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走进宗师“朋友圈” 感受中华文脉(文化只眼)
首页> 文娱频道> 影视综艺看点 > 正文

走进宗师“朋友圈” 感受中华文脉(文化只眼)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2024-01-08 10:02

  康 震

  每个中国人的心里都有一个苏东坡。有人敬佩他“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深情,有人羡慕他“竹杖芒鞋轻胜马”的洒脱,也有人偏爱他“老夫聊发少年狂”的豪迈。最近,大型文化节目《宗师列传·唐宋八大家》苏轼篇里,我又与偶像苏东坡来了一场“面对面”的交流,可谓快哉!这档节目通过详实的史料考证、探访团的精心探访以及演员的精彩演绎,呈现出一个立体、丰满的苏东坡形象。在我看来,《宗师列传·唐宋八大家》实属大众走近唐宋八大家、了解宗师的绝佳窗口。

  文化节目想要获得成功,就要激发观众的“文心”,让观众被代入、去共情。在这一点上,《宗师列传·唐宋八大家》作出了一些创新探索。

  一是立意高远,以经典之美和文化之美来润泽我们的心灵。唐宋八大家是中国古代文学最负盛名的文学符号之一。以苏东坡为例,他的名言名篇千古流传,文字背后是他宁静淡泊、浪漫自由的可贵品质。他是我们心中的文化英雄,也是我们这个民族的精神标识。我们崇拜苏东坡、共情苏东坡,是因为我们认同他的态度和品格,这就是中国人刻在骨子里的文化自信。《宗师列传·唐宋八大家》让韩愈、柳宗元、欧阳修、三苏、王安石、曾巩等一个个震烁古今的历史人物,从遥不可及的“精神偶像”,变成近在咫尺的“身边榜样”,让每位观众得以领略宗师博大深邃的精神境界,汲取营养,涵养道德。

  二是创新表达,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从探访个体到洞察时代。唐宋八大家代表着唐宋文化的繁盛,节目以文物、名句切入,展现宗师人生的重要节点,为“穿越”提供了最为适宜的时机。在苏轼篇里,我作为探访团的一员,循着苏轼的生平,先从苏辙、文同、王闰之、秦观等“亲友团”入手,逐渐接近本尊,甚至成为他“朋友圈”的一员,和他交流谈心。在徐州府,我们还跟苏轼、苏辙两兄弟一起度过了难忘的中秋夜,月下畅饮。扯酒旗、游苏堤、玩“神智体”诗……互动感十足的有趣桥段,让我们在体验中感受宋代的底蕴风华。北宋文学群星的大聚会令人心驰神往,“西园雅集”名场面的再现,展现了中华文脉的磅礴宽广。

  三是技术赋能,用大片质感呈现名篇意境,带来视听震撼。诗词中的意境大多“妙处难与君说”,但《宗师列传·唐宋八大家》通过XR与CG技术等高科技手段,不断延伸内容表达的边界,让观众在文化需求及感官体验上得到双重满足。苏轼篇里,苏轼与杨世昌月夜泛舟赤壁的一场戏份尤为惊艳,节目画面在光影流动间勾勒出世易时移、时空转换之瞬息万变,将《赤壁赋》中所体现的“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意境搬上荧屏,让人感同身受。

  一篇诗文,一个“朋友圈”,一个时代。《宗师列传·唐宋八大家》通过宗师作品、朋友圈切入,带观众感受古今共振。我们不仅感受到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感动于中国文化的弦歌不辍,更寻觅到契合时代要求的一系列价值准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充满魅力的宝藏,在不断挖掘其精髓的同时,需要积极寻找传统文化与新时代的结合点,从而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这既是时代的需要,也是社会的责任。在这一方面,《宗师列传·唐宋八大家》进行了有益尝试。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 责编:张晓荣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中老铁路上的跨国文化联欢演出

