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又是一年“5.23”,在这个文艺志愿服务与人民订约十年的日子里,“与人民同行”——新时代文明实践文艺志愿服务特别节目如约而至,在10余家卫视和中央、省、市、县四级1500余家媒体平台,以及全国各地火车站大屏、高铁电视以及公交、地铁、出租汽车等车站、地铁站宣传屏幕、车载屏播出,赢得广泛肯定和赞扬。
多年来,中国文联和中国文艺志愿者协会以“特别节目”的形式,集中呈现文艺志愿服务中涌现出的优秀作品,邀请不同门类艺术家与各地群众同台共演,以艺术的方式生动传播党的创新理论,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有效扩大受惠范围,以多门类汇聚的样式全方位呈现精品力作,为文艺创造了服务人民的新模式,拓宽了走进生活的新渠道,开辟了回报社会的新空间。今年的“5.23”,适逢第10个中国文艺志愿者服务日,特别节目重装出发,在延续以往精彩的基础上更多了一份深情的回望、历史的厚重和传承的自觉。综观本期节目,具有三个鲜明的特征。
其一,强烈的人民情怀。两个小时的节目,分为四个篇章,分别是“文艺热爱人民”“文艺扎根人民”“文艺服务人民”“文艺属于人民”。社会主义文艺在本质上是人民的文艺。这四个篇章以“人民”为主题贯通十八个节目。其中,歌曲《山路不只十八弯》(为四川宣汉创作)、《阿里郎回故乡》(为吉林延边创作)生动展现人民在党领导下摆脱贫困的生动实践,《月亮舞台》(为河北阜平创作)深情讴歌为人民鞠躬尽瘁的优秀文艺工作者。广场舞《丰收中国年》《幸福红》以及舞蹈家黄豆豆发自肺腑的感悟把文艺与人民的血肉联系诠释地淋漓尽致。歌曲《边疆》意象宏阔、意境辽远,伴随着歌声,在我们面前展开一幅边疆雄关、岁月苍茫的动人图景,唱出了人民创造历史伟大实践中凝结的崇高和壮美,把人的心灵超拔到更加神圣的境界。歌曲《最美的风华》则以诗的语言和旋律抒写在各自岗位发光发热的平凡人物,深刻诠释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些节目从不同侧面阐释了人民是文艺真正主角和不竭动力的道理,让我们深切体会到人民是文艺的创作逻辑和价值逻辑的交汇点。
其二,深切的现实关怀。人民是真实的、现实的、朴实的,是一个一个具体的人的集合。文艺“与人民同行”的最好方式,无疑是沉入现实生活,把根系扎入深沉的土地,把目光投向无穷的远方、无尽的人们。本期特别节目中,歌曲《到人民中去》豪情激昂,慨当以慷,发出了坚定号召、作出了庄严承诺;《千千万万个你和我》以浑厚而质朴的情感、悠远而动人的旋律,道出了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著名作家王蒙对他新疆生活的回忆,令人动容,也启人思考,他向青年发出的“人生很艰难,但人生非常快乐。青春万岁!人民万岁!生活万岁!”的寄语更是充满哲理,振聋发聩。短片《彩云追月》,以及艺术家蒋巍、王铁牛和乌兰图雅的讲述,分别从文艺志愿者和基层群众两个视角,完整呈现了文艺志愿服务在提升群众文化幸福感获得感满足感中的重要作用和显著成效。这些节目深刻昭示:文艺工作者只有走出方寸天地,投身现实生活,才能实现自身价值。其实,这也正是濮存昕在节目中《我们的选择》里所讲的:我们不需要束之高阁的作品,不需要晦涩难懂的文字,不需要千奇百怪的造型,更不需要迎合那些纸醉金迷、光怪陆离的风气,而应当坚守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的艺术真谛。
其三,坚定的文化传承。如果说文化是一条永不停息的河流,那么艺术就是其中最动人的浪花。传承文化血脉,汲取历史智慧,是艺术创作生生不息的根由所在。在本期特别节目中,我们不但欣赏到了近年的原创新作,而且听到了不少熟悉的旋律,重温了许多感人的往事。短片《洪湖水浪打浪》和歌曲《英雄赞歌》把我们带回到那个热血年代,再一次感受红色基因永不褪色的魅力。而当“95后”老艺术家田华动情地说,“我是从烽火里走出来的抗日战士、人民的文艺工作者。只要雄心不老,我就有无尽的潜能。只要我还没有倒下,我就要尽自己的力量为党为人民好好的服务”,当雕塑家吴为山谈起自己创造雷锋雕像的艺术感悟,我们再一次感受到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强大精神力量。《针飞线舞》以舞台语言讲述了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歌曲《奋斗吧中国》《志愿中国》《有我》,用不同的旋律唱响了共同的理想,《我们都是追“锋”人》中诸位弘扬传承雷锋精神的讲述者,则用各自的故事诠释了共同的精神。情景舞蹈《点亮大山里的希望》抒写了文艺支教在拨亮光明,润泽人心中的重要作用。年轻的文艺志愿者林允、徐娇“真听真看真感受”“多看多体验多学习”以充实丰盈自己的艺术生命的心得,以及节目最后的“出征仪式”则充分展现出文艺精神、志愿精神在新征程上薪火相传。
春风化雨,款款热忱,弦歌十载,生生不息。文艺是民族精神的火炬,举精神之旗、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园,都离不开文艺。“与人民同行”——新时代文明实践文艺志愿服务特别节目再一次表明,文艺志愿服务不仅送文化、种文化,更传精神、铸根魂,凝聚起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磅礴伟力。(一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