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首页> 文娱频道> 资讯 > 正文

中国科幻 可贺可期

来源:人民日报2023-02-28 10:03

  图①为电影《流浪地球2》海报,图②为电视剧《三体》海报,图③为电影《独行月球》海报。

  从《三体》小说风靡全球,到《流浪地球》《独行月球》等影视制作日臻精良,中国科幻文艺蓬勃发展、生机涌动,海外影响力不断扩大,成为备受瞩目的文艺现象。本期三篇文章从不同角度聚焦中国科幻文艺,揭示科幻领域对中国风格与中国气派的创新探索,感受科幻背后来自科技进步、时代发展的巨大支撑,探讨中国式想象走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文化使命。

  ——编 者

  充满活力的文艺领域

  阿 来

  从本质上说,科幻是一种类型文艺,但它在类型创作中注入了前沿的科技元素和科学思想,所以带给人非同一般的感受和影响。早在20世纪之初,鲁迅先生翻译出版法国科幻作家凡尔纳的《月界旅行》时就说过,科学小说“经以科学,纬以人情”。而今,科技创新成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力量。在重视科技、发展科技的当下,科幻文艺自然受到更多关注。

  大概20多年前,我们在办《科幻世界》杂志的时候,便坚定了起点要高、要能跟世界对话的决心。途径无外乎两条,一是广泛而系统地译介世界科幻文学经典,把科幻文坛最好的作品、最好的作家介绍到中国;二是努力在年轻作者中发掘人才,给他们施展才华的天地。今天中国科幻文学的中坚力量,如王晋康、刘慈欣、韩松等,很多都是在那个时期成长起来的。

  其间,我们组织若干次科幻大会,邀请国际一流作家来跟本土作者对话。这些作家不仅都来了,而且非常关注中国科幻的发展。如今,中国科幻文学在世界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更加为国际同行所瞩目。科幻影视也是如此。曾经在看外国科幻大片的时候,我心里想着中国什么时候才能做出这样的电影。电影《流浪地球》系列已经让我们看见了这样的可能、这样的现实。就是靠着这样一股精气神,几十年时间,中国科幻达到让人刮目相看的规模和水平,成为最有活力的文艺领域之一。

  年轻的当代科幻创作者有热爱、有激情、有强大的吸收能力,还有对中国文化的体认和理解,几方面相互作用,孕育出中国科幻文艺的独特气质。悠久的历史传承、深厚的文化土壤、代代相传的价值观念,决定了中国科幻一定有对人类命运和人的价值的不同书写。电影《流浪地球》里“带着地球去流浪”的情节设定就非常有中国文化特色,危急时刻不是坐着飞船去寻找新的生存空间,而是怀着故土情怀将地球一起带走。中国科幻里类似这样的文化因子还有很多。

  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国科幻与世界对话,不仅要在主题上具有探索性,要对人工智能、基因工程等科学前沿保持敏感,还要挖掘和展现中国风格、中国气派,拥有对科幻类型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创作自觉。作为一种类型文艺,科幻创作需要熟练掌握类型程式,但是最好的作品一定是超越类型的。许多科幻经典都是如此。写出中国科幻独特风格和突破科幻既有类型程式,是一体两面、相辅相成。

  面对近年来持续的科幻热,许多出版机构、影视公司和文化创意机构加入进来,在科幻产业领域谋划实践。我由衷地希望,大家能够把科幻作为长远的事业来发展,在开掘潜力的同时,也要注重对创作群体创造力的培植涵养。科幻创作者自己也要有定力:是满足于各领风骚三五年,还是追求持续喷涌的写作生命?是想写3年,还是想写30年?创作者应该放远眼光,多在积累上下功夫。一方面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从文学经典的阅读到科学知识的吸纳再到审美修养的提升,不断锤炼锻造创作能力;另一方面就是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了解国情、了解民心,提升自己阅读生活、阅读社会的本领。期待更多优秀创作者在科幻领域积累、创造,拿出更多具有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精品之作。

  (作者为中国作协副主席、四川省作协主席)

  走向世界的文化使命

  陈楸帆

  回顾新世纪以来的这20多年,不难发现,随着世界范围内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迁,科幻文艺的题材内容、形式形态和创作传播都在发生变化。中国科幻尤其成为一道醒目的风景。海外读者和观众渴望从中国科幻中了解中国人如何想象未来,如何看待科技与人类与万物的关系,这成为中国科幻吸引世界目光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一些新兴技术领域,中国已走在探索前列。人工智能、量子通信等新技术,将源源不断地为科幻创作提供灵感源泉。无论科幻内容与形态怎么变,它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探讨科技力量如何影响并改变人们看待世界以及跟世界互动的方式。这个影响和改变可能比较隐蔽,很多人察觉不到,科幻要做的就是将司空见惯的事情陌生化,从而引发人们思考。现在科幻创作就已涌现出以结合传统文化(如《中国轨道号》《新新日报馆》等)、探讨生态文明(如《零碳中国》《固体海洋》等)、聚焦元宇宙及人工智能(如《无名链接》《AI未来进行式》等)为主题的新风潮。

