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唐嫣:我过去的三年,都是“汪小姐”
首页> 文娱频道> 影视电视资讯 > 正文

唐嫣:我过去的三年,都是“汪小姐”

来源:文汇报2024-01-08 10:45

  记者 王彦

  关于电视剧《繁花》,社交平台有个话题“×天前和×天后看繁花”,意指随剧情而变的观剧心理。数千万阅读量的话题下,热门第一条对唐嫣不吝赞美。“刮目相看”“王家卫用对了唐嫣”“人生角色”等评价一时占据主流。

  时间倒回《繁花》开播前,王家卫还在对画面精雕细琢,几乎没有演员看过全片。导演的一贯神秘、情节的隐而不宣,让大家在路演时都不敢轻易剧透细节。大众观望,主创也在等待,等这部拍摄了三年的电视剧在播出后“响”还是“不响”。

  专访唐嫣那天,她正处于这段等待期,等“汪小姐”为大众认识,等《繁花》被观众认可,也等待更多人给演员唐嫣的最新判词。对一些问题,她表示“时候未到”,但有三件事是彼时便确凿无疑的:她说“美”是多维的、多向的;她说《繁花》于目前的自己是无可取代的;她说“汪小姐”这个角色有一部分留在了唐嫣身体里。

  《繁花》播到现在,至少“汪明珠”的名字在许多人心里“碰碰响”了,不只是因为这个看来娇俏俏的姑娘在暴风雨里高喊“我要做自己的码头”,也不见得是为她自立门户后开出第一单而折服。“汪小姐”能撬动人心的魅力,很多时候在乎一种“明天感”,是在丛林法则里始终相信明天会更好的明媚敞亮;是在穿透了鎏金色调和浓烈光影后,人们在唐嫣的“汪小姐”身上看到了一个上海姑娘能拥有多么阔达的精神世界。

  从未见过的自己

  剧组第一次官宣阵容时,外界不无愕然。“汪小姐”,一个在原著里命途坎坷又带着“人情复杂、万事纠葛”肉感的角色,到了电视剧该怎样呈现,是照样凌厉还是温柔善待,没人猜得到王家卫的底牌。

  问题到了唐嫣这儿,演员答得辩证,“她让人心疼又让人欣赏”。心疼她依然风吹雨打、起起落落,欣赏她“有韧劲、有冲劲、有担当、至真至情、拿得起放得下、敢打敢拼……有很完整的人物成长线、丰满的表现维度,几个标签不足以形容”。一时怜惜给角色,“善待”则是角色与演员共享的。尤其,王家卫爆改后的“汪小姐”,打开了唐嫣从未见过的自己。

  1988年,“汪小姐”的青葱岁月,姑娘上外毕业后,顶替父亲进了外贸大楼,生命和日常的基调都有些高亢。“戴尼龙袖套和半截的绒线手套,啤酒瓶样厚底近视眼镜后面,一点青涩、几分较真、风风火火,都是妈妈那辈人年轻时的样子。”拍摄间隙,唐嫣给家里打视频,手机那头的妈妈脱口而出,“灵,登样”,两个沪语用词都是漂亮的变体说法。“真的很美。”唐嫣说,萌新的“碰哭精”、众星捧月的“汪小姐”、暴风雨里成长的“虹口小汪”、自立门户的“汪明珠”,“一个造型有一个造型的美感”。

  毋庸置疑,美,对于女演员而言是天赋。因为形象优越,还在中戏上学时,唐嫣就被张艺谋选中为雅典奥运会闭幕式“北京8分钟”的“奥运宝贝”。但也无法否认,美或者说表面的颜值这桩事,在众声喧哗的互联网时代,是让很多女演员态度微妙的“资产”。

  《繁花》剧组的邀约递来,唐嫣并不讳言那是难以置信的。更让她惊讶的事发生在与王家卫的初次见面,“聊天中,导演一直让我别给自己太大压力,许多话让我感觉他已经非常了解我了”。现在回想起来,那天也像是契机、一个让演员唐嫣自我审视的契机,王家卫导演为什么找到她、他看到了她哪些特质……她把寻找的答案放到“汪小姐”身上,最终,长波浪、高跟鞋、外滩27号的金花是她,头发蓬乱、工服灰暗、暴风雨下的狂花也是她。

  演员本人说,妆造只是角色内心的外化,“小汪身上有野蛮生长的活力,像‘打不死的小强’,那种朴素的生命力是一个女生不同阶段的美,我全盘接受”。

  恩师王家卫

  上世纪90年代初,唐嫣还是个小姑娘。彼时的她观察家乡的视角,肯定和成年人汪小姐有所区别。饶是如此,唐嫣很笃定:“《繁花》里的一幕幕似曾相识,代入感太强了。”

