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首页> 文娱频道> 资讯 > 正文

中国科幻 可贺可期

来源:人民日报2023-02-28 10:03

  图①为电影《流浪地球2》海报,图②为电视剧《三体》海报,图③为电影《独行月球》海报。

  从《三体》小说风靡全球,到《流浪地球》《独行月球》等影视制作日臻精良,中国科幻文艺蓬勃发展、生机涌动,海外影响力不断扩大,成为备受瞩目的文艺现象。本期三篇文章从不同角度聚焦中国科幻文艺,揭示科幻领域对中国风格与中国气派的创新探索,感受科幻背后来自科技进步、时代发展的巨大支撑,探讨中国式想象走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文化使命。

  ——编 者

  充满活力的文艺领域

  阿 来

  从本质上说,科幻是一种类型文艺,但它在类型创作中注入了前沿的科技元素和科学思想,所以带给人非同一般的感受和影响。早在20世纪之初,鲁迅先生翻译出版法国科幻作家凡尔纳的《月界旅行》时就说过,科学小说“经以科学,纬以人情”。而今,科技创新成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力量。在重视科技、发展科技的当下,科幻文艺自然受到更多关注。

  大概20多年前,我们在办《科幻世界》杂志的时候,便坚定了起点要高、要能跟世界对话的决心。途径无外乎两条,一是广泛而系统地译介世界科幻文学经典,把科幻文坛最好的作品、最好的作家介绍到中国;二是努力在年轻作者中发掘人才,给他们施展才华的天地。今天中国科幻文学的中坚力量,如王晋康、刘慈欣、韩松等,很多都是在那个时期成长起来的。

  其间,我们组织若干次科幻大会,邀请国际一流作家来跟本土作者对话。这些作家不仅都来了,而且非常关注中国科幻的发展。如今,中国科幻文学在世界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更加为国际同行所瞩目。科幻影视也是如此。曾经在看外国科幻大片的时候,我心里想着中国什么时候才能做出这样的电影。电影《流浪地球》系列已经让我们看见了这样的可能、这样的现实。就是靠着这样一股精气神,几十年时间,中国科幻达到让人刮目相看的规模和水平,成为最有活力的文艺领域之一。

  年轻的当代科幻创作者有热爱、有激情、有强大的吸收能力,还有对中国文化的体认和理解,几方面相互作用,孕育出中国科幻文艺的独特气质。悠久的历史传承、深厚的文化土壤、代代相传的价值观念,决定了中国科幻一定有对人类命运和人的价值的不同书写。电影《流浪地球》里“带着地球去流浪”的情节设定就非常有中国文化特色,危急时刻不是坐着飞船去寻找新的生存空间,而是怀着故土情怀将地球一起带走。中国科幻里类似这样的文化因子还有很多。

  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国科幻与世界对话,不仅要在主题上具有探索性,要对人工智能、基因工程等科学前沿保持敏感,还要挖掘和展现中国风格、中国气派,拥有对科幻类型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创作自觉。作为一种类型文艺,科幻创作需要熟练掌握类型程式,但是最好的作品一定是超越类型的。许多科幻经典都是如此。写出中国科幻独特风格和突破科幻既有类型程式,是一体两面、相辅相成。

  面对近年来持续的科幻热,许多出版机构、影视公司和文化创意机构加入进来,在科幻产业领域谋划实践。我由衷地希望,大家能够把科幻作为长远的事业来发展,在开掘潜力的同时,也要注重对创作群体创造力的培植涵养。科幻创作者自己也要有定力:是满足于各领风骚三五年,还是追求持续喷涌的写作生命?是想写3年,还是想写30年?创作者应该放远眼光,多在积累上下功夫。一方面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从文学经典的阅读到科学知识的吸纳再到审美修养的提升,不断锤炼锻造创作能力;另一方面就是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了解国情、了解民心,提升自己阅读生活、阅读社会的本领。期待更多优秀创作者在科幻领域积累、创造,拿出更多具有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精品之作。

  (作者为中国作协副主席、四川省作协主席)

  走向世界的文化使命

  陈楸帆

  回顾新世纪以来的这20多年,不难发现,随着世界范围内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迁,科幻文艺的题材内容、形式形态和创作传播都在发生变化。中国科幻尤其成为一道醒目的风景。海外读者和观众渴望从中国科幻中了解中国人如何想象未来,如何看待科技与人类与万物的关系,这成为中国科幻吸引世界目光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一些新兴技术领域,中国已走在探索前列。人工智能、量子通信等新技术,将源源不断地为科幻创作提供灵感源泉。无论科幻内容与形态怎么变,它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探讨科技力量如何影响并改变人们看待世界以及跟世界互动的方式。这个影响和改变可能比较隐蔽,很多人察觉不到,科幻要做的就是将司空见惯的事情陌生化,从而引发人们思考。现在科幻创作就已涌现出以结合传统文化(如《中国轨道号》《新新日报馆》等)、探讨生态文明(如《零碳中国》《固体海洋》等)、聚焦元宇宙及人工智能(如《无名链接》《AI未来进行式》等)为主题的新风潮。

