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戏歌是传统戏曲时尚表达的生动展示
首页> 文娱频道> 资讯 > 正文

戏歌是传统戏曲时尚表达的生动展示

来源:人民日报2023-09-08 10:16

  张 燚

  戏歌是传统戏曲时尚表达的生动展示,体现出拥抱时代审美的文化自觉和推陈出新的艺术追求。它让我们看到,中国戏曲不光是传统的艺术,也是时代的艺术。

  近年来,戏歌热度不减。北京冬奥会之际,京剧名家于魁智、李胜素演唱的一曲《冰雪华光》,以京剧+交响乐的形式演绎冬奥文化,在醇厚京腔中唱响来自冰雪北京的热情邀约。去年,取材自京剧《红鬃烈马》的歌曲《武家坡2021》在互联网上掀起翻唱热潮,不仅吸引流行歌手、网络主播、音乐院校学生一试身手,还先后出现了基于越剧、黄梅戏、豫剧等不同剧种的演绎版本。而今,在哔哩哔哩、抖音等新媒体平台上,以《赤伶》《万疆》《探窗》为代表的古风音乐深受欢迎,其创作共性就包括对戏曲元素的巧妙运用,戏腔戏韵已经成为中国风音乐的重要来源。

  戏歌,顾名思义,戏中有歌、歌中含戏,是将戏曲的唱腔、曲调、程式融入现代音乐元素进行的演唱。作曲家姚明与词作家阎肃1987年合作的歌曲《故乡是北京》,可谓运用戏曲腔韵进行流行歌曲创作的代表。这首歌由李谷一在1989年央视元旦晚会上演唱后传遍大江南北。由于戏歌既有传统音乐的基因、特色,又有流行歌曲的节奏、配器和结构,篇幅短小,演唱难度不高,人人都能哼唱两句,一经问世就受到人们的喜爱和追捧。随后,上海、北京等地趁热打铁举办了全国范围的戏歌比赛,《梁祝》《声声慢》《大江东去浪千叠》等一批优秀戏歌作品涌现出来。

  中国戏曲是民族文化的瑰宝、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形式。从音乐角度来看,戏曲音色丰富,板式多变,润腔多样,剧种近400个。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迁,人们的欣赏习惯和审美趣味在发生转变,博大精深的戏曲文化对很多当代人来说敬重有余、亲近不足。如何为当代听众架起通往戏曲艺术的桥梁?戏歌就是其中一种有益尝试。

  无论是上世纪90年代的《前门情思大碗茶》《说唱脸谱》《重整河山待后生》,还是新世纪以来的《大宅门》《梨花颂》,抑或近年来的《新贵妃醉酒》《悟空》等,通过戏歌这扇窗,人们对戏曲剧种有了初步感受,对戏曲的腔调韵味有了直观认识,接着才会进一步了解、接受、喜爱戏曲。

  需要看到,今天,音乐创作、传播、接受的环境变了,戏歌也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比如,流行歌曲对戏曲的借用越来越轻巧,有时只是在副歌某个部分使用戏曲腔调,形式更为灵活,传唱更为方便。除了使用“国粹”京剧元素的戏歌之外,各个地方剧种的歌曲改编也很踊跃,豫剧戏歌《你家在哪里》、川剧戏歌《成就每一个梦想》、越剧戏歌《雪梅一枝傲霜开》等就具有代表性。一些创作不仅在音乐中融入戏曲的唱腔念白,在舞台表现上还结合戏曲的道具、服饰等元素,甚至结合动漫、游戏以及直播、短视频等,以“戏歌+”的形式融进当代人的日常生活。

  群众参与度是艺术兴衰的决定因素。不久前,《音乐周报》发起了“中华戏歌创演计划”,旨在通过谈戏歌、学戏歌、征戏歌、唱戏歌等丰富活动,推动戏歌创作、演出与传播,促进戏曲文化的当代传承创新。在当下的戏歌创演中,年轻人成为醒目力量。许多古风歌曲的创作者和演唱者都是年轻人。社交平台数据显示,当前戏曲爱好者中30岁以下的年轻人占据半数以上。这些年轻人怀着对中华文化的自信心与自豪感,深入挖掘传统资源,敏锐对接当代需求,充分利用互联网媒介,围绕戏曲艺术展开新颖有趣的创作。

