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茶经》:《典籍里的中国》在早春的茶香中品读
首页> 文娱频道> 影视综艺看点 > 正文

《茶经》:《典籍里的中国》在早春的茶香中品读

来源:大众网2023-03-05 16:46

  他爱茶一生、写茶一生,倾尽毕生著成世界上第一部关于茶的专门著作;他三岁沦为孤儿,一生无儿无女,却是一个享尽世间温情的人。他,就是被誉为“茶圣”的唐代茶学家陆羽。3月5日(本周日)晚八点档,《典籍里的中国》第二季将在央视综合频道(CCTV-1)播出第八期,“当代读书人”撒贝宁穿越千年,带领观众在袅袅的茶香之中品读《茶经》,感悟陆羽“精行俭德”的传奇一生。

《茶经》:《典籍里的中国》在早春的茶香中品读

  古人有多懂茶?

  1200多年前《茶经》讲明白了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在中国的古老传说中,“茶”发端于神农氏,最早出现在西南地区,承载着华夏民族的文明和智慧。作为中国乃至世界茶学的开山之作,《茶经》第一次系统性地总结了唐代及唐代以前茶叶生产的技术与经验,在中国乃至世界茶文化史上占有无可比拟的重要地位,被后世奉为茶文化的经典。

  本期节目将“以茶会友”,携手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研究员沈冬梅、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蒙曼、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雷闻,共同解读《茶经》的历史价值,讲述中国茶文化的深远意义。

《茶经》:《典籍里的中国》在早春的茶香中品读

  中国是茶叶的故乡,是世界茶文化的发祥地。早在先秦时期,我国南方地区便有了饮茶风俗,到了唐朝时期,饮茶之风日盛。为了顺应社会经济发展和百姓生活需要,陆羽(字鸿渐)在定居浙江湖州期间,将积累有关茶的知识和经验总结出来,著成《茶经》。书中内容涵盖与茶相关的历史文化,茶叶从生产、加工到消费各个环节的技术,以及由此而来的品饮艺术等,让茶文化上升到一个全新阶段。沈冬梅表示:“《茶经》推动了唐代及后世茶叶经济的发展,可以说《茶经》对中国茶业和世界茶业发展都作出了卓越贡献。日本的茶道、韩国的茶礼,以及近代以来在东南亚和欧美盛行的茶文化,无一不是在《茶经》的初始影响下逐渐发展起来的。”

《茶经》:《典籍里的中国》在早春的茶香中品读

  一生为茶,一生如茶

  陆羽统一了“茶”的称谓

  嘉木一叶承载着五千年的岁月,也蕴藏了五千年的文化基因。在《茶经·一之源》中,陆羽指出茶“最宜精行俭德之人”,首次把人的“品行”引入茶事之中,将茶的功能从药用、食用、饮用上升到人文精神的高度,让其成为一种修身养性、陶冶情操的重要载体。

  经过与专家组的多轮讨论,本期节目根据《茶经》所述内容,并结合唐代的历史背景,对陆羽“与茶相伴”的传奇故事进行了合理化创作:将陆羽与师友崔国辅、挚友颜真卿的感情,融入进他撰写《茶经》的人生经历中,巧妙地展示了《茶经》所载内容如何与民生经济休戚相关,道出了中国茶叶历史的源远流长,更通过“茶”传递了古代文人“精行俭德”的精神追求和美好品格。其中,主人公陆羽将由北京电影学院教授王劲松扮演,他表示在把握陆羽的精神脉络当中,感受到一种很单纯的东西——对茶精神的追求,“希望我们这次演绎能让大家体悟茶文化的内涵,为典籍传承贡献一份力量。”

《茶经》:《典籍里的中国》在早春的茶香中品读

  陆羽一生颇具传奇色彩,如茶般入口苦涩,细品后却余韵悠长。陆羽三岁沦为孤儿,从小在寺院之中学习煎茶辨水,后来得遇一方大儒、恩师邹夫子,并在他的影响下遍走名山秀水、遍尝名品佳茗,倾其所学将茶业与茶文化推向兴盛。值得一提的是,古代茶有“荼”“槚”“茗”“荈”等多种叫法,直到陆羽的《茶经》出现,“茶”这一称呼才被确定下来。节目戏剧舞台上,撒贝宁将与陆羽围炉说茶,听陆羽娓娓道来邹夫子如何授他百家之言、他又如何与崔国辅、颜真卿因“茶”相聚,不断指引和帮助他著就《茶经》。

《茶经》:《典籍里的中国》在早春的茶香中品读

  《茶经》问世1200多年来,茶不仅融入了中国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也与国计民生息息相关。如今,小小的茶叶成为了乡村振兴中拉动民生的大产业,让一座座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同时,茶还在开放中走向世界,成为全世界三大无酒精饮料之首,《茶经》更是被翻译成多种语言文字,促进了中外文化、经济交流。

