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当传统艺术成为"综艺""文创",可还相看俨然?
首页> 文娱频道> 资讯 > 正文

当传统艺术成为"综艺""文创",可还相看俨然?

来源:文汇报2023-03-21 09:55

  《无论西东——“方锦龙和他的朋友们”音乐鉴赏会》。(主办方供图)

  ■记者 柳青

  “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回归,首周末的两台演出《牡丹亭·音乐传奇——昆曲与竖琴五重奏音乐会》《无论西东——“方锦龙和他的朋友们”音乐鉴赏会》,可说是传统艺术的“融合菜”。台上的杜丽娘在提琴和竖琴的伴奏中唱着“最撩人春色是今年”,这样的“牡丹亭音乐会”是昆曲,也不完全是昆曲了,更确切地描述,这是一种昆曲衍生的“文创”。琵琶演奏家方锦龙“无论西东”,对中古乐器和时髦国风如数家珍,在台上说得比演得多,他创造了一种综艺感极强的“民乐清口”。

  传统艺术“改装易容”的破圈,早已不稀罕:B站的元宵晚会上,杜丽娘和柳梦梅的《惊梦》时分,出现了花样滑冰;同样是B站晚会,方锦龙怀抱琵琶,与虚拟偶像洛天依同台,“新国风”在赛博世界里“一曲红绡不知数”。重回线下剧场,杜丽娘在柳梦梅不在场的舞台上唱着“这衷怀哪处言”,方锦龙的音乐会终不免要《十面埋伏》来压轴。传统艺术以综艺化、文创化的方式扩大了朋友圈,它们的一鳞半爪进入了流行文化的视野甚至引发了狂欢,但对于戏曲、民乐以及更多传统文化的“本体”而言,可还能“相看俨然”?

  昆曲和西洋弦乐相遇时,首先尊重昆曲本体

  《牡丹亭·音乐传奇》撷取了《游园》《惊梦》《寻梦》和《离魂》四个折子里的九支曲牌,即,【步步娇】【皂罗袍】【山坡羊】【懒画眉】【忒忒令】【嘉庆子】【豆叶黄】【江儿水】【集贤宾】,集中了杜丽娘最精华的唱段。两把小提琴,一把中提琴,一把大提琴,还有竖琴,这支室内乐队取代了昆曲伴奏的鼓笛。伴奏并不是简单地把工尺谱转成室内乐,而是在传统唱腔之外另谱新曲,弦乐成为呼应、烘托曲唱的新的声部。其实,这场音乐会在某种程度上也是“无论西东”的堂会。

  比起高强度使用大交响乐队的《牡丹亭》,或刻意设计生旦之间“双向奔赴”的偶像剧化《牡丹亭》,这样伴着弦乐浅斟低唱的杜丽娘,反而是难得地靠近了闺门旦所追求的“落静”的境界。遗憾在于,并非闺门旦应工的表演者,从“良辰美景奈何天”唱到“甚西风吹梦无踪”,似乎有点力不从心。

  然而演唱层面的完成度不足,恰恰验证了这种演出形式本身回归了昆曲表演的本源,也就是依字行腔的“曲唱”。有过太多满台珠翠、花团锦簇的“青春版”,以至于在昆曲越来越大的朋友圈里,有许多人并不了解,作为古老东方戏剧代表的昆曲,核心是声音的表演,唱念做打,唱是第一位的。所以,《牡丹亭·音乐传奇》所暴露的不足,也是它的珍贵:它让昆曲和西洋弦乐相遇时,首先尊重了昆曲本体。

  陌生化的琵琶和熟悉的《十面埋伏》

  方锦龙这台“和朋友们的音乐鉴赏会”,前半场是他的个人秀,在一个多小时里,他一人在台上吹拉弹唱,钩沉了一部中国民乐简史,从新石器时代的中原骨笛,到处山海之远的海南黎族鼻箫。这样纵横千里又深入浅出的科普,掀起了笼着中国民乐的盖头一角。

  当然主角还得是琵琶。方锦龙与李玉刚合作电音《花木兰》,或与郎朗同台演奏《日出东方》,这些节目让琵琶和国乐破圈的关键在于,方锦龙成功地让大众视野里的琵琶演奏陌生化了。

  《无论西东》的选曲和节目编排同理,在压轴的《十面埋伏》之前,整台音乐会追求的是让琵琶既不像琵琶,又还是琵琶。琵琶本身是一种音色丰富的乐器,方锦龙用一把琵琶弹出了“以假乱真”的日本三味线、印度西塔琴、美国民谣和电音DJ现场,这对琵琶演奏而言并不是高难度的技艺,但是民乐以及民族乐器充满弹性的表现力,它们足以切入现代娱乐场景的适配性,这的确是被忽视的,方锦龙发现且放大了这一点。

  用琵琶模拟各地音乐风格的“琵琶世界语”,或者琵琶和吉他、贝司组合,弹奏西班牙名曲《爱的罗曼史》,这符合文化研究学者定义的“元素传播”,也就是抽取了琵琶的一部分基因,让它作为一种可供使用和调配的元素,离开传统民乐转而进入更广泛的语境,参与流行文化的爆款制造。这让琵琶成为了某种奇观,也因此被更多人“看见”了。

