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科技如何深度赋能传统戏曲
首页> 文娱频道> 资讯 > 正文

科技如何深度赋能传统戏曲

来源:文汇报2023-04-21 09:28

  记者 黄启哲

  近期,戏曲界有两件事刷屏了:一是有着“活红娘”之称的83岁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教育家孙毓敏在京逝世;二是苹果CEO库克到沪,专程做客京剧名角王珮瑜开设的瑜音社“京剧小科班”。相隔不到15小时发生的两件事,一悲一喜,看似不太相关,却激起行业人的讨论和思索——得到流派大师亲传的老艺术家一位位远去,高度依赖“口传心授”的戏曲行业,如何借由科技赋能,既抢救老艺术家身上的“玩意儿”、挖掘濒临失传的“老戏”;也引领戏曲在传承与教学、呈现与弘扬上迎来前所未有的创新发展?

  当前,从涵盖各个剧种与名家代表作的“像音像”工程,到游戏虚拟人物演绎京剧经典唱段,再到晚会里真人表演搭载全息背景的视觉震撼;“戏曲+科技”已有各种有益尝试。然而这还不够,要想真正实现传统艺术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不但要以科技为手段,也要以科技思维拓宽戏曲艺术的传承发展可能性。中国戏剧家协会原分党组成员、秘书长崔伟与王珮瑜就不约而同地提到——建立戏曲艺术的全方位数据库,希望通过数字化、数据化的方式,全方位整合文字、曲谱、音视频资源。这就意味着,数据库不但留存艺术家最好的表演和剧目完整的舞台呈现,同时也可以对流派唱腔、程式、音乐等一系列表演方式加以分类、整合与分析,成为后人在学术研究、传承发展上的有效参考。

  戏曲从不“滞后”,主动拥抱科技变革

  回溯历史,传统戏曲面对科技发展带来的社会变革,非但没有排斥拒绝,反而主动拥抱、甚至引领潮流。崔伟说:“科技使得包括戏曲在内的任何艺术发展,都得以更有表现力和想象力。从舞台到唱片、到电影、再到电视,戏曲艺术每一次借力科技发展,都扩大了观众群。”

  确实,论紧跟时代程度,距离电影被发明不过17年,《定军山》就作为中国第一部电影诞生。论应用普及范围,因为有了电灯的普及应用,夜场戏在大众场所越来越普及,戏迷干脆称之为“灯晚戏”。在崔伟看来,科技既有可能丰富戏曲舞台呈现——比如海派京剧对于机关布景的应用;也有利于传承——正是因为唱片录制,后辈可以利用唱盘的变速功能,放慢演唱来仔细捕捉大师名角儿演唱中的气口、颤音、装饰音等各种细节,从而不断完善提升自己的表演。

  一百多年过去,戏曲人继续紧跟时代。比如戏曲影像记录发展中,在“音配像”“像音像”工程基础上,《霸王别姬》《曹操与杨修》《捉放曹》等一批搭载了3D、4K甚至8K等最新技术的戏曲电影问世。而在“云演出”已经成为演艺常态的当下,戏曲人甚至把《龙凤呈祥》这样的老戏进一步搬到了“元宇宙”中。教学方面,就拿库克到访瑜音社这一次来说,一群五岁的萌娃学员用平板电脑与触控笔,描摹着京剧脸谱的绚丽色彩。

  纸笔也能完成的内容,为什么要应用电子设备?作为课程设计的主导者,王珮瑜解释,这不仅是为了趣味性——在手眼身法步的传统教学之余给孩子们“换换脑子”,同时也是用他们更熟悉、更喜爱的形式,令传统文化可以时尚、鲜活起来。而这一答案,也道出戏曲人对于技术应用的“不满足”——比起通过技术应用来达到适应时代、亲近新世代的目的,我们是否能够看到更深层次的赋能,不仅为戏曲传播“锦上添花”,更为其艺术生命的更好延续“雪中送炭”。

  从大数据到人工智能,赋能的想象力可以更广阔

  因而,如何推动建立全面系统的数字戏曲资料库,成为业界专家与从业者呼吁的一大方向。

  王珮瑜感慨:“几百年来,戏曲传承高度依赖口传心授,如果不及时抢救,老艺术家一走,身上的‘玩意儿’就都带走了。”这背后是她的切肤之痛。她所宗“余派”,梨园有着“十八张半(唱片)”的说法。这是说,对比其他流派创始人所留下更为丰富的资料,后世要想深入研习余叔岩的表演唱腔艺术风格,能够参考的仅有这仅存的三十余段音频资料,从头至尾听完也不到两小时。可想而知,要基于这些唱段进一步恢复整台“骨子老戏”,难上加难!

  因而,传承成了一件“与时间赛跑的事”。这些年,忙碌的京剧推广普及之余,王珮瑜也没忘了辗转各地求教。2021年去世的京剧表演艺术家朱秉谦,甚至曾被她请到上海常驻一个月,也只恢复一出《兴汉图》。由于年事已高,这批老艺术家纵有心倾囊相授,体力精力不允许,一年“捏”一两出戏已是不易。像朱秉谦和孙毓敏这样的京剧老人,是最后一批得马连良、荀慧生等流派宗师亲传的弟子学生,他们的离世带走了无数传承上的遗憾。

