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杨馨宁
一面简单的白墙,一部手机,这就是00后汉调桄桄演员李雅芝首次直播的全部装备。初次面对直播镜头的她有些紧张,配着流行音乐,她表演了一段挽剑花。直播并非一时兴起,李雅芝练功闲暇之余在短视频平台上看过一些稀有剧种直播,这种新的传播形式引起了她的兴趣,“让更多人看到桄桄戏”,这个想法对她来说非常有吸引力。
汉调桄桄又称汉调秦腔、桄桄戏,是明代末年关中秦腔传入汉中地区,与当地方言和民间音乐结合形成的梆子声腔剧种,主要流行于陕西南部的汉中、安康一带。之所以名为桄桄,是因为它独特的敲击声。梆子声腔中有一种重要的打击乐器叫梆子,梆子由两个大小、粗细不同的实心硬木棒制成,用它们敲击节奏的时候会发出“咣咣咣”的声音,因此取名为汉调桄桄。
与许多小剧种面临的情况类似,汉调桄桄观众日渐减少,班社、剧团纷纷解体,艺人流散,传统剧目、曲牌、表演技艺即将失传。为了保护宝贵的文化遗产,2013年,汉中市从各区小学毕业生中选拔了60名14岁左右的学生,在区职教中心开设了汉调桄桄戏剧培训班,聘请专业老师,培育戏剧人才,为汉调桄桄培养新一代传承人。李雅芝就是被选中的一员。
李雅芝在舞台上表演。
“最开始就和完成爸妈给我安排的任务一样。”李雅芝说。那时,对刚小学毕业的她而言,传承汉中传统文化这个概念显得过于宏大,眼前切实要经历的是不论寒暑、日复一日的练功。“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最热的三伏天,学生们一天训练完筋疲力尽,甚至身上扎的布带都被汗水浸泡湿透。也是在老师的严格指导下,学生们从对汉调桄桄懵懂无知到逐渐开始领略戏曲的魅力所在。
集中训练的几年间,老师们下乡演出时会带上一些学生跑跑龙套,近距离感受舞台上的氛围。浸满汗水的三年训练时光过去,李雅芝也迎来了她人生中的第一出戏——《盗仙草》。
“还没上台就有点感觉腿抖,一上台,聚光灯打到自己身上,那一瞬间感觉说不出来,特别幸福,又很想哭。”再次提到多年前的汇报演出,李雅芝仍然记忆犹新。在她人生中这重要的一刻,她发现自己不再是为了父母去练戏,她爱上了汉调桄桄,她的努力和坚持都是为了自己的选择。正式在团里工作后,她也没有停止学习,经常寻找优秀前辈们的表演视频模仿练习。她说:“我喜欢这个东西,就想尽一切办法去多学。”
为了汉调桄桄的接续传承,培养少年对家乡戏曲的兴趣,青年演员们分组每周到当地中小学授课,还成立社团,组织戏曲表演。学生们对桄桄戏都非常热情,因为场地与老师有限,戏曲班有时只能有二三十个名额,而报名的学生就有两三百人,为此只能在学校里进行一个小筛选,选出更适合的学生。
看到小朋友们的表演,李雅芝想到自己当年也是如此开始学艺道路,选拔考试前她只学了半个月声乐,以为自己注定落选,却幸运地成为了最后一名被录取的学生。如今站在讲台上,接过前辈老师交过来的传承之棒,给孩子们播下兴趣的种子,为未来汉调桄桄的发展孕育火种,她感到非常骄傲。
李雅芝在后台化妆。
李雅芝所在的剧团每年要进行一两百场惠民演出,演出、学校教课之余,这位年轻的传承人也在思考着如何让汉调桄桄为更多的人所知。看到短视频平台上经常有稀有剧种传承人直播,而且有不少忠实的粉丝,互动性和反馈都很好,她也萌生了自己做账号的念头。在汉调桄桄传承发展中心的支持下,李雅芝开设了自己的抖音账号,学习抖音上大火的变装视频,拍摄戏曲变装。伴着音乐,李雅芝先是穿着普通常服做着戏曲动作,镜头一转,戏中武旦粉墨登场耍花枪。这条最火的变装视频有100万的播放量,为李雅芝引来了大量粉丝。积累了一定作品后,李雅芝开始尝试直播,她对直播有自己的看法,讲究循序渐进。“先表演一些身段、技巧给大家,用耍枪花、剑花把大家吸引过来,慢慢地讲一些理论知识,再唱唱戏。”
她的尝试获得了很大的成功,有一些在外地发展的汉中人看到直播,知道家乡戏还有人在传承,都非常感动。下乡演出时,李雅芝也会把手机架设在台前直播,让无法来到现场的粉丝也能看到完整的剧目。通过网络,汉调桄桄又焕发了新的生机。
在李雅芝小时候,过年可以看到汉调桄桄剧团来演出,人山人海、热闹非凡。十余年过去,懵懂的孩童成长为成熟的桄桄戏演员,从台下人变为台上人,她说自己最大的梦想就是“在我们这一代手里,汉调桄桄为所有汉中市民所知,如果可以的话,努力向全省、全国推广汉调桄桄”。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