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烟火人家》:都市女性群像剧的进阶
首页> 文娱频道> 影视电视资讯 > 正文

《烟火人家》:都市女性群像剧的进阶

来源:北京日报2024-02-27 10:52

  大禹

  万家灯火下的年夜饭余温犹在,由林妍执导的现实题材剧作《烟火人家》也在正月里开启了孟家人的年夜饭,女性导演特有的嗅觉和视角,给这部塑造当代都市女性群像的家庭剧提供了更多可能,开播以来,在竞争激烈的春节档拔得了电视剧收视率头筹。

  《烟火人家》剧照

  这是一个典型的“母系家庭”,老母亲是不怒自威的退休老厂长,年夜饭上就掷地有声地喊出“孟家的女儿必须回家过年”的规矩,这与多数中国传统家庭“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在娘家过年是大忌”的老黄历形成了极其强烈的对比。也是这一声令下,构成了第二代孟家女性(孟家三姐妹)在婚恋关系中的集体性“女强男弱”,这明显是制片方提供给女性观众的精神胜利和追剧动力,可幸的是编剧和导演对此强弱关系的分寸尺度谨慎为之,确保了人物设定的可信和可能。

  孟家长女是中国家庭剧中典型的“家庭奉献型”人设,在老母亲的大家,她是永远系着围裙在灶台前劳作的大姐,操持家务,赡养老母;在自己的小家,她是丈夫的提款机和免费保姆,是将全部人生希望孤注一掷重压在女儿身上的掌控型强势母亲,高举着“我对你的要求都是爱你的本能”旗帜任性而为……她是无数个中国全职母亲现状的缩影和代表,不是没有自我,而是忘记了自我,生活中只剩下烟火,没有远方。她在剧中承担的关系解锁任务是:母女关系。也是剧中主要戏剧冲突的来源,在近半的剧情推进中,其与近30岁的女儿衣锦一直未能找到正确的相处之道,过度干预女儿的生活、工作、婚恋选择,密集的“爱”常常令人窒息,展现了当代年轻人的隐痛。做此表达的电视剧作品在近年来并不少见,《烟火人家》的可圈点之处在于——只是客观呈现这种对立冲突关系,并没有将母或女推向极致的某一边,而是在无数的伤害与打破中,一次次试图和解与修复母女关系。这正是家庭的要义:血缘难以破除,每位家庭成员都在跌撞中第一次也无数次地尝试着自己的角色,摩擦和理解壁垒完全消失之前,永远都有不尽的误解和伤害,但联结不会消失。

  到了孟家二女儿这里,女性形象的站立往前迈了一步——经济独立、思想开放、性格爽朗,她在剧中承担的关系解锁任务是:夫妻关系。和女儿可以做无话不说的好朋友、真闺蜜,但关起门来,在外看似和谐相辅的夫妻关系确是典型的角色扮演,女儿面前要扮演恩爱夫妻、老母亲面前要营造“我们俩的日子好着呢”、在社会生活中要立完美搭档的两口子人设……最终这一切都在其“软饭丈夫”日复一日的得寸进尺中崩塌了,回顾年轻时抵抗母命下嫁给爱情的冲动,人到中年做出了要为自己活、不再为了女儿和老母忍下去的决定。中国女性的隐忍多半是为了孩子,怕影响孩子学业、怕单亲家庭影响孩子成长,一旦“泰坦尼克撞向冰山”,刻意漠视的忍耐就会发酵为另一种极致。

  孟家三女儿事业有成、嫁给了爱情,因事业和家庭的跷跷板踩得不好选择和平分手,像当代很多都市单亲母亲一样从容经营着生活、工作以及与前夫的关系,平等地看待每个个体的选择,从前是爱人、现在也能做朋友。她在剧中承担的关系解锁任务是自我成长。从轰轰烈烈到一别两欢,从一心创业到兼顾孩子,从心中其实仍存爱意的前夫到现任男友,她一直在不断找寻真我,剧中她看似不是戏剧冲突的发出者,因为她所有的前进和寻找都是向内的,不以假借外人的成长而实现自我价值,她所代表的是当代社会中少数真正的独立女性:自立、自持、自恰。

  剧中的孟三代(孟家的孙女辈)除了长外孙女衣锦更多承担着主动参与剧情、戏剧冲突的功能,带出了聚热的85后婚恋、职场等社会性话题,其他角色的设定更偏工具性的存在,是为完成辅助塑造孟二代女性的任务而存在。剧中的丈夫们也无独有偶地承担着这种功能,所以总体上剧中的男性角色都略显单薄和无味。

  近年来,聚焦都市女性群像的电视剧集不胜枚举,成功者寥寥,《烟火人家》的进阶之道在于同一个屋檐下长大的孟家三姐妹各自有画像,且层层递进,亦如上述中所展示的三种关系解锁,她们叠加在一起就构成了家门内的主要关系网——亲子、伴侣和自我,而这也是步入烟尘的每一个平凡人被织进的大网,《烟》剧张开了这张大网。到底破网重生才是真道,还是无为地在网中接受烟火生活就是上乘选择?怕是众观剧人心中自有答案。(作者为青年艺评人)

