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中国节”如何在年轻人中“潮起来”
首页> 文娱频道> 资讯 > 正文

“中国节”如何在年轻人中“潮起来”

来源:文汇报2023-12-27 10:46

  作为文化消费的主力军和文化传承的生力军,年轻人想过什么样的“中国节”?对于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又有怎样的期待和建议?

  为了探究这些问题,我们在系列圆桌谈的最后一期,邀请青年群体的几位代表,以传统文化青年研究者、致力于传播国风美学的网络博主与身体力行扩大传统文化影响力的爱好者这三种不同身份,结合亲身经历,谈谈对于传统节日的需求与期待。 ——编者

  嘉宾:王凤娟 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李灿凤 UP主“攸荧国风美学”

  海青歌 青年戏曲爱好者

  主持:黄启哲 记者

  传统节日可成为沉浸式、立体化实践“双创”的重要载体

  主持人:几位亲身参与或者说印象最深的传统节日体验是怎样的?这类活动最吸引年轻人的是什么?

  王凤娟:这两年频频出圈、登上热搜的河南卫视传统节日“奇妙游”系列,在我身边的学生中引发热烈关注。收看电视台主题晚会已成为当代人度过春节、元宵、中秋等传统节日的习俗和传统。而在短视频异军突起的当下,晚会如何创新表达节日内涵?“奇妙游”打破以往室内录制小节目拼盘的做法,用一条故事逻辑线,串联古今,杂糅民俗歌舞,并将短片、演艺、新闻片段、VR技术等手段综合运用,使其不管作为节目整体还是短视频碎片传播,都有非常好的效果。

  此外,作为指导老师,这两年我也组织并参与了河南师范大学华夏未央汉服社的活动。而社团的一项保留活动,就是“花朝节”的汉服出行。所谓“百花生日是良辰,未到花朝一半春”。学生们会选在花朝节前后的周末,一起身着汉服畅游赏春。今年,学生们各自装扮后先集结在学校湖畔,一起欣赏舞蹈《清平乐》,然后在学校各处进行汉服表演和现场传习。而为了让节日氛围更浓郁,学生们还特别策划了投壶、击鼓传花等古代游艺项目。据我所知,“花朝节”“上巳节”“上元节(元宵节)”等传统节日这两年已成为国风爱好者的盛大节日,各地都有不同规模的活动。而其中年轻人最喜爱的活动,莫过于身着汉服的大巡游。在巡游中,身着汉服扮演古人的年轻人既是欣赏者,也是展示者,大大提升了节庆的影响力,也满足了年轻人的社交需求。

  海青歌:我的经历是一段坚持十年的“梨园戏元宵情缘”。因为一次在上海看泉州梨园戏的经历,让我对这个有着“戏曲活化石”之称的地方濒危剧种念念不忘。2012年,朋友了解到泉州的元宵节不仅有梨园戏演出,还有盛大的灯会。于是我们相约“打飞的”前往,不虚此行。元宵节期间,不仅会有梨园戏、高甲戏等当地戏曲演出让戏迷大饱眼福,同时当地浓郁的过节气氛也给我们很深的感触。比如,泉州闹元宵的一大习俗,就是“家家户户挂花灯”。我注意到,除了普通人家的灯笼,大街上的大型灯笼都有“来历”——由哪些企业机构支持,可见他们对于这项活动的参与度之广。而一些特别精美的灯笼,还会标注由当地非遗传承人手工制作,也提升了非遗技艺的“能见度”。泉州闹元宵还有一项特别的习俗——踩街。相当于化装游行,家家户户都会上街参与。当天,拍胸舞、大鼓吹、笼吹、龙虎斗、南音清唱、舞狮、高脚戏、歌仔戏、装人等各种各样的活动都会齐齐上阵,非常热闹。

