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有爱情悬疑“配料”,也有深度哲学思考
首页> 文娱频道> 影视电影动态 > 正文

有爱情悬疑“配料”,也有深度哲学思考

来源:文汇报2024-01-19 10:15

  记者 沈湫莎

  “看懂了吗?”“懂了好像又没完全懂,准备二刷。”这是原创科普微电影《记忆旅游》在上海自然博物馆首映后,观众间的一段对话。这部以“脑机接口”技术为主题的科普影片,一改传统科教片一本正经讲道理的风格,前半段“撩”得飞起,后半段反转不断,颇有《盗梦空间》之感。该片近日在B站“魔都科学目录”频道播出,后续还将在上海科技馆三馆的新媒体平台播放。

  作为影片主创方,上海科技馆自2009年开始自主科普影视创作后,接连制作了《蛟龙入海》《熊猫滚滚》《荧火》等十余部四维科普特种电影和16集“中国珍稀物种”科普纪录片。科普微电影《记忆旅游》是该馆科普创作的又一尝试,影片中加入了大量“圈粉”年轻人的元素,“网感”十足。

  既涉及大脑科学知识,也探讨人性伦理

  《记忆旅游》讲述了才华横溢的脑科学创业者李淘淘,说服神秘投资人计潜投资她所创立的“记忆旅游”项目的故事。全片只有28分钟,剧本却足足打磨了一年。“大脑研究是一个极其敏感的领域,不仅涉及大量科学知识,还包含一系列伦理问题,创作剧本时要把这些都讲清楚。”《记忆旅游》制片人杨帆说,为了避免传统科普影片的“说教味”,影片巧妙地将男女主角设定为创业者和投资人,而非高冷的科学家。

  在这一叙事框架下,创业者想要获得投资,必然要把项目的技术、前景、风险等内容一一告知,屏幕前的观众跟着剧情自然“代入”投资人视角,不知不觉熟悉了项目,也沉浸在男女主的“CP感”中。然而,剧情到后半段突然反转,李淘淘说的并非全是实情,计潜也不是普通人类,两人所在的空间也只是某个记忆场景。

  上海科技馆科学传播中心副主任宋娴表示,影片以脑机接口技术为主题,打开了一扇通向记忆旅游的想象之门,由此探讨科技与人性、伦理的复杂关系。杨帆也透露,创作团队的平均年龄只有34岁,这也促使他们在科普片中加入爱情、悬疑、科幻等“配料”。同时团队也希望在片中引入一些有深度的哲学思考,比如人是否有自由意志等。这一想法得到了科学顾问的支持,尽管整个创作过程很“烧脑”,但很有趣。

  科学家深度参与,实验室“实景拍摄”

  作为影片的科学顾问,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副所长陶虎、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研究员杨天明,不仅深度参与了剧本创作,还严格审查了片中所有技术细节。创作团队还将拍摄取景地设在了真正的脑机接口公司——由陶虎创立的上海脑虎科技有限公司。

  影片中,李淘淘展示了一种直径仅0.1毫米的蚕丝蛋白柔性电极,其硬度介于血管和脑组织之间,插入头皮造成的微小伤口可自愈。这并非科幻想象,而是由脑虎科技研发的微创可植入柔性脑机接口。而女主在剧中所讲述的脑机接口工作原理、人类意识形成机制等,都是当下脑科学的主流观点。

  在宋娴看来,影视创作团队与科学家的关系如同马与马夫,“当剧本‘走得太远’时,科学家会把我们拉回来;而当我们想象力不足时,科学家又会推我们一把。”

  事实上,剧中李淘淘利用脑机接口技术来访问和体验他人记忆的构想并非空中楼阁,而是建立在现有科学研究和技术趋势之上的合理假设。对于“记忆旅游”何时能实现,两位科学顾问各有各的观点:杨天明认为要50年后,陶虎则更乐观。

  “师姐”系列能否成为沪上科普新IP

  就在上周,《无处不在的氟之有机师姐Ⅱ》在B站“魔都科学目录”首映。这部时长约1小时的微电影,有2位院士、3位研究员、35位博士研究生参演,堪称史上学历最高的虚构类影片。短短几天,该片播放量已超25万。

  “有机师姐是沪上科普电影的知名IP,我们在创作中也有意将男女主角设计成师姐弟的关系。”宋娴说。有意思的是,无论是“有机师姐”,还是“脑机师姐”,均由专业演员林子煊和李一旻扮演,这既是基于两人此前的出色表演和在年轻人中的知晓度,也隐藏着把“师姐系列”打造成沪上科普IP的愿景。科普爱好者还能在影片中找到彩蛋,老年李淘淘是由沪上科普网红“不刷题的吴姥姥”扮演的。

