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微短剧创作应“微而不弱短而不浅”
首页> 文娱频道> 资讯 > 正文

微短剧创作应“微而不弱短而不浅”

来源:解放日报2023-12-14 09:38

  ■从 易

  近段时间,微短剧成为新的创作风口,微短剧市场则因内容良莠不齐、乱扣费等乱象处于监管风暴之中。11月15日,广电总局宣布将多措并举持续开展网络微短剧治理工作,并再次开展为期1个月的专项整治工作。11月16日,微短剧《黑莲花上位手册》“顶风上线”,因“渲染极端复仇、以暴制暴不良价值观,混淆是非观念”,几天后被多平台下架,成为近期众多被封禁的微短剧之一。

  微短剧是“单集时长从几十秒到15分钟左右,有着相对明确的主题和主线、较为连续和完整的故事情节的网络视听节目”。如果说,长剧与短剧的划分标准主要是集数,那么单集时长则是微短剧与长剧、短剧的区分方式,微短剧可以“短”至十多分钟,也可以“微”至几十秒。

  这两年,微短剧创作已呈爆发之势。2022年,微短剧全年备案数量从2021年的398部上升至近2800部。2023年1月至7月在广电总局“重点网络影视剧信息备案系统”中登记且符合重点网络影视剧上线备案通过的片目中,微短剧数量已经达到1299部。微短剧因“微”而生,它是短视频时代的审美产物,也因为时长之“微”,在风格上具有自己的特征。当然,粗制滥造、低俗猎奇不是微短剧的发展方向,只有精、巧生长的微短剧才有广阔的未来:有条件的,走精品化路线;如果制作条件有限,那么就要通过巧妙的主题、巧妙的表现手法,让微短剧具备有别于长剧的审美魅力。

  短视频审美下的产物

  追溯起来,2010年后,就出现了不少网络短剧,如《大鹏嘚吧嘚》《报告老板》《万万没想到》。这些网络短剧是早期网剧的形态,也带有“段子剧”的特点,在网剧崛起之初泛过涟漪,但很快归于寂静。2018年,短视频的崛起成为大势所趋,长视频平台尝试推出了竖屏剧、互动剧等形态,如《生活对我下手了》的竖屏模式就是“拟抖音”,每集几分钟,没有弹幕,切换上下集只要在屏幕上下轻轻一滑。但因为观众更习惯在长视频平台观看长剧,竖屏剧、互动剧在当时未能形成大的气候。

  如今的微短剧浪潮有两个关键的背景。其一,短视频的使用时长开始超过长视频。2019年《中国电视剧(网络剧)产业调查报告》显示,2019年中国短视频用户使用时长首次超过长视频,虽然彼时短视频8.21亿的月活跃用户数要低于长视频9.64亿人的月活跃用户数。而根据不久前的第5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3年6月,网络视频(含短视频)用户规模为10.44亿人,短视频用户规模已经达到10.26亿人,短视频的使用时间更远远超过长视频,在休闲时间刷刷短视频已成不少国人的一种生活方式。

  其二,短视频在不知不觉间多少形塑了用户的影像审美。在科技学家尼古拉斯·卡尔看来,传媒不仅是信息,传媒更是思维。换句话说,观众经常刷的短视频不仅是一个工具,它也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审美取向。短视频时代的审美取向,或可概括为“短平快”:刷多了短视频,当观众选择一部剧时,渐渐就会青睐于那些更短、更轻快、更放松的内容,以便自己在排队、等地铁、开会间隙、睡前等碎片化时间可以轻松一下。而要满足用户随时随地、时刻可以刷剧的需求,微短剧不能太长、不能太深奥,而求简短、轻松、有趣,无缝对接碎片化时间,让人们“快看、轻看、易看”。

  随着互联网红利的不断消逝,用户增长逐渐见顶,以抖音、快手为代表的短视频平台,为了提升老用户的黏性、吸引新用户,在微短剧上不断发力。有了短视频平台政策与流量的扶持,很多小型影视公司纷纷入局微短剧。相较于长剧或精品短剧,微短剧的进入门槛很低、制作成本很低、周期很短、周转很快,同时有流量分成、广告植入、直播带货、小程序付费观看等多种赢利形式。目前的数据显示,《哎呀!皇后娘娘来打工》24小时用户充值金额破1200万元,《闪婚后,傅先生马甲藏不住了》24小时用户充值金额破2000万元,被业内人士视作微短剧“天花板”的《无双》上线8天收入超1亿元……一时之间,微短剧风起云涌。

  低俗之忧

  因“微”而生,与短视频相生相伴的微短剧,要在非常有限的篇幅里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必然离不开大规模的“压缩”——压缩情节、压缩空间、压缩人物刻画、压缩镜头语言等等,让微短剧只剩下了故事梗概。换言之,因为微短剧追求的是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填充尽可能多的信息量,导致其大量舍弃了影像美学,特别是那些一集几十秒或两三分钟的竖屏微短剧,基本上一部手机就可以完成拍摄,没有什么考究的镜头语言。

