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怀揣敬意,重现立国之战始末
首页> 文娱频道> 资讯 > 正文

怀揣敬意,重现立国之战始末

来源:文汇报2023-09-20 09:55

  记者 王彦

  国庆档蓄势待发,备受瞩目的陈凯歌导演作品《志愿军:雄兵出击》将于9月28日上映。正如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仲呈祥所说:“时代在变,精神永存,抗美援朝题材值得永恒书写。”

  今天,该片将首发“初心”特辑。《志愿军》三部曲的拍摄初衷与历程为何?作为系列开篇之作,《志愿军:雄兵出击》的叙事重点是什么?“初心”特辑通过片中两场重头戏的幕后故事,将为观众拉直问号。据片方介绍,系列第一部从决策出兵起笔,涵盖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第一次战役、第二次战役这一阶段的历程。主创希望,能将观众拉回70多年前,重温那场为正义出征、为和平而战、为人民冲锋的战争的意义,重温中国军民共同守护的宝贵信念。

  敬历史,大银幕再现新中国首次亮相联合国的尊严时刻

  与以往抗美援朝题材影片不同,《志愿军》三部曲着力以全景式、多维度方式展现立国之战。三部曲整体的故事时间跨度达三年,完整呈现抗美援朝战争的历史脉络。片中出场人物超200个,既有领袖将帅,也有无名英雄,个体命运和时代风云交互激荡,力争为观众展开一卷磅礴的战争群像。

  顺着时间轴,三部曲第一部围绕第一次、第二次战役展开,负责在松骨峰阻击敌军的38军戴如义(魏晨饰)、杨少成(尹昉饰)、孙醒(陈飞宇饰)等角色将在这一部登场。历史上,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战场浴血奋战的同时,由伍修权率领的外交队伍在联合国与美国进行了另一场短兵相接。在《志愿军:雄兵出击》中,大银幕将再现新中国外交代表团首次亮相联合国的历史性时刻。随战事发展,第二部会添加新角色,如63军李想(朱一龙饰)、傅崇碧(吴京饰)、蔡长元(韩东君饰)等。第三部的时间线始于和平谈判,边打边谈,上甘岭战役、板门店停战谈判等内容将在此终章重点呈现。

  三年的故事跨度,对应现实中399天的拍摄期。对陈凯歌,这是他个人从影以来拍摄时间最长的一次,“就是想把它拍好,致敬历史”。营造历史真实感成为拍摄过程中最费思量的工作。从人物造型到场景,有史料可依的部分,剧组都力求还原,重中之重当为新中国外交代表团在联合国的初亮相。1950年,中国政府大使衔特派代表伍修权率代表团赴联合国安理会,联合国总部第一次响起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声音。为再现新中国外交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同时也是代表着国家尊严的历史性时刻,主创以史料为据,搭建了1∶1还原的联合国场景。饰演唐笙的章子怡感慨,沉浸式场景能帮助演员“感受到73年前那个庄严时刻”。演员的形象、动作也被要求对标当年影像。张颂文饰演伍修权,重点落在举手投足既要有“将军外交官”的果敢和威严,也需要彰显新中国的决心和力量。美术指导陆苇说,拍联合国会议,真实是首要准则,“那个瞬间,中国人民等得太久了”。

  敬英雄,“松骨峰”上栽松树致敬“最可爱的人”不屈意志

  松骨峰阻击战的一幕幕被作家魏巍写进通讯《谁是最可爱的人》,传遍祖国大地。1950年11月,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8军112师335团1营3连奉命在松骨峰阻击南逃的美军。面对敌人的飞机坦克,3连官兵以百人之力拼死阻击,子弹打光了就端起刺刀冲向敌人,被燃烧弹打中就跃出阵地与敌人同归于尽……全连官兵浴血奋战,最后仅剩7人,牢牢守住阵地,为我军主力部队聚歼敌人赢得了宝贵时间。这一战,3连付出重大牺牲的代价,而中国人民志愿军凭此打出威名、震慑美军。

  《志愿军:雄兵出击》中,松骨峰一役也是全片重头戏。为重现世所罕见的惨烈战役,演员们穿梭于“枪林弹雨”,与炸点木屑近距离接触。升级的技术也为战争戏加成,为距离英雄的勇敢坚毅近些再近些,摄影师吊着威亚运镜,尝试了镜头调度复杂的空中拍摄。

  在陈凯歌看来,美术置景、服化道、拍摄技术,固然是重要手段,但人的精神面貌对于拍好战争戏至关重要。他提出要在片场的“松骨峰”栽一棵真实的松树,“松树在我们的文化内涵中是勇敢与坚贞的象征”,这与志愿军战士乃至所有中国人的气节是一致的。他相信,这棵松树还能使“松骨峰”具有影像上的象征意味,凸显战役的悲壮。于是,剧组当真栽下一棵松树,让它与“战士们”同历战火。

