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从故宫“看门人”到中华文化“守望者”|单霁翔做客《我们读书吧》第二期
首页> 文娱频道> 影视综艺看点 > 正文

从故宫“看门人”到中华文化“守望者”|单霁翔做客《我们读书吧》第二期

来源:光明网2023-09-15 14:28

  曾经,网友们喜欢称他为“故宫看门人”,退休后,他又陆续多了几重身份——故宫博物院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文物学会会长、北京东城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中国传统文化咪咕研究院荣誉院长,同时还获颁“讲好中国故事文化交流使者”。一向风趣的他说,自己已经从“故宫看门人”转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守望者”。

  他是谁?本期《我们读书吧》邀请到了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单霁翔,节目中,他给我们带来了两部重磅新作——《栋梁·梁思成》与《国匠·吴良镛》。这是一个关于文化自信的故事,更是一个关于文化遗产保护的传承故事。

从故宫“看门人”到中华文化“守望者”|单霁翔做客《我们读书吧》第二期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致敬梁思成 感恩吴良镛

  点一盏灯,沏一杯茶,没有任何事情打扰,静下心来读书写书,是单霁翔在生活中最享受的时光。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到的两个人,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建筑学泰斗吴良镛,他是单霁翔的博士导师,吴良镛又是梁思成先生的得意门生,他们对单霁翔都产生了巨大影响。为了纪念这两位导师,单霁翔决定写下他们的故事。

  《我们读书吧》节目中,单霁翔围绕两本新书的创作缘起、创作历程、作品解读等方面进行了分享。

从故宫“看门人”到中华文化“守望者”|单霁翔做客《我们读书吧》第二期

  《国匠·吴良镛》一书对吴良镛院士的“人居艺境”“广义建筑学”等建筑理念及“有机更新”的古都建设思路进行了重点书写。

  “我学的是建筑学,吴老师的《广义建筑学》告诉我不能仅仅关注房子的设计、堆砌,也要关注环境、关注社会、关注城市规划。”单霁翔说,我在北京市规划部门工作时,他告诉我城市的改造不能大拆大建,一定要小规模、渐进式、微循环地走向未来。其中,他的名言“融贯地综合地研究”让我明白,建筑与古建筑、城市规划与景点保护规划、文物保护与博物馆之间都是有融贯的,要打开壁垒,多学科地融合,跨界地融贯。

  《栋梁·梁思成》一书,则对梁思成先生的建筑教育、建筑史研究、古都古建筑保护、城市规划理念进行了翔实梳理。

  “在读书和写作的过程中,我对两位先生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体会到新中国城市规划与建筑领域的发展脉络。”单霁翔说。

从故宫“看门人”到中华文化“守望者”|单霁翔做客《我们读书吧》第二期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令单霁翔印象最深刻、影响最大的是,两位导师都拥有“少有的刻苦、激情和坚强”。梁思成的脊椎受损,最痛的时候,他只能用一只花瓶抵住下颚才能伏案工作;吴良镛自小就遭受流离失所之痛楚,经历了流亡与战火,但他仍坚持求学,希冀担负起建筑学人重建城乡的重任。

  “这些前辈,对自己从事的工作始终如一地热爱,坚持不懈地研究,不断地走向更深层的境界,都是非常执着的人。”单霁翔认为,正是与这些大师们的交往,才塑造了他内心的敬畏感,维持了多年工作的初心。

从故宫“看门人”到中华文化“守望者”|单霁翔做客《我们读书吧》第二期

  节目中,单霁翔首次独家分享了他考取改革开放后第一批公派留学生的海外求学经历,还带来了两件神秘礼物,让我们深入理解梁思成先生在中国建筑领域的深厚积淀,学习吴良镛院士独特的建筑哲学。单霁翔的两部重磅新作《栋梁·梁思成》与《国匠·吴良镛》也在咪咕云书店APP同步上架。

  “择一业,终一生”

