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大提琴家王健“回家”首秀登台上交音乐厅
首页> 文娱频道> 明星 > 正文

大提琴家王健“回家”首秀登台上交音乐厅

来源:文汇报2023-04-18 10:04

  记者 姜方

  从上海走出去的著名大提琴家王健回家了。在春暖花开的上海,王健的日程表好比当下音乐圈“顶流”,而在排满的行程和密密麻麻的采访中,他最看重的三件事是——昨晚携手儿时挚友余隆执棒的上海交响乐团,以海顿、德沃夏克的两首协奏曲回馈家乡的乐迷;4月28日将亮相上海东方艺术中心,携手钢琴家薛颖佳献演贝多芬、德彪西与肖邦的大提琴名作;还有就是回到阔别已久的母校上海音乐学院,出任上音管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站上讲台为中国培养更多未来的音乐人才。

  说起如此多层次的回归动作,王健在捷豹上海交响音乐厅表达了内心的感触。“如果是30年前,音乐家回国发展很难找到工作和演出空间;而现在的中国,有着硬件一流的音乐场馆,有着蓬勃发展的古典音乐市场,还有很多优秀的演出运营与经纪机构……我相信,这只是一个开始——未来,会有越来越多在国外的华人音乐家,甚至是外籍音乐家来中国、来上海发展。”

  王健这次回国发展后的音乐会首秀,为何选择与上海交响乐团合作?这是因为双方在多年来的发展路程中曾彼此见证——从1981年孩提时期首次与乐队合作,到1992年担任上海交响乐团首次欧洲巡演的独奏家,再到2009年成为乐团音乐季的首位驻团艺术家,有太多太多极具意义的瞬间,都是王健和上海交响乐团一起经历的。也难怪王健会表示,“与上海交响乐团合作,给我充足的安全感和归属感”。

  “在我很小的时候,捷豹上海交响音乐厅所在地是游泳池,天冷的时候我就来这儿冬泳。几十年时间过去,我有幸见证了上海的发展、中国的崛起,看到这支代表上海的交响乐团,有了属于自己的专业音乐厅。”王健的思绪回到了1981年的六一儿童节,彼时就读于上音附小的王健,与上海交响乐团在黄贻钧指挥下首次合作,演出圣-桑的《a小调第一大提琴协奏曲》。“当时我12岁,那是我第一次与专业的交响乐团合作,交响乐团发出的声音像是巨大的海浪,而自己手里的大提琴像是一艘小船,觉得很过瘾。”

  1992年,上海交响乐团首度欧洲巡演,王健以独奏家的身份随行,向海外的乐迷演绎了肖斯塔科维奇的大提琴协奏曲。在那次巡演中,王健和上海交响的成员们打成一片,发生了不少有意思的旅途趣事。时间又来到了2014年,当时上海夏季音乐节(MISA)开幕音乐会原定于晚上7点半在浦东双辉广场举行,由余隆执棒上海交响乐团,曲目中有王健演奏《洛可可变奏曲》。最终,上海中心气象台发布雷电黄色预警信号,让这场开幕音乐会的演出地点,临时转场至当时尚在试运营、还没有向公众正式开放的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以这样的方式亮出了新厅第一声。“我还记得,上海交响乐团的组织和应变能力非常强,团方用大巴把所有的观众转移到了新厅,座位也是随机的,那场音乐会的气氛,就像大家在参加派对一样。”王健回忆说。

  2023年的春天,王健再次与上海交响乐团携手,昨晚上演了一台全部与大提琴有关的音乐会。“德沃夏克的《b小调大提琴协奏曲》音乐色彩很浓厚,而海顿的《C大调第一大提琴协奏曲》音乐色彩清淡一些,风格更加古典,两首作品放在一起演绎,可以形成对比。”王健介绍,除了这两首大提琴协奏曲,曲目还有海特尔·维拉-洛博斯的《巴西巴赫风第一号》(第一乐章:引子—恩博拉达),这是上交11把大提琴欢迎王健回家的礼物;而尤利乌斯·克伦格尔的《圣歌》(作品57),则是王健加入其中,成为上海交响乐团大提琴声部的“第12把大提琴”,这样的合作方式对双方来说都很难得。