  • “中文+敦煌壁画艺术”受宠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2025年1月1日起,修订后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条例》正式施行。这是继2007年4月1日《条例》实施以来,17年来的首次修订。
2025-01-15 10:08
14日,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的关键子系统“偏滤器等离子体与材料相互作用研究平台”完成测试,超导直线等离子体装置“赤霄”全面建成并投入运行。
2025-01-15 10:00
我国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实施以来,已取得一系列重大找矿成果,一大批共伴生、低品位资源转化为可利用资源。
2025-01-15 09:58
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是我国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内在要求,也是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迫切需要。
2025-01-15 09:57
藏粮于技,科技创新保障粮食安全,杂交技术实现新突破,育成亩产超过1200公斤的绿色超级稻等,刷新世界纪录。
2025-01-15 09:55
近日,深空产业协同创新联盟成立大会暨第一届深空产业论坛在安徽合肥高新区举办,标志着深空探测产业化进程迈出坚实一步。此次活动的举办,也是合肥高新区着力发展未来产业的生动注脚。
2025-01-14 10:03
2025年,人工智能究竟将如何发展?哪些领域会诞生新的消费场景?我们又可以如何拥抱变化?
2025-01-14 09:56
为进一步加大对创新药的支持力度,国家医保局将研究出台一系列政策举措,包括拓宽创新药支付渠道、探索建立丙类药品目录等。
2025-01-14 09:42
13日从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获悉,我国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实施以来,该局联合湖北省人民政府开展鄂西北竹山—竹溪地区庙垭超大型铌-稀土矿综合利用技术攻关,成功攻克铌资源高效利用关键核心技术,将盘活铌资源92.9万吨,实现庙垭超大型铌-稀土矿床的经济利用。
2025-01-14 09:41
捷龙三号运载火箭是一型四级固体运载火箭,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抓总研制,主要是为针对商业航天发射任务而研制,它可以兼顾海上和陆上发射。
2025-01-14 09:39
国产化“中农科·龙腾”饲料配方工业软件近日在北京发布。饲料研究所研发团队利用长期积累的科研成果,研发出饲料原料加工特性数据库、水产饲料营养数据库和反刍动物饲料营养数据库。
2025-01-13 09:40
业内人士提醒,开窗通风换气是最简单且经济的方法,通过增加室外的新鲜空气量,将含有甲醛的空气排到室外,可以快速降低室内甲醛浓度。
2025-01-13 09:15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发展,积极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培育壮大智能产业,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随着技术不断成熟与应用场景不断拓展,我国人工智能正朝着深度融合与创新驱动的方向稳步前进,为全球智能经济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2025-01-13 09:39
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力量。为发挥投资引领带动作用,将加力推进中央预算内投资,条块结合深入实施数字化转型工程,加快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建设。
2025-01-13 09:21
不只是青年骨干,学术荣誉体系设计了从讲席教授、杰出讲席教授、资深讲席教授到荣誉讲席教授的荣誉晋升和激励机制,让有所成就的科技人才不甘于躺在“功劳簿”上。
2025-01-13 09:13
发布和定期更新全面、准确、透明的国家温室气体排放因子数据库,是建立统一、规范碳排放核算体系的重要基础。
2025-01-13 09:12
国家癌症中心研究团队通过对全球胃癌流行病学进行系统分析,发现早发性胃癌呈上升趋势,年轻人群的患病风险日益增加。这一疾病模式的转变对全球胃癌防控策略提出了新挑战。
2025-01-10 09:25
9日,记者从中北大学获悉,该校孙友谊教授团队利用胶体化学体积排斥作用,并结合二维片状纳米材料剥离新方法,实现了石墨烯高效宏量制备。相关成果日前发表在《自然·通讯》上。
2025-01-10 09:21
2024年,气象部门共建成27个国家气候观象台和8个国家大气本底站,实现气候关键区全覆盖;累计建成7.6万余个地面自动气象观测站,实现全国乡镇全覆盖,地面站网布局不断优化。
2025-01-10 09:15
天津大学教授胡文平、王雨、吴煌与诺贝尔奖得主詹姆斯·弗雷泽·司徒塔特教授合作撰写的论文《动态超分子扭棱立方体》1月9日在学术期刊《自然》上发表,文章介绍了他们在光电功能的手性阿基米德多面体的构筑上取得的最新研究成果。
2025-01-10 09:14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