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步步为新,为传统戏曲寻找未来坐标
首页> 文娱频道> 演出 > 正文

步步为新,为传统戏曲寻找未来坐标

来源:文汇报2023-03-20 09:51

  扬剧《千里江山》剧照。 陈禹州摄

  ■记者 王筱丽

  “高朋满座,圆圆满满。探索,永远都是有价值的。”从上海返程之前,来自西藏自治区藏剧团的青年导演索朗曲珍在朋友圈感慨。

  昨晚,“2022中国小剧场戏曲展演”圆满收官,来自11个剧种的13部作品各放光彩。虽然因疫情推迟数月,但在这方舞台上所展现出的智慧与价值有增无减:历史悠久的藏戏、汉剧大胆走出叙事“舒适区”;“梅花奖”获奖演员陈亚萍、李政成亲自领衔,凭《粉·待》与《千里江山》迈出滇剧与扬剧小剧场试水的第一步;满台00后、青春无敌的北京曲剧《我这一辈子》在长江剧场·黑匣子留下光芒四射的实验性探索……

  剧场灯光一次次暗下,当代戏曲人边回望着历史,边实现着传统的更新,碰撞出的灵感之光让舞台熠熠生辉。待灯光一次次亮起,佳作的余韵仍在绵延,传统戏曲可预见的新面貌令戏迷与专家为之振奋鼓舞。小而不小,大在旨趣。在诞生后的第九年,以“亚洲演艺之都”上海为大本营的展演为戏曲的步履所往推开了一扇窗、一扇门,探见“姹紫嫣红开遍”的好光景。

  集聚效应带动,“焕新”的火花迸发闪耀

  “不来上海参加小剧场展演,会是《粉·待》和剧种的遗憾。”滇剧名家陈亚萍对记者感慨。这不是《粉·待》第一次报名“中国小剧场戏曲展演”,2021年,剧组入选后曾因故无法前往上海。演出虽然搁置,但带滇剧史上第一部小剧场作品与戏曲“大码头”的观众见面是主创一直挂念的事情。《粉·待》排演之初,导演周龙便提出了“精致化”的理念,三个演员、四个乐手共同在舞台上发出了深宫妃子苦等一生的哀叹。时长60分钟的《粉·待》戏虽小,新意却处处可见,配乐舍弃了胡琴,转而大量起用古筝,充分展现出滇剧雅致的一面。

  得益于主办方多年的精心培育,平台的影响力和社会效应逐年扩大,如同磁铁般吸引着来自全国各地的院团,412部申报剧目、近70个剧种构成了展演庞大的“朋友圈”,且几乎年年都有新面孔亮相。本届展演中,藏戏、扬剧、北京曲剧、吕剧就首次闯入视野。▼下转第五版(上接第一版)于地域而言,远道而来的蓝面具藏戏贡献了沪上舞台鲜能见到的“温巴顿”“扎西”等充满仪式感的表演环节;而于地方戏的突破看,扬剧、北京曲剧、吕剧则打开了剧种“还能这样演”的新格局,传世名画《千里江山图》、老舍中篇小说《我这一辈子》、明话本《警世通言·苏知县罗衫再合》都在从未有过的戏曲转译中实现了经典的艺术再生。

  值得关注的是,展演的集聚效应推动戏曲人之间的相互切磋,“焕新”的火花四处迸发闪耀。到上海的第二晚,陈亚萍就在宛平剧院欣赏了上海昆剧团的《三勘》。在与同行的交流中,她仿佛看到了自己在小剧场摸索的身影:想要尽力一搏,却也带着些诚惶诚恐。“戏曲不应该与时代脱节,不管成功与否,都得不停地尝试。”陈亚萍台上纷飞舞动的水袖,舞出的也是滇剧人的奋力前行。

  恣意挥洒朝气,辨认戏曲未来

  “年轻观众走进小剧场,常常带着一层好奇心。”在北京曲剧《我这一辈子》中饰演“我”的王厚义和不少00后的同龄人一样,常会选择密室和剧本杀作为平日里的休闲方式,在他眼中,小剧场观演可以被视为另一种风格的沉浸式体验。巧合的是,好听、好看、好玩正是《我这一辈子》想要完成的目标。该剧谢幕后,剧组邀请观众现场“面对面建群”,直面最真实的反响——“看得热血沸腾”、“售罄满座都不够,这戏值得被更多‘看见’”。

  包容与开放是小剧场最大的魅力,无论是年轻还是古老的剧种,都能在此找到安身之处。由老舍1952年命名的北京曲剧是我国最年轻的剧种之一。北京曲剧《我这一辈子》导演白爱莲在这部作品中延续着她的“小剧场大时空”理念。观众看到一批去年刚刚从中国戏曲学院毕业的00后演员在“打新春”“金钱莲花落”“靠山调”等传统曲牌中尽情张扬着意识流,社会众生幻化为意象一群“纸人”——类似古希腊戏剧歌队的形式强化了歌舞性,用诙谐调侃的方式演一出悲剧。