  科幻是一种开放、多元、包容的文艺类型。科技从业者、企业家、教育工作者、艺术家等各行各业的读者观众,从科幻作品中汲取灵感,科幻创作也表现出越来越广泛的视角和风格。我们出现了《三体》这样处于“金字塔尖”的作品,也需要大量类型风格多样的作品,这样才能夯实基础。现在许多写传统文学、推理小说的作者也来创作科幻小说,而且写得非常好,带动了科幻与推理、悬疑、情感等其他类型作品融合,创造出新的混合类型和叙事风格,突破了传统科幻文艺的界限。随着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融入科幻影视,观众的视听体验也不断被刷新。

  今天说起科幻,它已经不单是文学样式,还包括综合性的动画漫画、影视作品、游戏、沉浸式体验主题乐园及周边产品,这给了科幻创作者更广阔的空间。据有关报告显示,2021年中国科幻产业总营收829.6亿元,同比增长50.5%。中国消费市场不断发展,对科幻内容的需求也将越来越大。一个从原创出发,同时不断汇聚文创力量、丰富形式业态、延伸产业链条的科幻产业就在不远的未来。

  随着中国科幻文艺在国际上越来越受欢迎,新的国际交流合作方式不断涌现。通过出版译介、联合制作、产业互动等形式,中国科幻将创作出更多跨越国界、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优秀作品。当然,中国科幻要走向未来,必不可少的是文化使命感。如何将中国人对科技、宇宙、未来的想象,深刻、优雅、活泼地展现给世界,同时艺术地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美学精髓,传递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和谐理念,呈现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入思考,这是摆在中国科幻人面前的课题。

  (作者为科幻作家、中国作家协会科幻文学委员会副主任)

  科技进步的文化映射

  李 菂

  广受人们喜爱的科幻小说《三体》,虚构了一个探索地外文明的“红岸基地”。现实中,除了基础天文学研究之外,“中国天眼”(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的日常工作也包括搜索地外文明。作为科学工作者和科幻爱好者,我时常有感于科学与科幻的这种奇妙连结。

  科学研究和科学幻想都需要直面未知的勇气。以地外文明探索为例,从上世纪70年代,就有大型天文望远镜将加载了人类文明信息的信号发射到宇宙深空。“中国天眼”不对外发射信号,而是系统地寻找来自太空的带有智慧特征的电磁信号。地外文明是否存在?如果存在,外星人是否会跟人类进行友善的交流?这些都是目前没有答案的问题。但如果不进行探索,人类只能被动接受任何可能。科幻创作同样是一种探索,甚至可能有更多、更纯粹的探索之喜悦。我很喜欢刘慈欣的作品,除了《三体》,还有《超新星纪元》、《乡村教师》以及《地火》这样的早期作品。在我看来,他作品的内核不是技术而是人,其中贯穿着对人类文明的前瞻和对人性的思考,充盈的人文关怀令人感动。

  科幻文艺和基础科学研究的兴盛都离不开一个风华正茂的国家、一个朝气蓬勃的时代。前沿科学尤其天文学,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发现”,而“发现”的重大进展往往依托于探测能力的飞跃。这飞跃的背后是强大的国力支撑。以天文学最年轻、最活跃的快速射电暴研究为例。快速射电暴在1‰秒可以释放足够人类社会使用1万亿年的能量,它的发现意义深远。2022年,“中国天眼”发表其捕获的全球首例持续活跃的重复快速射电暴,编号FRB 20190520B。在“中国天眼”投入使用之前,我们在快速射电暴研究领域缺乏有力工具。自2020年正式运行,不到3年,依托国家支持下的这一大科学装置,我们在这个新兴前沿实现了从追赶、参与到局部引领的跨越。FRB 20190520B的发现得益于我国持续投入的大科学装置建设,得益于以南仁东先生为代表的几代中国天文人的努力。

  和科学研究一样,科幻创作同样离不开时代的土壤,好作品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建立在整个国力基础之上。科幻小说想象的边界、科幻影视的表现内容和制作水平,无不需要现实科技条件的支撑。正如导演郭帆所说,强盛的国家才能托举起强大的科幻产业,当中国人建立了空间站、实现了太空漫步,观众看到《流浪地球2》里中国航天员出舱的场景时,就毫不感到违和。可以说,今天的科幻热,是国家科技发展在文化上的必然映射。

