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大提琴家王健“回家”首秀登台上交音乐厅
首页> 文娱频道> 明星 > 正文

大提琴家王健“回家”首秀登台上交音乐厅

来源:文汇报2023-04-18 10:04

  记者 姜方

  从上海走出去的著名大提琴家王健回家了。在春暖花开的上海,王健的日程表好比当下音乐圈“顶流”,而在排满的行程和密密麻麻的采访中,他最看重的三件事是——昨晚携手儿时挚友余隆执棒的上海交响乐团,以海顿、德沃夏克的两首协奏曲回馈家乡的乐迷;4月28日将亮相上海东方艺术中心,携手钢琴家薛颖佳献演贝多芬、德彪西与肖邦的大提琴名作;还有就是回到阔别已久的母校上海音乐学院,出任上音管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站上讲台为中国培养更多未来的音乐人才。

  说起如此多层次的回归动作,王健在捷豹上海交响音乐厅表达了内心的感触。“如果是30年前,音乐家回国发展很难找到工作和演出空间;而现在的中国,有着硬件一流的音乐场馆,有着蓬勃发展的古典音乐市场,还有很多优秀的演出运营与经纪机构……我相信,这只是一个开始——未来,会有越来越多在国外的华人音乐家,甚至是外籍音乐家来中国、来上海发展。”

  王健这次回国发展后的音乐会首秀,为何选择与上海交响乐团合作?这是因为双方在多年来的发展路程中曾彼此见证——从1981年孩提时期首次与乐队合作,到1992年担任上海交响乐团首次欧洲巡演的独奏家,再到2009年成为乐团音乐季的首位驻团艺术家,有太多太多极具意义的瞬间,都是王健和上海交响乐团一起经历的。也难怪王健会表示,“与上海交响乐团合作,给我充足的安全感和归属感”。

  “在我很小的时候,捷豹上海交响音乐厅所在地是游泳池,天冷的时候我就来这儿冬泳。几十年时间过去,我有幸见证了上海的发展、中国的崛起,看到这支代表上海的交响乐团,有了属于自己的专业音乐厅。”王健的思绪回到了1981年的六一儿童节,彼时就读于上音附小的王健,与上海交响乐团在黄贻钧指挥下首次合作,演出圣-桑的《a小调第一大提琴协奏曲》。“当时我12岁,那是我第一次与专业的交响乐团合作,交响乐团发出的声音像是巨大的海浪,而自己手里的大提琴像是一艘小船,觉得很过瘾。”

  1992年,上海交响乐团首度欧洲巡演,王健以独奏家的身份随行,向海外的乐迷演绎了肖斯塔科维奇的大提琴协奏曲。在那次巡演中,王健和上海交响的成员们打成一片,发生了不少有意思的旅途趣事。时间又来到了2014年,当时上海夏季音乐节(MISA)开幕音乐会原定于晚上7点半在浦东双辉广场举行,由余隆执棒上海交响乐团,曲目中有王健演奏《洛可可变奏曲》。最终,上海中心气象台发布雷电黄色预警信号,让这场开幕音乐会的演出地点,临时转场至当时尚在试运营、还没有向公众正式开放的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以这样的方式亮出了新厅第一声。“我还记得,上海交响乐团的组织和应变能力非常强,团方用大巴把所有的观众转移到了新厅,座位也是随机的,那场音乐会的气氛,就像大家在参加派对一样。”王健回忆说。

  2023年的春天,王健再次与上海交响乐团携手,昨晚上演了一台全部与大提琴有关的音乐会。“德沃夏克的《b小调大提琴协奏曲》音乐色彩很浓厚,而海顿的《C大调第一大提琴协奏曲》音乐色彩清淡一些,风格更加古典,两首作品放在一起演绎,可以形成对比。”王健介绍,除了这两首大提琴协奏曲,曲目还有海特尔·维拉-洛博斯的《巴西巴赫风第一号》(第一乐章:引子—恩博拉达),这是上交11把大提琴欢迎王健回家的礼物;而尤利乌斯·克伦格尔的《圣歌》(作品57),则是王健加入其中,成为上海交响乐团大提琴声部的“第12把大提琴”,这样的合作方式对双方来说都很难得。

  对于未来的古典音乐演出市场,王健有自己的期待。“近年来,我发现国内的听众越来越喜欢听室内乐演出,大家的音乐审美也越来越有所提升,希望以后我可以有机会演奏更多大家没有听过的室内乐作品,让室内乐在更多城市获得听众的欢迎。”