[ 责编:张晓荣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习近平主持中俄蒙元首第七次会晤

  • 习近平会见蒙古国总统呼日勒苏赫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点击羽绒服胸前的按钮,2秒即可速热,实现四档温度调节……1日,在哈尔滨举行的第七届中国国际新材料产业博览会现场,一款造型时尚的智能温控羽绒服吸引不少观展者驻足围观。
2025-09-02 10:23
当地时间9月1日,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最新报告显示,今年的全球创新指数(GII)集群研究将风险资本交易活动作为一项新指标。全球创新指数集群排行榜于2017年创设,通过三项核心指标,识别世界级创新活动在当地的集中程度。
2025-09-02 10:21
强制性国家标准《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昨起实施。为保障新国标在本市顺利推行,近日,市市场监管局组织召开在京销售电动自行车生产经营企业约谈指导会。为保障新国标平稳落地实施,本市市场监管部门将强化监督抽检,保障本市电动自行车产品质量安全。
2025-09-02 10:18
会空翻、格斗,能叠衣、调饮,善聊天、“思考”……前不久举行的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上,各类机器人本领“进化”、各显神通,展现了人工智能的巨大潜力。如今,从旅游出行的智能助手,到工厂培训的“最强大脑”,再到装备升级的有力支撑,人工智能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2025-09-02 10:15
零碳园区的建设,对于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具有重要意义。节能降碳,光靠“外套保温”不够,在园区地上、地下,还有“血液循环”系统来“保持恒温”。
2025-09-02 10:15
在这条新的赛道上,中国青年正在奋力奔跑。
2025-09-02 09:59
记者近日从国家发展改革委获悉,围绕《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相关部门将制定出台一系列配套文件。具体来看,一方面将围绕《意见》提出的6大行动若干重点行业领域,分别制定“人工智能+”具体实施方案,进一步细化各行业目标任务、重点方向和工作举措。
2025-09-01 09:56
8月26日,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大力发展智能农机、农业无人机、农业机器人等智能装备,提高农业生产和加工工具的智能感知、决策、控制、作业等能力,强化农机农具平台化、智能化管理。
2025-09-01 09:55
生产车间里,抽气泵凹槽上蒸汽弥漫,极细的金属导体经过氯化液处理,三次涂漆后,再附上绝缘漆膜,最终制成直径仅0.012毫米的成品电磁线。 银西产业园甘肃康视达隐形眼镜有限公司的厂房内,智能化生产线高效运转,无人搬运车有序穿梭,整个流程高度自动化。
2025-09-01 09:53
江南大学是一所以轻工特色见长的“双一流”建设高校,发酵工程学科凭借深厚的学科积淀和前瞻性布局,成功跻身国家“A+”学科行列。学校与发酵行业龙头企业共建16个联合研究中心,聘请16名教授级高工和国家级科创人才担任工程技术导师,推动研究生深入产业一线。
2025-09-01 09:52
在山东省大学生创新大赛(2025)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5)山东赛区比赛中,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参赛队共荣获10项金奖、1项银奖。 山东省特种焊接技术重点实验室是山东省焊接领域唯一的重点实验室,突出在特种环境、特种材料以及特种结构方面的焊接技术及装备制造研究。
2025-09-01 09:51
当前,全球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加速演进,人工智能(AI)正从“辅助工具”跃升为驱动社会变革的核心引擎。
2025-08-29 09:40
中国科幻完成了从文学、影视到互动娱乐的全产业链突破,步入业态融合与创新驱动的关键阶段。科幻阅读作为科幻产业链上游的基础产业,需率先探索高质量发展路径。
2025-08-29 09:38
作为太阳系中目前已知唯一拥有生命的天体,地球宜居性的形成与演化是地球系统科学研究的核心议题。
2025-08-29 09:35
国家气候中心统计数据显示,截至8月28日,华北雨季已持续55天,较常年雨季长度(30天)明显偏长。截至8月25日,华北雨季监测区累计雨量较雨季常年值偏多131%。
2025-08-29 09:18
8月29日是七夕节,在古代神话中,牛郎和织女因为被天上的银河隔开,只有在每年农历的七月初七才能通过鹊桥相会。那么,银河到底有多宽?
2025-08-29 09:17
浙江大学物理学院王浩华团队、杭州国际科创中心郭秋江超导量子计算团队联合清华大学邓东灵团队,在百比特超导量子芯片上观测到,“预热化”机制能有效抵御热激发扰动,使有限温度下的拓扑边缘态展现出了足够的稳定性,为保护脆弱的量子信息提供了新可能。
2025-08-28 09:47
6G时代,无论在城市楼群还是偏远山区,都需要数据的高速传输和快速接入,但基于纯电子技术的传统无线设备带宽受限、频段单一,难以动态调度频谱资源。
2025-08-28 09:47
8月26日,《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发布。为何要出台这份文件?这份文件重点说了些什么?记者采访了国家发展改革委参与文件起草的专家。
2025-08-28 09:45
从“人工智能+”发展进展来看,朱克力认为,在政策层面,形成了举国体制,算力基础设施、数据供给、人才体系等基础支撑全面强化。
2025-08-28 09:37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