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黔剧:田间地头绽放芳华(艺近人和)
首页> 文娱频道> 演出 > 正文

黔剧:田间地头绽放芳华(艺近人和)

来源:人民日报2023-03-08 10:46

  《腊梅迎香》剧照。

  贵州省黔剧院送戏下乡演出。

  核心阅读

  《腊梅迎香》创排期间,从艺十余载的演员郑涵月多次随团深入麻怀村,去过数十个扶贫点,走访了数百名干部群众。当地村民和院团的演员们越来越熟悉,不住感叹:“我们麻怀村是你们的第二故乡咯!”

  演员从黔剧经典唱段唱到新创作品,观众也大着胆子跟唱、学唱,甚至有刚学会走路的孩子蹒跚走到台口,想要爬上舞台。节奏不一的合唱响彻山间。

  《黔剧动漫》走进省内小学校园甚至幼儿园。黔剧的一招一式、一板一眼经过动画人物的表演阐释,引得孩子们竞相模仿。在一片欢声笑语的交流中,许多小朋友迫切地举手提问,想要学习了解黔剧知识,尽情感受戏曲艺术的独特文化魅力。

  “作为一个地方戏曲院团,能够5次走进国家大剧院,很不容易。”油妆未卸,贵州省黔剧院院长朱宏掩饰不住内心的激动。这是他时隔三年再次登上国家大剧院的舞台。这次带来的剧目,是新戏《腊梅迎香》。

  演出结束时,舞台上的朱宏与演员们牵着手在观众的掌声里谢幕,一次又一次。贵州人爱听的黔剧在首都饱受赞誉,《腊梅迎香》作为“百戏中华”国家大剧院非遗戏曲展演活动的首部剧目,一出场就赢得“碰头彩”。

  “我兴奋地看到贵州省戏曲界的一朵鲜花——黔剧”,1960年6月,梅兰芳先生观看黔剧《秦娘美》后曾欣然题词。黔剧源于“贵州扬琴”,是民间一种分角色坐唱的表演形式,已有200多年历史。但直到1953年,黔剧才被搬上舞台,时称“文琴戏”,到1960年2月正式定名为“黔剧”。因此,梅兰芳在题词中也称黔剧为“青年的黔剧”。

  这个年轻的地方剧种,一度发展艰难。而如今,在不断的艺术创新中,黔剧终于焕发新生,在梨园中别样绽放。

  “熟悉、新鲜、好听!”

  2019年,取材于“时代楷模”黄大发先进事迹的黔剧《天渠》大获成功,还受邀参加了国家大剧院“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演出。此后,贵州省黔剧院蛰伏了3年。院团上下并不急于打造新剧目,反而沉下心来,将工作重心放在下乡演出上。

  年均百场以上的下乡惠民演出,他们忙碌在贵州的村里坝子、田间地头、农家院落。正是在奔波的路上,新戏《腊梅迎香》的灵感闯入他们心头。

  《腊梅迎香》以贵州罗甸县麻怀村党支部书记、“最美奋斗者”邓迎香为素材创作。“我就是用嘴啃,也要把隧道打通!”邓迎香被称为“当代女愚公”,她的事迹和精神打动了无数人。在一年多的创排时间里,从艺十余载的演员郑涵月多次随团深入麻怀村,去过数十个扶贫点,走访了数百名干部群众。当地村民和院团的演员们越来越熟悉,不住感叹:“我们麻怀村是你们的第二故乡咯!”

  凭借对邓迎香的传神表演,《腊梅迎香》“圈”了一大批粉丝。有观众红着眼眶感叹:“熟悉、新鲜、好听!”“我就想听听啥是黔剧,没想到光顾着哭了,还得再看一次。”演出现场气氛热烈,院团所有人都深受鼓励。

  “你们要经常到我们乡里来演出啊!”

