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昆剧《汉宫秋》:以当代诗意重构历史悲歌
首页> 文娱频道> 演出 > 正文

昆剧《汉宫秋》:以当代诗意重构历史悲歌

来源:北京日报2024-01-15 11:06

  王润

  一轮皎洁冷月,漫天斑驳金叶,大面积留白的诗意舞台上,流动的光影细腻呈现出汉元帝面对昭君出塞时复杂的心灵悸动……1月10日、11日,北方昆曲剧院创排的大型原创昆剧《汉宫秋》在天桥剧场首演,用六百年的昆曲重新演绎七百年的汉宫故事,既将昆曲艺术的雅致之美彰显到极致,又为古典名篇赋予当代解读。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千百年来,昭君出塞的故事在文人墨客笔下流传。“元曲四大家”之一的马致远将这段故事进一步演绎,创作成酣畅淋漓、悱恻动人的元杂剧《汉宫秋》,成为中国古典悲剧的代表作之一。

  北方昆曲剧院集结了编剧王馗、导演徐春兰、艺术指导计镇华、唱腔设计孙建安、作曲配器王啸冰、舞美设计刘杏林等一线艺术家组成主创团队,在根植传统的基础上,秉承尊重史实的创作理念,对思想主题进行了重新确立,不再局限于帝妃之恋,而是聚焦汉匈对峙的百年战争结束后的悲壮故事,展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汉宫秋》之“秋”是汉元帝悲凉无奈心境的写照。以马致远原著为基础的剧本凝练集中,不再铺张同类题材常见的表面情节和人物关系,而是侧重在极为有限的时空规定中抒发人物情绪,含有深刻的精神寄寓和浓郁诗意。

  题有“破幽梦孤雁汉宫秋”八个大字的舞台边框,既有古韵,又有新意,突破了传统戏曲描绘性布景手法,凭借空间结构和演员之间的关系,将“离合”与“远行”体现得更具心理层次感。

  无论是“高殿秋砧响夜阑”,还是“汉宫冷月照塞北幽人”;无论是以划痕般笔触在无缝画布上镂空出古道夕阳、西风衰草,还是天际一抹残红,或地面上徘徊移动的几道宫阑,舞台视觉都伴随着主演袁国良精湛的表演,体现出剧中人物的内心痛楚,同时又与飘忽不定的朝廷更迭、分合无常的疆土变化和繁华凋落交织的历史沧桑关联。

  尤其是“饯行”一场,王昭君与大队人马走向舞台深处离去后,原本浓烈、饱满的框中画面一下变成深不可测的空黑,与前区白色形成强烈对比,对应着唱词中的“迥野苍凉”,更加凸显出人物内心的孤独。

  百年征战,都付孤雁悲情;江山万古,留驻一缕秋声。在《汉宫秋》中,国家一级演员袁国良饰演的汉元帝不仅仅是一个帝王,更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欲的人。他与饰演王昭君的张媛媛通过细腻精湛的表演,赋予剧作更为深沉和雅致的内涵,不仅展现出了一个帝王失去爱人的悲痛,更让人看到了一个时代、一个社会的缩影。“昭君在处,即是乡土”“君王臣子,俱归尘土”的悲情与壮怀,也传达出更具现代意识的广阔胸怀和平等观念。

  总的来说,北方昆曲剧院此次守正创新创作《汉宫秋》,既保留了传统经典的精髓,又融入了现代元素,使其更具时代感。这种方式不仅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也将吸引更多观众。