  有了第一次的丰富体验,次年我就萌发了组团去泉州过元宵的想法。一来为看戏,二来为过节。第一年除了北上广与当地的戏迷加起来,拢共四十来人,却为当时的梨园戏剧团贡献50%的观众,90%的票房,可见剧种当时的境况。慢慢的,我们的“观剧团”变成“文旅深度游”,也不再只有我一人组织,光是剧场就能坐上几百人。我们在泉州过元宵,除了深入探访当地乃至周边地区名胜、感受民俗,也与剧团老师、五湖四海的戏迷围炉夜话。

  十年过去了,除了过去两年的特殊情况,我们每年都会去泉州过元宵节。随着“打飞的”来看戏过节的人越来越多,元宵节也成为梨园戏一年中最重要的演出季。而眼见泉州“申遗”成功成为“网红城市”,我们发自内心地为这样一个传统文化氛围浓郁的地方被更多人爱上而感到欣慰。

  李灿凤:深挖传统节日的内涵,已经成为我短片创作的一个重要系列。目前这组短片已完成了围绕七夕、中秋、上巳等十个传统节日的沉浸式呈现。这些短片我往往以某个中国传统节日为叙述对象,请汉服同好穿着某一朝代的服饰,在特定的情境中复原古人在这一节日吃什么、做什么、玩什么。我希望借这些短片告诉观众,传统文化之美。为了更好地给观众沉浸式的体验,我会事先查阅古籍相关资料,然后选取几个具有典型性的习俗,融入到拍摄的情境当中。比如七夕的短片就安排演员在水榭之中展示“投针验巧”“穿七孔针”的情节。

  尽管拍摄这样的视频投入很大,最开始我也是“为爱发电”。但慢慢的,不只是观众热情支持催更甚至是纠正服饰道具形制细节,我还有了“恰饭(商业推广或赞助)”的机会,这让我确信传统节日的接受度会越来越高。我还记得十多年前,自己刚接触汉服时,穿汉服走在街上会被人指指点点。这些年随着年轻人文化自信的提升,对于传统文化的接受和认同程度也越来越高。相信传统节日也是一样,将越来越得到年轻人的关注和喜爱。

  主持人:几位举的这些例子,凸显出“传统节日”在弘扬传统文化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作为载体,帮助人们沉浸式感知传统文化;也是“文化闹钟”,提醒人们在一年中的某个特定时刻重新认识传统文化;同时传统节日也有很强的链接拉动能力,或带动汉服,或带动戏曲,或带动非遗技艺,实现了“双赢”。那么在各位看来,这些在年轻人中获得好评出圈的传统节日活动、作品,分别做对了什么?

  王凤娟:我认为深刻理解传统节日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是关键。以河南卫视传统节日系列晚会为例,我认为其主要做到了四点。

  首先是节目对于呈现品质的追求,比如邀请到唐诗逸、胡阳、苏海陆等一批国内顶尖的青年表演者来呈现传统文化之美。其次是以现代审美与传统文化巧妙融合,深挖传统节日的情感价值,唤醒了年轻人骨子里那种对中国传统审美深刻的认同和热爱。节目巧妙将古诗词、汉服、戏曲等传统文化元素与摇滚说唱、电脑特效、时空穿越等现代艺术元素深度融合,带来耳目一新且震撼惊喜的视听体验。第三,创新晚会叙事,其注重以故事为轴,以沉浸式青春化的现代呈现方式唤醒了年轻人的“五官”。如《2023端午奇妙游》以四位“唐小妹”在端午节的经历为主线,巧妙串联起祭屈原、赛龙舟、采草药、包粽子等传统习俗,综合舞蹈、音乐、戏曲、民俗、神话传说等多种传统文化元素给予全方位展示。最后,节目打破了剧场式表演的时空局限,以祖国大好河山和人文景观为舞台,以真景、真人、真物打开了长期在教室、办公室、工厂的年轻人的心扉,沉浸式满足亲近大自然的心理诉求,有效缓解、宣泄了平时的生活压力。

