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杨丽萍再现“孔雀女神”迷人魅力
首页> 文娱频道> 演出 > 正文

杨丽萍再现“孔雀女神”迷人魅力

来源:北京日报2023-03-27 11:21

  昨天,65岁的舞蹈艺术家杨丽萍再次出现在了保利剧院舞台上,在由她担任总编导的2022版舞剧《孔雀》演出中,她连续第八场出演其中“冬之篇章”,让观众再次领略到“孔雀女神”炉火纯青的艺术风采。

  这是一代舞神对生命的终极叩问。在春夏秋冬的四季轮回中,万物凋零、一片肃杀之时,孔雀迎雪而舞、涅槃重生。杨丽萍不只表现了美,还表现了美的挣扎、美的纠斗、美的磨难、美的历险,最终历经劫难,才是美的回归。

  此次一经开票就全部售罄,主办方不得不在原本5天演7场的情况下,又在25日上午加演了一场,开创了舞剧演出罕见的上午、下午、晚上“一天连演三场”的纪录。

  早在2015年,杨丽萍的《孔雀》赴台湾演出时,就曾成功完成过“一天演三场”的超级任务,而且当时年过半百的她作为领衔主演,是跳满“春夏秋冬”四个篇章的,无论年龄、体力还是演出强度,都比现在年轻演员面对的挑战更大。因此她鼓励青年演员说:“我当时都能跳下来,你们一定没问题!”

  在杨丽萍看来,作为艺术家,永远要有勇于攀登、突破自己的精神。她在50多年的艺术生涯里,从处女作独舞《雀之灵》,到创作《云南映象》《平潭映象》《十面埋伏》等十几个不同题材内容的大型作品,以及用东方文化和审美去演绎世界经典作品《春之祭》,再到如今的2022版《孔雀》,每一次创作,都是在不断挑战自己。

  杨丽萍1986年凭借《雀之灵》荣获第二届全国舞蹈比赛创作和表演第一名,1988年登上央视春晚引起全国轰动,成为人们心目中无可替代的“孔雀女神”。她自己一直对孔雀这个艺术形象情有独钟,从独舞到双人舞到舞剧,她在一次次将“孔雀“搬上舞台的过程中,融入自己更多对生命的表达。舞剧《孔雀》从2012的版本到2022版,十年的时间,也让她更加深切地感受到了生命的意义,希望通过这部作品,带领更多年轻的生命,用传承的精神让美的东西继续发扬光大。

  “我觉得一个艺术作品要跟人有关系。像孔雀、凤凰这样具有东方符号的艺术形象,不仅要用肢体表现美,还要传递生命的意义。”她举例道,“《孔雀》的舞台上有个鸟笼,象征着束缚和陷阱,我们每个人一生中都会有各种各样的束缚,如何去挣脱?还有时间,它一直在流逝,我们用旋转的方式来演绎,因为我觉得生命也是一个轮回,宇宙万物都在周而复始。自然法则的很多东西,都需要我们去领悟。”

  此次演出特邀中央民族歌舞团演员肖蓉浩、中国东方演艺集团演员杨涵等国内顶尖舞者加入2022版《孔雀》。其中“男孔雀”的扮演者杨涵,还是杨丽萍在网上看到视频后主动留言将他请来的。“我希望把舞台交给下一代的青年舞者,他们技术好、舞感好,通过他们的演绎,相信《孔雀》会比十年前更精彩,也希望通过他们把优秀的作品流传下去,把我对生命的思考和感悟传递给观众。”

  虽然已经年过六旬,但岁月似乎未曾在杨丽萍身上留下什么痕迹。她秀丽的面容,苗条的身材,和一群年轻舞者同台也毫不逊色,反而更显自信和大气。如此令人羡慕的状态,源自她多年如一日的自律,也源自她对生活永远保持热爱的态度。

  杨丽萍平时在家中,虽然休息得挺晚,但每天都会早起。她会在树底下喝茶,然后再吃中午饭。她透露自己一般不吃早餐,尤其像演出的时候,一天只吃一顿,而且差不多提前一个月就开始节食。“但不管怎样,都要好好生活,不仅用自己擅长的肢体艺术表现美好,而且在生命的过程里面懂得生活的美好,尊重自己的生活,这是我一直以来主张的生命态度。”

  崇尚自然和自由的她,从小就生长在大自然里,每当风吹打树叶,产生的那种天籁的节奏,都会让她心生感触。每次演出结束,观众给予热烈的掌声时,她也会想起小河流淌的声音。看见一朵花的绽放和凋谢,也会让她产生对生命的领悟。“生命是有限的,肉体会衰老,但是我们的精神可以永存。”

