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留学题材纪录片:讲好“中国与世界”的故事
首页> 文娱频道> 资讯 > 正文

留学题材纪录片:讲好“中国与世界”的故事

来源:《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3-03-17 07:53

  顾亚奇

  随着疫情形势总体平稳,中外留学生的双向流动逐渐回暖。跨国留学既推动了全球文化教育资源共享,也加强了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中外青年知识群体的双向流动,促进了中国与世界的交融。

  自1872年清政府首次官派学生赴美留学起,一代又一代中国青年异国求学,在时代风云际会中留下无数动人故事。近一个时期以来,我国纪录片工作者聚焦跨国留学,拍摄出多部产生较大影响的作品。这些作品记录留学生的生存境遇与生活点滴,直面时代发展与社会变迁,助力中国形象塑造,促进了中外情感共通。

  重返历史现场

  “文以载道”是中国纪录片创作的历史和文化自觉。留学历史题材纪录片通过“记忆之场”熔铸国人的集体记忆,构建多层级精神场域,深化了观众对群体、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2004年5月,5集纪录片《幼童》播出,在回到过去、忠于史实方面提供了值得借鉴的经验。它为观众保留了一系列原始画面和原声音响,丰富的史料和跨越中美两地的采访奠定了客观叙事的基础,从而把观众带回100多年前的美国,和一群孩子共同穿行久远的岁月,将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栩栩如生地重现在观众面前。与之类似,《踏寻先辈的足迹》《百年留学》《留法岁月》等回溯我国留学历史的纪录影像,从重大事件到个体命运,从历史烟云到生存百态,展现了特定时代下留学青年的爱国热忱与民族精神。《踏寻先辈的足迹》讲述了周 恩来、秋瑾、梁启超、宋教仁在日本留学期间发生的故事,重温了先辈们海外求知的峥嵘岁月。《百年留学》从中国近代史上首位留美学生容闳讲起,一直到当下的海归群体,全景式描绘了中国学生海外留学的发展历程。《留法岁月》真实再现百年前1800多位留法勤工俭学的中国学子在法国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讲述了他们寻求救国救民之路的过程。

  叩问并重新阐释历史,挖掘留学历史的当下价值与意义是这些纪录片的主旨。它们串联起民族的过去、个体的当下以及未来的希望,用虚实影像激活了人们的感性体验。

  聚焦现实当下

  当今世界,无论是中国学生渡洋求学,还是外国青年来华学习,当一个个留学生置身迥然有别的异国生活场景时,心理、情感和思想难免受到冲击,留下无数难忘的瞬间。纪实影像的魅力主要缘自表现对象是“人”,从普遍人性、日常视角关注个体的生死爱恋、悲欢离合、奋斗希望,打破民族、国界、肤色的区隔,触发心灵相通、休戚与共的共情效应。

  在讲述当代留学故事的纪录片中,《我们的留学生活——在日本的日子》《我的留学故事》《巴黎只是一个开始》《我们》《WE留学生》《一次远行》等直面时代发展与社会变迁,多侧面展现当代海外留学生的生存境遇、生活图景与生动实践。1999年播出的《我们的留学生活——在日本的日子》曾引发广泛关注。这部纪录片由在日本的中国留学生拍摄完成,用4年时间记录了300多个人物的点点滴滴,讲述了20世纪90年代中国赴日留学生的真实生活与心路历程。《我的留学故事》中的16位主人公以第一人称自述的方式,呈现了他们在国外学习生活的千姿百态,反映出留学生活的丰富多样。《WE留学生》以美国名校的本科留学生为记录对象,探讨并关注赴美留学生在学习、文化融入等方面遇到的问题和挑战。近期值得关注的是腾讯视频出品的《一次远行》,它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交互性,在网络平台征集故事线索、寻求拍摄对象,最终5位中国年轻人在4个国家组建远程合作团队,进行了历时16个月的跨国记录,讲述了散落在世界各地的中国留学生在困局中寻找光亮的故事。

  这些现实题材留学影像把握时代脉动、紧扣时事热点,以纪实风格展现个体的真挚情感、真实奋斗、真切体验,因其具有的烟火气和情感温度,让中国留学生的异国生活图景充满独特魅力。这些真诚而质朴的日常影像,呈现了海外学子面对困难与挑战时的彷徨和勇气、泪水与欢笑,因人心相通而被世界观众所接受。

  关注“自塑”“他塑”

  对于当代中国来说,更重要的是把中国故事讲给世界听。无论历史题材还是现实题材的留学影像,创作主体和表现对象均为中国人,是一种“自塑”形象。在国际传播语境中,单一的叙述主体、“自塑”形象的说服力往往要打折扣,这就需要打破“我说你听”“我讲我的故事”的创作惯性。在这个意义上,留学纪实影像的另一个对象——在华留学生,应当更受关注。

  在中国的视听媒体上,越来越多的外国留学生娴熟地运用中文进行交流沟通。他们不仅乐于与中国观众分享自己国家的习俗、美食,也常常讲述对中国认知的变化和在中国生活的感受。这些在华留学生“他述”视角的中国故事与“他塑”视角的中国形象,借助互联网传播到世界各地,触达了不同国家观众群体,拓展了中国形象的传播渠道。可以想见,这些知华友华的留学生毕业后,无论回国还是去其他国家工作,都让他们讲述的中国故事在国际传播场域中更有力量。一些外国留学生参与了北京师范大学举办的“看中国·外国青年影像计划”,他们深入城市乡村,就非遗传承、生态保护、乡村振兴、科技创新、城市发展等热点议题拍摄纪录片,讲述了他们眼中不一样的中国故事。

