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甩开创作的傲慢与偏见,照见女性的理智与情感
首页> 文娱频道> 影视电视资讯 > 正文

甩开创作的傲慢与偏见,照见女性的理智与情感

来源:文汇报2023-08-25 09:44

  黄启哲

  在靠“营销话题”争抢观众注意力的当下,很难有剧集仅仅依靠内容品质出圈。更不要说,在收官后的两周剧集才赢得广泛口碑。而《做自己的光》却做到了这一点。该剧蝉联两周“猫眼都市剧热度榜冠军”,显现出作品传播持续的长尾效应。

  那么,在暑期档被“古偶”“仙侠”霸屏的当下,这部讲述成熟女性的作品何以“低开高走”?显然不是一个“女性群像剧”的标签可以一言蔽之。要知道,从《欢乐颂》开始,女性群像剧已然成为都市情感剧“显学”。“要独立”“要搞事业”的鸡汤熬了一锅又一锅,可看到最后观众恍然大悟,原来所谓职场,不过是男女主角的定情地;所谓事业,不过是男女主角爱情角力的赛道;所谓成功,不过是满足升职加薪有伴侣的世俗想象。而这也是《做自己的光》播出伊始,难以改写的观众刻板印象。要知道,集结了“渣男前夫”“姐弟恋”“大女主”等要素,连同“做自己的光”这鸡汤味十足的片名,套用网友的吐槽,“还没播就闻到了扑街的味道”。

  然而,随着剧情铺展,观众会发现,这部以电视新闻人为主角写就的情感剧,似乎有着更大的野心——当把处于“进行时”的主流媒体深度融合转型发展作为背景板,《做自己的光》更像是在用温和坚定的女性力量发出“重拾新闻理想”的时代叩问。而那些“渣男”“姐弟恋”的吸睛标签虽然还在,但却更像是缀在马天尼杯口的油橄榄——作为装饰点到即止,即便入口亦不抢戏。

  可以肯定的是,《做自己的光》不是“职场女性群像戏”的唯一解,但有一条金律却值得所有答卷人参考——唯有抛下自以为观众需要什么的“傲慢与偏见”,才能重新照见何为女性真正有力量的“理智与情感”。

  独立自强不是“口号”,而是角色贯穿始终的“选择”

  《做自己的光》播出伊始,真不怪观众轻易宣判作品“庸俗”“套路”。开篇,是刘涛饰演的知名女主持人何欢从别墅二楼的大床上醒来,充满爱意地看着楼下打电话的投行精英丈夫,一段关于“婚外情人”的戏言与床边的玫瑰花、挤好的牙膏构成工整的对比,已然是对观众的“明示”——这位丈夫背着妻子“出轨”了。紧接着,何欢精心策划、集结亲朋的“结婚十周年派对”,演变成丈夫消失、债主追上门的闹剧。而后,丈夫婚外情现身、自己主持的读书节目停播、母亲患癌,打击接踵而至。镜头前的何欢焦头烂额;镜头外的观众眉头紧锁——莫不又是一出《回家的诱惑》,靠“手撕渣男”立起一位似曾相识的荧屏“大女主”?

  就在这时,聪明的编剧借女配角赵媛媛之口,独辟蹊径指出,这样的“大女主”看似堕入谷底,实则不过是从云端回到真实人间:“什么男人出轨、事业受挫、父母生病,这些不过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是每一天每一时每一刻都在发生的。钱不够花,资不抵债,得到的总是比付出少,想要的永远得不到,这就是生活本来的样子……何欢,欢迎你回到真实的生活。”而说出这一席话的赵媛媛,不单单出身是何欢的“对照组”:农村出身、母亲早亡、家境贫困几近辍学、二本学历职场缺乏竞争力;更是以底层视角,点出了“精英”何欢所谓“祈祷赶紧醒过来的噩梦”,不过是普通人有可能每一天都在经历的现实。

  也正是这一段“高能输出”,令抱持“烂剧”疑虑的观众稍稍释然——这部剧的主创并未以“傲慢与偏见”轻描淡写女性困境,而是抢在观众前头,喝止了精英女主角的自怜自艾——过往影视剧里的所谓“地狱开局”,不过是梦幻水晶宫的碎裂,难以令观众共情。编剧希望的,是引领观众看见一位“凡人”女主角用理性与智慧应对危机,用真情与乐观重建生活。

  于是这之后,我们看到,原本有理由不负担丈夫债务的何欢,搬出豪宅,以房租工资分期抵作利息的方式稳住债主,留待丈夫失踪满两年后,可以单方面卖掉作为夫妻共同财产的别墅还债;我们看到,读书节目停播后,何欢放下身段重新坐上主播台;我们看到,在一切正在重回正轨之时,她又选择抛开已有的成绩与升职机会,坚定探求文化节目何以在短视频时代赢得观众。当得知电视台无法承担收视风险,她毅然离开体制自主创业,靠着与投资人对赌的破釜沉舟,逼自己杀出一条血路。