  有些亲切感由“硬件”营造。第一次走进片场搭建的进贤路,唐嫣为眼前的“神还原”兴奋不已。弄堂、烟纸店、自行车、路牌,先映入眼帘,随后移步换景,几乎步步有惊喜。棒头糖、“老坦克”、缝纫机、热水瓶、磕掉了边缘搪瓷的痰盂罐……细节太多了,演员们刚进片场,看到这个东西也有,那个东西居然也有,惊呼声此起彼伏。剧组也请来当年外滩27号上班的初代白领们给演员讲课,城市的记忆与个体人生温柔重合,“开机时自然而然就入戏、入情了”。

  许多观众达成了共识:《繁花》就要看沪语版。一则沪语是片场用语,声场的远近、轻重乃至气流都是与表演一脉相承的;二来沪语作为母语,揭开了演员们本能式反应、潜意识表演。唐嫣承认,家乡话是迅速进入角色内心的秘钥,“看着剧本,就会自动切换成上海话,从未有过”。沪语不仅带来亲切感,许多文字下的潜台词也跟随上海话独有的表达平添意蕴。演员形容台词为“千层蛋糕”,写来与普通话一样,但在气息和顿挫的发音背后,“方言的习惯带着心照不宣的暗号”,让演员和角色卷起岁月乡愁的记忆,化在烟火气里等待观众前来相认。

  但方言并不只是“解除封印”“降低难度”的,尤其对唐嫣。上海话本就语速轻快、雀跃,“汪小姐”快人快语,情绪一上来,台词几乎没有气口。后期重配普通话版本时,同组演员替“汪小姐”暗暗叫苦,唐嫣深呼吸,“唯一办法,就是在话筒前投入地、全身心地再演一遍,用普通话再感受一遍汪小姐”。

  在唐嫣眼里,自己“卷”自己,是《繁花》剧组的常态。她将王家卫视作“恩师”,“导演会根据我们在镜头前的表现不断深挖,听他讲戏常会有醍醐灌顶的感觉”。有这样亦师亦友、善于挖掘演员潜能的导演在,拍戏便是大家最享受的事,收工反而成了让人黯然的一刻。“每天收工,很多人舍不得离开,怎么就结束了呢,都意犹未尽。”于是,有了吴越主动拖堂、被导演抓包后顺便补拍的幕后花絮,成就的却是“小汪”含泪收下师父邮票集,为岁月珍贵情深意长掬一把泪的动情场面。

  生命的痕迹

  《繁花》整整拍了三年,“杀青多”是网友的玩笑辞令,但摆在演员面前的难题很现实:怎样接戏?妆造和道具的衔接交给剧组工作人员,人物状态怎样保持一致考验着演员。外型上看,不能胖、不能瘦,就连多几条皱纹都会被高清的镜头捕捉;更要紧的在眼神、在心境。

  生命会在岁月里留痕,可对一部剧的同一个角色,演员需要“无痕”,藏起自己在真实岁月里的痕迹,抹掉其他剧组角色带来的痕迹。“我可能没有这样的难题。”唐嫣说,“因为过去三年里,我全身心投入,我的情绪事实上是被汪小姐牵着走的。难过着她的难过,欣喜着她的欣喜。”此话听来轻松,可稍稍咂摸,很容易分辨个中五味杂陈。都说女演员“花期”宝贵,三年只接一部戏,三年只跟一个角色死磕,时间的洪流会带来也会带走许多人和事。唐嫣不说选择,只谈值得。

  王家卫导演是恩师,外界只道他把唐嫣带到了作为演员的新境界,但演员本人说:“他给我上的最重要一课不单单是表演,而是人生。演戏是演另一个人的人生,在剧组与王导聊天时,常常好像走进了人生课堂。”她把对手戏演员看成“高山”,是自己戏里戏外的贵人。饰演金花科长的吴越、饰演范总的董勇都是演技精湛的前辈,“跟他们对戏,压力不小”;虹口码头的工头范志毅从足球跨界来客串一把,“他的表演状态很自由,而越自由越厉害,一样是挑战”。故事里,师父、范总、工头都是角色的贵人和革命战友,“戏里,他们帮我从‘汪小姐’蜕变成真正的汪明珠;戏外,他们帮到我唐嫣,让我知道,对手戏演员强,我也可以遇强则强”。

  还有些痕迹潜移默化着留在了生活里,变成唐嫣的一部分。“‘小汪’行动力强,生命力饱满,一言一语都像是上了倍速的。”忽然一天,唐嫣在家发现自己的动作变快了,以往洗漱、吹头的时间几乎压缩了一倍。“过去的三年,我全都是汪小姐,身、心、灵结合一体,我不认为自己是唐嫣了。”