  时至今日,中国已成为国际留学生的主要生源国,外国来华留学生也日益增多。让世界愿意听、听得懂中国故事,继续深度开掘和传播留学题材纪实影像是重要途径之一。在网络视听传播力和影响力越来越大的时代,留学题材纪实影像凸显了跨地域、跨国别、跨文化传播的优势,在讲好“中国与世界”的故事方面还有深入挖掘的巨大空间。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艺术学院副院长)

[ 责编:张晓荣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逐梦海天 青春滚烫——记海军山东舰起降保障中队

  • 创新潮涌链博会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从意大利实验室到西北农学院,从抗战时期到和平年代,周尧用70年时光让中国昆虫学从5%的定名权走向自主。
2025-07-18 09:06
记者从会上获悉,截至今年6月,我国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已达到15.3件,提前实现“十四五”规划预期的12件目标。
2025-07-18 09:04
而在此次观测中,天文学家发现,在HOPS-315及其周围的原始星盘中,不仅存在固态的结晶矿物,还存在气态的一氧化硅。
2025-07-18 09:04
旨在充分发挥计量支撑产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保障作用,推动“溯源链、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发展,使计量成为促进产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催化器和引擎。
2025-07-18 09:04
该所作物耐逆性调控与改良创新团队日前联合国内外研究机构,构建了首个水稻的多器官单细胞多组学图谱,
2025-07-18 04:30
太阳是地球气候系统的主要能量来源,其活动通过总辐射、紫外辐射、高能粒子沉降等多种形式影响地球大气。近年来,我国夏季降水雨带呈现出持续北移的趋势。
2025-07-18 04:30
人机语言交互的“温度”,其核心在于能否实现情感共鸣、文化适配与价值传递。语言不仅是信息符号,更是心灵沟通的桥梁。为冰冷的代码注入人文温度,需在技术突破与设计理念上双轨并进。
2025-07-17 04:30
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万世明团队,基于海洋沉积物中的黑碳记录,重建了过去30万年以来东亚北部的古火演化历史,结合欧洲、东亚、东南亚及澳大利亚区域的记录以及考古遗址大数据,发现现代人类大规模用火始于约5万年前。
2025-07-17 04:30
在飞行器大家庭中,有一类特别的成员——翼伞。它们没有刚硬的机翼,却凭着一片巨大柔软的“翅膀”,借助风力优雅地翱翔于天际;它们结构看似简单,却蕴含着空气动力学的精妙智慧。翼伞是融合古老降落伞原理与现代智能科技的独特柔性无人飞行器,包含翼、控制系统、负载,如果加上推力系统,就可化身为伞翼无人机。
2025-07-17 04:30
近年来,移动电源行业呈现出较为迅速的发展趋势。与此同时,移动电源安全事故频发,严重威胁消费者生命财产安全。通过制定强制性国家标准,
2025-07-17 03:55
由该院枸杞科学研究所联合中国林业科学院林业研究所编制的《枸杞属植物新品种特异性、一致性、稳定性测试指南》获得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联盟通过。
2025-07-17 04:00
武汉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联合南方科技大学等单位,在单细胞水平上成功解密了拟南芥叶片衰老的过程。
2025-07-16 10:44
不只是产量最大,“深海一号”大气田还是我国迄今为止自主开发建设的作业水深最深、地层温压最高、勘探开发难度最大的深水气田。
2025-07-16 10:42
我国正研制《卓越工程师培养认证标准》,该标准是保障卓越工程师培养从“样板间”走向宏大队伍的基础。
2025-07-16 10:39
七月下半月和八月上半月是我国主汛期的最重要阶段,应急管理部指导各地加强灾害风险隐患信息报送队伍建设,开展广泛培训,目前总人数已达115万人。
2025-07-16 10:25
为强化未成年人网络保护,营造良好网络环境,近日,中央网信办印发通知,在全国范围内部署开展为期2个月的“清朗·2025年暑期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整治”专项行动。
2025-07-16 10:23
新时代新征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实现新型工业化是关键任务。
2025-07-15 04:10
现阶段,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已取得明显成效,但仍存在人工智能关键硬件与开源软件储备不足、人工智能在重点行业领域应用率偏低、人工智能领域人才短缺且结构不合理、缺乏适应人工智能发展的标准体系和法律法规等问题。
2025-07-15 04:10
2025年可谓人形机器人的“破圈”之年。从蛇年春晚舞台的机器人扭秧歌,到北京亦庄的机器人马拉松,再到浙江杭州的机器人格斗赛……人形机器人正从“实验室”迈向各类“应用场”。
2025-07-15 02:55
科考船在狂风巨浪中剧烈摇摆,寻找渺小的目标如同大海捞针。回收沉睡海底半年的海底地震仪,是这次出海科研任务中最艰难的一环。“快看!在那儿!”随着一声疾呼划破沉寂,
2025-07-15 02:5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