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于和伟:戏里戏外,分寸之间
首页> 文娱频道> 资讯 > 正文

于和伟:戏里戏外,分寸之间

来源:文汇报2023-10-10 09:48

  记者 王 彦 实习生 李晓琪

  “假如抓着一只鸟,”于和伟伸出手比划,“抓紧一分,鸟可能死了;松一点,它又飞了。”关于表演的比方,何尝不是一种自况。

  张艺谋导演的电影《坚如磐石》票房已破十亿元。被期待了四年多,作品的凌厉题材、演员的演技高光、剧情的细部彩蛋等等,自然是观众津津乐道的。身为主演,于和伟的名字反复出现在各类热议中,多数时候关于作品和表演,有时则不。每当网友开始在奇奇怪怪的地方狂欢,他会适时又不失温和地比个“嘘”。比如他饰演的反派名叫黎志田,网友取谐音“荔枝甜”,于和伟在微博里说,“荔枝甜可以喊,但黎志田不可同情”;又好比重庆路演场,观众打趣“黎志田那么帅怎么会孤独终老”,他现场回应,用优雅口吻说笃定的话,“三观不能跟着五官走”。

  接受专访那天,于和伟一身正装坐在上海影城二楼的休息室。玻璃感应门时开时闭,尚余的暑气和车水马龙的喧闹借机钻进来。他语速不疾、声量不高,一开口便是平静从容,“作品是本”。就像他乐呵呵玩转社交媒体,在年轻人的世界里接梗、玩梗,信手拈来,但几乎每一次他都在文案里暗藏机锋——“为了作品让干啥干啥”。

  戏里戏外,分寸之间。

  兼容度

  《坚如磐石》的故事始于市中心一起公交车爆炸案。随着侦查深入,各路线索指向城中首富黎志田,又似乎另有其人。迷雾重重间,公安部门、纪检部门与地方黑势力、腐败分子摆开棋局斗智斗勇,士农工商盘根错节。混沌中,黎志田A面执棋呼风唤雨,B面被动入局早已陷落万丈深渊。

  如人物的命运起伏,这是个内里也极具反差感的角色。前史,30年前的他是个街头蹲守接临时搬运活计的“棒棒”,靠手腕粗的竹棒安身立命。30年后,庞大的金钱帝国在含混了黑白的土壤里拔地而起,棒棒也摇身一变,成了企业供奉的图腾。政商浑水里,他进退有据、成竹在胸,却又如惊弓之鸟,夜夜为一宿安眠费尽思量。明处,他是温柔慈父,为独生女可倾尽所有;暗里,他勾结贪腐官员、非法经营、视人命如草芥,一出怒而“爆头”的戏,看得人不寒而栗……

  演一个彻头彻尾的反派,从内心价值观到外化的行为做派全都无法认同,表演时会有撕裂感吗?

  “必须认同他。我不会跳出来做一个第三者的审判。”于和伟说,剧本给出了人物逻辑,演员要做的就是代入他的处境、研读他的前尘过往,只有理解他,才能化身他。在他的表演方法论里,找到“人”才是创作的优先级。“搜索你的记忆、成长,到你看过的小说、文学、电影里去寻找这个人,再调用演员的想象力赋予形象。”正面角色、反派人物,他都会一遍遍对照剧本、自身条件、还有生活阅历教给他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凡此种种,“先确信自己此刻就是他,再带着‘人’走进故事”。

  演黎志田,他为人父的那抹温情慈爱,就是这个凶神恶煞身上能和普通人建立情感联系的点。即便回望近20年前的《历史的天空》,剧中不择手段的万古碑被评论界称作“新革命历史影视剧中最令人讨厌的角色”,于和伟也设计了在心爱的女人坟前唱歌的一幕。可恨之人的可怜之处,在镜头前叫人心头一颤,“我希望从人的普遍心理和人性上找到入口,演员的职业属性应当是有兼容性的”。

  同理,于和伟十分欣赏上戏师弟雷佳音身上的包容气质,“接纳、兼容、open,演员需要这样,需要学习、理解新的东西,因为世界不是一成不变的”。兼容,本质上是他和演员职业、与身处时代对话的一种通达。

