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用演绎经典剧目寄托缅怀与传承
首页> 文娱频道> 演出 > 正文

用演绎经典剧目寄托缅怀与传承

来源:文汇报2023-05-06 09:57

  《碧玉簪》剧照。 祖忠人摄

  ■记者 王筱丽

  “她是熠熠生辉的神秀英,活兰贞,也是《红楼梦》中 八面玲珑的凤辣子,是隐忍的祥林嫂,是高贵的崔莺莺,也是深明大义的窦皇后……”伴随着联唱《岁月流金》,“我是风儿你是沙”——纪念越剧宗师金采风专场演出昨晚在宛平剧院举行,全国优秀的“金派”弟子及传人齐聚上海,在这座戏曲大码头、越剧的发祥之地为观众带来经典剧目演绎。

  为了这次纪念演出,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金派”传人谢群英从杭州来到上海,先是作为特邀嘉宾出演了上海越剧院出品的《碧玉簪》,昨晚又带来《杨贵妃》中的“马嵬坡自缢”选段。越剧迷们都知道,“杨贵妃”是金采风生前塑造的最后一个角色,也是和丈夫、著名越剧导演黄沙共同合作的最后一部戏。谢群英还记得,老师为了80岁专场演出特地为她辅导了这段戏:“老师告诫我,你唱的不是旋律,而是人物的情感,唱腔是为角色服务的。”在金采风的心里,越剧艺术的传承和发展是顶顶重要的事情。2012年谢群英收下第一个学生,当时已83岁的金采风特地赶去杭州见证了拜师仪式。“去年年初,我带着第三个学生去了老师家”,回想起和恩师的最后一面,谢群英仍不禁红了眼眶,“老师晚年经常和我通电话,说得最多的就是让我多上台演出,多教学生,把‘金派”艺术发扬好。”

  自1946年考入雪声剧团训练班起,在金采风长达70多年的艺术生涯中,不仅演出了一批传统戏,还主演了现代戏《三月春潮》《鲁迅在广州》《绣花女》以及新编历史剧《汉文皇后》《三夫人》等。“金派”名家黄美菊在演出中带来《汉文皇后》选段。自1997年正式拜师以来,黄美菊从金采风手里接过多部大戏,“一个字、一个腔、一个咬字的尖团音,老师都精益求精。去年十月,我拍摄了《汉文皇后》越剧电影,遗憾老师不能再为我进行指导,希望这部作品能告慰老师的在天之灵”。

  为人处世谦逊低调的金采风,常说她在舞台上的成就是老师们“让”出来的,观众们“教”出来的。据上海越剧院“金派”花旦樊婷婷回忆,每次排演新剧目,或者有重要演出和比赛,金采风总是比学生还紧张还操心,而当他们庆幸自己遇到一个比妈妈还要亲的老师时,金采风会淡淡一笑说,因为她的老师们、大姐们,当年也是这样带着她一路走过来的。

  越剧一代宗师金采风工闺门旦,兼擅花旦,唱腔在继承“袁派”的基础上,吸收施银花、范瑞娟、傅全香艺术家的音腔成分,韵味浓郁,刚柔相济,自成一格。“‘金派’唱腔朗朗上口,‘官人好比天上月’这些名段,我从小百听不厌,还自己学着哼唱。”昨晚,著名昆剧表演艺术家张静娴在演出中作为讲述人登台,金采风的妹妹金彩琴是张静娴在戏校的师姐,因为这层关系,她也成了金家的常客,唤金采风叫“大阿姐”。张静娴告诉记者:“我喜爱,甚至可以说是迷恋‘金派’艺术。人们常说,昆曲将传统戏曲的精致讲究做到了极致,而我却要说‘金派’在这方面的自我要求较之昆曲不遑多让。直到今天,只要电视里放《碧玉簪》的电影,我是一定不会错过的。”