  做中华传统文化守望者

  在被大众熟知为“故宫看门人”之前,单霁翔做过很多不同的工作。身兼“多重身份”的他,最终将文化遗产事业作为自己的职业归宿。

  单霁翔说,从事任何一个工作都要“仰望星空、脚踏实地”,不一定会在一个岗位上一直干下去,而一旦选择,就应该有“择一业,终一生”的志向,“每个人成长过程中都有很多理想,通过实践,不断实现理想,同时不断树立新目标。一个个目标的实现,就是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过程”。

  如今60多岁的他,虽然已经退休,但他每一天的日程依旧忙碌,关心并参与着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的各项工作。在北京长大的单霁翔,是如何走上文化遗产保护这条路的呢?

从故宫“看门人”到中华文化“守望者”|单霁翔做客《我们读书吧》第二期

  在《我们读书吧》节目中,单霁翔回忆道,自己出生于辽宁沈阳,3个月大时被父母带到了北京。翻看小时候的照片,他发现童年在不经意间已经与文化遗产“绑定”。

  “我的父亲是学文学的,特别是古典文学研究。小时候,父亲经常带我游览各种古迹。这些古迹后来很多都成为世界遗产。后来我去留学,学的就是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回国后在规划部门工作,接触很多历史建筑文物建筑。后来调到文物部门工作,和文化遗产打交道的机会就更多了。”单霁翔说,他对四合院有很深的感情,40岁前大部分记忆都跟四合院有关。

  他最强烈的感受是,一旦认识到了身边文化遗产的巨大魅力,每个人都会由衷产生出一种幸福感,有的是被唤起乡愁,有的是被激发自豪。想要了解一个人,需要与他多接触;想要了解一处世界遗产地,也需要去亲历、去感受,这样才会有更多心灵相亲、血脉相连的情感,从内心深处生发出来。

  单霁翔相信,会有更多的年轻人开启自己的探索发现之旅,品味中华优秀文化的甘甜与富饶,爱上世界文化遗产,并成为它们坚定的守护者和传承者。

  岁月消逝,历史更迭,如今更多的文化遗址正成为人们生活中的文化绿洲,这是对先贤们最好的纪念。让我们传承前辈的优秀品格,踏出新时代的足迹,纪念百年巨匠、建筑先贤。

  想要了解更多有厚度的知识、有温度的情感、有价值的感悟,欢迎锁定由北京广播电视台纪实科教频道、北京京视传媒有限责任公司与中国移动咪咕公司联合推出季播读书访谈节目《我们读书吧》,每周六晚8:00黄金时间在北京纪实科教频道、咪咕视频同步播出,与著名作家、文化名人、奥运冠军等共同探讨其作品背后的创作理念和人生思考!(文林)