  尽管全剧不乏振聋发聩的金句,可《做自己的光》要做的,不是依靠口号与编剧的金手指,完成精英群体复仇或是逆袭的爽剧,而是用每一个困境中主角的选择和实际行动,来凸显女性独立自强的饱满形象。该剧改写了以往部分女性群像戏看似强悍实则苍白的价值观导向,尝试给出“独立自强”的更深层内涵:所谓独立,不是来自于斩断有毒亲密关系的干脆利落,而来自于能够有勇气,从依附他人的笼中“金丝雀”,成为驰骋真实人间的一匹野马;所谓事业成功,不是职场晋升路上的“升级打怪”,而是抛开金钱利益与外界赞美,发自本心的追求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最终实现。

  是都市情感剧的样板,更是献给“新闻理想”的一封情书

  相比于出色的女性人物塑造,作品更令人意外的,是在一部都市情感剧里,探讨一群有理想的传统媒体人如何坚守新闻理想、求索创新发展之路的勇气与格局。而这一议题,显然超越了当下荧屏都市剧创作的性别议题,令《做自己的光》甚至可以在当下职场类型剧对比中,挣得相当高的得分。而主创的这份野心与格局,又与女性群像的塑造刻画唇齿相依——新闻人的客观冷静与炽热燃烧的理想情怀,不正是女性职场人“理智与情感”的最好写照?

  拿秦海璐饰演的新闻节目制片人白杨来说,她与何欢构成另一组职业对照,是女性网友一直期待的“全心全意搞事业”荧屏女性形象。作为何欢闺蜜,她不满对方为了家庭退出新闻一线,转做读书节目来兼顾家庭的选择。甚至于,在关系到何欢读书节目去留的打分中,她也不顾私交,依据专业打了低分,间接导致节目停播。而她自己,业务能力出色,为了第一时间冲在新闻现场,她几乎牺牲掉了个人生活。为坚守公平公正的新闻正义,在广告收入与曝光真相的电视台内部博弈中,毫不犹疑地选择后者。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放在一二十年前剧集中充满光辉的职场女性角色,却在传统媒体受到新媒体冲击的背景下,展现出困窘与彷徨,道出传统媒体为与新媒体竞争“求快”“求收视”可能带来的隐患。在报道跳楼女孩案件中,雷厉风行的白杨想当然地将其作为“不良加班文化”的案例打包报道。然而,由于自媒体对新闻的二次扭曲加工,直接导致无辜老板成为被网暴的对象。这一次,反而是“慢半拍”沉得住气的何欢,调查出了女孩是因被原生家庭压榨而跳楼的真相。真相水落石出之时,白杨又成为新一轮遭遇网暴的对象。就在她在竞争中感到迷失自责,只能以辞职逃避时,一场西山的森林大火,让她义无反顾重回一线,冒着生命危险完成了救灾报道。至此,也迎来了全剧最高光的时刻,在自媒体无法触及的重大新闻现场,唯有主流媒体人铁肩担道义,拿起话筒与纸笔宣告:“我在”。

  如果一切停在这里,那不过是编剧身为主流媒体人而给出的一厢情愿的英雄挽歌。在创造了传统媒体的“高光时刻”后,白杨却选择入职新媒体,找寻传统媒体创新转型的可能性。而当得知自己的电视台节目组面临解散重组之时,她又抛下在新媒体已经取得的成功,回到昔日战友之中。只是这一次,不再只是冲入火海的一腔孤勇,路途纵是荆棘遍布,但心中不再彷徨迷惘。

  白杨之外,《做自己的光》中的每一位女性角色都值得玩味。她们有着奋力争取的积极姿态,却也在现实的打击下反复掂量着成功与良心的重量。不管是放弃嫁入豪门成就自己的赵媛媛,还是从虚荣怯懦走向热血坚毅,明白新闻理想真谛的刘春燕,都有着非常丰满的人物成长支线。她们之所以可爱、之所以可亲,是因为拨开职场迫于现实曾有过的算计与小聪明,这些女性角色身上都有着善良与向上的底色,最终回归到社会价值的追求之上。

  当然,作为现实题材作品,《做自己的光》并非无可挑剔。在表现女主何欢背负巨额债务时,不管是租住公寓的条件,还是她兼职代驾时的造型和状态,仍有些许“悬浮感”。同样的,在女主自媒体事业起步时,仍免不了依靠男主角“大网红”“名厨”的身份与资源,令其短时期所取的巨大成功,沾染了罗曼蒂克的色彩。但一如编剧对于新闻人转场自媒体成功后,仍主动回归传统媒体战场的理想化结局一样,抚慰与激励我们在现实中负重前行的,不正是这一点点“高于现实”的美好吗?