  蓬勃的朝气与创作的活力时刻涌动在小剧场中的空气中,在这里,拥有400年历史的汉剧可以拥抱文人戏与革命题材。武汉汉剧院的青年编导胡晓琼从流传后世的散文名篇《与山巨源绝交书》,提炼出“竹林七贤”中的嵇康与山涛之间超越生死的情义,恣意呈现在汉剧《一梦幽篁》中。在她看来,缩短与观众心理距离的小剧场是“探索文本思辨性与哲学性的不二场所”。在执导小剧场戏曲之前,胡晓琼也曾排演过小剧场话剧,她感叹于戏曲本体的博大精深与唱念做打丰富的表现形式。与此同时,剧本创作、表演方式、舞美设计、音乐配器在适配小剧场的过程中都逐一有所改变。一次次的尝试和摸索后,年轻的汉剧人隐约感觉到——“或许就是在这里,将要孕育出新的戏曲样式”。

[ 责编:张晓荣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2025湾区半导体产业生态博览会开幕

  • 2025年海南出入境人员突破200万人次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高分辨光谱成像芯片“玉衡”,实现了亚埃米级光谱分辨率、千万像素级空间分辨率的快照光谱成像。
2025-10-16 09:50
10月13日至15日,第十四届中国国际专利技术与产品交易会在大连举行。近日,天津市河东区大王庄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完成了天津市国产九价HPV疫苗的首针接种,而这背后,离不开专利技术的支撑。
2025-10-16 10:06
10月的上海淀山湖波光粼粼,岸边的东方绿舟国防园已万事俱备,只待“2025年全国青少年智能无人系统应用大赛(IUSAC2025)”拉开帷幕。
2025-10-16 09:48
到2027年底,在全国范围内建成2800万个充电设施,提供超3亿千瓦的公共充电容量,满足超过8000万辆电动汽车充电需求,实现充电服务能力的翻倍增长。
2025-10-16 09:48
我国自主研发的新一代超高速实时示波器正式发布,其带宽突破90GHz、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这标志着全球电子通信产业迎来超高速信号“中国标尺”。
2025-10-16 09:44
在15日举行的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2025年年会开幕式上,生态环境部部长、国合会中方执行副主席黄润秋表示,要以美丽中国先行区建设为牵引,深化美丽中国建设推进落实机制,分级分类推进美丽中国地方实践。
2025-10-16 10:02
“经过不懈努力,中国以占世界9%的耕地、6%的淡水资源,养育了世界近1/5的人口,这本身就是对世界粮食安全的巨大贡献。钱毅介绍,目前,我国已经建成粮食储运等5个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基地,26个部级粮食技术创新中心和重点实验室,以及百余个地方研发创新平台。
2025-10-15 10:49
外交部发言人林剑14日表示,中国机器人正展现出广阔应用前景,逐步从实验室走进工厂生产线和各国百姓家。林剑介绍,国际机器人联合会此前发布的《2025年世界机器人报告》显示,2024年中国在役工业机器人存量突破200万台,居全球首位。
2025-10-15 10:45
约两年前,谷歌旗下深度思维公司宣布,借深度学习技术发现220万种新型晶体材料。科学家期待借助AI,设计出可规模化生产、真正影响日常生活的先进材料,让AI在材料科学领域的价值真正落地。
2025-10-15 10:44
盼望北极熊出现,是中国第15次北冰洋科学考察队队员进入北极圈后的心愿。午后,按照防熊预案部署,考察队决定使用直升机对其驱离,以保证冰面作业人员安全,快速完成冰上作业任务。
2025-10-15 10:40
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底,已有超6000台无人配送车投入规模化应用,为100多个细分场景用户交付上亿件订单。随着智能技术与现代物流深度融合,在城乡经济循环中,无人配送车有了更多打开方式。
2025-10-15 10:20
不久前的国庆中秋假期,人形机器人俨然成为多地商场、工厂、医院甚至众多家庭的“明星”。这款名为Galbot的人形机器人来自银河通用,已正式“入职”该智慧工厂,承担自动质检、零部件分拣与搬运等复杂任务。
2025-10-14 09:57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印发了《云计算综合标准化体系建设指南(2025版)》(以下简称《指南》)。
2025-10-14 09:56
最长主跨跨径、最高主塔塔高、最大锚碇基础、最大主缆规模、最多车道数量……狮子洋大桥集齐了双层悬索桥的多个世界第一。
2025-10-14 09:55
13日18时00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试验三十一号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2025-10-14 09:53
日前从2025龙骨坡遗址学术研讨会获悉,龙骨坡遗址第5轮发掘获得的粪化石中,有几枚被确认为剑齿虎粪化石。
2025-10-14 09:51
十多位国内外医学“大咖”在接受“新华深读”栏目采访时表示:结节检出率升高,核心原因是检查设备精度的显著提升,让过去难以发现的微小结节“无所遁形”。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进步和体检普及度的提升,甲状腺、乳腺及肺结节的检出率呈上升趋势。
2025-10-13 10:26
现有将聚合物转化为金属或陶瓷的技术,往往会导致材料多孔、强度不足,而且部件会出现严重收缩,导致变形。这种3D打印工艺实现了从“制造零件”到“生长功能”的跨越,有望为航空航天、生物医疗、机器人等领域带来新的变革。
2025-10-13 10:24
一个国际科研团队在9日出版的《天体物理学杂志》上发表研究称,他们首次拍摄到两个黑洞相互环绕运行的无线电影像。由芬兰图尔库大学天文学家领衔的研究团队,瞄准一个异常明亮的星系核心中心区域名为OJ287的类星体,成功拍摄到其中两个黑洞相互绕行的珍贵画面。
2025-10-13 10:23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