  海青歌:“梨园戏+元宵节”并不是我们这群都市传统戏曲爱好者发掘的意外巧合,而是有其深刻的文化关联性。首先重要节庆演传统戏曲就是泉州地区的重要传统。而梨园戏的保留剧目《陈三五娘》讲的就是泉州才子陈三与潮州佳人黄五娘于元宵灯会邂逅,展开千古爱情佳话。所以元宵节演其中讲述相关情节的折子戏《睇灯》再合适不过。

  一地有一地过节之风俗,而要令其形成文化集体记忆,一方面要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同时要有对文脉坚守不断的人。作为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千百年来的文明交流互鉴,让各种文化在这里得到很好地传承和交融。而泉州人爱过节、节日民俗不断档的根本是,他们“需要”过节,这种节日文化已经深入到血脉之中、融入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一年365天里,好像他们几乎每天都在过节。

  深刻洞察Z世代对节日的心理诉求与时代审美

  主持人:我注意到,当下年轻人不仅过中秋、端午这样的“全民节日”,“上巳节”“花朝节”这些原先在日常生活中逐渐被淡忘的传统节日,更是被年轻人重新从历史深处打捞;而七夕节、元宵节也经由年轻人的传播弘扬,恢复了其“本来面目”——乞巧节与上元节。相对于春节、中秋这类全民欢度的传统节日,这些“中国节”的回归,满足了年轻人对节日的哪些“新期待”“新诉求”?我们又能从年轻人独有的过节方式中,获得哪些启发?

  王凤娟:相对于春节、中秋,这些古老的传统节日其实对年轻人来说反而很“新鲜”,不需要受长辈引导或是以往习俗的约束,从而成为专属年轻人自己的节日,满足了年轻人张扬自我的诉求。在自己主导策划的节日活动中,年轻人也更能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独特的自我,心理获得较大的满足。

  此外,这些“小众节日”也是青年男女展现身体美的途径之一,满足了年轻人自信展现青春美的诉求。近些年,七夕日益“情人节化”,“乞巧”的仪式感和满足感弱化很多。于是,青春女性展示自我美的诉求需要寻找新的表达途径。这些小众的“上巳节”“花朝节”逐渐成为青春女性展示自身美的节日。在花神生日的“花朝节”,青春少女一起穿上“十二花神”系列汉服美美出行,已然成为一种风尚。

  李灿凤:我同意王老师的看法。对我来说,爱上传统文化的契机,就是看到一组知名汉服博主的照片,让我产生了穿汉服展现美的愿望。“二月二”花朝节、“三月三”上巳节都集中在万物复苏的一年之始,其本身承载的意向与内涵,也与青年人向往美好、外出踏青春游的诉求相契合。

  另一方面,对我们来说,像春节、元宵、中秋这些节日,过着过着就变成了“团圆节”,它们更像是同长辈家人一同度过的特别日子。像我作为在异乡工作的年轻人,假期有限,并不能在每一个节日都回到故乡和亲人团聚。而节日除了和家人一起过,也可以是属于朋友相伴的。和同龄同好玩在一起,这是我们附加于传统节日之上的新需求。尊重年轻人社交与表达的新需求,也就能够让更多传统节日“火起来”“活起来”。

  主持人:不管是在传统基础上的“双创”,还是建立传统与传统间的新连接,大量案例让我们相信,并非传统节日“过时”“不受欢迎”,而是我们在对传统节日的呈现手段和方式上,还存在对当下文化消费主力群体——青年人的不了解,导致了一些供给上的“错位”。那么,要让年轻人真正喜欢并参与其中,实实在在撬动传统节日的影响力能级,还需要在哪些方面作出努力?