[ 责编:张晓荣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2024海洋合作发展论坛在青岛开幕

  • 探洞研学欢乐多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据日前召开的全国农业科技工作会议消息:围绕建设农业强国战略需求,我国将谋划设立一批重点实验室、大科学装置,建设一批农业科学实验站和数据中心,大力发展新型研发机构,抓好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建设。
2024-10-25 09:16
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作为一种新兴清洁能源,为光伏行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动能。近日,北京大学联合国内外多个研究组,提出高密勒指数晶面相干生长提升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性能的新策略。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自然》。
2024-10-25 09:12
24日,国家航天局在北京举办实践十九号卫星载荷交付仪式。此次交付的实践十九号卫星搭载载荷包括主粮作物、经济作物、微生物航天育种载荷以及空间技术试验载荷等二十大类。
2024-10-25 09:08
“1公斤DNA便可以装下全世界数据。”日前,北京大学张成、钱珑联合研究团队与合作者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并行“印刷”DNA存储策略,成功将信息打印在DNA分子之上,犹如在白纸上批量印刷信息。
2024-10-25 09:03
日前,国仪量子发布全球首个AI电子顺磁共振波谱仪,该系列产品不仅具备AI功能,还将关键核心指标——信噪比提至全球最高水平的10000:1,取得顺磁共振波谱学领域的重大突破。
2024-10-25 09:02
一项研究表明,自2001年以来,全球由森林火灾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激增了60%。相关研究10月17日发表于《科学》。
2024-10-24 09:12
近日,中国科学院、国家航天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联合发布《国家空间科学中长期发展规划(2024—2050年)》(下称“规划”)。规划提出了中国有望取得突破的五大科学主题和17个优先发展方向。其中,在“宜居行星”主题中,太阳系考古、地外生命探寻等优先发展方向备受关注。
2024-10-24 09:17
免疫检查点阻断(ICB)是一种重要的癌症疗法,遗憾的是,该疗法应答率偏低——对少数产生应答的患者疗效显著,对大部分患者却难以奏效。因此,如何提高ICB治疗应答率成为癌症治疗的一个关键问题。
2024-10-24 09:11
近日,西北工业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臧渡洋团队成功制备出地球上最“长寿”气泡,在声悬浮条件下气泡保持时间可达23分36秒,且在被直径0.8毫米的热铜针穿透时,悬浮气泡仍能保持不破裂。
2024-10-24 09:10
近日,中国科学院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以下简称“新疆理化所”)发布了一项引人注目的研究成果:科研人员以地球玄武岩为原料模拟火星壤,并通过熔融拉丝技术,将其制备成连续模拟火星壤纤维。这意味着未来人类有望就地取材,建设火星基地。相关研究论文于日前发表于国际期刊《交叉科学》。
2024-10-24 09:08
科学技术的发展让人们获益,又带来一些问题和挑战。
2024-10-24 09:05
10月23日是今年的霜降节气。有人会问,“霜降”的霜从哪里“降”?是像雨和雪一样从天上降下来吗?二十四节气中,霜降与白露、寒露等都反映了气温下降带来的变化,露和霜又有什么区别?
2024-10-23 09:37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以下简称南海海洋所)研究员詹海刚团队与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研究员冯明等合作,首次从全球尺度上揭示了涡旋在驱动海洋次表层热浪/冷浪事件中的关键作用,并指出涡旋会放大全球变暖对次表层极端温度的影响,加剧强热浪/冷浪的发生。近日,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自然》。
2024-10-23 09:35
银线飞架,纵横神州。只用0.00526秒,就可以把青海的绿色能源输送到1500多公里之外的河南;一秒的输电量足够一个家庭使用两年……这就是神奇的特高压输电工程。
2024-10-23 09:29
随着科幻氛围日渐浓厚,我国科幻创作队伍和读者队伍都在迅猛增长,科幻作家的创作热情高涨,中国必将成为科幻文学创作的热土。
2024-10-23 09:22
近日,中国科学院、国家航天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联合发布《国家空间科学中长期发展规划(2024—2050年)》,规划部署了我国在空间科学研究领域拟突破的五大科学主题和17个优先发展方向。
2024-10-23 09:19
记者21日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了解到,由该院孵化的中科永安(安徽)科技有限公司实施的新一代智能化环保型压缩空气泡沫高效灭火技术工程化研发项目,近日通过安徽省重大科技成果工程化研发项目验收。该技术通过优化泡沫生成与喷射系统,可应用于各类复杂火灾场景中高效灭火,尤其对锂电池灭火具有显著效果。
2024-10-22 11:09
近日,香港城市大学(以下简称港城大)成功研发出新型器件结构,可大幅提升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稳定性和效率,并简化生产工序、降低成本。研究显示,团队在改善二氧化锡层的氧空位缺陷后,器件的能源转化效率已超25%。
2024-10-22 11:09
记者21日从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获悉,我国首个暗能量射电探测实验项目——天籁实验阵列,成功被平方公里阵(SKA)大射电天文台组织认证为SKA探路者项目,将为SKA提供新的科学探索机遇。
2024-10-22 11:08
科研工作不仅需要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更需要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持之以恒的毅力。
2024-10-22 11:07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