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半熟恋人2》剧照。 《再见爱人2》剧照。 制图:李洁
■记者 黄启哲
对比往年一窝蜂上马的势头,今年以来婚恋类综艺热似乎“降温”不少,多部续作与衍生节目的口碑热度均未能超越往年。不过,令人欣慰的是,告别单纯复刻偶像剧的“婚恋综艺”,眼下几档节目的类型、模式却较之以往更为多元,也试图走向情感话题的“深水区”。作为老牌明星夫妻观察节目,《妻子的浪漫旅行6》播出历时三个月于近日收官。作为其“售后定制”节目,《恋爱到结婚的距离》则尝试以七日为期展开“婚前辅导”。《再见爱人2》虽然因嘉宾表现一度引发争议,但目前仍是综艺领域对于情感议题讨论最有深度的节目之一。其衍生节目《又见爱人》正在播出,试图以“回访”形式延续IP价值。而主打“30岁以上”陌生人社交的《半熟恋人2》,试图告别单纯“磕CP”“撒糖”,打造“成年人恋爱指南”。
理想很丰满,但在实际的呈现与反馈中,还存在这样那样的落差。作为情感观察样本,多个节目的嘉宾遭受观众的激烈攻击;而分娩疼痛体验等原本值得倡导、引人思考的节目环节设置,通常只有浮光掠影的拍摄,很难在舆论场掀起更理性的讨论。
某种意义上来说,真人出镜的婚恋综艺,比起虚构的影视剧,对于大众,更有直观的启示与借鉴性。那么,提供何种参考或是反思样本,就对主创提出更高的要求。面对探索进程中暴露的种种得失,上海艺术研究中心副研究员谈洁表示:“当下婚恋综艺能够面对两性关系中的现实冲突与矛盾,有其特殊的价值和意义。两性关系是多面的,综艺节目不能只满足于为观众营造梦幻泡泡。期待综艺创作慢慢摆脱对于影视的复刻,以及对既有成功恋综的生搬硬套,拥有更多元的表达。”
“真实”的显与隐
“张婉婷 窒息”“郑钧窒息”,令人遗憾,《再见爱人2》与《妻子的浪漫旅行6》在舆论场的流量“高光时刻”,竟是由观众对于嘉宾的负面观感。前者在小事里动辄歇斯底里与爱人争吵;后者因多次无视妻子的交流,被网友归结为“婚姻中的冷暴力”。一贯以“撒糖”“秀恩爱”为营销话题的婚恋综艺,以这样一种姿态挺进大众视野,似乎成为观众的“不能承受之重”,以至于用“窒息”来形容这种不适观感。
这种“过分真实”与此前营造浪漫爱的氛围“偶像剧式恋综”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因而不少昔日的“CP党”观众,变成了“拆CP大军”,评判着节目中的嘉宾是否相爱相配,在亲密关系中孰是孰非。一部分观众在他们身上看到了现实生活中“糟糕伴侣”的映射,以此认定爱情与婚姻的“高风险”与“不可控”;而另一部分观众则对于这种面对镜头的无视感到匪夷所思,将其归结为嘉宾炒作、节目炮制话题的结果。
“镜头前必然有表演与掩饰,没有必要探求‘真人秀’的‘真’是否绝对真实”,在谈洁看来,过分追究“真人秀”中的“真”没有意义,相比于引发对嘉宾个体的“审判”来为节目制造热度,当下婚恋综艺更应引导观众看到情感的多面性。从相亲速配模式的《非诚勿扰》到一度盛行的“偶像剧式恋综”再到当下尝试深度探讨两性关系的《再见爱人2》,恋综的模式演进,也反映着社会大众对于更高质量亲密关系的期待。“不管影视作品还是综艺,当下的爱情故事已经无法像《情书》《东京爱情故事》那样,去重塑一代人的爱情定义与理想范本。”谈洁认为,这其实是好事,当我们对于爱与爱的对象的标准不再单一,也就促使大众更加关注个体、关注内心。而反过来,这也对做情感节目的主创提出非常高的要求,不仅要寻求节目的可看性,提供有利于情绪激发或是表达沟通的场景;同时也要兼顾对于嘉宾的心理辅导,让节目回归“治愈”“温情”的正向价值底色。