  “各位父老乡亲们,云千重,水千重,土家歌舞迎客来……”在客串主持人的青年演员黄蕾的问好声中,2021年贵州千重岭第一届乡村文化旅游节德江县“科技卫生文化三下乡”文艺演出在德江沙溪土家族乡隆重举行。虽说隆重,但下乡演出历来没有舞台,先出发的工作人员就只是在村里找了块空地,没想到,演员队伍堵在了半道上。

  德江没有高铁直达,从贵阳出发,4个小时的车程多是盘山公路,先行的舞台车卡在一个急弯处动弹不得。原计划上午10点开始的演出几度推迟,等大伙儿顶着日头抵达后,来不及休息就要上台。自己动手挂横幅、搬音响、搭台子,黔剧院的演员们不只修炼了演技,幕后工作也是手到擒来,戏服被汗水打湿了一件又一件。已等待多时的乡亲们,就一直在简陋的广场上默默陪伴。

  院团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我们爬过最高的山,走过最险的路,去过最偏远的村寨,我们永远不会忘记自己的初心和使命。正是这样的觉悟,让演员们在小乡村里挥洒热情。演员从黔剧经典唱段唱到新创作品,观众也大着胆子跟唱、学唱,甚至有刚学会走路的孩子蹒跚走到台口,想要爬上舞台。节奏不一的合唱响彻山间。

  “太喜庆、太活泼了,你们要经常到我们乡里来演出啊!”有村民大声喊。这些十七八岁的年轻演员第一次真切感受到,在田间地头,黔剧仍是一道必点的“家常菜”。

  离开时,乡亲们跟着客车一直送到村外,演员们不由地将脸贴近车窗,大声喊着:“乡亲们辛苦啦!”这幕告别的画面,深深印在了他们心间。

  这些年,贵州省黔剧院开展送戏进乡村、进校园、进部队活动,累计行程约20万公里。演员们有时会开玩笑:“我们在省内演出奔波的路程都够绕地球几圈了。”

  2021年,黔剧院演出超过280场,线上演出更是吸引观众近千万人次。2022年,伴随“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活动的开展,黔剧这道“家常菜”全年演出近200场,观演超8.3万人次,黔剧真正走进了千家万户。

  人才接续,剧目创新,观众多元

  从艺40余年,朱宏深知黔剧要发展创新,首先要解决人才青黄不接的问题。

  10年前,贵州省黔剧院就开启了新一代人才培养计划。朱宏在贵阳和北京之间来回奔走,希望中国戏曲学院附中能够开办一个黔剧班。时任附中校长徐超被朱宏的一片赤诚打动。这一年,黔剧院从全省900个报名者中选拔出30个有潜力的孩子,把他们送进了中国戏曲学院附中。经过6年的学习,这批孩子顺利毕业。如今,他们已经成长为黔剧院的中坚力量。

  今年21岁的魏英如便是其中之一。她演出毕业大戏时的照片,还出现在中国戏曲学院教育教学成果展上。来到黔剧院时,魏英如就为自己定下了一个“小目标”:“还有很多人不知道黔剧,我要把戏演好,让更多观众知道黔剧原来是这样唱的,原来这么好听。”

  人才源源不断,黔剧才会有突破创新。2022年初,朱宏又将7名黔剧新秀招进剧院。

  有了年轻血液的注入,黔剧院一边重拾折子戏,一边创作出《黔花新蕊》《扇韵》等创新作品,以黔剧表演唱的新颖形式诠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黔剧的创新之路,不仅仅通向舞台,还可以走得更宽、更远。

  2016年,由贵州省黔剧院拍摄制作的60集戏曲情景喜剧《欢乐黔剧》在贵州电视台开播,大受欢迎,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观众们津津乐道,时至今日,仍然有观众联系电视台,希望重播。

  “要想让地方剧种发展下去,必须做出相应的改变,推陈出新。”对于朱宏而言,这是黔剧院创新的第一步。用情景喜剧的方式来对黔剧进行包装,不仅可以达到宣传和推广黔剧的目的,还能让更多观众在轻松愉快的观看中接受黔剧。

  2021年,贵州省黔剧院又一鼓作气,拍摄制作了26集戏曲动画《黔剧动漫》。《珍珠塔》《九驿图》《大学生村官》等作品,以动漫的形式在电视台、短视频平台播出,每集点击量均超过20万。伴随传统文化进校园等活动,《黔剧动漫》走进省内小学校园甚至幼儿园。黔剧的一招一式、一板一眼经过动画人物的表演阐释,引得孩子们竞相模仿。在一片欢声笑语的交流中,许多小朋友迫切地举手提问,想要学习了解黔剧知识,尽情感受戏曲艺术的独特文化魅力。