《茶经》:《典籍里的中国》在早春的茶香中品读

  茶,是“柴米油盐酱醋茶”,也是“琴棋书画诗酒茶”,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画卷,每一卷都飘荡着清幽茶香。3月5日(本周日)晚八点档,敬请关注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出品,央视综合频道、央视创造传媒和中国国家话剧院联合打造,中国国家图书馆参与的大型文化节目《典籍里的中国》第二季第八期节目《茶经》,让我们一起在传承中不断发挥民族创造力,共品茶香茶韵,共创美好生活。

[ 责编:张晓荣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村BA”总决赛决出冠军

  • 数字科技赋能文旅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规划》以党的二十大精神指导实践,为数字中国建设锚定了新时期发展方位,为加快提升数字中国建设的整体性、系统性、协同性谋划了战略路径。
2023-03-28 04:30
创新型人才起步在大学,奠基在大学,大学教育为未来的创新型人才培根铸魂、启智储能。
2023-03-28 04:40
建设数字中国,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重要一环。适应科技发展趋势、以数字化促进发展水平提升是各国人民共同的追求。
2023-03-28 04:30
此次,科研团队对我国西北地区约1.7亿年前的一种侏罗纪远古植物化石进行了重新研究。
2023-03-28 03:40
解伟介绍,该研究基于“在最适宜的地区生产最适宜的农产品”的原则,开发大型农业生产布局优化模型,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多个维度开展单目标或多目标优化。
2023-03-28 03:40
在全人工繁殖、实验室环境仿自然繁殖的成功突破基础上,积极探索长江鲟野外自然繁殖,开展相关试验活动。
2023-03-28 09:06
他们深爱着这一切。记者采访时,看到考古队员们喜欢放置各种水下设备当作纪念品。即使在北京办公室的咖啡机旁,也要放一个考古船的模型。倒一杯水的时间,思绪便能回到那些水底的高光时刻。
2023-03-28 04:40
细胞可以通过命运决定过程来不断适应环境变化,实现并完善自身功能。
2023-03-27 10:41
地球的历史,浓缩在自然博物馆中。
2023-03-27 10:06
近日,一蛙类新物种在浙江省舟山群岛被发现,中国计量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金园庭教授研究团队历时十年开展的两栖动物多样性与进化研究取得新进展。
2023-03-27 10:03
芯片为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芯片速度的提升得益于晶体管的微缩,然而当前传统硅基场效应晶体管的性能逐渐接近其本征物理极限。
2023-03-27 10:02
实用的知识技能、良好的实践体验,吸引越来越多的人来到社区科普大学的教室。
2023-03-27 10:00
2023 年 3 月 26 日,“典赞·2022 科普中国”揭晓盛典特别节目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综合频道 CCTV-1 播出,现场揭晓 2022 年度十大科普人物、十大科普作品、十大科普事件和十大科学辟谣榜。
2023-03-26 17:17
近日,由中国科协、中央网信办、科技部联合指导,科普中国、学习强国、中国科普网、人民日报视频客户端、新华网、央视频、光明网、抖音、快手、新浪、知乎、哔哩哔哩、网易、腾讯等 14 家网络平台在“典赞·2022 科普中国”揭晓盛典上,共同启动 2023 年科普短视频创作联合行动。
2023-03-26 17:16
国家一级博物馆、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上海科技馆将自3月31日晚闭馆后启动其开放运行20余年来最大规模的系统化升级改造。上海科技馆自2001年12月18日正式向公众开放以来,已累计接待国内外观众逾8000万人次,是最热门的全国科普教育基地之一。
2023-03-25 18:54
在北京亦庄,乘客已经能通过手机约来一辆没有安全员、真正的无人驾驶“出租车”。
2023-03-24 10:55
工业和信息化部23日公布,截至2月末,我国5G基站总数达238.4万个,比上年末净增7.21万个,占移动基站总数的21.9%,5G网络建设稳步推进。
2023-03-24 10:32
因京剧与无线电结缘,学京剧要苦练扎实基本功的精神也深深影响了王小谟后来的科研之路。 在这样煞费苦心设计的人才培养机制下,王小谟还任命当时年仅30岁的曹晨担任某型预警机的副总师。
2023-03-24 10:14
新世纪之交,在南平,茶文化还与“科技特派员”这一新生事物相互交织,共同在闽北大地奏响茶山新曲。
2023-03-24 09:57
从蒸汽机到动力电池,从电子管到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从“大哥大”到智能手机……回顾人类科技发展史,技术创新进步从来都是一个不断优化迭代的过程。
2023-03-24 10:02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