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短视频里学知识不能只图一乐
首页> 文娱频道> 资讯 > 正文

短视频里学知识不能只图一乐

来源:辽宁日报2023-09-14 10:12

  王海宁

  近日,上海理工大学发布《短视频时代的阅读研究》报告,数据显示,65.74%的受访者认为“短视频是我获取知识信息的重要方式”,这一结果与《2022抖音知识数据报告》呈现的趋势不谋而合。

  知识短视频的兴起,打破了信息的藩篱,让大量知识内容更加亲民,但是,短视频的小体量、碎片化,重流量趣味,轻深度质量的特点,也让人担忧短视频传播知识的准确性,以及对观看者学习习惯养成有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特别是一些动辄“一分钟让你听懂量子力学”“三小时让你学会油画”的这种“话题高大上,内容短平快”的所谓知识视频,含金量令人生疑。这些短视频,为追求流量注重“有趣”,把复杂的问题扁平化,导致大量知识短视频提供了“伪知识”。在目前知识短视频专业化、标准化程度还良莠不齐的情况下,学习复杂知识,思考深度问题,恐怕还是得尊重传统学习方式,下一番苦功夫。

  传播媒介追求流量,向下兼容,启发尚可,深度不足。短视频的传播动力和追求效益模式,照顾的是最大基数观看者的知识水平,这就导致知识短视频大多是用看个热闹的视觉奇观讲知识的皮毛。比如我们看到了动画版的哈勃空间望远镜的运行原理,一分钟图文并茂,还有配乐,我们仿佛瞬间就懂了哈勃空间望远镜的陀螺仪跟生鸡蛋旋转的基本原理是一样的,这很容易让观者沾沾自喜感到“物理天文也并不难”的快感。如果单纯从激发人好奇心的角度看,这样的短视频尚属合格。但是,真正的科学研究,从基础物理学原理到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需要庞杂的知识体系、成千上万个判断及无数次失败的实验给予支撑,而目下的大量知识短视频却让普通人忽视掉真正科学研究的艰辛,而只为自己仿佛懂了感到满足。这也是为什么你买辆新车可以看短视频了解性能,造航空母舰的工程师却不能。

  学习依赖知识短视频,对建立持久学习模式和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影响有局限。短视频在小屏呈现,算法逻辑要求它短小,切换话题无缝丝滑,学习者的自律与耐心非常容易被消解。在一个常规课堂上,如果遇到了艰涩的问题,不能秒懂,至少有课堂的约束要求我们耐着性子听,尽量去理解,即使溜号也可能有回来的时候;大小屏上的短视频,不喜欢听不懂,一秒手指就划走,而且无穷无尽的“好玩”话题会接下来推给你,你几乎没可能要求自己去啃晦涩的硬核知识。就像孩子不爱吃蔬菜,如果餐桌上只有有限的食物可选,父母至少还有机会引导他尝试健康食品。而现在短视频学习者,就像坐在一个摆满甜品的回转寿司流水线上,只要你推开眼前不想吃的东西,接下来运到你面前的就会是完全让你沉迷的甜品。

  通向真知的路没有捷径,这世上不会有某一个学科知识是三言两语就能概括出来的,伟大的科学家能对普通人望而生畏的艰苦努力甘之如饴,并获得成就感,是因为他们在探寻知识的过程中获得的是一种高级的有趣。而不少知识短视频,追求的有趣常常只是最浅的一层——容易。这种浅层次的知识输出,会让人搁浅在浅尝辄止的滩涂上。不仅是理工类学科,人文历史学科也是如此。各种写作训练短视频一度非常时髦,“十分钟教你学会写议论文”这样的视频,看完恐怕学会的只是“套路”而非真的写作本领。写作的基本规律虽然有迹可循,但是好作家还是需要反复地练笔、尝试不同题材,练就遣词造句组织架构的基本功,而天赋与阅历这部分更不是三言两语能够倾囊相授的。鲁迅先生很早就在《作文秘诀》一文中不无幽默地戳破这种“捷径”的荒唐——“作文却好像偏偏并无秘诀,假使有,每个作家一定是传给子孙的了,然而祖传的作家很少见。”

  知识短视频,对普及知识、启发兴趣和带来乐趣,的确是益处多多,但是这不代表学习可以脱离文本,完全轻松,不需要再下苦功夫。追求流量、趣味的知识短视频,就像鲜榨果汁,没有纤维,不需咀嚼,似乎易于消化,最后却会让自己丧失真正的消化吸收能力。

[ 责编:张晓荣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2025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开幕