  王凤娟:要让年轻人爱上“中国节”,首先要从过节心理上,对当下年轻人的诉求有更深入的了解,不能想当然、一厢情愿。年轻人之所以在既有的传统节日中获得感不强,和当前大多数传统节日以祭祖团聚为主要目的有一定关系,加之网络近些年流行的聚会催婚攀比段子,让年轻人将这种家庭社交压力与节日联系在一起。与此同时,受儒家温柔敦厚文化的影响,当下一些大的传统节庆活动往往比较“正经”,也影响求新求异的年轻人过节的积极性。

  我认为,在传统节日的活动与产品供给上,不应忽视年轻人持续提高的文化品质要求。看到“攸荧国风美学”视频中年轻人对于汉服的认知已经不止局限在某一个大的朝代区别,更关注到同一朝代前、中、后期的不同,就足以证明他们对于传统文化了解之深入。当下年轻人受教育程度逐步提高,文化自信也逐渐增强,因而对文学故事有着天然的亲切感。因此,我建议以文学中“过节情境”为故事资源,开发传统节日文化景观和文创产品,打通年轻人与“传统节日”之间的情感联结。

  其实文学中节日故事资源非常丰富。以《红楼梦》为例,据郭若愚先生研究统计,其中就描绘了60多个岁时节日风俗。而《东京梦华录》记录的北宋开封节日也有24个之多。每年元宵节,河南开封的清明上河园景区都会依据《东京梦华录》等书的记载开发一些有趣的元宵节活动。比如今年正月十五至十七举办了元宵节灯会,我和家人着一身宋装,行走在百万盏花灯点亮的大宋不夜城,沉浸在宋词灯廊和流光溢彩的宋词名句中,尽享节日的欢乐和浪漫。但遗憾的是,目前以此为文化资源的节日景观和文创产品还未全面、深度开发。

  李灿凤:我们希望争取到更多资源主体的支持。眼下举办传统节日活动的主体,还以景区、商业综合体为主。他们通常以获客、拉动消费等利益为驱动,这使得活动要么影响力有限,要么沾染太多商业气息。

  反过来,文化场馆、非盈利机构也会举办相应活动,可却因为非盈利与运营能力有限,往往在活动规模与人流量上做出限制。其实,近些年各地都兴建极具中国气韵的文化场馆、文化地标,它们本就是在传统节日举办大型主题活动的优质场域。平日里,这些地方吸引大量年轻人“打卡”拍照,是新兴网红场所。可惜很多人都是冲着颜值打卡即走,很难更深入地与其产生文化与情感联结。据我所知,我所在城市的文化新场馆也会举办围绕传统节日的活动,但是知道的年轻人不多,也就很难参与其中。

  其实,当下各地都有不少传播传统文化的汉服社团、国学文化非盈利机构,他们大多数是青年同好,本身对过传统节日、举办有着很大的热情与很好的创意,如果能与场馆机构形成良性的互动合作,相信能够取得更广泛的影响力。

  海青歌:要让大家主动过节、自发过节、爱上过节,除了一批活动唤醒文化记忆,最重要的还是要和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拥有共同的情感记忆。还记得泉州当地一位已故老师曾说,“你们和梨园戏现在是‘热恋期’,热情一过就不会再来了。”可事实上,去泉州过元宵,从最初把看戏、参与当地民俗当成一种新奇的体验,到如今已经变成我们的一种习惯。

  那些戏看了许多遍,还是会看;那些景点打卡许多次,还是会去;那些美食吃过很多回,还是馋嘴。归根结底,吸引我们的,是戏、是景、更是人。不管是台上的演员,还是一起看戏的观众,我们因为元宵节成为家人,演出散场大家聚在一起,名角儿亲自下厨炒菜,大编剧化身美食博主提前为我们探店踩点。正是因为和他们在一起,过元宵节才有了特殊的意义。