  记者/王润

[ 责编:张晓荣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逐梦海天 青春滚烫——记海军山东舰起降保障中队

  • 创新潮涌链博会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从意大利实验室到西北农学院,从抗战时期到和平年代,周尧用70年时光让中国昆虫学从5%的定名权走向自主。
2025-07-18 09:06
记者从会上获悉,截至今年6月,我国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已达到15.3件,提前实现“十四五”规划预期的12件目标。
2025-07-18 09:04
而在此次观测中,天文学家发现,在HOPS-315及其周围的原始星盘中,不仅存在固态的结晶矿物,还存在气态的一氧化硅。
2025-07-18 09:04
旨在充分发挥计量支撑产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保障作用,推动“溯源链、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发展,使计量成为促进产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催化器和引擎。
2025-07-18 09:04
该所作物耐逆性调控与改良创新团队日前联合国内外研究机构,构建了首个水稻的多器官单细胞多组学图谱,
2025-07-18 04:30
太阳是地球气候系统的主要能量来源,其活动通过总辐射、紫外辐射、高能粒子沉降等多种形式影响地球大气。近年来,我国夏季降水雨带呈现出持续北移的趋势。
2025-07-18 04:30
人机语言交互的“温度”,其核心在于能否实现情感共鸣、文化适配与价值传递。语言不仅是信息符号,更是心灵沟通的桥梁。为冰冷的代码注入人文温度,需在技术突破与设计理念上双轨并进。
2025-07-17 04:30
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万世明团队,基于海洋沉积物中的黑碳记录,重建了过去30万年以来东亚北部的古火演化历史,结合欧洲、东亚、东南亚及澳大利亚区域的记录以及考古遗址大数据,发现现代人类大规模用火始于约5万年前。
2025-07-17 04:30
在飞行器大家庭中,有一类特别的成员——翼伞。它们没有刚硬的机翼,却凭着一片巨大柔软的“翅膀”,借助风力优雅地翱翔于天际;它们结构看似简单,却蕴含着空气动力学的精妙智慧。翼伞是融合古老降落伞原理与现代智能科技的独特柔性无人飞行器,包含翼、控制系统、负载,如果加上推力系统,就可化身为伞翼无人机。
2025-07-17 04:30
近年来,移动电源行业呈现出较为迅速的发展趋势。与此同时,移动电源安全事故频发,严重威胁消费者生命财产安全。通过制定强制性国家标准,
2025-07-17 03:55
由该院枸杞科学研究所联合中国林业科学院林业研究所编制的《枸杞属植物新品种特异性、一致性、稳定性测试指南》获得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联盟通过。
2025-07-17 04:00
武汉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联合南方科技大学等单位,在单细胞水平上成功解密了拟南芥叶片衰老的过程。
2025-07-16 10:44
不只是产量最大,“深海一号”大气田还是我国迄今为止自主开发建设的作业水深最深、地层温压最高、勘探开发难度最大的深水气田。
2025-07-16 10:42
我国正研制《卓越工程师培养认证标准》,该标准是保障卓越工程师培养从“样板间”走向宏大队伍的基础。
2025-07-16 10:39
七月下半月和八月上半月是我国主汛期的最重要阶段,应急管理部指导各地加强灾害风险隐患信息报送队伍建设,开展广泛培训,目前总人数已达115万人。
2025-07-16 10:25
为强化未成年人网络保护,营造良好网络环境,近日,中央网信办印发通知,在全国范围内部署开展为期2个月的“清朗·2025年暑期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整治”专项行动。
2025-07-16 10:23
新时代新征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实现新型工业化是关键任务。
2025-07-15 04:10
现阶段,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已取得明显成效,但仍存在人工智能关键硬件与开源软件储备不足、人工智能在重点行业领域应用率偏低、人工智能领域人才短缺且结构不合理、缺乏适应人工智能发展的标准体系和法律法规等问题。
2025-07-15 04:10
2025年可谓人形机器人的“破圈”之年。从蛇年春晚舞台的机器人扭秧歌,到北京亦庄的机器人马拉松,再到浙江杭州的机器人格斗赛……人形机器人正从“实验室”迈向各类“应用场”。
2025-07-15 02:55
科考船在狂风巨浪中剧烈摇摆,寻找渺小的目标如同大海捞针。回收沉睡海底半年的海底地震仪,是这次出海科研任务中最艰难的一环。“快看!在那儿!”随着一声疾呼划破沉寂,
2025-07-15 02:5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