[ 责编:张晓荣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参与式”打卡博物馆,在文物的静默中寻找共鸣

  • 子弹库帛书《五行令》《攻守占》回归祖国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最新气候数据显示,全球气温仍然极高,2025年将与2024年一道成为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
2025-05-19 10:49
5月17日,江西省首颗自主发射的生态环境监测卫星“南昌航空一号”,在甘肃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入轨。
2025-05-19 10:47
航天科技看似遥远,其实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高高在上”的航天实验,正在引导一场由科技创新驱动的产业变革,重塑着我们的生活方式。
2025-05-19 10:46
为提升各种场景下荧光成像性能,北京大学席鹏团队和深圳大学屈军乐团队合作,通过计算机视觉与荧光显微的融合,提出了一种暗通道光学层切算法使显微成像性能得到大幅提升。
2025-05-19 10:42
《2025中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发展白皮书》18日在北京发布,卫星导航专利申请总量累计突破12.9万件,继续保持全球领先。
2025-05-19 10:07
AG600“鲲龙”批生产首架机(1101)18日在广东珠海成功完成生产试飞,标志着AG600飞机通过取得生产许可证(PC)的关键环节,实物状态满足PC构型要求。
2025-05-19 10:05
去年3月,他和团队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为引力子“画像”,那篇发表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自然》上的论文,就在这里诞生。
2025-05-16 10:55
星星“眨眼睛”,并不是“真身”在动,而是光线的折射率出现了波动,导致肉眼观察下的星星,与其“真身”所在位置的偏移距离在短时间内发生了变化。通常,白天发生的大气湍流更加强烈,导致折射率波动更大,星星“眨眼睛”也更频繁,只是我们观察不到。
2025-05-16 09:52
气象监测显示,5月12日以来,我国华北南部、黄淮地区等出现35摄氏度以上高温天气。中央气象台预计,16日起,我国黄淮中西部、华北南部等地部分地区将出现高温天气,19日至21日,高温天气强度增强、范围扩大,陕西关中盆地、河南中西部等地部分地区日最高气温可达37—39摄氏度,局地40摄氏度。
2025-05-16 09:51
科学家发现,将一段人类特有的基因片段插入小鼠体内,可以让它们的大脑长得更大。为了找出人类HARE5与黑猩猩的差异,Silver和同事确定了其中4个遗传突变,每个突变都能同时增强黑猩猩和人类细胞的增殖能力。
2025-05-16 09:50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孙林峰、副教授刘欣团队与教授谭树堂团队合作,在植物激素运输领域取得重要研究进展。研究团队进一步解析了AUX1蛋白在CHPAA结合状态下的结构,为其抑制机理提供了见解,并提出AUX1蛋白依赖于质子浓度梯度介导生长素内向运输的转运模型。
2025-05-16 09:47
在这项研究中,胡晗带领的研究团队利用高精度CT扫描和三维重建技术,对保存完好的芝加哥始祖鸟标本进行了详细研究。
2025-05-16 09:42
研究显示,鸟类、哺乳类甚至龟类的大脑在过去3.2亿年里,经历了一场精彩的大脑神经元演化历程,走出了截然不同但又殊途同归的智慧发展之路。
2025-05-15 10:04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科研团队联手中外学者创新研发出储能密度较高的新型纳米复合薄膜储能器件,其储能密度可达215.8焦/立方厘米,刷新介电储能密度国际最高纪录。
2025-05-15 10:03
宇宙的命运与其天体命运息息相关,而其中恒星的最终“寿命”一直是人类探索的重要命题。
2025-05-15 10:02
周天军表示,这项研究不仅揭示了全球变暖下区域季风的演变规律,更凸显了古气候研究在气候变化预测中的独特价值。通过开展古今对比研究,丰富的古记录数据所揭示的历史变化事实,将会成为我们有效应对未来的重要参照物。
2025-05-15 10:01
种业振兴行动实施以来,我国农作物长期战略保存种质资源已超过58万份,其中蕴含着极为丰富的作物遗传基因密码,犹如“天书”亟待破解。近日,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发起、腾讯参与支持的作物种质资源“天书计划”正式启动。
2025-05-15 04:10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构建同科技创新相适应的科技金融体制”,为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提出了更高要求。
2025-05-14 17:50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刘岗团队发展了“漂浮策略”和“维度定制”相结合的新策略,如同给二氧化钛穿上了“水上行走鞋”,赋予了材料可漂浮于中性水溶液表面的特性,为塑料转化提供了极具竞争力的替代方案。
2025-05-14 09:44
通过将筛选出的诗词逐一标注,提取时间、地点、诗人身份、情境语义等信息,研究团队逐步建立起一个横跨1400年的“长江江豚诗词数据库”,并确定724首提及长江江豚的作品。
2025-05-14 09:43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