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杨丽萍再现“孔雀女神”迷人魅力
首页> 文娱频道> 演出 > 正文

杨丽萍再现“孔雀女神”迷人魅力

来源:北京日报2023-03-27 11:21

  昨天,65岁的舞蹈艺术家杨丽萍再次出现在了保利剧院舞台上,在由她担任总编导的2022版舞剧《孔雀》演出中,她连续第八场出演其中“冬之篇章”,让观众再次领略到“孔雀女神”炉火纯青的艺术风采。

  这是一代舞神对生命的终极叩问。在春夏秋冬的四季轮回中,万物凋零、一片肃杀之时,孔雀迎雪而舞、涅槃重生。杨丽萍不只表现了美,还表现了美的挣扎、美的纠斗、美的磨难、美的历险,最终历经劫难,才是美的回归。

  此次一经开票就全部售罄,主办方不得不在原本5天演7场的情况下,又在25日上午加演了一场,开创了舞剧演出罕见的上午、下午、晚上“一天连演三场”的纪录。

  早在2015年,杨丽萍的《孔雀》赴台湾演出时,就曾成功完成过“一天演三场”的超级任务,而且当时年过半百的她作为领衔主演,是跳满“春夏秋冬”四个篇章的,无论年龄、体力还是演出强度,都比现在年轻演员面对的挑战更大。因此她鼓励青年演员说:“我当时都能跳下来,你们一定没问题!”

  在杨丽萍看来,作为艺术家,永远要有勇于攀登、突破自己的精神。她在50多年的艺术生涯里,从处女作独舞《雀之灵》,到创作《云南映象》《平潭映象》《十面埋伏》等十几个不同题材内容的大型作品,以及用东方文化和审美去演绎世界经典作品《春之祭》,再到如今的2022版《孔雀》,每一次创作,都是在不断挑战自己。

  杨丽萍1986年凭借《雀之灵》荣获第二届全国舞蹈比赛创作和表演第一名,1988年登上央视春晚引起全国轰动,成为人们心目中无可替代的“孔雀女神”。她自己一直对孔雀这个艺术形象情有独钟,从独舞到双人舞到舞剧,她在一次次将“孔雀“搬上舞台的过程中,融入自己更多对生命的表达。舞剧《孔雀》从2012的版本到2022版,十年的时间,也让她更加深切地感受到了生命的意义,希望通过这部作品,带领更多年轻的生命,用传承的精神让美的东西继续发扬光大。

  “我觉得一个艺术作品要跟人有关系。像孔雀、凤凰这样具有东方符号的艺术形象,不仅要用肢体表现美,还要传递生命的意义。”她举例道,“《孔雀》的舞台上有个鸟笼,象征着束缚和陷阱,我们每个人一生中都会有各种各样的束缚,如何去挣脱?还有时间,它一直在流逝,我们用旋转的方式来演绎,因为我觉得生命也是一个轮回,宇宙万物都在周而复始。自然法则的很多东西,都需要我们去领悟。”

  此次演出特邀中央民族歌舞团演员肖蓉浩、中国东方演艺集团演员杨涵等国内顶尖舞者加入2022版《孔雀》。其中“男孔雀”的扮演者杨涵,还是杨丽萍在网上看到视频后主动留言将他请来的。“我希望把舞台交给下一代的青年舞者,他们技术好、舞感好,通过他们的演绎,相信《孔雀》会比十年前更精彩,也希望通过他们把优秀的作品流传下去,把我对生命的思考和感悟传递给观众。”

  虽然已经年过六旬,但岁月似乎未曾在杨丽萍身上留下什么痕迹。她秀丽的面容,苗条的身材,和一群年轻舞者同台也毫不逊色,反而更显自信和大气。如此令人羡慕的状态,源自她多年如一日的自律,也源自她对生活永远保持热爱的态度。

  杨丽萍平时在家中,虽然休息得挺晚,但每天都会早起。她会在树底下喝茶,然后再吃中午饭。她透露自己一般不吃早餐,尤其像演出的时候,一天只吃一顿,而且差不多提前一个月就开始节食。“但不管怎样,都要好好生活,不仅用自己擅长的肢体艺术表现美好,而且在生命的过程里面懂得生活的美好,尊重自己的生活,这是我一直以来主张的生命态度。”

  崇尚自然和自由的她,从小就生长在大自然里,每当风吹打树叶,产生的那种天籁的节奏,都会让她心生感触。每次演出结束,观众给予热烈的掌声时,她也会想起小河流淌的声音。看见一朵花的绽放和凋谢,也会让她产生对生命的领悟。“生命是有限的,肉体会衰老,但是我们的精神可以永存。”