  电影《志愿军:雄兵出击》由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领衔出品。创作者们希望,他们怀揣敬意的作品能为观众重现立国之战始末——抗美援朝战争,无数中华儿女交付青春甚至生命,他们奋不顾身、以命相搏,换来新中国长久的和平与发展,历史需要铭记。而在70多年后的今天,一个充满挑战的时代,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依旧能给予年轻人莫大力量。

[ 责编:张晓荣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从田园到餐桌:链博会里看中外美食

  • 辉煌60载 魅力新西藏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从意大利实验室到西北农学院,从抗战时期到和平年代,周尧用70年时光让中国昆虫学从5%的定名权走向自主。
2025-07-18 09:06
记者从会上获悉,截至今年6月,我国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已达到15.3件,提前实现“十四五”规划预期的12件目标。
2025-07-18 09:04
而在此次观测中,天文学家发现,在HOPS-315及其周围的原始星盘中,不仅存在固态的结晶矿物,还存在气态的一氧化硅。
2025-07-18 09:04
旨在充分发挥计量支撑产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保障作用,推动“溯源链、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发展,使计量成为促进产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催化器和引擎。
2025-07-18 09:04
该所作物耐逆性调控与改良创新团队日前联合国内外研究机构,构建了首个水稻的多器官单细胞多组学图谱,
2025-07-18 04:30
太阳是地球气候系统的主要能量来源,其活动通过总辐射、紫外辐射、高能粒子沉降等多种形式影响地球大气。近年来,我国夏季降水雨带呈现出持续北移的趋势。
2025-07-18 04:30
人机语言交互的“温度”,其核心在于能否实现情感共鸣、文化适配与价值传递。语言不仅是信息符号,更是心灵沟通的桥梁。为冰冷的代码注入人文温度,需在技术突破与设计理念上双轨并进。
2025-07-17 04:30
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万世明团队,基于海洋沉积物中的黑碳记录,重建了过去30万年以来东亚北部的古火演化历史,结合欧洲、东亚、东南亚及澳大利亚区域的记录以及考古遗址大数据,发现现代人类大规模用火始于约5万年前。
2025-07-17 04:30
在飞行器大家庭中,有一类特别的成员——翼伞。它们没有刚硬的机翼,却凭着一片巨大柔软的“翅膀”,借助风力优雅地翱翔于天际;它们结构看似简单,却蕴含着空气动力学的精妙智慧。翼伞是融合古老降落伞原理与现代智能科技的独特柔性无人飞行器,包含翼、控制系统、负载,如果加上推力系统,就可化身为伞翼无人机。
2025-07-17 04:30
近年来,移动电源行业呈现出较为迅速的发展趋势。与此同时,移动电源安全事故频发,严重威胁消费者生命财产安全。通过制定强制性国家标准,
2025-07-17 03:55
由该院枸杞科学研究所联合中国林业科学院林业研究所编制的《枸杞属植物新品种特异性、一致性、稳定性测试指南》获得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联盟通过。
2025-07-17 04:00
武汉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联合南方科技大学等单位,在单细胞水平上成功解密了拟南芥叶片衰老的过程。
2025-07-16 10:44
不只是产量最大,“深海一号”大气田还是我国迄今为止自主开发建设的作业水深最深、地层温压最高、勘探开发难度最大的深水气田。
2025-07-16 10:42
我国正研制《卓越工程师培养认证标准》,该标准是保障卓越工程师培养从“样板间”走向宏大队伍的基础。
2025-07-16 10:39
七月下半月和八月上半月是我国主汛期的最重要阶段,应急管理部指导各地加强灾害风险隐患信息报送队伍建设,开展广泛培训,目前总人数已达115万人。
2025-07-16 10:25
为强化未成年人网络保护,营造良好网络环境,近日,中央网信办印发通知,在全国范围内部署开展为期2个月的“清朗·2025年暑期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整治”专项行动。
2025-07-16 10:23
新时代新征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实现新型工业化是关键任务。
2025-07-15 04:10
现阶段,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已取得明显成效,但仍存在人工智能关键硬件与开源软件储备不足、人工智能在重点行业领域应用率偏低、人工智能领域人才短缺且结构不合理、缺乏适应人工智能发展的标准体系和法律法规等问题。
2025-07-15 04:10
2025年可谓人形机器人的“破圈”之年。从蛇年春晚舞台的机器人扭秧歌,到北京亦庄的机器人马拉松,再到浙江杭州的机器人格斗赛……人形机器人正从“实验室”迈向各类“应用场”。
2025-07-15 02:55
科考船在狂风巨浪中剧烈摇摆,寻找渺小的目标如同大海捞针。回收沉睡海底半年的海底地震仪,是这次出海科研任务中最艰难的一环。“快看!在那儿!”随着一声疾呼划破沉寂,
2025-07-15 02:5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