  民乐成为参与流行文化的一种“元素”,这是不是降维和自我刻奇呢?这注定是暧昧的命题引申出暧昧的结果,因为混搭和融合,也可能众星拱月地渲染琵琶的主体地位。比如《彝族舞曲》,因为吉他和贝司的加入,以及编曲的微调,“无论西东”却比“土生土长”更能演绎这支曲子包容的、欢愉的生命力。

  过去的几年里,方锦龙不惮于被质疑他的“爆款国乐”“综艺民乐”,他也乐于做聊发少年狂的“潮人”,但有意思的是,他给《无论西东》所作的节目编排用心良苦:插科打诨暖场,清新的“新国乐”皆大欢喜,西风东渐的串味琵琶烘托气氛,而到了满场欢腾时,他说起在欧洲的演奏会上,折服了海外观众的仍是《春江花月夜》和《十面埋伏》。

  混搭或融合,综艺或文创,这未尝不是传统艺术陷入的传播焦虑,“新潮”“爆款”和“流量”的尽头,是不是还得回望传统艺术的本体呢?为了抵达更多受众的“七十二变”固然是一种自信,但相信古老的审美资源能冲破时间和空间的局限,也是一种自信。毕竟,繁花似锦的破圈和出圈之后,总还要更多人进得园林,才知春色如许。

[ 责编:张晓荣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内蒙古通辽:两千万亩玉米春耕正当时

  • 河北卢龙:发展特色农业助力乡村振兴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记者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获悉,5月11日21时27分,长征六号甲(又名长征六号改)运载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点火起飞,成功将遥感四十号02组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2025-05-12 10:15
人们常说,人类对火星表面的了解甚至超过对地球海底的认知。研究团队收集了约4.4万次深海潜航的数据,包括载人深潜器、遥控及自主潜水器的作业记录,并据此绘制了一张潜航活动分布图。
2025-05-12 10:12
人工智能(AI)研究人员创建了一个能够自主进行天体生物学研究的系统——AstroAgents,用于研究宇宙生命学科的起源。
2025-05-12 10:10
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人工智能发展在发挥多方面积极作用的同时,也面临着安全风险等一系列问题。
2025-05-12 10:05
5月8日,第27届中国北京国际科技产业博览会在国家会议中心正式开幕。
2025-05-12 10:02
“君子慎独,不欺暗室。”坚守学术诚信,是科学研究的基本要求,也是科研人员安身立命之本
2025-05-10 22:50
国家安全是安邦定国的重要基石,与我们每一个公民都息息相关。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行为,都有可能像蚁穴溃堤般,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威胁国家安全。
2025-05-10 14:22
满场跑的人形机器人,能透视的眼科手术设备,可诊疗阿尔茨海默病的大脑“地图”……昨天开幕的北京科博会如同北京未来产业新成果的全景展示。
2025-05-09 17:21
近日,某医院护士2017年发表的一篇论文引起广泛关注——其中不仅惊现“男性患子宫肌瘤”,还煞有介事地介绍对照组患者中“男27例”“女13例”。
2025-05-09 13:05
虽然名字中有熊又有猫,但是大熊猫的生活习性、身体特征、食性等方面都与猫科动物相差甚远;随着分子生物学发展,研究者认为大熊猫应属于熊科成员。
2025-05-09 09:48
糖在激活味蕾的同时,给公众健康带来了负面影响。而糖究竟是如何“诱惑”人类味觉的一直是个谜。
2025-05-09 09:46
香港中文大学教授张立团队联合深圳大学副教授王奔、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研究员徐天添等科研人员,成功研发全球首个磁控血液凝胶纤维机械人,有效实现颅内肿瘤精准治疗。
2025-05-09 09:45
近年来,《流浪地球》《独行月球》《问天》等国产影视作品受到观众喜爱,这正是航天科普与文艺跨界融合的结果。
2025-05-09 09:38
从进入隐生状态,到覆盖上冰膜,再到电子束攻击,其中的每个步骤,实验人员都需要保护好水熊虫。
2025-05-09 09:35
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7日发表公报说,该院前院长、美国知名政治学者、“软实力”概念提出者约瑟夫·奈6日去世,享年88岁。
2025-05-08 12:55
量子计算测控系统是量子计算机的“神经中枢”,承担着量子芯片精密信号生成、采集与控制的核心职能。
2025-05-08 10:42
在火星地貌研究方面,地质地球所研究员秦小光和国家天文台研究员刘建军组成了黄金搭档。这些系统性突破不仅刷新了人类对火星环境演化的认知,更在行星科学领域镌刻下鲜明的“中国印记”。
2025-05-08 10:40
记者7日从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获悉,来自该所等单位的科研人员成功研制出可漂浮的二氧化钛材料。二氧化钛是一种常用的半导体光催化材料,在光照下能产生具有塑料分解能力的羟基自由基。
2025-05-08 10:37
从总体架构看,现代化生态环境智能治理体系可以概括为“一大脑、两支撑、多场景”的结构布局。
2025-05-08 10:31
这条特高压输送的电能超一半是风能、光伏、储能等纯绿色电能。
2025-05-08 14:01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