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湘剧之美,被更多人“发现”
首页> 文娱频道> 资讯 > 正文

湘剧之美,被更多人“发现”

来源:人民日报2023-03-30 10:14

  核心阅读

  涟源湘剧深受民风民俗影响,融合了梅山武术、湘中曲艺等艺术成分,形成独有的地域特点:动作以粗犷火爆为美,兼具滑稽幽默;声腔高亢激越,白口多用方言俚语。2021年,涟源湘剧成为国家级非遗。

  涟源市湘剧保护传承中心送戏下乡时,来看演出的村民坐满了观众席。刘 原摄

  多年来,演员们一直保持着苦练基本功的好传统,克服伤病等困难,不断提升技艺水平。流动舞台车开到哪里,精湛的表演就送到哪里,每年开展的送戏曲进万村、进景区等活动达到200多场次。“周末剧场”经常座无虚席,有时候过道里都挤满了人。

  春日里难得的晴好天气,湖南省涟源市湘剧保护传承中心又一次送戏下乡。白色流动舞台车徐徐拐上乡村小道,车辆停稳熄火,77岁的戏迷李 希林迎了上去,帮着搭舞台、挂幕布、摆道具。李希林是一名退休职员,住在城里,这些年,但凡下乡“追”戏,他都会提前到场帮忙。

  乡亲们不断涌入,李希林在前排最佳位置入座。熟悉的板鼓声响起,戏台上正在演折子戏《拦马》,出自湘剧传统剧目《杨家将》。宋将焦光普和杨八姐在辽境偶遇,在打斗试探中,两人确认了彼此的杨家将身份,共商对策,闯关归家。

  “弹腔唱词和打斗衔接流畅,一气呵成。”20多分钟时间里,李希林连眼睛都舍不得眨,直呼过瘾。

  湘剧是湖南省代表剧种。涟源湘剧深受民风民俗影响,融合了梅山武术、湘中曲艺等艺术成分,形成独有的地域特点:动作以粗犷火爆为美,兼具滑稽幽默;声腔高亢激越,白口多用方言俚语。2009年,涟源湘剧列入湖南省非遗名录,2021年成为国家级非遗。

  涟源市湘剧保护传承中心的前身是涟源湘剧团,成立于1950年。打那时起,一代代艺术家走进群众当中,送上一出出直抵人心的精彩表演。他们以执着与热爱传递戏曲之美,使涟源湘剧成为如今当地居民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功夫戏的精彩程度不亚于大片”

  无技不成戏。《拦马》需要两名演员相互配合,完成数个翻扑、梭扑、轻跳、摸爬滚打跌等高难度动作。全剧最危险的场景之一,是焦光普跃上椅子、直躺在椅背上的“横梁探身”动作。要想让扮演焦光普的同事稳稳地“定”在窄小的椅背横梁,饰演杨八姐的彭攀文必须用力扶住椅子,让它保持平衡。

  一次排练时,她过于用力,“咔嚓”一声,手腕处骨折,“演得太投入,当时不觉得疼。去医院的路上才回过神,痛得哭出声来。”手伤刚好,彭攀文就重回排练场,一天也不耽搁。耗时半年打磨,他们终于成功拿下这出戏,演遍了涟源市的每一个乡村。

  这出戏在涟源湘剧团成立之初就登上舞台,是李希林最钟情的一出“功夫戏”,几十年来百看不厌,“精彩程度不亚于大片。”精湛的技艺,赢得无数喝彩,这也成为该中心人气最旺的一出折子戏。

  “武戏,来不得半点虚的。”作为当家武旦,入职已20余年的彭攀文,每天的头等大事就是练功,唱念做打,一个不少,“一天不练,自己知道;两天不练,内行知道;三天不练,观众知道。”

  “涟源湘剧的一大特点就是武戏比较多,表演难度大。即便有童子功,也必须日复一日训练,才能保证艺术水准。”涟源市湘剧保护传承中心主任谭三章说。

  多年来,演员们一直保持着苦练基本功的好传统,克服伤病等困难,不断提升技艺水平。流动舞台车开到哪里,精湛的表演就送到哪里,该中心每年开展的送戏曲进万村、进景区等活动达到200多场次。

  涟源市湘剧保护传承中心在“周末剧场”演出传统戏《打猎》。刘 原摄

  “搬了四次家,唯一不变的就是到‘周末剧场’来看戏”

  从涟源火车站附近嘈杂拥挤的老街,转入狭窄陡峭的文艺路,爬坡数十米,闹中取静处,是一处小小四合院。院子一侧,便是能够容纳800名观众的大剧院。

  一个基层文艺单位,拥有自己的剧场难能可贵。以此为阵地,2018年,涟源市湘剧保护传承中心在全省率先推出“周末剧场”,定期开展免费演出。该中心人数不多,只有演员28人、乐师13人,但考虑到观众要“换口味”,大家每年都会复排一两部大型传统经典剧目、三四出精品折子戏,轮番上演。