[ 责编:张晓荣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国产大飞机首次搭载旅客飞抵海南

  • 国家重大工程黄茅海跨海通道通车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中成药有着悠久的历史、广泛的应用,在疾病防治、保障人民群众健康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024-12-12 10:05
近年来,毫米波雷达技术被用于心脏活动监测,展现出非接触、便捷和高精度的优点,但面临“呼吸谱泄漏”这一重大挑战。基于这两个现象,研究团队将心跳特征提取频段从基频转移到高阶谐波频段,从而有效消除了呼吸谐波的干扰,显著提升了监测精度。
2024-12-12 09:46
“化石研究发现,华龙洞人是迄今东亚地区呈现出智人特征最多、年代最早的从古老型人类向智人过渡的古人类。随着更多身体部位的化石不断被发现,30万年前华龙洞“居民”的体貌特征逐渐清晰。
2024-12-12 09:45
加快提升机器人产业总体发展水平的同时,构建产业创新体系、加强产品应用推广等也成为多方发力布局重点。同日,豪森智能(688529)表示,目前已同步开始在人形机器人应用与装备领域进行技术储备,可提供人形机器人、AMR机器人应用集成解决方案,并同步布局人形机器人生产线、测试台。
2024-12-12 09:35
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科学家携手,首次观察到一类特殊准粒子——半狄拉克费米子。2008年和2009年,来自法国南巴黎大学和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等机构的科学家,首次从理论上预言了半狄拉克费米子的存在。
2024-12-12 09:31
据新华社电联合国环境规划署12月10日线上公布2024年“地球卫士奖”得主,中国科学家卢琦因助力中国扭转土地退化趋势、减少沙化面积,获得“地球卫士奖”中的“科学与创新奖”。卢琦表示,此次获奖是对中国林草事业特别是治沙科技工作者的高度肯定和激励。
2024-12-11 10:12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李微雪的电脑里有个文件夹,保存了同一论文的329个不同版本。值得一提的是,他们还提出了“强金属-金属作用”原理性判据,即当两种金属间作用强于氧化物中金属自身相互作用时,氧化物载体将包覆金属催化剂。
2024-12-11 10:12
到医院看病,迎面而来的可能是智能机器人;检查结果出来,人工智能迅速给出诊断意见……随着AI技术飞速提升,诊疗应用越来越广。上述由医生团队发起、参与研发的人工智能医学大模型,在上海一家医院已经投入应用,给医生提供辅助。
2024-12-11 10:11
日冕是太阳大气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些对地球空间环境有重大影响的太阳爆发事件,大多起源于日冕中。
2024-12-12 10:16
根据《自然》杂志10日发表的一篇论文,谷歌最新一代量子芯片纠错能力实现突破,即将错误抑制在一个关键阈值以下。美国谷歌研究院此次报告了名为“Willow”的最新一代超导量子处理芯片架构,该芯片能实现低于表面码关键阈值的量子纠错。
2024-12-11 10:10
“本次全国农业种质资源普查,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实施规模最大、覆盖范围最广、参与人数最多的一次全国性农业普查。“这次普查全面摸清了种质资源的家底,抢救收集保护了一批优异种质资源,为提升种业自主创新、加快种业振兴提供了重要支撑。
2024-12-11 10:10
香港目前规模最大的人工智能超算中心12月9日起正式投入服务,为本地高校、研发机构、企业等提供算力支持,助力香港国际创科中心建设。
2024-12-10 10:10
西湖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俞晓春团队在解析小鼠参考基因组方面取得重要突破,获得了完整的端粒到端粒小鼠参考基因组序列,意味着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看清”了小鼠基因组DNA全貌。
2024-12-10 10:10
中国有两位学者入选,分别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教授徐沪济和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嫦娥六号任务工程副总设计师李春来。
2024-12-10 10:09
在完成“绕、落、回”三步走规划后,我国正在实施探月工程四期任务,目标是在月球南极区域建设国际月球科研站基本型。
2024-12-10 10:07
为深化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传统医药国际合作,我国将在未来三年内,对相关国家的1300名中医药人才进行专项培训,共促中医药文化的国际交流与传承。
2024-12-10 09:56
12月6日至8日,以这座小城命名的腾冲科学家论坛,吸引了包括120位国内外院士、59位大学校长在内的千余名专家学者和企业家等齐聚一堂。
2024-12-09 10:11
数据要素应用领域正加速拓展,应用深度持续深化,不知不觉间,数据要素在我们生活中已经无处不在。
2024-12-09 10:10
华龙洞遗址于1988年被发现,是继北京周口店遗址之后,在我国发现的同时包含有丰富人类化石和石制品等人类活动证据的重要古人类遗址。
2024-12-09 10:08
12月7日至8日,第三届中国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大会在北京举行。新版路线图认为,CCUS技术将不只是大规模化石能源低碳利用的关键技术,更是实现“碳中和”目标所需技术组合的重要构成部分。
2024-12-09 10:02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