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室内歌剧新形态赢得观众盛赞
首页> 文娱频道> 音乐资讯 > 正文

室内歌剧新形态赢得观众盛赞

来源:北京日报2023-10-09 10:29

  记者 王润

  一座粘满“血迹”的巨大人形雕像从舞台深处一直延展到观众席上方;演员们身穿设计感十足的“网状架构”服装一边吟唱,一边行走在环形舞台四周;乐队和字幕则安排在舞台中间的凹陷空间当中……由瞿小松作曲、编剧、翻译,叶聪指挥,易立明导演的独幕歌剧《俄狄浦斯之死》,作为北京首届室内歌剧节开幕大戏,近日在大华城市表演艺术中心歌剧院首演。该剧不仅吸引濮存昕、郭文景、郝维亚、谭韶远等众多专业人士前来观看,也让观众欣赏到不同于传统歌剧的当代室内歌剧独特风格。

  和传统歌剧常见的庞大制作、经典故事、华丽舞美服装、大段咏叹调明显不同,独幕歌剧《俄狄浦斯之死》的舞台和服装都很简约,但又充满极具当代审美的视觉冲击力和隐喻色彩;剧中音乐和演唱也非常大胆新颖,风格多变。整场演出不到1小时,没有太复杂的人物和情节,但无论是中西兼具的人物造型,还是融入中国民歌的多元音乐,以及融合了西方哲学与东方禅意的艺术表达,都给人一种兼顾古今中外的当代感。

  众所周知,俄狄浦斯试图逃避注定的命运,最终却一步步实现预言的故事,是古希腊悲剧的重要篇章。歌剧《俄狄浦斯之死》虽然改编自古希腊悲剧,但并没有把重点放在众所周知的“弑父娶母”情节和悲剧性的宿命感上,而是带领观众跟随双目失明的俄狄浦斯孤独的脚步,感受他自我流放的20年岁月中难以割舍的爱恨情仇,见证他在弥留之际梳理自己的人生,最终超脱世间的束缚,坦然接受命运,进入另一个境界……观众通过俄狄浦斯人物的命运和人生的困境,会思考“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的人生终极哲学问题。

  在剧中扮演俄狄浦斯的赵一峦和扮演克瑞翁的宋沣润都是中央歌剧院演员,他们平时经常演出的基本都是传统宏大的歌剧,这次也是第一次尝试这种“很先锋前卫”的室内歌剧,都觉得非常有意思:“这对我们来说也是一个学习的机会,因为这样新颖的作品和传统歌剧绝对不一样,让我们对人物会有很多新的理解,演唱方式也扩宽了很多。”他们都笑称,整个舞台就像是一件当代的“先锋装置艺术”“我们还是第一次看到乐队在舞台中间!而且也是第一次离观众这么近演唱歌剧,观众估计都能看到我们脸上的汗水,还是挺有挑战性的!”

  “文化有各种各样的形态,艺术家也都在挑战自己表达的极限,包括智慧的极限,想象力、理解力的极限,还有对世界认知的极限。特别是现代音乐,更是在扩展边界。”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演员濮存昕对“室内歌剧”的演出形式和艺术探索表示非常支持,“中国话剧当年出现《绝对信号》,还有实验戏剧,都是让大家慢慢接受现代性。音乐界也是这样,谭盾、瞿小松他们的创作是有一定超前性的,不是所有观众都能接受和喜欢。但无论是创作者,还是观众,我们不能老停留在自己的舒适圈里。”

  《俄狄浦斯之死》首演也引起了观众的热烈反响。观众美纱看完后感叹道:“室内歌剧的形式不同于传统歌剧,让人很惊喜,能让中国观众更好地沉浸式接受。很多念白和吟唱令人耳目一新。第一次见到字幕和乐队在舞台的中间,看起来很舒适,而且能更好地融入剧情中。”

  主创访谈

  “盲人拐杖细节改编有两个隐喻”

  “看《俄狄浦斯之死》之前,观众对于古希腊悲剧《俄狄浦斯在克隆勒斯》知道多少并不重要。”该剧作曲、编剧、翻译,著名音乐人瞿小松多年来行走于国际之间,被西方乐评称为“无法归类的行者”,他表示,“古希腊悲剧以神话传说为基,人的命运由众神决定。东方却有一个系统理论,人的命运取决于自己。”

  瞿小松在《俄狄浦斯之死》中突出了俄狄浦斯对女儿、对舅舅克瑞翁的强烈情感。“俄狄浦斯对女儿们的情感,是他与这个世界的最后纽带。另外,我保留了俄狄浦斯对舅舅克瑞翁强烈的愤怒和仇恨,把他当作不可饶恕的宿敌。而当这些情感纽带最终脱钩,俄狄浦斯也就彻底无所束缚。”

  原剧本中,大女儿安提戈涅一直伴随父亲俄狄浦斯20年的流浪生涯,成为父亲的“眼睛”和“拐杖”。而在瞿小松的剧本中,则假设俄狄浦斯20年来一直独自流浪,只有一根盲人拐杖。“这个细节的改编有两个隐喻,一是我们大家生活当中其实都依赖着不同意义的拐杖;二是每个人最终都无可回避地要独自面对自己的生命。俄狄浦斯也是如此。”

  《俄狄浦斯之死》的结局是开放式的:俄狄浦斯最终将拐杖缓缓举向天空,又缓缓放回大地,从而抵达坦荡空阔的大自由,进入一个新的起点。瞿小松说:“我猜想,超人俄狄浦斯在历经20年风雨艰辛的黑暗思索后,其灵魂之眼最终开悟。他最终解脱了生死的循环,一如禅师,在漫长的苦难之后抵达了最终的彻悟。”