  67岁的市民申乐文,已数不清自己是多少次从这些剧目中汲取力量,获得安慰。

  2021年,现代湘剧《千里寻党》在剧院上演。队伍被数倍于己的敌军围困、遭受重创,红军将领妥善安置受伤战士,历尽艰险突破围追堵截,孤身一人,揣着一个干粮袋、握着一个指北针,踏上了“千里寻党”的路途,最终回归革命队伍。

  “革命先辈为了理想信念,连流血牺牲都不怕,我们在生活中还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看完《千里寻党》,申乐文深受触动。

  “周末剧场”经常座无虚席,有时候过道里都挤满了人。申乐文说,几十年来,她搬了四次家,房子越住越大,生活越来越好,唯一不变的,就是到“周末剧场”来看戏,“涟源湘剧,陪伴着我从青年到老年,让我感到充实。”

  “让湘剧呼应时代发展,引发社会关注”

  上世纪80年代开始,影视等文艺形式的影响力越来越大。眼看着影视界时不时“冒”出一些优秀作品,引发热烈讨论,时任涟源市湘剧保护传承中心主任的周钟鸣坐不住了。“我们也应该创作大型精品剧目,让湘剧呼应时代发展,引发社会关注。”

  排大戏,以什么为主题?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逐渐向纵深发展。虽在小县城工作,周钟鸣对此也感受颇深,决定以此为创作主题。

  用什么故事做载体?涟源流传着一个廉吏故事:在清朝,任职京畿道监察御史的涟源人谢振定不畏强权,怒烧“违制车”,被誉为“烧车御史”。

  人人都铆着一股“戏不成功誓不休”的劲儿。没有启动资金,怎么办?全体员工发起“众筹”,自筹90万元。这部戏需要演员近70人,人从哪里来?周钟鸣把退休的老演员请回来帮忙,还请来涟源艺校的师生支援,最后,连道具师和一些戏迷都上台当了群众演员。

  最终,《烧车御史》顺利上演,并入选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次年又参加全国基层院团戏曲会演,获得了很高的关注度。

  “《烧车御史》让人拍手称快!”涟源戏迷单丽军连连称赞。

  送戏次数越多,涟源湘剧在乡亲们当中的影响力就越大。家门口的演出,常常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涟源市茅塘镇枫林村的肖老和周老,是30多年的老邻居。几年前,两人在地界划分上产生矛盾,闹得沸沸扬扬。二老的孩子都在外地务工,得知此事后十分着急,分头打电话劝慰父母,又联系村干部调解多次,仍未能化解矛盾。

  2019年,涟源市湘剧保护传承中心送戏来到枫林村时,听村干部说起这件事,又得知二老都是戏迷,决定专门为他们俩排演一出《六尺巷》。两天后,流动舞台车再次开到枫林村。

  《六尺巷》讲的是清康熙年间文华殿大学士张英的故事。有一年,张家人与吴姓邻居发生占地纠纷,就写信给张英,让他找关系“摆平”吴家,张英却寄回一首诗:“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张家人收到后,立即让地三尺,吴家人被感动,也退让三尺,“六尺巷”由此而来。

  这出戏,让二老很受触动。演出完毕,时任涟源市湘剧保护传承中心党支部书记罗义申把他俩喊在一起,讨论《六尺巷》的故事情节。二老红了脸,当即握手言和,结成“好兄弟”。

  “因为热爱艺术,他的责任心增强了,文化课成绩有所提升,在家也变懂事了”

  年过半百的罗立新,10多岁起就在涟源市湘剧保护传承中心担当司鼓,掌握了大量锣鼓经、唱腔和曲牌等涟源湘剧板式,是湘中地区的打击乐高手、非遗传承人。

  2016年,罗立新带着打击乐走进校园。地处偏远山区的涟源市湄江镇长春联校,是罗立新去得最多的学校之一。这里的学生酷爱湘剧乐器打击艺术,但苦于没有经费,请不起老师。罗立新得知后,主动前去免费授课。

  每周五坐近两个小时的班车,再在山路上步行半个多小时,才能到达校园。这些年来,寒来暑往,罗立新从未间断。有一次,她的脚受伤,可为了不让孩子们失望,她咬牙忍痛坚持去上课。

  在她的带领下,孩子们的变化看得见。

  七年级学生小杰是一名留守儿童,在学校不爱学习、性格内向,回到家里就调皮捣蛋。学习打击乐3年,他不仅掌握了乐器技艺,性格也大变样。排演节目需要团队配合,小杰跟同学之间的交流多了起来,性格逐渐开朗。能够走出大山,走向市级甚至省级大舞台,对他而言是极大的鼓舞。2020年和2021年,长春联校打击乐组参加娄底市非遗成果展,两次都获得一等奖。孩子们还带着节目参加了长沙市举办的元宵晚会。

