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国产电影“全球能见度”不断上升
首页> 文娱频道> 资讯 > 正文

国产电影“全球能见度”不断上升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2023-02-27 09:31

  受访专家: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 梁君健

  西班牙《机密报》网站报道称,当下是视听力量时代,电影已经成为影响力的决定性工具之一。在中国最新的电影发展规划中,目标包括每年推出50部左右国产高票房电影以及到2035年取得电影强国地位。中国正在努力实现这一目标。在未来一段时间,世界将看到中国电影业克服疫情影响,一方面巩固由中国观众打造并为中国观众打造的市场,另一方面在征服世界影坛的道路上加倍努力。

  不少外媒注意到,中国电影《流浪地球2》在北美和英国等市场引发热潮。《流浪地球2》英国及爱尔兰的发行方Trinity CineAsia电影发行公司总经理贝雷尔表示,《流浪地球2》为在好莱坞之外实现大制作电影迈出了重要一步,也为在传统电影制作框架之外拍摄科幻类电影带来很多启发。

  开年以来,中国电影市场回暖势头强劲,春节档总票房突破67亿元,位列中国影史春节档电影票房第二,表现给力。

  值得关注的是,在中国电影市场加速复苏的同时,国产电影《流浪地球2》在北美、英国、澳大利亚等海外市场的数百家影院上映,取得不俗的票房成绩,收获广大海外观众的喜爱。从中可以看到,中国电影在海外的能见度和知名度不断提升。

  过去一段时间,海外观众对华语电影的印象,主要停留于李小龙、成龙等主演的动作片和以《卧虎藏龙》等为代表的武侠片。20世纪八九十年代,张艺谋等中国第五代导演的电影作品在各大国际电影节相继斩获重要奖项,全球电影业由此开始进一步认识中国电影的创作能力。在这一轮中国电影“全球化”过程中,电影主题多为展现传统中国以及中国在现代化转型过程中面临的各种困境,带有较为浓郁的东方主义色彩,为海外观众提供了一个观察和理解中国的窗口。

  对比之下,如今《流浪地球2》等中国电影在叙事主题上已经发生明显变化:从一种面向传统的东方叙事转向一种面向未来的全球叙事,聚焦全人类共同关注和面对的全球性议题,具有更强的跨文化传播能力。

  这一变化的出现基于多方面因素:一是人才方面,中国新一代电影创作者成长于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的年代,视野更加开阔,不仅能够更加深刻地体会经济全球化带来的种种影响,而且有更多机会接触学习世界前沿的电影技术和叙事方式;二是产业方面,经过20多年的中国电影产业化改革,国内市场已经得到深度耕耘。让中国电影接受全球市场的检验,成为中国电影产业提质升级所必须迎接的挑战;三是环境方面,中国在坚定不移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同时,遇到一些来自外部的误解或偏见,中国对外讲好自身文化故事、发展故事的愿望更加迫切。中国电影创作者希望通过全球叙事,向世界展现中国对人类、对地球、对未来的理解。

  近年来,除了以《流浪地球2》为代表的科幻片之外,还有多种类型的中国电影展现出跨文化传播潜力:一是展现中国当下社会发展经验的现实主义题材电影,如《我不是药神》;二是展现中国同世界交流互动日益密切的现实主义题材电影,如《万里归途》;三是融合中国传统文化要素与新锐叙事形式的动画电影,如《杨戬》。

  总体来看,中国电影制作能力距离国际顶尖水准越来越近。以《流浪地球2》为例,无论是其展现的想象力还是对想象力的实现程度,都已很接近国际优秀科幻电影的水平。目前,中国电影创作者在奋起直追的同时,也在脚踏实地付诸努力,逐步缩小与国际顶尖水平的差距。

  未来,中国电影发展值得期待。一方面,中国电影的制作能力和工业化水平将不断提升,行业内部整合持续深化,抗风险能力进一步增强,中国将加速从电影大国走向电影强国。另一方面,中国新一代电影创作者将快速成长,尤其是得益于近年来中国的快速发展以及与全球日益加深的交往,80后、90后电影创作者对全球电影业最前沿的制作理念和制作技术更加熟悉。同时,中国庞大的电影市场以及良好的行业政策也为他们的成长提供有力依托。相信在中国电影走向世界的过程中,将涌现出更多用全球视角讲述中国故事的优秀电影作品,在海外电影市场以及电影评论界掀起更大热潮。