  安全感

  五十有二的于和伟,如今几乎成了“好演技”的代名词。

  电影圈,《悬崖之上》的周乙让他抱回“金鸡”奖杯。电视剧圈,《觉醒年代》是年轻人修辞里的“yyds”,于和伟不仅演出了陈独秀的狂狷、通达、特立独行,也演出了历史人物的烟火气和亲切感,他从那届神仙打架的“白玉兰”提名里脱颖而出、摘得最佳男主角。今年初,国家一级演员的认证公示,他开心转发“恭喜于老师”。更不消说,从新《三国》到《军师联盟》,他被网友戏称“一个人就能演三国”;从《巡回检察组》的冯森到《三体》的史强,非典型但“神似”的演绎每一次都在另辟蹊径中赢取共鸣。社交媒体上,他粉丝破千万;现实中,恐怕很少有观众从没看过于和伟的作品。

  官方的、专业的、民间的赞誉集一身,“不敢当,不敢当”,于和伟从沙发上欠了欠身。所有的赞美里,他可能没那么在乎“炸裂”的演技。他更期盼有人说,“于和伟这个演员的修养不错”。“演技”是个很平常的词,是演员的基本素质。但“修养”是对人物和世界的认知,也是读过的书、走过的路。甚至,演技上的游刃有余“自由感”,从另一个角度看却陷入了某种不自由,“并非不想走出舒适圈,而是没‘撇’的时候我也不敢,内心会有迟疑、有踉跄”。于和伟不愿在表演中背负丝毫的“不自由”,所以他特别渴望遇到能提供安全感的导演。“他有故事,他能领着演员大胆去趟、去闯,朝着我们不舒适的地方去。张艺谋就是这样的导演。”

  严格意义上,于和伟和张艺谋已经合作三次了。28年前,《摇啊摇,摇到外婆桥》上映,台上巩俐饰演的小金宝轻歌曼舞。当年还在上海戏剧学院读大三的于和伟,以群演身份在台下跳舞,“后来电影上映了,我特地去看,但没找见自己”。两人的最近一次合作在2021年的影片《悬崖之上》,悬崖之上凝望深渊、将最后一颗子弹留给自己的周乙,让第一次主演电影的于和伟就捧回殊荣。《坚如磐石》在这两次合作中间,宛如“命运的齿轮”。于和伟说,导演给予演员的安全感,可能不止于技术参数的层面。都说电影是导演的艺术,但在张艺谋的剧组,“最可贵的,恰恰是可以讨论”。一个从善如流的导演,一群想要挑战未知的演员,在更高标准、更好审美下彼此激发。于和伟说,他心安于取法乎上得乎其中的创作,“面对有安全感的导演,来吧,朝着未知,我们敢走敢趟,摸索过程中我会知道新的方法、新的信心,最后打开一个新的天地——哦,还行。”

  面对《觉醒年代》的邀约,于和伟犹豫过。2010年的电视剧《中国1921》和2017年的影片《建军大业》里,他已两度扮演陈独秀,虽然是片段式的。“我很不喜欢重复。”迟疑间,导演张永新和制片人张国华找上门来,讲述了剧本的架构、对人物的塑造。那天后,于和伟把自己投入史料记载、史学文献里,读新文化运动时期知识分子的思想流变、心路历程,读历史人物的日记、手札。了解完史上其人,他最后才捧起龙平平的剧本,“剧本是对的”。“他是革命家,向那个时代去宣战,敢于做革命的先驱。”于和伟称之为大勇,是中国知识分子、革命先驱强烈的使命感、责任心,这些无论放到哪个时代永不过时。角色看似熟悉,但人物塑造是全新的,于和伟欣然进组。“相约建党”的那场戏开拍时已是杀青阶段,角色在演员内心翻滚了良久。拍摄那天,户外的风极大,剧组的美术置景、所有演员的服化道,共同营造着悲怆感。“陈独秀看到河边的百姓,身上有的伤有的血,他跑到自己的马车前,失声痛哭,嚎啕于天地……”对的剧组成全对的表演,演员的安全感莫过于此。