  • 感受数字技术如何赋能文化遗产保护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走进展区,多款新潮文创让人爱不释手;戴上设备,苏轼笔下的诗词世界任人遨游;指尖轻点,三千年前的青铜器“触手可及”……一系列新产品、新服务、新场景在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文旅服务专题亮相,漫步其中,处处感受到科技与创意奔涌、文化和旅游融合的无限活力。
2025-09-15 09:54
在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上,一批品类丰富、兼具趣味与文化内涵的文创精品成为展会现场的“人气王”,引爆观展热潮。
2025-09-15 09:54
最大网络基础设施的建成有助于我国突破关键技术的“卡脖子”困境,形成自主可控的核心技术优势,建立起数字经济产业的第二创新生态。 (作者:戎 珂,系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经济学研究所所长、长聘教授;田晓轩,系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经济学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2025-09-15 09:53
今年暑期,工厂游火爆出圈。参观名额秒空、门票收入可观、社交平台相关笔记有10多万条,工厂游俨然成了文旅界新宠。 工厂游等新型旅游业态,实现了工业与文旅的跨界融合,也为文旅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增长点。
2025-09-15 09:52
深夜,河南焦作多氟多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的实验室依旧灯火通明,总工程师闫春生还在带着团队忙碌。 2006年,多氟多打响了由传统氟化工向精细氟化工、新能源材料转型的战役,闫春生临危受命加入六氟磷酸锂研发团队。
2025-09-15 09:51
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9月10日至9月14日在北京举办,众多科技产品亮相展区,吸引观众驻足参观。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9月10日至9月14日在北京举办,众多科技产品亮相展区,吸引观众驻足参观。
2025-09-12 10:08
汽车排放被认为是气候变化的“元凶”之一,但学术界一直缺乏对城市道路碳排放进行精准刻画的工具。”借助全景AI模型,可实现二氧化碳排放源的精准提取,模型的平均精度超过93%、平均误差低于1.3ppm(ppm为百万分比浓度)。
2025-09-12 10:01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握人工智能发展趋势和规律,加紧制定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制度、应用规范、伦理准则,构建技术监测、风险预警、应急响应体系,确保人工智能安全、可靠、可控。人工智能系统的可靠性不能停留在统计意义上的“高概率正确”,而应追求在复杂、开放、动态环境下的“高置信可靠”。
2025-09-12 10:01
10日,2025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奖(以下简称“顶科协奖”)获奖者名单在上海公布。顶科协奖是2021年在上海发起创设、由红杉中国独家提供永久资金支持的面向全球科学家评选的科学大奖。
2025-09-12 09:59
全球规模最大恐龙蛋化石群——湖北十堰青龙山恐龙蛋化石群的埋藏时代,首次被科学家认定为距今约8600万年。专家考证,这是迄今全球分布最集中、规模最大、埋藏最好、原地出露最多、原址保存最好的恐龙蛋化石群。
2025-09-12 09:58
9月10日上午,在马来西亚吉隆坡召开的国际灌排委员会第七十六届国际执行理事会会议上,2025年(第十二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正式公布,我国申报的云南元阳哈尼梯田、江苏句容赤山湖灌溉工程、四川彭州湔江堰、北京门头沟永定河古渠灌溉工程全部成功入选。
2025-09-11 10:18
“十四五”以来,我们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全力当好自然资源“大管家”和美丽中国“守护者”,全面完成了“十四五”规划的目标任务,有效支撑了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2025-09-11 09:57
未来,城市的画卷上,AI、物联网与大数据等现代科技将继续深化推广,但唯有始终以人的尺度丈量技术,以人文的关怀驾驭创新,方能使城市永葆文气的深度、人气的热度与烟火气的温度,让每座城市都在科技的守护中,找到生生不息的发展动能。
2025-09-11 09:52
北京大学的科研团队与合作者联合开发出一种全新的“高维超分辨成像”技术,成功实现了对活细胞内15种细胞器的同时成像与精准识别,为细胞生物学研究打开了一扇全新的大门。
2025-09-11 09:43
要为“年纪尚小”的新职业破解“成长的烦恼”,不仅要完善新职业的职业标准和评价规范,还要有能跟上步伐的教育培训和职业培训,为新职业从业者提供支持政策,提升社会保障水平,以更好的保障制度、更强的身份认同感、更完善的培养体系为新职业就业者提供更广阔、更精彩的发展舞台,让他们在与时代“同频共振”的岗位上实现人生价值,也为创新创造的活力涌动持续贡献力量。
2025-09-11 09:39
宋美珍是中国农科院西部农业研究中心的棉花研究专家。2012年起,她和团队将目光瞄准新疆的棉花种植,成为当地棉花研究的一支重要技术力量。
2025-09-10 10:09
“十四五”以来,我国制造业增加值每年均超过30万亿元,总体规模稳居全球制造业首位。这份沉甸甸的成绩单,印证着推动新型工业化取得的新进展新成效。
2025-09-10 09:47
9月9日,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开幕前夕,记者跟随首钢媒体探营团,走进北京首钢园,提前探访服贸会的精彩内容。
2025-09-10 09:40
9日10时,我国在文昌航天发射场使用长征七号改运载火箭,成功将遥感四十五号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2025-09-10 09:39
光明日报北京9月9日电 记者李春剑从市场监管总局了解到,自2021年全国机器人标委会成立以来,我国已发布机器人领域国家标准126项,另有41项正在研制。近日,世界机器人大会和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火爆“出圈”,相关产业发展引起各方热议。
2025-09-10 09:3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