  在快速射电暴等新兴前沿领域,中国学者依托自主设计、制造完成的大科学装置,不断拓展人类视野,给人类带来更大想象空间。作为基础科学研究人员,我特别期待快速射电暴这样激烈而神秘的天象不仅被科学家看见,更被科幻作家想到,孕育出更多精彩的故事。我期待科研能够增强人类想象力,科幻为岁月传承文明。

  我经常和团队里的年轻人说,我们做的事,要能匹配我们所处的时代。我所从事的领域依然需要全面的学习、追赶,与此同时,我很高兴看到年轻一代已经有了平视世界的底气。期待我们的科学、我们的科幻有越来越多的原创,越来越多的人无我有、人有我优,越来越多的坦然平视、一往无前。

  (作者为“中国天眼”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记者徐馨采访整理)

  版式设计:张芳曼

[ 责编:张晓荣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巴基斯坦与印度宣布停火

  • 张海琴打破女子55公斤级三项世界青年纪录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君子慎独,不欺暗室。”坚守学术诚信,是科学研究的基本要求,也是科研人员安身立命之本
2025-05-10 22:50
国家安全是安邦定国的重要基石,与我们每一个公民都息息相关。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行为,都有可能像蚁穴溃堤般,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威胁国家安全。
2025-05-10 14:22
满场跑的人形机器人,能透视的眼科手术设备,可诊疗阿尔茨海默病的大脑“地图”……昨天开幕的北京科博会如同北京未来产业新成果的全景展示。
2025-05-09 17:21
近日,某医院护士2017年发表的一篇论文引起广泛关注——其中不仅惊现“男性患子宫肌瘤”,还煞有介事地介绍对照组患者中“男27例”“女13例”。
2025-05-09 13:05
虽然名字中有熊又有猫,但是大熊猫的生活习性、身体特征、食性等方面都与猫科动物相差甚远;随着分子生物学发展,研究者认为大熊猫应属于熊科成员。
2025-05-09 09:48
糖在激活味蕾的同时,给公众健康带来了负面影响。而糖究竟是如何“诱惑”人类味觉的一直是个谜。
2025-05-09 09:46
香港中文大学教授张立团队联合深圳大学副教授王奔、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研究员徐天添等科研人员,成功研发全球首个磁控血液凝胶纤维机械人,有效实现颅内肿瘤精准治疗。
2025-05-09 09:45
近年来,《流浪地球》《独行月球》《问天》等国产影视作品受到观众喜爱,这正是航天科普与文艺跨界融合的结果。
2025-05-09 09:38
从进入隐生状态,到覆盖上冰膜,再到电子束攻击,其中的每个步骤,实验人员都需要保护好水熊虫。
2025-05-09 09:35
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7日发表公报说,该院前院长、美国知名政治学者、“软实力”概念提出者约瑟夫·奈6日去世,享年88岁。
2025-05-08 12:55
量子计算测控系统是量子计算机的“神经中枢”,承担着量子芯片精密信号生成、采集与控制的核心职能。
2025-05-08 10:42
在火星地貌研究方面,地质地球所研究员秦小光和国家天文台研究员刘建军组成了黄金搭档。这些系统性突破不仅刷新了人类对火星环境演化的认知,更在行星科学领域镌刻下鲜明的“中国印记”。
2025-05-08 10:40
记者7日从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获悉,来自该所等单位的科研人员成功研制出可漂浮的二氧化钛材料。二氧化钛是一种常用的半导体光催化材料,在光照下能产生具有塑料分解能力的羟基自由基。
2025-05-08 10:37
从总体架构看,现代化生态环境智能治理体系可以概括为“一大脑、两支撑、多场景”的结构布局。
2025-05-08 10:31
这条特高压输送的电能超一半是风能、光伏、储能等纯绿色电能。
2025-05-08 14:01
最近,不少北京移动和联通用户发现手机上出现了5G-A信号。5G-A是什么?对我们普通人来说又有什么用呢?
2025-05-08 09:34
历时6年采集沉积物样本,利用计算生物学研究技术,揭示真核生物祖先可能在海姆达尔纲古菌分化之前就已经形成。
2025-05-08 12:52
生命的力量,远比想象中更强大。
2025-05-08 10:59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我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推动我国人工智能综合实力整体性、系统性跃升。
2025-05-08 10:28
光明智库以“当具身智能走出实验室——距离人手一台机器人,我们还有多远?”为主题举办新一期青年论坛
2025-05-08 12:01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