  戏歌是传统戏曲时尚表达的生动展示,体现出拥抱时代审美的文化自觉和推陈出新的艺术追求。它让我们看到,中国戏曲不光是传统的艺术,也是时代的艺术。在戏与歌、古与今、旧与新的交融互动中,会有更多人亲近戏曲,领略中华戏曲之美,感悟传统文化的时代脉动。

  (作者为海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

[ 责编:张晓荣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习近平同俄罗斯总统普京茶叙

  • 美英达成贸易协议 但细节尚待敲定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虽然名字中有熊又有猫,但是大熊猫的生活习性、身体特征、食性等方面都与猫科动物相差甚远;随着分子生物学发展,研究者认为大熊猫应属于熊科成员。
2025-05-09 09:48
糖在激活味蕾的同时,给公众健康带来了负面影响。而糖究竟是如何“诱惑”人类味觉的一直是个谜。
2025-05-09 09:46
香港中文大学教授张立团队联合深圳大学副教授王奔、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研究员徐天添等科研人员,成功研发全球首个磁控血液凝胶纤维机械人,有效实现颅内肿瘤精准治疗。
2025-05-09 09:45
近年来,《流浪地球》《独行月球》《问天》等国产影视作品受到观众喜爱,这正是航天科普与文艺跨界融合的结果。
2025-05-09 09:38
从进入隐生状态,到覆盖上冰膜,再到电子束攻击,其中的每个步骤,实验人员都需要保护好水熊虫。
2025-05-09 09:35
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7日发表公报说,该院前院长、美国知名政治学者、“软实力”概念提出者约瑟夫·奈6日去世,享年88岁。
2025-05-08 12:55
量子计算测控系统是量子计算机的“神经中枢”,承担着量子芯片精密信号生成、采集与控制的核心职能。
2025-05-08 10:42
在火星地貌研究方面,地质地球所研究员秦小光和国家天文台研究员刘建军组成了黄金搭档。这些系统性突破不仅刷新了人类对火星环境演化的认知,更在行星科学领域镌刻下鲜明的“中国印记”。
2025-05-08 10:40
记者7日从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获悉,来自该所等单位的科研人员成功研制出可漂浮的二氧化钛材料。二氧化钛是一种常用的半导体光催化材料,在光照下能产生具有塑料分解能力的羟基自由基。
2025-05-08 10:37
从总体架构看,现代化生态环境智能治理体系可以概括为“一大脑、两支撑、多场景”的结构布局。
2025-05-08 10:31
这条特高压输送的电能超一半是风能、光伏、储能等纯绿色电能。
2025-05-08 14:01
最近,不少北京移动和联通用户发现手机上出现了5G-A信号。5G-A是什么?对我们普通人来说又有什么用呢?
2025-05-08 09:34
历时6年采集沉积物样本,利用计算生物学研究技术,揭示真核生物祖先可能在海姆达尔纲古菌分化之前就已经形成。
2025-05-08 12:52
生命的力量,远比想象中更强大。
2025-05-08 10:59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我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推动我国人工智能综合实力整体性、系统性跃升。
2025-05-08 10:28
光明智库以“当具身智能走出实验室——距离人手一台机器人,我们还有多远?”为主题举办新一期青年论坛
2025-05-08 12:01
助力拓宽科技创新企业融资渠道,引导债券市场资金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
2025-05-07 16:07
英国《新科学家》网站近期报道,正在或即将于月球上部署的大型科学实验装置与天文设备,的确有望解开诸多宇宙之谜。
2025-05-07 10:05
6日,记者从中国华能获悉,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9FA型燃机透平第一级动叶片首次实现“72+24”小时连续高负荷服役运行。
2025-05-07 10:03
近日,该所桃资源与育种创新团队构建了首个桃的基因完整变异组图谱,新发现70.6%的变异和3289个基因,揭示了全球桃的亲缘关系和进化路线,
2025-05-07 04:20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