  多巴胺

  似乎大众知道于和伟时,他已经是个“戏骨”了——虽然,他此前度过了漫长的“戏比人红”的光景。

  2004年,于和伟在高希希执导的电视剧《历史的天空》中出演大反派“万古碑”。彼时他33岁,距离他从家乡远赴1000公里之外的上海追求表演梦想,已经过去近七年。从上戏的优秀毕业生到只能出演边角人物的小角色,演员一度承受心理落差。他只有一个愿望,“只要有一部作品让观众认识有一名演员叫于和伟,认可我会演戏,便行了。”

  而后,“万古碑”成了,唾弃和咒骂随之而来。于和伟不介意,对他而言,能被记住,就是对角色最大的认可。“我坚持了这么多年,来寻找自己的理想,我没有白跑一趟。”那段时间,他开足马力,又和高希希合作多部作品,包括《光荣岁月》《纸醉金迷》等。即便他在《局中局》和《岁月》中的表演被一些老师拿来做表演范例,可人们还是记不住演员的本名。直到新《三国》播出,一些评论说“于和伟拍了那么多戏,终于演刘备火了”;《军师联盟》播后,人们又说“于和伟演了将近20年的戏,一个曹操让他火了……”

  每隔一段时间,似乎都有人在反复认可他。直到这两年,《悬崖之上》《觉醒年代》《三体》接二连三与观众见面,“于和伟终于火了”的循环确认,变成了年轻人口中“叔圈顶流”“演技教科书”的互联网式赞美。每当此时,于和伟一边在与年轻人的互动中触摸时代脉搏,一边审慎地谨守表演的边界。“不要太把自己当回事了,人得轻装前行。何况,任何一份职业都会有倦怠感。”他不讳言,演员是个被“通告”驱使着的高强度职业。每天赶着拍、赶着做,一旦寻找不到新鲜出口,倦怠感来袭,“混”几小时的工作时长,一天就过去了,日复一日。他没指明具体的阶段,但“用经验主义去复制自己过往的表演方法”或“尝试一些不够遵从内心”的作品,“不是没做过”。只是很快,自己就觉得没意思。“当表演失去了乐趣,就需要想办法去寻找让自己产生创作冲动的事,要刺激多巴胺。”

  喜感是多巴胺的来源之一。这两年,他不仅从正剧空降《一年一度喜剧大赛》,他表演中的喜感也正和澎湃的激情一道,被观众定义为于和伟独有的表演气质。这点上,于和伟很是认同雷佳音的观点,当与生俱来的喜兴掺杂进表演,那很难分清是刻意或无意,“人的生活态度决定了他在戏剧中的认知”。他自认有点慢热,但打心底希望能带给别人开心快乐,表演也是,“你要觉得我的人物有意思,你才会关心人物命运,人物的喜怒哀乐你才会共情。一个故事讲得没意思,那它便很难有意义。”挑战了《三体》的史强后,雷佳音跟他打趣:“或许下一次咱俩可以试试科幻题材,一起去火星种菜?”

  多巴胺的激发,可能还在每一次复盘角色的过程中。因为表演,就是那天那时现场流动着的所有人、事、物,这是于和伟眼里表演的迷人之处、难以捉摸之处。他不轻言自己对表演已经参悟透彻了。上学时,上戏有一个重要的“学习”是“学习忘记”——忘掉角色在你身上所形成的习惯,忘记角色带给你的荣誉。而后,带上热爱轻装上阵。