[ 责编:张晓荣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文化遗产数字化论坛举行

  • 电影《731》拍摄历程特展在哈尔滨举行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科创游”是一种将科技与旅游相结合的新型旅游形式,不仅展示科技企业的生产过程和产品,还注重科技教育的普及和科技创新的体验
2025-09-17 10:23
此次大会将讨论通过“人与生物圈计划”及其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杭州战略行动计划,明确未来十年的发展方向、目标和行动方案
2025-09-17 10:21
人造地球卫星、载人飞船、空间站、空间探测器要“上天”进入预定轨道,运载火箭少不了。在“火箭家族”展台,长征一号至五号运载火箭模型笔直而立。
2025-09-17 10:20
在化学生物学研究中,有一种强大的“分子地图绘制技术”——邻近标记技术。在癌症免疫治疗中,免疫细胞需要足够强和足够多的“信号”才能发起攻击,但癌细胞表面的天然信号往往非常稀疏。
2025-09-17 10:18
当前,秋粮陆续进入成熟期。各地抓住最后的窗口期,落实落细各项增产措施,全力以赴抓好秋粮生产,确保秋粮丰产丰收。
2025-09-17 09:32
人工智能的浪潮正在席卷从科技到教育,乃至全社会的各个角落,中国教育界正在积极推动学习和应用人工智能,以便乘势站在时代前列。今年6月,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校长尤政提出,人工智能和批判性思维结合形成DNA式的“双螺旋结构”,将有力推动创新。
2025-09-16 09:14
15日,在2025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主论坛上,《人工智能安全治理框架》2.0版正式发布。落实《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人工智能安全治理框架》1.0版于2024年9月发布,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
2025-09-16 09:13
光明日报北京9月15日电 记者陈晨从农业农村部获悉,2025畜禽种业发展论坛14日在北京市平谷区举行。论坛发布了第三次全国畜禽遗传资源普查、濒危畜禽遗传资源保护成效、主要畜种分子身份证构建和遗传评估优秀种公畜等重大成果,举办了畜禽种业振兴成果展,26家单位现场推介新技术、新设备、新成果,72家单位进行专场展示。
2025-09-16 09:13
数智技术以及数智互联技术将推进青年间社会化协同与知识共享,可精准连接青年学习者,并形成跨地域的学习社群与项目协作组。总而言之,数智技术能够为青年群体参与终身学习创造良好条件,能够充分激发青年群体参与终身学习的动力,能够更好地帮助青年群体全面发展。
2025-09-16 09:12
作者:王 珩、程松泉,分别系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授;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博士生  当前,全球教育正经历一场由人工智能技术驱动的深刻变革。唯有坚守育人初心,在伦理框架内审慎推进技术应用,才能让人工智能真正成为引领教育发展的引擎,而非解构教育本质的飓风。
2025-09-16 09:11
在合成生物学和气候变化应对领域有巨大潜力。
2025-09-16 09:11
走进展区,多款新潮文创让人爱不释手;戴上设备,苏轼笔下的诗词世界任人遨游;指尖轻点,三千年前的青铜器“触手可及”……一系列新产品、新服务、新场景在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文旅服务专题亮相,漫步其中,处处感受到科技与创意奔涌、文化和旅游融合的无限活力。
2025-09-15 09:54
在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上,一批品类丰富、兼具趣味与文化内涵的文创精品成为展会现场的“人气王”,引爆观展热潮。
2025-09-15 09:54
最大网络基础设施的建成有助于我国突破关键技术的“卡脖子”困境,形成自主可控的核心技术优势,建立起数字经济产业的第二创新生态。 (作者:戎 珂,系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经济学研究所所长、长聘教授;田晓轩,系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经济学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2025-09-15 09:53
今年暑期,工厂游火爆出圈。参观名额秒空、门票收入可观、社交平台相关笔记有10多万条,工厂游俨然成了文旅界新宠。 工厂游等新型旅游业态,实现了工业与文旅的跨界融合,也为文旅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增长点。
2025-09-15 09:52
深夜,河南焦作多氟多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的实验室依旧灯火通明,总工程师闫春生还在带着团队忙碌。 2006年,多氟多打响了由传统氟化工向精细氟化工、新能源材料转型的战役,闫春生临危受命加入六氟磷酸锂研发团队。
2025-09-15 09:51
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9月10日至9月14日在北京举办,众多科技产品亮相展区,吸引观众驻足参观。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9月10日至9月14日在北京举办,众多科技产品亮相展区,吸引观众驻足参观。
2025-09-12 10:08
汽车排放被认为是气候变化的“元凶”之一,但学术界一直缺乏对城市道路碳排放进行精准刻画的工具。”借助全景AI模型,可实现二氧化碳排放源的精准提取,模型的平均精度超过93%、平均误差低于1.3ppm(ppm为百万分比浓度)。
2025-09-12 10:01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握人工智能发展趋势和规律,加紧制定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制度、应用规范、伦理准则,构建技术监测、风险预警、应急响应体系,确保人工智能安全、可靠、可控。人工智能系统的可靠性不能停留在统计意义上的“高概率正确”,而应追求在复杂、开放、动态环境下的“高置信可靠”。
2025-09-12 10:01
10日,2025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奖(以下简称“顶科协奖”)获奖者名单在上海公布。顶科协奖是2021年在上海发起创设、由红杉中国独家提供永久资金支持的面向全球科学家评选的科学大奖。
2025-09-12 09:59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