  美学上的粗糙,是微短剧普遍存在的“阿喀琉斯之踵”。前一阵子,一部名为《逃出大英博物馆》的微短剧火热“出圈”。该剧用拟人的方式讲述一盏玉壶从大英博物馆逃出,撞上漂泊在外的华人记者,一同走上回家之路。回家后的玉壶,又为那些流浪在外的华夏珍宝送出一封封跨越千山万水的“家书”……该微短剧立意深刻、情节生动,只可惜,仍存在明显的短板,尤其是它的影视语言相当贫瘠。该剧只有三集,前两集是整个微短剧的大背景,也是人物关系构建的核心部分,但总共只有不到8分钟的时长,意味着很多铺垫只能省略,很多重要内容只能通过台词说出口,很多情绪只能用破碎性的镜头表达。第三集是核心部分,时长9分38秒,讲述记者帮助玉壶回到中国,玉壶完成了自己的使命,这整部剧最高燃的部分也主要用台词讲述+MV式的画风来表现。

  对于微短剧美学的“粗糙”,或许不妨给予一定的理解与宽容。毕竟,微短剧时长与篇幅有限,投入更是有限,一些微短剧成本也就几万元,若以长剧或者精品短剧的标准去苛求它们,既不切实际,也会扼杀微短剧蓬勃生长的草根气息。

  微短剧真正令人担忧亦不应被鼓励的是它的低俗。微短剧浩如烟海,为了脱颖而出,作品自然应该在“爆点”上做文章。如何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制造更多的冲突,让用户停留而不是一“刷”而过,成为很多微短剧的首要追求,这使得微短剧里的冲突非常密集。比如,在一部以婆媳矛盾为主题的微短剧里,第一集短短两三分钟就包括了婆婆欺负儿媳妇的各种桥段,而从第二集开始,每一集都是儿媳妇对婆婆的各种疯狂“打脸”。出轨、复仇、重生、谋杀、逼婚、穿越、打小三、撕渣男等狗血元素是微短剧里最常见的,不少微短剧沉迷于将这些元素不断进行排列组合,翻来覆去就是霸道总裁爱上我、恶毒婆婆陷害我、豪门宴上不认亲、绑架案中见真情、赘婿归来杀四方……

  冲突不仅密集,而且格调并不高,它们诉诸的是对观众情绪的迎合,继而将情绪转化为流量,再通过流量变现。不少微短剧是怎么能挑逗情绪就怎么来,充分放大他人身上的人性恶,再通过主人公的复仇来宣泄报复的快感,比如这次被下架的《黑莲花上位手册》。有些寄生于小程序之上的微短剧更是大打擦边球,聚焦色情与暴力,审美低俗,影响恶劣。如果微短剧一路往“又黄又土又暴力”的方向行进,无异于自我摧毁。

  走出精巧之路

  2022年12月,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印发《关于推动短剧创作繁荣发展的意见》的通知,为微短剧创作提供了总体的指导方向。2023年5月,广电总局出台网剧播出上线新规,明确2023年6月1日以后网络微短剧须采取许可证全覆盖的管理办法,进一步提升了微短剧的制播门槛。2023年11月,广电总局开展网络微短剧治理工作,研究推动网络微短剧App和“小程序”纳入日常机构管理……各种有力的监管措施,为微短剧创作明确了“红线”与“底线”。

  值得关注的是,在官方倡导鼓励下,也因为微短剧市场空间广阔,不少“正规军”纷纷投身微短剧市场。比如,腾讯视频发布专门的微短剧品牌“十分剧场”,优酷设立了“小剧场”,芒果TV则有“下饭剧场”。一些传统剧集制作公司也着手制作微短剧,包括柠萌影视、完美世界、正午阳光、华策影视等等。“正规军”有能力、有资本、有条件将微短剧拍成精品,并拓宽微短剧的赢利模式,比如分账、广告分成、拉新分成,从而提升微短剧创作的整体水平。《虚颜》《招惹》《追捕者》《牌局》等微短剧,单集十几分钟,采取长剧或精品短剧的拍摄手法,赢得了不俗的口碑。

  至于那些以短视频平台为播出媒介,制作单位是名不见经传的小团队,如没有资金做成精品,那么就需要在“巧”上面做文章。巧妙的主题,巧妙的立意,巧妙的人物刻画,巧妙的表现形式,巧妙的互动手法,巧妙的社交营销……譬如《逃出大英博物馆》,就充分体现出创作者的“巧”,以拟人的手法表达文物回国的重大主题,角度与形式非常新颖,其充沛的家国情怀也令人动容。