  “热爱,真的可抵岁月漫长。”于和伟说这样的话,观众信。

[ 责编:张晓荣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中老铁路上的跨国文化联欢演出

  • “中文+敦煌壁画艺术”受宠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2025年1月1日起,修订后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条例》正式施行。这是继2007年4月1日《条例》实施以来,17年来的首次修订。
2025-01-15 10:08
14日,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的关键子系统“偏滤器等离子体与材料相互作用研究平台”完成测试,超导直线等离子体装置“赤霄”全面建成并投入运行。
2025-01-15 10:00
我国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实施以来,已取得一系列重大找矿成果,一大批共伴生、低品位资源转化为可利用资源。
2025-01-15 09:58
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是我国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内在要求,也是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迫切需要。
2025-01-15 09:57
藏粮于技,科技创新保障粮食安全,杂交技术实现新突破,育成亩产超过1200公斤的绿色超级稻等,刷新世界纪录。
2025-01-15 09:55
近日,深空产业协同创新联盟成立大会暨第一届深空产业论坛在安徽合肥高新区举办,标志着深空探测产业化进程迈出坚实一步。此次活动的举办,也是合肥高新区着力发展未来产业的生动注脚。
2025-01-14 10:03
2025年,人工智能究竟将如何发展?哪些领域会诞生新的消费场景?我们又可以如何拥抱变化?
2025-01-14 09:56
为进一步加大对创新药的支持力度,国家医保局将研究出台一系列政策举措,包括拓宽创新药支付渠道、探索建立丙类药品目录等。
2025-01-14 09:42
13日从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获悉,我国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实施以来,该局联合湖北省人民政府开展鄂西北竹山—竹溪地区庙垭超大型铌-稀土矿综合利用技术攻关,成功攻克铌资源高效利用关键核心技术,将盘活铌资源92.9万吨,实现庙垭超大型铌-稀土矿床的经济利用。
2025-01-14 09:41
捷龙三号运载火箭是一型四级固体运载火箭,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抓总研制,主要是为针对商业航天发射任务而研制,它可以兼顾海上和陆上发射。
2025-01-14 09:39
国产化“中农科·龙腾”饲料配方工业软件近日在北京发布。饲料研究所研发团队利用长期积累的科研成果,研发出饲料原料加工特性数据库、水产饲料营养数据库和反刍动物饲料营养数据库。
2025-01-13 09:40
业内人士提醒,开窗通风换气是最简单且经济的方法,通过增加室外的新鲜空气量,将含有甲醛的空气排到室外,可以快速降低室内甲醛浓度。
2025-01-13 09:15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发展,积极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培育壮大智能产业,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随着技术不断成熟与应用场景不断拓展,我国人工智能正朝着深度融合与创新驱动的方向稳步前进,为全球智能经济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2025-01-13 09:39
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力量。为发挥投资引领带动作用,将加力推进中央预算内投资,条块结合深入实施数字化转型工程,加快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建设。
2025-01-13 09:21
不只是青年骨干,学术荣誉体系设计了从讲席教授、杰出讲席教授、资深讲席教授到荣誉讲席教授的荣誉晋升和激励机制,让有所成就的科技人才不甘于躺在“功劳簿”上。
2025-01-13 09:13
发布和定期更新全面、准确、透明的国家温室气体排放因子数据库,是建立统一、规范碳排放核算体系的重要基础。
2025-01-13 09:12
国家癌症中心研究团队通过对全球胃癌流行病学进行系统分析,发现早发性胃癌呈上升趋势,年轻人群的患病风险日益增加。这一疾病模式的转变对全球胃癌防控策略提出了新挑战。
2025-01-10 09:25
9日,记者从中北大学获悉,该校孙友谊教授团队利用胶体化学体积排斥作用,并结合二维片状纳米材料剥离新方法,实现了石墨烯高效宏量制备。相关成果日前发表在《自然·通讯》上。
2025-01-10 09:21
2024年,气象部门共建成27个国家气候观象台和8个国家大气本底站,实现气候关键区全覆盖;累计建成7.6万余个地面自动气象观测站,实现全国乡镇全覆盖,地面站网布局不断优化。
2025-01-10 09:15
天津大学教授胡文平、王雨、吴煌与诺贝尔奖得主詹姆斯·弗雷泽·司徒塔特教授合作撰写的论文《动态超分子扭棱立方体》1月9日在学术期刊《自然》上发表,文章介绍了他们在光电功能的手性阿基米德多面体的构筑上取得的最新研究成果。
2025-01-10 09:14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