[ 责编:杨帆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2025湾区半导体产业生态博览会开幕

  • 2025年海南出入境人员突破200万人次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高分辨光谱成像芯片“玉衡”,实现了亚埃米级光谱分辨率、千万像素级空间分辨率的快照光谱成像。
2025-10-16 09:50
10月13日至15日,第十四届中国国际专利技术与产品交易会在大连举行。近日,天津市河东区大王庄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完成了天津市国产九价HPV疫苗的首针接种,而这背后,离不开专利技术的支撑。
2025-10-16 10:06
10月的上海淀山湖波光粼粼,岸边的东方绿舟国防园已万事俱备,只待“2025年全国青少年智能无人系统应用大赛(IUSAC2025)”拉开帷幕。
2025-10-16 09:48
到2027年底,在全国范围内建成2800万个充电设施,提供超3亿千瓦的公共充电容量,满足超过8000万辆电动汽车充电需求,实现充电服务能力的翻倍增长。
2025-10-16 09:48
我国自主研发的新一代超高速实时示波器正式发布,其带宽突破90GHz、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这标志着全球电子通信产业迎来超高速信号“中国标尺”。
2025-10-16 09:44
在15日举行的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2025年年会开幕式上,生态环境部部长、国合会中方执行副主席黄润秋表示,要以美丽中国先行区建设为牵引,深化美丽中国建设推进落实机制,分级分类推进美丽中国地方实践。
2025-10-16 10:02
“经过不懈努力,中国以占世界9%的耕地、6%的淡水资源,养育了世界近1/5的人口,这本身就是对世界粮食安全的巨大贡献。钱毅介绍,目前,我国已经建成粮食储运等5个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基地,26个部级粮食技术创新中心和重点实验室,以及百余个地方研发创新平台。
2025-10-15 10:49
外交部发言人林剑14日表示,中国机器人正展现出广阔应用前景,逐步从实验室走进工厂生产线和各国百姓家。林剑介绍,国际机器人联合会此前发布的《2025年世界机器人报告》显示,2024年中国在役工业机器人存量突破200万台,居全球首位。
2025-10-15 10:45
约两年前,谷歌旗下深度思维公司宣布,借深度学习技术发现220万种新型晶体材料。科学家期待借助AI,设计出可规模化生产、真正影响日常生活的先进材料,让AI在材料科学领域的价值真正落地。
2025-10-15 10:44
盼望北极熊出现,是中国第15次北冰洋科学考察队队员进入北极圈后的心愿。午后,按照防熊预案部署,考察队决定使用直升机对其驱离,以保证冰面作业人员安全,快速完成冰上作业任务。
2025-10-15 10:40
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底,已有超6000台无人配送车投入规模化应用,为100多个细分场景用户交付上亿件订单。随着智能技术与现代物流深度融合,在城乡经济循环中,无人配送车有了更多打开方式。
2025-10-15 10:20
不久前的国庆中秋假期,人形机器人俨然成为多地商场、工厂、医院甚至众多家庭的“明星”。这款名为Galbot的人形机器人来自银河通用,已正式“入职”该智慧工厂,承担自动质检、零部件分拣与搬运等复杂任务。
2025-10-14 09:57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印发了《云计算综合标准化体系建设指南(2025版)》(以下简称《指南》)。
2025-10-14 09:56
最长主跨跨径、最高主塔塔高、最大锚碇基础、最大主缆规模、最多车道数量……狮子洋大桥集齐了双层悬索桥的多个世界第一。
2025-10-14 09:55
13日18时00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试验三十一号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2025-10-14 09:53
日前从2025龙骨坡遗址学术研讨会获悉,龙骨坡遗址第5轮发掘获得的粪化石中,有几枚被确认为剑齿虎粪化石。
2025-10-14 09:51
十多位国内外医学“大咖”在接受“新华深读”栏目采访时表示:结节检出率升高,核心原因是检查设备精度的显著提升,让过去难以发现的微小结节“无所遁形”。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进步和体检普及度的提升,甲状腺、乳腺及肺结节的检出率呈上升趋势。
2025-10-13 10:26
现有将聚合物转化为金属或陶瓷的技术,往往会导致材料多孔、强度不足,而且部件会出现严重收缩,导致变形。这种3D打印工艺实现了从“制造零件”到“生长功能”的跨越,有望为航空航天、生物医疗、机器人等领域带来新的变革。
2025-10-13 10:24
一个国际科研团队在9日出版的《天体物理学杂志》上发表研究称,他们首次拍摄到两个黑洞相互环绕运行的无线电影像。由芬兰图尔库大学天文学家领衔的研究团队,瞄准一个异常明亮的星系核心中心区域名为OJ287的类星体,成功拍摄到其中两个黑洞相互绕行的珍贵画面。
2025-10-13 10:23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