[ 责编:张晓荣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中法人文合作发展论坛在巴黎举行。

  • “五一”小长假旅游消费旺。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近年来,国产科幻影视剧《流浪地球2》和《三体》火热“出圈”,获得全球关注。
2024-04-30 03:05
酚醛树脂是人类历史上第一种人工合成塑料,自诞生以来已经历了一个世纪。
2024-04-30 03:05
近日,云南农业大学盛军、田洋教授课题组突破核桃油抗氧化难题,研发出替代植脂末的核桃植物基奶粉,并实现成果转化和应用,相关研究成果在国际期刊《食品工程学报》发表。
2024-04-30 03:05
有一个名字,总是让人心生自豪——广袤大地纵横驰骋,“流动的中国”以最直观的方式,将“中国速度”呈现给世界。
2024-04-30 03:05
在2024中关村论坛年会“人工智能主题日”活动现场,多项人工智能领域前沿技术、数据要素、生态培育、产教融合、场景应用、监管治理等多方面成果精彩亮相,百余位人工智能领域专家围绕大模型、具身智能、可信AI等国内外前沿热点话题展开讨论。
2024-04-30 03:05
光明日报教育周刊近期推出的《科学教育提质正当时》系列报道,从师资培养、课程设置、资源建设等多方面,对如何更好进行中小学科学教育展开了持续讨论,并提出了一系列推动科学教育发展的有效建议,在科学界、科学教育界引发热议。
2024-04-30 03:30
“中国共有独角兽企业369家。《中国独角兽企业发展报告(2024年)》由中关村独角兽企业发展联盟联合毕马威企业咨询(中国)有限公司、长城战略咨询、北京方迪经济发展研究院、清华大学中国科技政策研究中心共同发布。
2024-04-29 10:09
截至目前,神舟十七号航天员乘组已完成全部既定任务,将于4月30日乘坐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返回东风着陆场。
2024-04-29 10:07
2024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以创新为核心,通过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模式创新,提升生产力整体水平,推动航空产业加快发展。
2024-04-29 10:06
以前,铸钛大炉坩埚容易损坏,需要每月更换一次,公司每年需要投入不少资金购买新坩埚。我和设备专家一起夜以继日地攻关,终于编制出了一套新的铸钛炉熔炼操作法,提高了坩埚使用率,每年可节约坩埚费用50万元左右。
2024-04-29 10:05
2024成都世园会开幕以来,邛崃分会场龙门山生物多样性博览园迎来游客参观热。 借着成都世园会的契机,成都梳理整合龙门山生物多样性资源,规划建设了占地1172亩的龙门山生物多样性博览园,无边界地呈现龙门山生物多样性。
2024-04-29 10:04
令张治国兴奋的是,武王墩一号墓椁室盖板上已发现和采集墨书文字100多句、近千字,是典型的楚系文字。“对于南方潮湿环境下考古出土的丝绸保护而言,从饱水到干燥的过程,可以说是生死攸关。
2024-04-28 10:23
对此,《指导意见》明确了依法合规管理数据资产、明晰数据资产权责关系、完善数据资产相关标准、加强数据资产使用管理、稳妥推动数据资产开发利用等12方面主要任务。该负责人表示,为加强数字资产管理,《指导意见》突出以下基本原则:  坚持确保安全与合规利用相结合。
2024-04-28 10:19
为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我国将应对气候变化作为国家战略,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加强顶层设计。
2024-04-28 10:17
复旦大学邯郸校区的一个小院里,藏着一件“镇院神器”——上海电子束离子阱装置。
2024-04-28 10:04
4月19日,元阳县沙拉托乡松树寨村的村民在哈尼梯田开展春耕播种。(张艳 摄)  在元阳县沙拉托乡的哈尼梯田缓冲区,当地举行“开秧门”活动,村民们在田间地头祈福,他们载歌载舞,迎接春耕的到来。
2024-04-28 10:03
研究人员表示,马岭河小苦荬的发现,表明兴义世界地质公园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值得开展进一步系统性的调查研究。
2024-04-28 09:59
从1999年起,有着“神箭”称号的长二F火箭全程参与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战略的每一步。它用100%的成功率,为航天员搭建出一条安全“天梯”。
2024-04-26 09:33
近期,人工智能(AI)+机器人赛道广受关注。尤翔宇表示,梳理人形机器人产业技术发展脉络,主要有底层硬件、运动控制和具身智能3条路线。优必选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公司将聚焦人形机器人的三大应用场景,包括工业制造、商用服务和家庭陪伴。
2024-04-26 09:41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