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旅游演艺创新文化业态
首页> 文娱频道> 资讯 > 正文

旅游演艺创新文化业态

来源:人民日报2023-09-01 10:04

  宋 瑞

  刚刚过去的这个暑假,旅游演艺市场持续火热。白天看景晚上观剧、跟着演出去旅行,成为文旅消费新风尚。蓬勃的旅游演艺创作生产,不断丰富文化供给,拓展旅游内涵,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也引发人们对舞台艺术转型、文旅融合发展和文化传承创新的思考。

  ——编 者

  漓江之上,波光粼粼,将经典山歌、民族风情、漓江山水融为一体的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成为不少到访桂林游客的必选项目;骊山脚下,琼楼玉宇,以白居易传世名篇为蓝本的实景历史舞剧《长恨歌》,通过山水风光、古典乐舞、诗歌旁白、灯光音效等元素的有机组合,将人们带入大唐盛世的历史文化情境。

  旅游演艺在我国已经走过40余年历程,不断创新文化业态,日益受到人们欢迎和市场青睐,形成了实景演艺、剧场演艺、主题公园演艺、沉浸式演艺等百花齐放的格局,涌现出“印象”系列、“千古情”系列、“山水盛典”系列、“又见”系列等一批品牌。中国演出行业协会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国营业性演出场次19.33万场,观众人数6223.66万人次。旅游演艺市场强势上行,激发了更多衍生消费场景,拉动作用凸显。

  旅游既是文化传播方式,也是文化生产方式。相应的,旅游演艺不仅需要满足人们的休闲娱乐需求,也承载着活化历史、传承文化、创新文化的功能。取材于清代沈复同名笔记的沉浸式昆曲《浮生六记》,以苏州园林沧浪亭为舞台,通过艺术化手段重现了200年前的江南文艺生活。在一个个富有感染力的旅游演艺作品中,能够看到创作者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开掘资源,通过丰富的艺术形式和先进的科技手段予以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旅游演艺是文化展示,也是文化创新。

  旅游演艺是文化“在地性”的最佳表达方式之一。一台演出可以帮助游客快速了解、深度体验当地文化,旅游目的地也借助这种深入人心、生动活泼的方式展示风土人情、讲述当地故事,打造地方亮丽的文化名片。

  跟随《又见敦煌》情景融入式演出,观众如同穿越时空一般步入莫高窟,感受古丝绸之路重镇的历史风貌和敦煌文化的独特魅力。观赏《印象·大红袍》,人们不仅领略武夷山的自然风光,而且能够了解煎茶、点茶、泡茶等茶文化。在杭州,《宋城千古情》关联起良渚文化和南宋文化,演绎杭城绵延的历史文脉。在开封,《大宋·东京梦华》运用《满江红》等8首人们耳熟能详的经典宋词,再现《清明上河图》等书画场景,勾勒出北宋都城的历史画面。

  从固定剧场到山水实景,从传统景区到休闲街区,从主题公园到艺术营地,从隧道、游船到博物馆、沉浸式剧场,伴随旅游演艺的发展,其演出场所、舞台载体不断创新,表演方式、观演关系也持续变化。旅游演艺打破了剧场边界,将科技与艺术高度融合,使演出场景和观演体验更加多元与动态。在海拔3100米的玉龙雪山甘海子蓝月谷剧场露天舞台,实景演出《印象·丽江》将自然古朴的原生态表演与四周环绕的雪山风光融为一体,令观众感动震撼。沉浸式戏剧主题公园“只有河南·戏剧幻城”设立了3大主题剧场、10座微剧场、27个情景戏剧空间,超过33个演出地点。这个庞大的剧场集群上演了3个主剧、18个小剧、2场夜间大秀,观众用3天时间才能看完所有演出。

  以多种感官体验、多项技术应用、多重角色扮演等为特点的交互式演出成为旅游演艺新形态。新疆博物馆推出的文物创意舞台秀《千年之语》通过全息投影技术将文物融入生活场景,让观众穿越千年时光,走进浩瀚的历史长河。当下,旅游演艺中的游客也从舞台观赏向角色沉浸转变。基于舞台、演员、观众三者的融合,一些旅游演艺通过游戏化的参与体验,全方位提升观众的沉浸感,使其产生更加强烈的情感共鸣。情景演艺《长安十二时辰》借助沉浸式市井文化街区,结合唐朝文化元素的剧情、人物、道具、故事,创造出“处处是舞台,人人是演员”的时空穿越之感。