而同为影像创作者,导演周洪波则看到“真实”背后隐藏的巨大情感能量。“让我一个中年男人在深夜看得泪流满面”,这是他对《再见爱人2》的“观后感”。而这也或多或少指向了此类节目在当下综艺市场的稀缺性。观看过程中,周洪波对歌手苏诗丁与舞者卢歌相爱却因各种原因渐行渐远的故事尤为唏嘘,他甚至一度考虑将其改编成影视虚构作品,因而特别留心其中夫妻的对话与冲突。然而,随着观看的深入,他很快就放弃了这样的想法。因为“看似简单日常的对白甚至争吵,其实是由多年镜头外日常生活的积累而来,抛开了这样的前提,将其交由演员呈现,很难将其背后蕴藏的丰富情感‘重现’出来。”
而这,也道出未来节目可以提升的方向——唯有处理好真实“显”与“隐”的尺度,才能让观众从“是非对错”的讨论中挣脱,从而“指认”出有别于烂俗偶像剧所长期“垄断”定义的爱情,建立更加成熟健康的亲密关系。
“提纯”的得与失
采访中,周洪波还敏锐地提出当下婚恋综艺的常见做法——提纯。所谓“提纯”,既指场景安排与呈现周期上的,这类节目通常以两到三周为期,以旅行或是群居的方式将嘉宾置于相对封闭的环境之中;也指目标设定上的,身处其中的嘉宾或是为寻找伴侣、或是为解决婚姻问题而来;节目主创还对内容进行了提纯,听不到对于社会热点话题的见解,或是各自工作经历的诉说,所有的对话都只关乎爱情、婚姻,关乎“我和你”。
好的一面是,每对夫妻的问题都得到高度聚焦,通过引入专业力量抽丝剥茧,让观众同嘉宾一起,经历一次次不断深入的婚姻咨询。《再见爱人2》难得地在婚恋综艺中引入一对老年夫妻艾威与陈美玲。二人原本是朋友圈里的“模范夫妻”。他们爱情长跑多年,婚姻中又在对方事业低谷或是健康危机互相给予支持,然而步入老年,却选择分开。丈夫艾威将二人婚姻终结归结为妻子在身患重病后沉迷打麻将不疼惜自己身体、无视伴侣感受的“自私”行为。彼此相爱却因为如此“小事”和荒谬理由离婚,观众一度难以置信,猜测这只是丈夫掩盖自身其他问题的借口。
而随着节目中嘉宾、好友、主持人、心理专家等人轮番上阵的深度谈话,艾威逐渐意识到自己对伴侣健康的高度关注,恰恰忽略了对方的心理感受。而选择离婚,他对外宣称是对妻子打麻将行为的失望,实际上是无法承受面对伴侣终会离世的一种“逃避”。
基于这样对于亲密关系的认知重建,才让二人在节目中的复合令人无比动容。当身患重病的陈美玲挑战爬山以至于产生高原反应,艾威终于感受到对方愿意为自己不顾一切的爱,彻夜照护中,他放下执念,握着对方的手,轻声耳语“不离婚了,威威知道你尽全力了”。他们的破镜重圆,也让观众意识到,在我们曾听说的那些相濡以沫的“爱情神话”之中,也会有犹疑与彷徨,唯有拨开层层表象矛盾,才能找到内在动因,回归毫无保留的爱与陪伴。
当然“提纯”也会引发心理学上的孤岛效应。尤其是在陌生人恋爱综艺中,当嘉宾带着“交友”的明确目标被“投放”到节目录制的“闷罐头”,情感波动更剧烈,尽管更容易发酵出观众期待的“纯爱故事”,但脱离了社会关系与现实依托,在节目营造的浪漫封闭环境所建立的情感关系也更脆弱,使之成为“仅节目可见”的营业式情侣。
《半熟恋人2》之中,男嘉宾孟昭博与女嘉宾在短短几天里迅速经历了“相识—相恋—闹别扭”的过程,直言“在(嘉宾集中居住的)小屋,很多事情、很多东西会被放大和加速”。而这种“放大”与“加速”不只是因21天的拍摄周期,同样也来自于“上节目找伴侣”的强烈心理暗示。因而他在第一天对于心仪对象“世界上另一个我”的兴奋,很快在第一次约会中因为忽略对方感受而打破。如果仅仅凭借爱好、语言习惯就认定对方是“世界上另一个我”,那么节目试图提出的“恋爱中选择与自己相似的人是好事吗”的话题也就成了“空中楼阁”——毕竟不管是节目组还是“孤岛”中的嘉宾,对于“相像”的定义都过于草率了。
回到最初的问题,我们该如何从综艺中“指认”爱情、习得“爱情”?当下这些步入“深水处”的节目,交出了第一份答卷。然而思索与追问不该因热度或口碑低于预期而止步于此,其不只考验主创与嘉宾,同样也留给了屏幕前的每位观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