  对于未来的古典音乐演出市场,王健有自己的期待。“近年来,我发现国内的听众越来越喜欢听室内乐演出,大家的音乐审美也越来越有所提升,希望以后我可以有机会演奏更多大家没有听过的室内乐作品,让室内乐在更多城市获得听众的欢迎。”

[ 责编:张晓荣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2023高考拉开帷幕

  • 哈尔滨:职业技能人才“比武秀艺”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2年12月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系统论述农业强国的中国特色时,将“依靠自己力量端牢饭碗。14亿多人口的中国,任何时候都必须自力更生保自己的饭碗
2023-06-07 04:35
健康快乐的童年是什么样?必不可少的,是拥有一双明亮的眼睛,一副茁壮的身板,一颗丰润的心灵……然而,近年来,青少年视力健康问题日益突出,一副副“小眼镜”,挡住了孩子们望向远方的清澈目光。
2023-06-07 04:35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每个人从出生开始就需要进行眼健康管理。我们在青少年时期可能会近视,成年后易于出现视疲劳,40岁之后随着调节力的生理性下降,会出现花眼,老年后由于光损害及自然衰老会出现眼睛机能减退甚至眼病损害等。
2023-06-07 04:35
孩子近视了,要不要戴眼镜?在诊疗中我们发现,很多家长对于青少年用眼护眼还存在不少误解,有的家长认为“孩子近视了就自己注意,不戴眼镜也能康复”“戴了眼镜眼球会变形”……这些观点都是没有科学依据的。
2023-06-07 04:35
在嘹亮的汽笛声中,中国新能源轻轨列车6日在中国中车唐山公司正式发布,也标志着中车出口阿根廷胡胡伊项目首列车成功下线。
2023-06-07 04:20
陆元九,1920年1月9日出生于安徽来安县,198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1年本科毕业于重庆国立中央大学航空工程系。1941年至1945年,在重庆国立中央大学航空工程系等任教。
2023-06-07 04:20
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所长马延和指出,二氧化碳排放与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问题。
2023-06-06 08:39
自4月底以来,来自5支科考分队13支科考小组的170名科考队员,继续聚焦水、生态和人类活动,战高寒、斗风雪,在珠峰地区探索自然,奋勇攀登。
2023-06-06 08:38
作为北京市属医院科技成果转化典型代表,日前在2023中关村论坛国际技术交易大会发布。
2023-06-06 08:37
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中国科协生态环境产学联合体(以下简称“联合体”)在京发布了2022年度中国生态环境十大科技进展,长江生态保护、噪声污染治理、土壤污染治理等成果入选。
2023-06-06 02:40
“专精特新”是名副其实的政策热词、产业热词、招商热词。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不仅可以加快解决一些“卡脖子”难题,还可以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打造新的引擎。
2023-06-06 02:40
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数学家、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万哲先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23年5月30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
2023-06-06 02:25
抬起针管,小心翼翼地对准部位,挤压——针管中的液体一滴一滴准确落在一件出土兵马俑的眼角。瞬间,兵马俑灰暗的眼睛,变得乌黑发亮。
2023-06-06 02:25
近日,中国防伪行业协会发布“防伪溯源保护品牌十大优秀案例”。数字技术,已在防伪行业深度运用。
2023-06-05 09:22
6月4日清晨,万众期待中,一顶红白相间的大伞如约绽放,守护着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返回舱稳稳着陆,“圆梦乘组”在完成6个月的飞行后平安“回家”。
2023-06-05 04:05
现代科技发展使人类交往实践日渐复杂,也使主体活动后果的深远性愈益凸现。
2023-06-05 05:50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要坚持“科技自立自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
2023-06-05 04:15
提起元宇宙,大家最直观的感知,或许还是一个只能在视觉上模拟真实世界的VR眼镜。但让人没想到的是,古老的东方手工技艺“折纸”,率先实现了从虚拟到真实的关键突破。
2023-06-05 04:05
4日上午,中国空间站第四批空间科学实验样品随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返回舱返回地面,在东风着陆场交付由中科院牵头负责的空间应用系统。
2023-06-05 04:05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北京时间6月4日6时33分,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航天员费俊龙、邓清明、张陆全部安全返回、健康出舱,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2023-06-05 04:0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