  (记者 严 瑜采访整理)

[ 责编:张晓荣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村BA”总决赛决出冠军

  • 数字科技赋能文旅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规划》以党的二十大精神指导实践,为数字中国建设锚定了新时期发展方位,为加快提升数字中国建设的整体性、系统性、协同性谋划了战略路径。
2023-03-28 04:30
创新型人才起步在大学,奠基在大学,大学教育为未来的创新型人才培根铸魂、启智储能。
2023-03-28 04:40
建设数字中国,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重要一环。适应科技发展趋势、以数字化促进发展水平提升是各国人民共同的追求。
2023-03-28 04:30
此次,科研团队对我国西北地区约1.7亿年前的一种侏罗纪远古植物化石进行了重新研究。
2023-03-28 03:40
解伟介绍,该研究基于“在最适宜的地区生产最适宜的农产品”的原则,开发大型农业生产布局优化模型,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多个维度开展单目标或多目标优化。
2023-03-28 03:40
在全人工繁殖、实验室环境仿自然繁殖的成功突破基础上,积极探索长江鲟野外自然繁殖,开展相关试验活动。
2023-03-28 09:06
他们深爱着这一切。记者采访时,看到考古队员们喜欢放置各种水下设备当作纪念品。即使在北京办公室的咖啡机旁,也要放一个考古船的模型。倒一杯水的时间,思绪便能回到那些水底的高光时刻。
2023-03-28 04:40
细胞可以通过命运决定过程来不断适应环境变化,实现并完善自身功能。
2023-03-27 10:41
地球的历史,浓缩在自然博物馆中。
2023-03-27 10:06
近日,一蛙类新物种在浙江省舟山群岛被发现,中国计量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金园庭教授研究团队历时十年开展的两栖动物多样性与进化研究取得新进展。
2023-03-27 10:03
芯片为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芯片速度的提升得益于晶体管的微缩,然而当前传统硅基场效应晶体管的性能逐渐接近其本征物理极限。
2023-03-27 10:02
实用的知识技能、良好的实践体验,吸引越来越多的人来到社区科普大学的教室。
2023-03-27 10:00
2023 年 3 月 26 日,“典赞·2022 科普中国”揭晓盛典特别节目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综合频道 CCTV-1 播出,现场揭晓 2022 年度十大科普人物、十大科普作品、十大科普事件和十大科学辟谣榜。
2023-03-26 17:17
近日,由中国科协、中央网信办、科技部联合指导,科普中国、学习强国、中国科普网、人民日报视频客户端、新华网、央视频、光明网、抖音、快手、新浪、知乎、哔哩哔哩、网易、腾讯等 14 家网络平台在“典赞·2022 科普中国”揭晓盛典上,共同启动 2023 年科普短视频创作联合行动。
2023-03-26 17:16
国家一级博物馆、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上海科技馆将自3月31日晚闭馆后启动其开放运行20余年来最大规模的系统化升级改造。上海科技馆自2001年12月18日正式向公众开放以来,已累计接待国内外观众逾8000万人次,是最热门的全国科普教育基地之一。
2023-03-25 18:54
在北京亦庄,乘客已经能通过手机约来一辆没有安全员、真正的无人驾驶“出租车”。
2023-03-24 10:55
工业和信息化部23日公布,截至2月末,我国5G基站总数达238.4万个,比上年末净增7.21万个,占移动基站总数的21.9%,5G网络建设稳步推进。
2023-03-24 10:32
因京剧与无线电结缘,学京剧要苦练扎实基本功的精神也深深影响了王小谟后来的科研之路。 在这样煞费苦心设计的人才培养机制下,王小谟还任命当时年仅30岁的曹晨担任某型预警机的副总师。
2023-03-24 10:14
新世纪之交,在南平,茶文化还与“科技特派员”这一新生事物相互交织,共同在闽北大地奏响茶山新曲。
2023-03-24 09:57
从蒸汽机到动力电池,从电子管到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从“大哥大”到智能手机……回顾人类科技发展史,技术创新进步从来都是一个不断优化迭代的过程。
2023-03-24 10:02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