  汪明珠的故事还在继续,演员唐嫣也是。1983年生于上海,唐嫣在《繁花》开播时40岁了。“《繁花》让我更热爱表演。”三年打磨,愿她像“汪小姐”那样,跳脱纠结的混沌、穿越繁花迷人眼,在演员这条路上真正抵达“不惑”。

[ 责编:张晓荣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中老铁路上的跨国文化联欢演出

  • “中文+敦煌壁画艺术”受宠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2025年1月1日起,修订后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条例》正式施行。这是继2007年4月1日《条例》实施以来,17年来的首次修订。
2025-01-15 10:08
14日,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的关键子系统“偏滤器等离子体与材料相互作用研究平台”完成测试,超导直线等离子体装置“赤霄”全面建成并投入运行。
2025-01-15 10:00
我国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实施以来,已取得一系列重大找矿成果,一大批共伴生、低品位资源转化为可利用资源。
2025-01-15 09:58
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是我国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内在要求,也是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迫切需要。
2025-01-15 09:57
藏粮于技,科技创新保障粮食安全,杂交技术实现新突破,育成亩产超过1200公斤的绿色超级稻等,刷新世界纪录。
2025-01-15 09:55
近日,深空产业协同创新联盟成立大会暨第一届深空产业论坛在安徽合肥高新区举办,标志着深空探测产业化进程迈出坚实一步。此次活动的举办,也是合肥高新区着力发展未来产业的生动注脚。
2025-01-14 10:03
2025年,人工智能究竟将如何发展?哪些领域会诞生新的消费场景?我们又可以如何拥抱变化?
2025-01-14 09:56
为进一步加大对创新药的支持力度,国家医保局将研究出台一系列政策举措,包括拓宽创新药支付渠道、探索建立丙类药品目录等。
2025-01-14 09:42
13日从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获悉,我国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实施以来,该局联合湖北省人民政府开展鄂西北竹山—竹溪地区庙垭超大型铌-稀土矿综合利用技术攻关,成功攻克铌资源高效利用关键核心技术,将盘活铌资源92.9万吨,实现庙垭超大型铌-稀土矿床的经济利用。
2025-01-14 09:41
捷龙三号运载火箭是一型四级固体运载火箭,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抓总研制,主要是为针对商业航天发射任务而研制,它可以兼顾海上和陆上发射。
2025-01-14 09:39
国产化“中农科·龙腾”饲料配方工业软件近日在北京发布。饲料研究所研发团队利用长期积累的科研成果,研发出饲料原料加工特性数据库、水产饲料营养数据库和反刍动物饲料营养数据库。
2025-01-13 09:40
业内人士提醒,开窗通风换气是最简单且经济的方法,通过增加室外的新鲜空气量,将含有甲醛的空气排到室外,可以快速降低室内甲醛浓度。
2025-01-13 09:15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发展,积极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培育壮大智能产业,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随着技术不断成熟与应用场景不断拓展,我国人工智能正朝着深度融合与创新驱动的方向稳步前进,为全球智能经济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2025-01-13 09:39
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力量。为发挥投资引领带动作用,将加力推进中央预算内投资,条块结合深入实施数字化转型工程,加快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建设。
2025-01-13 09:21
不只是青年骨干,学术荣誉体系设计了从讲席教授、杰出讲席教授、资深讲席教授到荣誉讲席教授的荣誉晋升和激励机制,让有所成就的科技人才不甘于躺在“功劳簿”上。
2025-01-13 09:13
发布和定期更新全面、准确、透明的国家温室气体排放因子数据库,是建立统一、规范碳排放核算体系的重要基础。
2025-01-13 09:12
国家癌症中心研究团队通过对全球胃癌流行病学进行系统分析,发现早发性胃癌呈上升趋势,年轻人群的患病风险日益增加。这一疾病模式的转变对全球胃癌防控策略提出了新挑战。
2025-01-10 09:25
9日,记者从中北大学获悉,该校孙友谊教授团队利用胶体化学体积排斥作用,并结合二维片状纳米材料剥离新方法,实现了石墨烯高效宏量制备。相关成果日前发表在《自然·通讯》上。
2025-01-10 09:21
2024年,气象部门共建成27个国家气候观象台和8个国家大气本底站,实现气候关键区全覆盖;累计建成7.6万余个地面自动气象观测站,实现全国乡镇全覆盖,地面站网布局不断优化。
2025-01-10 09:15
天津大学教授胡文平、王雨、吴煌与诺贝尔奖得主詹姆斯·弗雷泽·司徒塔特教授合作撰写的论文《动态超分子扭棱立方体》1月9日在学术期刊《自然》上发表,文章介绍了他们在光电功能的手性阿基米德多面体的构筑上取得的最新研究成果。
2025-01-10 09:14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