  在短视频充分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的当下,微短剧构成了短视频的一种形态,也将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但野蛮生长不是微短剧的方向,段子化、粗鄙化、低俗化、审丑化也不应是微短剧的内容取向。微短剧不能因为“微”而放弃对作品质量、深度、审美、价值观等的追求,而应持续地在精和巧这两个方面做文章,微而不弱,短而不浅,微短剧才不会被湮没在没有尽头的短视频流中,真正赢得用户的停留、支持与掌声。

[ 责编:张晓荣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中老铁路上的跨国文化联欢演出

  • “中文+敦煌壁画艺术”受宠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2025年1月1日起,修订后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条例》正式施行。这是继2007年4月1日《条例》实施以来,17年来的首次修订。
2025-01-15 10:08
14日,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的关键子系统“偏滤器等离子体与材料相互作用研究平台”完成测试,超导直线等离子体装置“赤霄”全面建成并投入运行。
2025-01-15 10:00
我国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实施以来,已取得一系列重大找矿成果,一大批共伴生、低品位资源转化为可利用资源。
2025-01-15 09:58
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是我国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内在要求,也是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迫切需要。
2025-01-15 09:57
藏粮于技,科技创新保障粮食安全,杂交技术实现新突破,育成亩产超过1200公斤的绿色超级稻等,刷新世界纪录。
2025-01-15 09:55
近日,深空产业协同创新联盟成立大会暨第一届深空产业论坛在安徽合肥高新区举办,标志着深空探测产业化进程迈出坚实一步。此次活动的举办,也是合肥高新区着力发展未来产业的生动注脚。
2025-01-14 10:03
2025年,人工智能究竟将如何发展?哪些领域会诞生新的消费场景?我们又可以如何拥抱变化?
2025-01-14 09:56
为进一步加大对创新药的支持力度,国家医保局将研究出台一系列政策举措,包括拓宽创新药支付渠道、探索建立丙类药品目录等。
2025-01-14 09:42
13日从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获悉,我国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实施以来,该局联合湖北省人民政府开展鄂西北竹山—竹溪地区庙垭超大型铌-稀土矿综合利用技术攻关,成功攻克铌资源高效利用关键核心技术,将盘活铌资源92.9万吨,实现庙垭超大型铌-稀土矿床的经济利用。
2025-01-14 09:41
捷龙三号运载火箭是一型四级固体运载火箭,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抓总研制,主要是为针对商业航天发射任务而研制,它可以兼顾海上和陆上发射。
2025-01-14 09:39
国产化“中农科·龙腾”饲料配方工业软件近日在北京发布。饲料研究所研发团队利用长期积累的科研成果,研发出饲料原料加工特性数据库、水产饲料营养数据库和反刍动物饲料营养数据库。
2025-01-13 09:40
业内人士提醒,开窗通风换气是最简单且经济的方法,通过增加室外的新鲜空气量,将含有甲醛的空气排到室外,可以快速降低室内甲醛浓度。
2025-01-13 09:15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发展,积极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培育壮大智能产业,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随着技术不断成熟与应用场景不断拓展,我国人工智能正朝着深度融合与创新驱动的方向稳步前进,为全球智能经济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2025-01-13 09:39
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力量。为发挥投资引领带动作用,将加力推进中央预算内投资,条块结合深入实施数字化转型工程,加快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建设。
2025-01-13 09:21
不只是青年骨干,学术荣誉体系设计了从讲席教授、杰出讲席教授、资深讲席教授到荣誉讲席教授的荣誉晋升和激励机制,让有所成就的科技人才不甘于躺在“功劳簿”上。
2025-01-13 09:13
发布和定期更新全面、准确、透明的国家温室气体排放因子数据库,是建立统一、规范碳排放核算体系的重要基础。
2025-01-13 09:12
国家癌症中心研究团队通过对全球胃癌流行病学进行系统分析,发现早发性胃癌呈上升趋势,年轻人群的患病风险日益增加。这一疾病模式的转变对全球胃癌防控策略提出了新挑战。
2025-01-10 09:25
9日,记者从中北大学获悉,该校孙友谊教授团队利用胶体化学体积排斥作用,并结合二维片状纳米材料剥离新方法,实现了石墨烯高效宏量制备。相关成果日前发表在《自然·通讯》上。
2025-01-10 09:21
2024年,气象部门共建成27个国家气候观象台和8个国家大气本底站,实现气候关键区全覆盖;累计建成7.6万余个地面自动气象观测站,实现全国乡镇全覆盖,地面站网布局不断优化。
2025-01-10 09:15
天津大学教授胡文平、王雨、吴煌与诺贝尔奖得主詹姆斯·弗雷泽·司徒塔特教授合作撰写的论文《动态超分子扭棱立方体》1月9日在学术期刊《自然》上发表,文章介绍了他们在光电功能的手性阿基米德多面体的构筑上取得的最新研究成果。
2025-01-10 09:14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