  科幻是一种开放、多元、包容的文艺类型。科技从业者、企业家、教育工作者、艺术家等各行各业的读者观众,从科幻作品中汲取灵感,科幻创作也表现出越来越广泛的视角和风格。我们出现了《三体》这样处于“金字塔尖”的作品,也需要大量类型风格多样的作品,这样才能夯实基础。现在许多写传统文学、推理小说的作者也来创作科幻小说,而且写得非常好,带动了科幻与推理、悬疑、情感等其他类型作品融合,创造出新的混合类型和叙事风格,突破了传统科幻文艺的界限。随着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融入科幻影视,观众的视听体验也不断被刷新。

  今天说起科幻,它已经不单是文学样式,还包括综合性的动画漫画、影视作品、游戏、沉浸式体验主题乐园及周边产品,这给了科幻创作者更广阔的空间。据有关报告显示,2021年中国科幻产业总营收829.6亿元,同比增长50.5%。中国消费市场不断发展,对科幻内容的需求也将越来越大。一个从原创出发,同时不断汇聚文创力量、丰富形式业态、延伸产业链条的科幻产业就在不远的未来。

  随着中国科幻文艺在国际上越来越受欢迎,新的国际交流合作方式不断涌现。通过出版译介、联合制作、产业互动等形式,中国科幻将创作出更多跨越国界、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优秀作品。当然,中国科幻要走向未来,必不可少的是文化使命感。如何将中国人对科技、宇宙、未来的想象,深刻、优雅、活泼地展现给世界,同时艺术地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美学精髓,传递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和谐理念,呈现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入思考,这是摆在中国科幻人面前的课题。

  (作者为科幻作家、中国作家协会科幻文学委员会副主任)

  科技进步的文化映射

  李 菂

  广受人们喜爱的科幻小说《三体》,虚构了一个探索地外文明的“红岸基地”。现实中,除了基础天文学研究之外,“中国天眼”(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的日常工作也包括搜索地外文明。作为科学工作者和科幻爱好者,我时常有感于科学与科幻的这种奇妙连结。

  科学研究和科学幻想都需要直面未知的勇气。以地外文明探索为例,从上世纪70年代,就有大型天文望远镜将加载了人类文明信息的信号发射到宇宙深空。“中国天眼”不对外发射信号,而是系统地寻找来自太空的带有智慧特征的电磁信号。地外文明是否存在?如果存在,外星人是否会跟人类进行友善的交流?这些都是目前没有答案的问题。但如果不进行探索,人类只能被动接受任何可能。科幻创作同样是一种探索,甚至可能有更多、更纯粹的探索之喜悦。我很喜欢刘慈欣的作品,除了《三体》,还有《超新星纪元》、《乡村教师》以及《地火》这样的早期作品。在我看来,他作品的内核不是技术而是人,其中贯穿着对人类文明的前瞻和对人性的思考,充盈的人文关怀令人感动。

  科幻文艺和基础科学研究的兴盛都离不开一个风华正茂的国家、一个朝气蓬勃的时代。前沿科学尤其天文学,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发现”,而“发现”的重大进展往往依托于探测能力的飞跃。这飞跃的背后是强大的国力支撑。以天文学最年轻、最活跃的快速射电暴研究为例。快速射电暴在1‰秒可以释放足够人类社会使用1万亿年的能量,它的发现意义深远。2022年,“中国天眼”发表其捕获的全球首例持续活跃的重复快速射电暴,编号FRB 20190520B。在“中国天眼”投入使用之前,我们在快速射电暴研究领域缺乏有力工具。自2020年正式运行,不到3年,依托国家支持下的这一大科学装置,我们在这个新兴前沿实现了从追赶、参与到局部引领的跨越。FRB 20190520B的发现得益于我国持续投入的大科学装置建设,得益于以南仁东先生为代表的几代中国天文人的努力。

  和科学研究一样,科幻创作同样离不开时代的土壤,好作品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建立在整个国力基础之上。科幻小说想象的边界、科幻影视的表现内容和制作水平,无不需要现实科技条件的支撑。正如导演郭帆所说,强盛的国家才能托举起强大的科幻产业,当中国人建立了空间站、实现了太空漫步,观众看到《流浪地球2》里中国航天员出舱的场景时,就毫不感到违和。可以说,今天的科幻热,是国家科技发展在文化上的必然映射。

  在快速射电暴等新兴前沿领域,中国学者依托自主设计、制造完成的大科学装置,不断拓展人类视野,给人类带来更大想象空间。作为基础科学研究人员,我特别期待快速射电暴这样激烈而神秘的天象不仅被科学家看见,更被科幻作家想到,孕育出更多精彩的故事。我期待科研能够增强人类想象力,科幻为岁月传承文明。

