉语,又有少数民族语言。如何让不理解语言的听众理解歌曲并达到情感共鸣,是创作者要思考的内容。

  莫色认为,旋律本身就有色彩,即便没有歌词,人们也能从中体会到情绪。不过,听众一开始可能会对其存在理解上的难度,因此莫色在创作时作了改良。在创作《给外婆的一封信》时,他同时使用彝语和汉语两种语言,降低听歌门槛。为了帮助大家理解,“大舌头”在歌曲中使用佤语的部分做了汉语标注。

  “每一个民族的音乐都独具特色,蕴含着本民族的文化和风俗习惯。”环球音乐Capitol唱片中国总经理唐勇说,少数民族音乐有待被挖掘和推广,而他自己也在探究之中。

  在发掘音乐新人时,对本民族文化和音乐的理解深度和对音乐融合的理解程度,是唐勇的重要考量标准,“不了解本民族文化是做不好融合的”。发现有潜质、有特点的音乐人后,唐勇不会马上与之联系,而是默默关注,观察其是否具备持续优质创作的能力,并通过作品了解创作者的价值观。

  唐勇说,作品要引发听众情感共鸣,与此同时,将民歌、小调、祝福语等传统民族文化融合其中,将具备民族特色的律动、乐器和流行音乐元素结合创新。“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和歌手做大量磨合。在尊重创作者本人意愿的基础上,给出建议,共同探索民族音乐跨界融合的新方法。”

  传承民族文化 符合大众审美

  唐勇用“多样性”“创新性”“自主性”三个关键词,来概括当前民族音乐传承发展的特点。“民族音乐的传承和发展,并不是把原来那一套简单学下来即可,而是要将它和各种音乐类型结合,进行创新。如今,很多年轻人有了这个意识,开始自主地进行创新与融合。”

  如今,越来越多的音乐人加入到对民族音乐的探索和创新之中。旅行者乐团创始人吴俊德曾参与拍摄纪录片《宝藏》,同藏族音乐人热西·才让旦一起深入云南丽江、迪庆,体验藏族乐器弦子的制作。在梅里雪山北坡雪达湖畔,吴俊德弹奏冬不拉,同藏族民间艺人的弦子合奏,探索民族音乐融合创新的可能。

  唐勇认为,经济发展带动了文化自信与自我认同,这为民族音乐的发展创造了机遇。“我经常看到年轻人穿着汉服出外游玩,这是文化自信的一种表现,音乐也是如此。现在,本土文化越来越被大众认可,民族音乐跨界融合创新的基数在不断增加。”

  但民族音乐的发展也面临着挑战。唐勇表示,这主要体现在创作和营销层面,“我们在创作时,既要考虑到民族文化传承,又要符合当下大众审美;在营销渠道、方式方法上缺少先例,什么是合适的路径,我们仍在探索”。

  《给外婆的一封信》创作完成后,莫色请老舅将歌曲放给外婆听。“虽然外婆只听得懂彝语部分,但她仍然很激动。她知道我喜欢音乐,但没想到我能创作出这样一首歌。”莫色说,那是他听过的最好的夸奖。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李丹萍 来源:中国青年报

[ 责编:张晓荣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长八甲遥五火箭成功实施转运

  • 全国冬小麦播种近七成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国家卫生健康委百万减残工程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院校长吉训明介绍,目前,全国已有20个省份成立减残工程专委会,8个省份正在积极推进。
2025-11-12 07:24
2025年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理论物理学奠基人、“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彭桓武诞辰110周年。
2025-11-12 07:23
由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牵头,联合国内外多家科研机构组成的研究团队,通过对现存及灭绝长臂猿的大规模基因组测序与比较分析,系统阐明了长臂猿科的演化历程、种群动态及其标志性长臂表型的遗传基础,为全球长臂猿的保护行动提供了新的科学见解,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细胞》。
2025-11-12 05:10
11月11日,长征八号甲遥五运载火箭在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成功实施转运,计划择期发射。
2025-11-12 05:10
近日,中核集团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主导建设的量子放射性计量实验室及电离辐射计量级设备“一线多用”产研平台正式投入运行,成功填补我国在低温量子磁量热计领域的空白。
2025-11-12 05:10
在数据管理与使用方面,《实施方案》提出,实行物流公共数据分类分级管理,规范开展数据授权运营,扩大路网、轨迹、企业、人员等关键数据供给。
2025-11-11 10:03
中国科协日前发布的《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25)》显示,我国科技期刊总量持续增加,从2023年的5211种提升至2024年的5325种,整体影响力稳步提升。
2025-11-11 10:04
空天地一体化网络作为国家信息化的重要基础设施,其战略意义远超普通通信技术范畴,它不仅是我国实现信息全球覆盖、自主创新的必由之路,更是在数字时代掌握发展主动权的关键布局。
2025-11-11 10:02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不是考验瞬间爆发力的短跑,而是需要长期持久力的马拉松。 在课程体系搭建上,北航实验学校打造了“五级阶梯式”科技创新人才贯通培养课程群,实现从基础普及到进阶的无缝衔接。
2025-11-11 10:00
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场景培育和开放推动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相关工作作出部署。
2025-11-11 09:50
11月9日,国航C919重飞“两航起义”航线主题航班从香港飞抵天津,重温76年前“两航起义”的北飞航程,致敬“两航起义”爱国壮举。“两航”后代陈绍曾介绍,76年前,“两航起义”飞行员从香港驾驶12架飞机飞抵北京、天津,建设新中国民航事业。
2025-11-10 10:10
“超级细菌”指那些对多种抗生素具有耐药性的细菌。研究人员在一种常用药物的生产流程中意外发现一种很有前景的强效抗生素,能够杀死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等“超级细菌”。
2025-11-10 10:09
11月9日,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在浙江乌镇闭幕。世界互联网大会秘书长任贤良用“聚焦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关注创新发展热点议题”“不断擦亮峰会品牌”“持续贡献智慧力量”概括了本届峰会的特点。
2025-11-10 10:08
使用供暖设备有哪些注意事项?一起来看!
2025-11-10 10:17
我们将围绕推进新型工业化人才需求,顺应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融合发展趋势,立足产业需求侧职责定位,多措并举加快推动制造业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深入开展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等,依托项目培养高技能人才。
2025-11-10 10:07
ASC26报名链接:https://www.asc-events.net/StudentChallenge/ASC26/Register.php
2025-11-07 15:58
北京时间2025年11月6日11:00—14:00,地磁发生强烈扰动,达到大地磁暴水平(Kp=7),为橙色警报级别。
2025-11-07 13:39
阿特拉斯的成功观测是天问一号的一次重要拓展任务,利用探测器观测暗弱天体为天问二号开展小行星探测进行了技术试验,积累了经验
2025-11-07 09:37
天问一号环绕器利用高分辨率相机近日成功观测到星际天体——阿特拉斯。”据介绍,天问一号探测器于2021年2月进入火星环绕轨道,迄今已稳定运行4年8个月,目前状态良好。
2025-11-07 09:31
与会嘉宾围绕“人工智能+”深度融入产业创新发展等话题进行深入探讨,凝聚产业国际合作发展共识,推动构建开放包容的人工智能产业创新生态。
2025-11-07 09:29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