  “因为热爱艺术,他的责任心增强了,文化课成绩有所提升,在家也变懂事了。”罗立新了解到小杰的进步,很是欣喜。

  不仅是长春联校,近年来,罗立新先后到长郡蓝田中学等40多家学校和单位,免费授课1500余节,参训学员达3万多人次,深受广大师生欢迎。

  除了舞台上的演出,这些年,涟源市湘剧保护传承中心还整理、“抢救”了涟源湘剧有关资料,将实物与文字、图片、蜡像、微缩场景及影像等结合起来,打造了非遗展厅。在这里,市民可以全面了解这个古老剧种的发展历程、文化价值,更加热爱自己家乡的地域文化。

  湘剧艺术之美,正以更多样的形式被更多人“发现”。王云娜

  版式设计:赵偲汝

[ 责编:张晓荣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复旦大学迎来建校120周年

  • 江苏盱眙:种粮大户喜获丰收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睡前只需服用一粒药丸就能不再佩戴笨重面罩入睡,这对部分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患者来说,可能即将梦想成真。
2025-05-28 09:30
据英国《每日电讯报》26日消息称,美国开放人工智能研究中心(OpenAI)开发的高级人工智能(AI)模型o3,在接收到明确的关机指令后,不仅拒绝执行,还主动干预其自动关机机制。
2025-05-28 09:24
记者5月26日从北京大学获悉,该校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要茂盛团队研发了空气毒性活体监测系统(以下简称ATMS),实现了对空气污染健康效应的原位、实时、在线监测,有望为优化空气污染控制策略和公众健康防护提供技术支撑。
2025-05-28 09:24
保障粮食储存安全是粮食流通领域科技攻关的核心任务,粮食科研人员深入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研发系列粮食仓储技术成果,在粮食仓储领域推广应用,取得良好成效。
2025-05-28 09:19
数据显示,地球陆地上可开采锂资源仅约2200万吨,海水中却蕴藏2300亿吨锂。然而,高效、绿色的海水提锂技术被视作科研界难啃的“硬骨头”。
2025-05-28 09:18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2025-05-27 13:22
“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法国欧莱雅基金会在1998年联合设立
2025-05-27 11:10
无法释放起落架的民航客机在巨大的摩擦声中以机腹着地方式从跑道上滑过,高速进入大气层的空天飞机像一个“火球”剧烈燃烧,大型运输机在超强暴风雪中艰难起飞,先进战斗机在复杂空战环境中被导弹碎片打得千疮百孔……
2025-05-27 09:27
近日,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副研究员高名迪与研究员王煜、中国科学院院士徐义刚,以及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教授Stephen Foley合作,通过高温高压实验与超深金刚石包裹体成分对比研究,揭示了再循环碳酸盐如何改变地幔氧化还原状态,及对克拉通演化和深部碳循环的影响。
2025-05-27 09:22
“浚澜”船配备了高压岸电接入模块,可以采用全电力驱动挖掘系统,实现施工作业零碳排放。
2025-05-27 09:16
天问二号探测器按计划完成了技术区总装、测试、加注、转场、功能检查、联合测试等工作。
2025-05-27 09:10
研究发现,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北半球高纬地区大气甲烷浓度的季节振幅呈现减弱趋势,而副热带及热带地区的季节振幅却显著增强。这一变化趋势及其空间差异为解析全球甲烷源汇的长期演变提供了关键观测证据,为全球甲烷减排提供了科学支撑。
2025-05-27 09:09
据两位消息人士透露,英伟达还在为中国开发另一款采用Blackwell架构的芯片,最早可能于9月开始生产。
2025-05-26 12:51
研究人员成功诱导干细胞发育成充满液体的羊膜囊。这种模型囊体直径约2厘米,相当于一个4周胚胎周围羊膜囊的实际大小,可用于研究早期妊娠。
2025-05-26 09:21
你有过牙齿酸酸胀胀的体验吗?这会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牙齿有多敏感。其实,在咀嚼食物时,这种敏感性大有用处,它能提供关于温度、压力,还有疼痛方面的重要信息。
2025-05-26 09:18
最新一期《自然》杂志发表的论文报告发现一个原以为“不可能存在”的神秘结构。
2025-05-26 09:18
阿尼玛卿雪山保存着50余条冰川,年均径流量占黄河上游总流量35%,其变化对黄河流域水资源具有重要影响。
2025-05-26 09:16
如今,在各地田间地头,植保无人机凌空起舞、无人拖拉机破土前行、水肥一体精准施肥、北斗导航精准播种、智能机器人全天候巡检……科技感十足的农耕图景随处可见。
2025-05-26 09:15
可持续的减肥从不靠极端节食,而是科学的生活习惯。
2025-05-23 13:30
邓宏章对此形象地比喻:“传统LNP像‘硬闯城门’的士兵,难免伤及无辜;而TNP则是‘和平访问’的来客,以最小代价达成使命。”
2025-05-23 13:13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