  我经常和团队里的年轻人说,我们做的事,要能匹配我们所处的时代。我所从事的领域依然需要全面的学习、追赶,与此同时,我很高兴看到年轻一代已经有了平视世界的底气。期待我们的科学、我们的科幻有越来越多的原创,越来越多的人无我有、人有我优,越来越多的坦然平视、一往无前。

  (作者为“中国天眼”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记者徐馨采访整理)

  版式设计:张芳曼

[ 责编:张晓荣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我国西北首家市内免税店在西安正式开业

  • 香港各方紧张救援大埔火灾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近日,在广西南宁举行的全国科普创作大会上,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发布了2025年度十大科普热词——全国科普月、科学家精神、大模型、低空经济、人形机器人、智能体、创新文化、工业遗产、场景创新、科幻产业。
2025-11-27 05:40
近期,在一些电商平台,有买家利用AI技术制作假图,伪造商品质量问题,向商家骗取“仅退款”,引发大家关注。利用AI造假骗取退款,既反映出这些人的诚信缺失,更触碰了法律红线。
2025-11-27 09:07
在城市公共服务领域,“祥云”载人飞艇可用于大型活动期间的空中安保巡逻、交通流量监测或承担城市形象的空中展示平台。
2025-11-27 09:06
稀土纳米晶是发光材料中的“绝缘宝石”,虽具有巨大的发光潜力,却因自身局限无法被电流直接“点亮”,成为其实现光电技术产业化应用的根本瓶颈。
2025-11-27 05:40
从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获悉,因任务规划调整,2026年我国将组织实施天舟十号、神舟二十三号、神舟二十四号、梦舟一号4次飞行任务。
2025-11-27 05:40
广西梧州苍梧县沙头镇龙科村,稻田、房屋、道路、小河勾画出美丽丰收画卷。 春采茶、夏摘花、秋收果、冬育苗,如今在都镇湾镇,一朵朵洁白芬芳的栀子花,成了带动群众增收致富的“幸福花”。
2025-11-27 07:38
近日,自然资源部发布了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先进适用技术目录(2025年版),共有376项技术入选,其中新增入选186项,与2022年版相比有了大幅更新。
2025-11-26 10:26
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近日举办2025年度工作会议暨学术年会。
2025-11-26 10:24
不久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场景培育和开放推动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的实施意见》,首次在国家层面对场景培育开放进行系统部署。看似细微的“场景”二字,实则内蕴驱动产业变革、催生颠覆性技术的巨大能量,是撬动全局创新的重要支点。
2025-11-26 10:22
光明日报北京11月25日电 记者温源从中交集团获悉,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新一代超大型耙吸挖泥船“通浚”轮25日在中国黄海海域成功完成全部海上试验项目,顺利返航停靠江苏启东振华船厂码头。“通浚”轮是我国首艘自主设计建造的35000立方米舱容等级超大型耙吸挖泥船,最大舱容达38168立方米,位列亚洲第一、世界第二。
2025-11-26 10:15
日前,记者来到广西南宁东部新城的宁福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这里的机械臂精准协作,生产线正全速运转,每天超10万颗电池下线发往全球。依托面向东盟的比较优势,南宁将新能源电池产业列为核心牵引性产业,以全产业链思维开展精准招商。
2025-11-26 10:13
传统无机颜料虽然色彩稳定,却因重金属添加而存在健康风险隐患。“新型稀土环保颜料的呈色策略突破了传统颜料的局限,其出现及量产不仅解决了传统颜料有毒性、环境污染等问题,还在稳定性和生产成本上展现出显著优势。
2025-11-26 10:06
《办法》明确,卫星导航定位基准站的建设和运行维护实行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监管,以“合理布局、依法备案、资源共享、保障安全”为原则,必须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技术规范和标准。
2025-11-25 09:43
稳步提升乡村建设水平,包括优化乡村规划布局、推进基础设施提档升级、推动公共服务普惠均等、探索创新乡村建设推进方式等。
2025-11-25 09:40
机器人完成一个后空翻动作,关节转动误差需控制在0.5度以内;医疗植入人体的陶瓷关节,表面粗糙度若超过0.1微米
2025-11-25 03:05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指出,“加快人工智能等数智技术创新,突破基础理论和核心技术,强化算力、算法、数据等高效供给”。
2025-11-25 03:05
11月24日,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召开空间科学先导专项最新亮点成果发布会,集中发布了空间科学卫星任务在宇宙暂现天体、宇宙线传播、太阳爆发等领域取得的系列重大科学突破。
2025-11-25 03:05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各个领域都在发生深刻变革,教育系统也刮起了AI风。
2025-11-25 03:05
燕矶长江大桥是亚洲首个专业货运枢纽机场——鄂州花湖国际机场的重要配套工程,是鄂黄第二过江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
2025-11-24 09:02
11月23日,由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主办的第二十二届中国国际半导体博览会在北京开幕。
2025-11-24 03:1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