  旅游演艺作为文化和旅游融合的重要载体,其高质量发展必然需要实现文化价值与商业价值、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作为艺术创新和科技应用的融合产物,必然需要实现技与艺的平衡,让前沿的科技手段和炫目的科技效果真正服务于作品的内容表达和价值传递,既“养眼”又“养心”;作为满足大众文化消费的重要形式,旅游演艺还需避免同质化竞争和一味“贪大求洋”等现象,鼓励发展中小型、主题性、特色类、定制类旅游演艺项目,形成富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旅游演艺生态,实现多样化发展。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

[ 责编:张晓荣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习近平同俄罗斯总统普京茶叙

  • 美英达成贸易协议 但细节尚待敲定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虽然名字中有熊又有猫,但是大熊猫的生活习性、身体特征、食性等方面都与猫科动物相差甚远;随着分子生物学发展,研究者认为大熊猫应属于熊科成员。
2025-05-09 09:48
糖在激活味蕾的同时,给公众健康带来了负面影响。而糖究竟是如何“诱惑”人类味觉的一直是个谜。
2025-05-09 09:46
香港中文大学教授张立团队联合深圳大学副教授王奔、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研究员徐天添等科研人员,成功研发全球首个磁控血液凝胶纤维机械人,有效实现颅内肿瘤精准治疗。
2025-05-09 09:45
近年来,《流浪地球》《独行月球》《问天》等国产影视作品受到观众喜爱,这正是航天科普与文艺跨界融合的结果。
2025-05-09 09:38
从进入隐生状态,到覆盖上冰膜,再到电子束攻击,其中的每个步骤,实验人员都需要保护好水熊虫。
2025-05-09 09:35
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7日发表公报说,该院前院长、美国知名政治学者、“软实力”概念提出者约瑟夫·奈6日去世,享年88岁。
2025-05-08 12:55
量子计算测控系统是量子计算机的“神经中枢”,承担着量子芯片精密信号生成、采集与控制的核心职能。
2025-05-08 10:42
在火星地貌研究方面,地质地球所研究员秦小光和国家天文台研究员刘建军组成了黄金搭档。这些系统性突破不仅刷新了人类对火星环境演化的认知,更在行星科学领域镌刻下鲜明的“中国印记”。
2025-05-08 10:40
记者7日从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获悉,来自该所等单位的科研人员成功研制出可漂浮的二氧化钛材料。二氧化钛是一种常用的半导体光催化材料,在光照下能产生具有塑料分解能力的羟基自由基。
2025-05-08 10:37
从总体架构看,现代化生态环境智能治理体系可以概括为“一大脑、两支撑、多场景”的结构布局。
2025-05-08 10:31
这条特高压输送的电能超一半是风能、光伏、储能等纯绿色电能。
2025-05-08 14:01
最近,不少北京移动和联通用户发现手机上出现了5G-A信号。5G-A是什么?对我们普通人来说又有什么用呢?
2025-05-08 09:34
历时6年采集沉积物样本,利用计算生物学研究技术,揭示真核生物祖先可能在海姆达尔纲古菌分化之前就已经形成。
2025-05-08 12:52
生命的力量,远比想象中更强大。
2025-05-08 10:59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我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推动我国人工智能综合实力整体性、系统性跃升。
2025-05-08 10:28
光明智库以“当具身智能走出实验室——距离人手一台机器人,我们还有多远?”为主题举办新一期青年论坛
2025-05-08 12:01
助力拓宽科技创新企业融资渠道,引导债券市场资金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
2025-05-07 16:07
英国《新科学家》网站近期报道,正在或即将于月球上部署的大型科学实验装置与天文设备,的确有望解开诸多宇宙之谜。
2025-05-07 10:05
6日,记者从中国华能获悉,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9FA型燃机透平第一级动叶片首次实现“72+24”小时连续高负荷服役运行。
2025-05-07 10:03
近日,该所桃资源与育种创新团队构建了首个桃的基因完整变异组图谱,新发现70.6%的变异和3289个基因,揭示了全球桃的亲缘关系和进化路线,
2025-05-07 04:20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