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暑期档热门大片《长安三万里》将祖先的思想、情感及时代美景铺陈给当代观众,敲开了无数孩童的心扉。图为电影海报。
■记者 卫中
票房超过7亿元、网络评分8.2,正在热映的电影《长安三万里》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气势于日前实现逆袭,登上了票房冠军的位置。暑期档热门大片,随着不少家长带着儿童入场,有部分观众遇到了烦心事:“电影里念了唐诗上半句,边上的小朋友就接了下一句。”甚至个别孩子多的场次里出现了齐声朗诵声浪迭起的场面,相关话题迅速上了热搜。
有人认为这是电影院里多年未见的美好画面:银幕上诗人们的感召下,孩子们情不自禁吟诵起中国历史上绝美的诗篇,完成与古人隔空对话,也暗合了电影创作者的初衷——这样的传承与呼应本身也充满着诗意。也有网友认为,小朋友被电影感染轻哼诗句可以理解,但有的家长不顾他人感受,直接把看电影当成孩子的语文补习课或者背诗大会,十分影响他人的观影体验,以至于有人抱怨“我买票不是来看语文考试的”。记者在综合多方意见后发现,观众多一些自律,影院多一些作为,或可以把“闹心”变成“美好”。
古诗承载着千年的情感共鸣,银幕上下“对诗”不失为一种美好的相遇
对孩子在影院内背古诗的网络热点话题,影评人“图宾根木匠”发微博表示:“如果有小朋友跟着一起背诗,建议同场观众不要制止,这是一种美妙的声音,是属于中国影院的独特浪漫。”对于这种意见,不少网友表示赞同。毕竟当孩子们在银幕前自发地与李白共同吟诵“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或是崔颢的“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很难不让人感慨这一幕场景背后承载的文化情怀。
唐代的人们如何生活,距离今人已经很遥远。电影中的48首诗,却将祖先的思想、情感及时代美景铺陈给当代观众,敲开了无数孩童的心扉。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大部分网友认为看电影就是为了感受文化的魅力,银幕上下“对诗”不失为一种美好的相遇,也说明这部电影是成功的;甚至有一位妈妈在相关话题的热搜里留言表示:自己的孩子以前总是没耐心背古诗,但看完电影,一位位诗人的形象“活了”,回家后背古诗都变得积极起来。
《长安三万里》导演谢君伟说起,一次他的孩子在背诵“春眠不觉晓”时,很自然地接上后面的诗句:“就在那一个瞬间,我觉得我们的父子情感、我们两代人,被这种文化串联起来了,那一刻我真实地感受到一代代人因为这些文化产生了很多共鸣。”而电影的制片人宋依依也表示,女儿在一岁时就可以背《静夜思》:“没人刻意要求过她,诗词的韵律就是很容易让她记住。我们这一代会读这些诗,我们的下一代、下下代也会,这是一种传承。”
观众多一些自律,影院多一些作为,可以把“闹心”变成“美好”
对那些被背诗的孩子破坏了观影心情的观众,有些抱怨也无可厚非;但如何协调好不同态度的观众的需求,则是需要多方共同关注与努力。《长安三万里》出品方就表示,片方从未组织、鼓励过观众在影院内背诵古诗,对于这种观众自发的热情行为,只能反复提醒“注意影院文明,尊重公共秩序”。
有些网民直接建议,可否设置亲子专场,并在购票之初就加以提示,以示区别;也有一些观众建议,带孩子进影院的家长可以借此机会开展公德教育:不影响他人,是基本准则。实际上,从影院具体操作的角度来看,如果孩子自发的背诵声音不大,或是不破坏气氛,那么家长注意引导,观众也多一些理解即可;另外还有一些成年人出于炫耀和卖弄,并已经严重影响观影秩序,那么影院管理者应该给出相应的提醒和制止。
实际上,孩子自发在影院内背古诗的现象,对影院提供更精细化、个性化的服务也是一种启发——只要组织有序,让银幕与台下形成良性互动,或许能让观众对电影产生更深的沉浸感。上海市电影发行放映行业协会王立俊表示,上海的电影工作者已经关注到了网上出现的这些声音:“一旦经过研究预判后发现合适的题材,我们会组织特色主题的观影活动,让银幕上和观众席产生良好的互动体验。”此前电影《灌篮高手》上映时,上海的电影院线就特意组织了“应援场”,粉丝们在现场伴唱主题曲以及他们的欢呼、尖叫和打出的灯光把气氛烘托到“嗨爆”。通过这种举办专场的形式,可以满足粉丝需求,同时又不会影响到普通观影人群。
优良、沉浸的观影体验,需要各方多一点换位思考、多一点公德意识,才能共同创造美好、享受美好、维护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