  如今,朱宏正在忙活着为观众准备下一个“惊喜”——重现贵州第一部戏曲电影《秦娘美》。

  《秦娘美》源于贵州侗族民间故事,上世纪60年代被改编为黔剧,从此成为黔剧经典剧目,还被拍摄成戏曲电影,在东南亚地区放映后曾经引发“黔剧潮”。时隔多年复排《秦娘美》,黔剧院十分注意将传统戏曲韵味与新的舞美科技手段相结合,让老观众仍能醉心于原汁原味的传统剧目,新观众则能体验充满时代审美趣味的新式黔剧。

  黔剧,始终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创新。它牵动着越来越多观众的心。

  图片均由贵州省黔剧院提供

  版式设计:赵偲汝

(王丹美斯)

[ 责编:杨帆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海军福建舰开展入列后首次海上实兵训练

  • 香港举行“体育力量 闪耀香江”大型无人机表演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为促进卫星导航定位产业有序发展,维护国家地理信息安全,我国将对卫星导航定位基准站实行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监管。针对目前基准站重复建设、存在数据安全隐患等主要问题,办法规定自然资源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全国基准站建设布局规划。
2025-11-19 09:52
18日,我国首个配置冷却塔的“华龙一号”核电机组——中广核山东招远核电项目1号机组顺利完成核岛第一罐混凝土浇筑,标志着该项目一期工程建设全面启动。
2025-11-19 09:51
2020年至2024年间,全球光热发电装机年复合增长率为4.24%,我国同期增长率达11.7%,显著高于全球水平;技术装备国产化率突破95%,释放出产业加速发展的强劲信号。
2025-11-19 05:35
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科普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
2025-11-19 05:55
日前,由清华大学产业发展与环境治理研究中心和自然科研智讯联合编制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指数2025》报告正式发布。
2025-11-19 05:55
新疆的孩子们在“流动科学课”上被磁悬浮演示、机器人互动、矿物标本展示等吸引了目光;甘肃张掖的科技工作者为大伙儿演示经典科普实验“火焰掌”;上海的科学家们踏上科技节的红地毯赢得公众的掌声……这些生动场景共同勾勒出“十四五”期间我国科普事业的发展印记。
2025-11-19 05:55
如今,在学习中遇到问题可以问人工智能,写作业也可以用人工智能辅助查询信息。正如这名同学所言,生成式人工智能正改变传统的以知识积累和传递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2025-11-18 10:28
11月17日,在水利部举行的“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 推动节水产业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上,水利部副部长陈敏介绍,目前,我国节水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
2025-11-18 04:20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技创新大会17日在乌鲁木齐举行。会上,干旱区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全国重点实验室、丝路水实验室、昆仑智能装备实验室、
2025-11-18 04:20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评价导向,深化项目评审、机构评估、
2025-11-18 04:25
近日,2025年6G发展大会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举行。
2025-11-18 04:20
这台高能非弹谱仪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利用了中子不带电、穿透力强的特性,能够直接探测到物质内部的微观运动。
2025-11-17 08:56
建立和完善国家公园监测网络体系,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重要实践,是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理念的具体体现。
2025-11-17 04:30
浙江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重要的生物多样性聚集地之一,也是长三角地区珍贵的物种基因库。
2025-11-17 04:30
近日,我国科研团队在嫦娥六号月背样品中首次发现大型撞击事件成因的微米级赤铁矿和磁赤铁矿晶体,揭示了全新的月球氧化反应机制,为环绕南极-艾特肯盆地磁异常的撞击成因提供了样品实证。
2025-11-17 04:30
在不久前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国际协调理事会第37次会议上,内蒙古大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陕西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批准为“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成员。
2025-11-17 04:30
以“智跃无界,开源致远”为主题的操作系统大会2025(以下简称“大会”)在北京举办。
2025-11-14 17:08
我国在4个国家开展6处文物古迹保护修复,49项中外联合考古项目涉及28个国家和地区,用实际行动践行全球文明倡议、不断丰富世界文明百花园。
2025-11-13 07:07
由四川省人民政府主办的2025世界动力电池大会12日在宜宾市开幕。
2025-11-13 04:55
据估算,太阳每秒钟释放的能量,可供全人类使用约70万年。模拟太阳来产生无尽的清洁能源,也因此成为人类的“终极能源梦想”。
2025-11-13 04:5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