  记者/王润

[ 责编:张晓荣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为了民族解放与世界和平》主题展览面向公众开放

  • 第十七届中国国际现代化铁路技术装备展览会在京开幕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随着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人工智能技术助力建材行业向更智能、更绿色、更高端方向变革。“通过数字化转型,建材企业可基本实现研发设计数字化、生产运营一体化、客户服务敏捷化,提升决策效率、协同能力和服务水平,快速提升生产力和核心竞争力。
2025-07-09 09:40
记者8日从湖南省自然资源厅获悉,通过创新地质找矿理论,经过长期勘探,湖南省郴州市临武县鸡脚山矿区已探获超大型蚀变花岗岩型锂矿床,共提交锂矿石量4.9亿吨,氧化锂资源量131万吨。
2025-07-09 09:39
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8日晚间发布的通知,今后“颈深淋巴管/结—静脉吻合术”将不得应用于阿尔茨海默病治疗。“颈深淋巴管/结—静脉吻合术”是将颈部深层淋巴管或淋巴结与邻近的静脉进行吻合的手术,近年来部分医疗机构将其用于治疗阿尔茨海默病,引发争议。
2025-07-09 09:39
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能源局日前发布《关于开展零碳园区建设的通知》。支持企业对标标杆水平和先进水平,实施节能降碳改造和用能设备更新,鼓励企业建设极致能效工厂、零碳工厂。
2025-07-09 09:37
近日,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科研人员依托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冷却储存环,精确测量了极缺中子原子核硅-22的质量,实验发现硅-22的质子数14是一个新幻数。
2025-07-09 09:3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7日发布消息,自然科学基金委近日制定重大非共识项目试点实施方案,将在2025年启动资助试点。
2025-07-08 09:20
近日,由农业农村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联合有关单位研制的全自动水稻覆膜插秧技术装备在江苏省靖江市投入使用,开启了我国水稻覆膜插秧新模式。
2025-07-08 09:11
日前,全球领先的720V高压固态钠盐电池,在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的建亨奥能科技有限公司正式量产,标志着中国成为全球第三个实现固态钠盐电池商用量产的国家。
2025-07-08 09:10
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获悉,该委日前制定了重大非共识项目试点实施方案,将在2025年启动资助试点。
2025-07-08 05:05
什么是聚乳酸材料,在取代传统石化基塑料材料方面又有着怎样的优势?本期院士科普,让我们跟随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学思,一起走进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聚乳酸的奇妙世界。
2025-07-07 14:19
科技的力量正让农民从传统体力劳动者向掌控全局的智慧决策者转变。
2025-07-07 12:33
在未来数十年,熟练使用人工智能很可能成为大多数职业的必备技能,并深刻影响就业市场。作为经济土壤中的“超级肥料”,新技术既带来传统岗位的替代,更促进新兴产业发展,直接创造新的岗位需求。
2025-07-07 09:12
抽水蓄能机组主要由发电电动机和水泵水轮机组成,利用山上山下两个水库进行水能和电能相互转换。
2025-07-07 09:11
回溯歼—10飞机研制历程,从立项、首飞到定型,历经数十载,“三滴油”看起来微不足道,却更加说明创新需要点滴用心、长期耕耘。
2025-07-07 09:10
从微小的夸克到浩瀚的宇宙,从生命的密码到自然的规律,科学这双“慧眼”不断重新定义着“可见”与“可知”的边界。从墓室中的真菌到实验室里的潜在新药,科学家用一套跨学科方法挖掘出这个隐藏在自然界的分子宝藏。
2025-07-07 09:08
在6日开幕的中国科协年会上,2025重大科学问题、工程技术难题和产业技术问题正式发布。这凝聚科技界智慧的30项问题、难题“锁定”了哪些前沿领域的核心赛道?其遴选标准蕴含着怎样的科学智慧?带着这些问题,记者专访了丛斌、邹冰松、王小云、陈坚四位院士。
2025-07-07 03:10
2025全球数字经济大会2日在北京开幕。除收录标准的优势外,东壁全球科技文献数据平台还根据中国科技界与教育界的习惯,对所收录期刊进行了学科分类。
2025-07-04 09:55
超材料是一类具有特殊性质的人造材料,而具有热辐射性能的超材料可以把多余的热量“打包”传递到外界,热辐射超材料可广泛应用于零能耗辐射冷却、建筑节能降温、航天热控等诸多重要领域。
2025-07-04 09:53
中国科学院院士、海南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教授骆清铭团队成功绘制出了小鼠三维脑区和立体定位图谱
2025-07-04 09:52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