  以讲好一个故事的微电影方式科普前沿技术,《记忆旅游》为上海科技馆的科普影视创作积累了经验值。目前,该系列的下一部电影创作计划已提上日程,将与中国科学院院士赵东元合作,围绕介孔材料展开。届时,期待“师姐”带来更有趣的科学故事。

[ 责编:张晓荣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为了民族解放与世界和平》主题展览面向公众开放

  • 第十七届中国国际现代化铁路技术装备展览会在京开幕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随着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人工智能技术助力建材行业向更智能、更绿色、更高端方向变革。“通过数字化转型,建材企业可基本实现研发设计数字化、生产运营一体化、客户服务敏捷化,提升决策效率、协同能力和服务水平,快速提升生产力和核心竞争力。
2025-07-09 09:40
记者8日从湖南省自然资源厅获悉,通过创新地质找矿理论,经过长期勘探,湖南省郴州市临武县鸡脚山矿区已探获超大型蚀变花岗岩型锂矿床,共提交锂矿石量4.9亿吨,氧化锂资源量131万吨。
2025-07-09 09:39
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8日晚间发布的通知,今后“颈深淋巴管/结—静脉吻合术”将不得应用于阿尔茨海默病治疗。“颈深淋巴管/结—静脉吻合术”是将颈部深层淋巴管或淋巴结与邻近的静脉进行吻合的手术,近年来部分医疗机构将其用于治疗阿尔茨海默病,引发争议。
2025-07-09 09:39
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能源局日前发布《关于开展零碳园区建设的通知》。支持企业对标标杆水平和先进水平,实施节能降碳改造和用能设备更新,鼓励企业建设极致能效工厂、零碳工厂。
2025-07-09 09:37
近日,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科研人员依托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冷却储存环,精确测量了极缺中子原子核硅-22的质量,实验发现硅-22的质子数14是一个新幻数。
2025-07-09 09:3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7日发布消息,自然科学基金委近日制定重大非共识项目试点实施方案,将在2025年启动资助试点。
2025-07-08 09:20
近日,由农业农村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联合有关单位研制的全自动水稻覆膜插秧技术装备在江苏省靖江市投入使用,开启了我国水稻覆膜插秧新模式。
2025-07-08 09:11
日前,全球领先的720V高压固态钠盐电池,在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的建亨奥能科技有限公司正式量产,标志着中国成为全球第三个实现固态钠盐电池商用量产的国家。
2025-07-08 09:10
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获悉,该委日前制定了重大非共识项目试点实施方案,将在2025年启动资助试点。
2025-07-08 05:05
什么是聚乳酸材料,在取代传统石化基塑料材料方面又有着怎样的优势?本期院士科普,让我们跟随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学思,一起走进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聚乳酸的奇妙世界。
2025-07-07 14:19
科技的力量正让农民从传统体力劳动者向掌控全局的智慧决策者转变。
2025-07-07 12:33
在未来数十年,熟练使用人工智能很可能成为大多数职业的必备技能,并深刻影响就业市场。作为经济土壤中的“超级肥料”,新技术既带来传统岗位的替代,更促进新兴产业发展,直接创造新的岗位需求。
2025-07-07 09:12
抽水蓄能机组主要由发电电动机和水泵水轮机组成,利用山上山下两个水库进行水能和电能相互转换。
2025-07-07 09:11
回溯歼—10飞机研制历程,从立项、首飞到定型,历经数十载,“三滴油”看起来微不足道,却更加说明创新需要点滴用心、长期耕耘。
2025-07-07 09:10
从微小的夸克到浩瀚的宇宙,从生命的密码到自然的规律,科学这双“慧眼”不断重新定义着“可见”与“可知”的边界。从墓室中的真菌到实验室里的潜在新药,科学家用一套跨学科方法挖掘出这个隐藏在自然界的分子宝藏。
2025-07-07 09:08
在6日开幕的中国科协年会上,2025重大科学问题、工程技术难题和产业技术问题正式发布。这凝聚科技界智慧的30项问题、难题“锁定”了哪些前沿领域的核心赛道?其遴选标准蕴含着怎样的科学智慧?带着这些问题,记者专访了丛斌、邹冰松、王小云、陈坚四位院士。
2025-07-07 03:10
2025全球数字经济大会2日在北京开幕。除收录标准的优势外,东壁全球科技文献数据平台还根据中国科技界与教育界的习惯,对所收录期刊进行了学科分类。
2025-07-04 09:55
超材料是一类具有特殊性质的人造材料,而具有热辐射性能的超材料可以把多余的热量“打包”传递到外界,热辐射超材料可广泛应用于零能耗辐射冷却、建筑节能降温、航天热控等诸多重要领域。
2025-07-04 09:53
中国科学院院士、海南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教授骆清铭团队成功绘制出了小鼠三维脑区和立体定位图谱
2025-07-04 09:52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