  与时间的赛跑,科技能否成为“加速器”?崔伟提出,不同于既有的文字影像音频资料保存,真正的数据库,应是整合以上所有内容并细化至气息、音色、锣鼓经等等。更进一步,戏曲人可以借助人工智能,将数据库以多种方式分类、组合,甚至提供进一步分析、归纳,供以学术研究以及舞台应用。他说:“中国戏曲一个最重要特点,就是多剧种化、多流派化,现在戏曲教学多从流派起步,哪怕老师留存于世的所有戏都看过,但演员的归纳总结能力有限。因而模仿传承老戏尚能亦步亦趋,但在演出新戏时,运用调动手段的能力不足。面对于此,数据库也可以成为艺术创作手段的资料库,令传承者充分参照,触类旁通。这才真的是思维变革带来的‘赋能’,而不是技术应用新场景层面的‘复能’。”

  必须承认,一百多年前,传统戏曲之所以能够第一时间“尝鲜”新技术,与当时传统戏曲作为大众艺术的绝对地位有着直接关系。当前,尽管传统文化在新一代迎来了数十年来前所未有的热潮,但要重现百年前的“风光无限”,仍是任重道远。2010年,硅谷投资人收购NBA勇士队,仅用五年时间就令这支“垫底球队”一跃成为蝉联多年的总冠军。这背后,离不开科技人引入的“大数据思维”——通过球员追踪设备获取全方位数据,结合大数据处理和智能决策系统,从而获得实战“最优解”。

  当然,科技不是用来迷信和依赖的。竞技体育里,起到决定性因素的、具有无可取代魅力的,是一个个鲜活的人。对于文化艺术,亦复如是。对于从业者来说,与其坐等科技赋能的“垂青”,抑或是沉浸在被新技术取代的抱怨与焦虑中,不如主动出击,或许就能找到和谐共处、彼此成就的答案。

[ 责编:张晓荣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习近平会见哥伦比亚总统佩特罗

  • 三支侵华日军细菌战部队成员信息文件公开展示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研究显示,鸟类、哺乳类甚至龟类的大脑在过去3.2亿年里,经历了一场精彩的大脑神经元演化历程,走出了截然不同但又殊途同归的智慧发展之路。
2025-05-15 10:04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科研团队联手中外学者创新研发出储能密度较高的新型纳米复合薄膜储能器件,其储能密度可达215.8焦/立方厘米,刷新介电储能密度国际最高纪录。
2025-05-15 10:03
宇宙的命运与其天体命运息息相关,而其中恒星的最终“寿命”一直是人类探索的重要命题。
2025-05-15 10:02
周天军表示,这项研究不仅揭示了全球变暖下区域季风的演变规律,更凸显了古气候研究在气候变化预测中的独特价值。通过开展古今对比研究,丰富的古记录数据所揭示的历史变化事实,将会成为我们有效应对未来的重要参照物。
2025-05-15 10:01
种业振兴行动实施以来,我国农作物长期战略保存种质资源已超过58万份,其中蕴含着极为丰富的作物遗传基因密码,犹如“天书”亟待破解。近日,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发起、腾讯参与支持的作物种质资源“天书计划”正式启动。
2025-05-15 04:10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构建同科技创新相适应的科技金融体制”,为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提出了更高要求。
2025-05-14 17:50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刘岗团队发展了“漂浮策略”和“维度定制”相结合的新策略,如同给二氧化钛穿上了“水上行走鞋”,赋予了材料可漂浮于中性水溶液表面的特性,为塑料转化提供了极具竞争力的替代方案。
2025-05-14 09:44
通过将筛选出的诗词逐一标注,提取时间、地点、诗人身份、情境语义等信息,研究团队逐步建立起一个横跨1400年的“长江江豚诗词数据库”,并确定724首提及长江江豚的作品。
2025-05-14 09:43
在全球变暖的气候背景下,未来全球雪旱发生频率将成倍增加,其中暖雪旱将成为主导类型。
2025-05-14 09:41
近日,中国科学院微生物所和西南大学的科学家找到了柑橘黄龙病的抗性基因,“柑橘癌症”有了破解方法。
2025-05-14 09:39
除了嫦娥六号带回的月球样品,其拍摄的着陆区高清图像可以帮助科学家了解着陆点的地质细节和土壤来源。在这项研究中,科研人员利用嫦娥六号降落相机序列图像、全景相机近景立体图像等数据,构建了一套高精度的着陆区地形数据集。
2025-05-14 09:36
近日,多奈单抗注射液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开出全国首方,引发广泛关注。
2025-05-13 09:55
这场堪称检验船舶前期设计建造工程的“期中考”,将进一步验证大型邮轮在设计、工艺、生产准备、总装建造等阶段所取得的一系列重大科研成果。
2025-05-13 09:28
农业农村部的数据显示,我国农作物秸秆产生量逐年递增,目前全国农作物秸秆产生量为8.67亿吨,可收集量为7.33亿吨,秸秆综合利用率达88.3%。
2025-05-13 09:26
近年来,应急管理部会同相关部门统筹推动全国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和发展。
2025-05-13 09:25
东北大学数字钢铁全国重点实验室,是致力于我国钢铁行业“由大到强”的科技“领跑者”。
2025-05-13 09:23
记者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获悉,5月11日21时27分,长征六号甲(又名长征六号改)运载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点火起飞,成功将遥感四十号02组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2025-05-12 10:15
人们常说,人类对火星表面的了解甚至超过对地球海底的认知。研究团队收集了约4.4万次深海潜航的数据,包括载人深潜器、遥控及自主潜水器的作业记录,并据此绘制了一张潜航活动分布图。
2025-05-12 10:12
人工智能(AI)研究人员创建了一个能够自主进行天体生物学研究的系统——AstroAgents,用于研究宇宙生命学科的起源。
2025-05-12 10:10
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人工智能发展在发挥多方面积极作用的同时,也面临着安全风险等一系列问题。
2025-05-12 10:0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