  大华城市表演艺术中心艺术总监、院长易立明不仅导演和设计了众多话剧作品,在歌剧领域同样创作颇丰。酷爱音乐的他在创建大华城市表演艺术中心时,就特别重视“歌剧院”的声场环境建设:“我们的歌剧院不算很大,但是声音很好。歌剧也不一定都是复杂的大制作,我们今天这个作品的舞台其实挺简单的,但很有视觉冲击力。大家也不用觉得歌剧很神秘,欣赏门槛很高,其实对音乐的感受就像对美食一样,是人的本能,谁都可以有自己的喜好和见解。”

[ 责编:张晓荣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文化遗产数字化论坛举行

  • 电影《731》拍摄历程特展在哈尔滨举行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陈萍、研究员曹湖军、副研究员张炜进团队在氢负离子导体开发及应用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2025-09-18 09:52
工业遗址与科幻主题联动,带来现实与想象交错的奇妙感受;科技手段还原知名IP场景,让游客沉浸到小说里的名场面;利用独特地质地貌,打造“地球上最像火星的地方”……来一场新鲜、有趣的科幻游,成为不少人出游的选择之一。如何做好科幻与文旅深度融合,丰富旅游供给?各地因地制宜进行了探索。
2025-09-18 09:50
记者17日从中国石化新闻办获悉,部署在四川省资阳页岩气田的2口评价井测试产量均超百万立方米,其中资页2-501HF井试获日产气140.7万立方米,刷新我国页岩气测试产量最高纪录。
2025-09-18 09:44
当今中国,科学教育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作为人才培养的根基与路径,科学教育的潜力将变成参与国际竞争、争取国际话语权的实力。
2025-09-18 09:43
日前,由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牵头承担的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CRAFT)遥操作系统测试平台通过专家组测试与验收。
2025-09-18 09:40
“科创游”是一种将科技与旅游相结合的新型旅游形式,不仅展示科技企业的生产过程和产品,还注重科技教育的普及和科技创新的体验
2025-09-17 10:23
此次大会将讨论通过“人与生物圈计划”及其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杭州战略行动计划,明确未来十年的发展方向、目标和行动方案
2025-09-17 10:21
人造地球卫星、载人飞船、空间站、空间探测器要“上天”进入预定轨道,运载火箭少不了。在“火箭家族”展台,长征一号至五号运载火箭模型笔直而立。
2025-09-17 10:20
在化学生物学研究中,有一种强大的“分子地图绘制技术”——邻近标记技术。在癌症免疫治疗中,免疫细胞需要足够强和足够多的“信号”才能发起攻击,但癌细胞表面的天然信号往往非常稀疏。
2025-09-17 10:18
当前,秋粮陆续进入成熟期。各地抓住最后的窗口期,落实落细各项增产措施,全力以赴抓好秋粮生产,确保秋粮丰产丰收。
2025-09-17 09:32
人工智能的浪潮正在席卷从科技到教育,乃至全社会的各个角落,中国教育界正在积极推动学习和应用人工智能,以便乘势站在时代前列。今年6月,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校长尤政提出,人工智能和批判性思维结合形成DNA式的“双螺旋结构”,将有力推动创新。
2025-09-16 09:14
15日,在2025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主论坛上,《人工智能安全治理框架》2.0版正式发布。落实《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人工智能安全治理框架》1.0版于2024年9月发布,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
2025-09-16 09:13
光明日报北京9月15日电 记者陈晨从农业农村部获悉,2025畜禽种业发展论坛14日在北京市平谷区举行。论坛发布了第三次全国畜禽遗传资源普查、濒危畜禽遗传资源保护成效、主要畜种分子身份证构建和遗传评估优秀种公畜等重大成果,举办了畜禽种业振兴成果展,26家单位现场推介新技术、新设备、新成果,72家单位进行专场展示。
2025-09-16 09:13
数智技术以及数智互联技术将推进青年间社会化协同与知识共享,可精准连接青年学习者,并形成跨地域的学习社群与项目协作组。总而言之,数智技术能够为青年群体参与终身学习创造良好条件,能够充分激发青年群体参与终身学习的动力,能够更好地帮助青年群体全面发展。
2025-09-16 09:12
作者:王 珩、程松泉,分别系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授;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博士生  当前,全球教育正经历一场由人工智能技术驱动的深刻变革。唯有坚守育人初心,在伦理框架内审慎推进技术应用,才能让人工智能真正成为引领教育发展的引擎,而非解构教育本质的飓风。
2025-09-16 09:11
在合成生物学和气候变化应对领域有巨大潜力。
2025-09-16 09:11
走进展区,多款新潮文创让人爱不释手;戴上设备,苏轼笔下的诗词世界任人遨游;指尖轻点,三千年前的青铜器“触手可及”……一系列新产品、新服务、新场景在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文旅服务专题亮相,漫步其中,处处感受到科技与创意奔涌、文化和旅游融合的无限活力。
2025-09-15 09:54
在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上,一批品类丰富、兼具趣味与文化内涵的文创精品成为展会现场的“人气王”,引爆观展热潮。
2025-09-15 09:54
最大网络基础设施的建成有助于我国突破关键技术的“卡脖子”困境,形成自主可控的核心技术优势,建立起数字经济产业的第二创新生态。 (作者:戎 珂,系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经济学研究所所长、长聘教授;田晓轩,系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经济学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2025-09-15 09:53
今年暑期,工厂游火爆出圈。参观名额秒空、门票收入可观、社交平台相关笔记有10多万条,工厂游俨然成了文旅界新宠。 工厂游等新型旅游业态,实现了工业与文旅的跨界融合,也为文旅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增长点。
2025-09-15 09:52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