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法语音乐剧成年轻观众心头好
首页> 文娱频道> 演出 > 正文

法语音乐剧成年轻观众心头好

来源:北京日报2024-03-29 10:19

  记者 韩轩

  台上演员正在谢幕,台下观众从座位上潮涌般冲向前方,在舞台下和演员打招呼、握手、拍摄,欢呼声响彻天桥艺术中心,这是法语音乐剧特有的“冲台”仪式,近日,法语音乐剧《唐璜》来京,每一场演出后粉丝们都用这样的热情表达他们的喜悦。

  近几年,法语音乐剧的火爆肉眼可见,尤其是疫情防控转段后,第一波大规模来华巡演的音乐剧就是法剧。从去年在中国巡演的海外原版音乐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到星光熠熠的“法语音乐剧明星集锦音乐会”,再到音乐会版《悲惨世界》,还有如今的《唐璜》,以及将在今年登台的《摇滚莫扎特》《巴黎圣母院》,法语版音乐剧,何以成为中国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的“心头好”?

  《唐璜》演出现场。 记者 方非摄

  现场演出气氛“张扬澎湃”

  法语音乐剧之“热”,《唐璜》是很好的例子。这部法语音乐剧诞生至今整整20年,此前从没举办过中国巡演,第一次前来即反响极好。北京场演出中,大多数观众是年轻人,刚工作不久的白领、大学生所占比例不少,甚至还有不少中学生和小学的高年级学生。他们中的很多人并非抱着“接触新事物”的心态看《唐璜》,多位观众告诉记者,他们曾无数次刷过B站上的官方视频,今天终于能“看到真人了”。

  《唐璜》脱胎于文学艺术领域经典的唐璜形象,法语音乐剧给这位风流浪子加上了“遇到真爱”的故事情节。风格上,该剧延续了法语音乐剧“一唱到底”的特色,用令人印象深刻的歌曲弥补略微薄弱的剧情。一段段咏叹唐璜多情的唱段唱下来,一支支热辣的弗拉明戈舞跳起来,现场气氛已相当热烈。

  观众邢心艺在舞台下看得热血沸腾,这位正在读研究生的年轻观众喜欢音乐剧多年,对法语音乐剧尤为偏爱,她大学时“二外”语种的选择就受到法剧的影响,“法语音乐剧带给我张扬澎湃的感觉,有蓬勃的生命力,热情向上。”去年,“法罗朱”和“明星演唱会”来京时,她都不曾落下,今年《摇滚莫扎特》来京的消息一官宣,她就“蹲守”开票时间,早早买好了票。

  风格上与百老汇音乐剧迥异

  其实,法语音乐剧并非一来中国就大获成功,甚至遇到过明显的水土不服。

  2002年,法语音乐剧《巴黎圣母院》曾在人民大会堂短暂演出,反响平平。2012年,它再度来京登台北展剧场,“那一次中国巡演,我们赔了一二百万元。”回忆起2012年的演出,如今操盘《罗密欧与朱丽叶》《唐璜》《巴黎圣母院》等多部法剧来华的九维文化董事长张力刚坦言,他一度觉得法剧在中国看不到希望了。

  “那个时期是法语音乐剧爆火之前的铺垫期。”剧评人叶葳蕤说,当年,中国观众对音乐剧的认识局限于百老汇和伦敦西区,能说出来的代表作基本只有《剧院魅影》《妈妈咪呀!》。

  2018年、2019年,法语音乐剧迎来了爆发。《摇滚莫扎特》率先从圈内向外扩散,随后的《巴黎圣母院》彻底“破圈”,影响力和当时市面上的百老汇原版音乐剧分庭抗礼,甚至有赶超的势头。“法剧和百老汇音乐剧风格确实非常不一样。”张力刚说,百老汇遵循的是“讲一个好故事”的宗旨,法剧的风格主打“歌好听”和“气氛炸裂”。

  “百老汇音乐剧要讲一个好故事,故事转折的‘大招’就不能提前剧透。”张力刚说,法语音乐剧反而是一首首流行金曲的串联,先把官摄放到网上,观众爱听歌,自然就会来看剧,背后的逻辑更像是演唱会,“不能因为你听过张学友的歌,反而不去他的演唱会了是吧?”

  《罗密欧与朱丽叶》剧照。九维文化供图

  新一代观众愿为感动买单

  法语音乐剧在国内盛行这几年,也有圈内圈外的观众提出批评:剧情薄弱,故事逻辑欠佳,甚至故事都不完整。对于这个缺点,业内人士看在眼里,但他们都认为,之所以短板明显的剧目还能火,是因为它们切中了年轻观众独特的情感点。

  “新一代观众成长起来了。”张力刚说,如今的年轻人是95后,甚至更多00后、05后,“他们在信息量大且碎片化的时代长大,欣赏艺术需要很快被唤起情感共鸣。”“法语音乐剧的热血、强烈的冲击很对他们的胃口,它不讲什么故事,唱的都是人们共同的情感,新一代观众愿意为剧场里的感动买单。”

  叶葳蕤也认为,法语音乐剧的流行,不是一种戏剧范式的流行,而要把它当做流行文化娱乐产品去看待。“眼下年轻人看剧,追求的是生活状态的共鸣,他们会看作品的气质和自己是否一致。”法语音乐剧风格“放飞”而张扬,带有些许稚嫩的理想主义情结,很贴近他们的心理状态,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中小学生会成为法剧迷。

  法语音乐剧的流行也给国内的戏剧创作带来启示。“一个作品至少在一个方面显现出长处,或者能提供独特的价值,比如音乐性、文学性,或是哲学性,一个方面特点突出,观众就能热情地拥抱。”叶葳蕤说,戏剧创作者一定要注重作品和观众的精神契合,满足观众在生活态度、文化认知上的深层需求。

[ 责编:张晓荣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长八甲遥五火箭成功实施转运

  • 全国冬小麦播种近七成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国家卫生健康委百万减残工程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院校长吉训明介绍,目前,全国已有20个省份成立减残工程专委会,8个省份正在积极推进。
2025-11-12 07:24
2025年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理论物理学奠基人、“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彭桓武诞辰110周年。
2025-11-12 07:23
由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牵头,联合国内外多家科研机构组成的研究团队,通过对现存及灭绝长臂猿的大规模基因组测序与比较分析,系统阐明了长臂猿科的演化历程、种群动态及其标志性长臂表型的遗传基础,为全球长臂猿的保护行动提供了新的科学见解,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细胞》。
2025-11-12 05:10
11月11日,长征八号甲遥五运载火箭在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成功实施转运,计划择期发射。
2025-11-12 05:10
近日,中核集团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主导建设的量子放射性计量实验室及电离辐射计量级设备“一线多用”产研平台正式投入运行,成功填补我国在低温量子磁量热计领域的空白。
2025-11-12 05:10
在数据管理与使用方面,《实施方案》提出,实行物流公共数据分类分级管理,规范开展数据授权运营,扩大路网、轨迹、企业、人员等关键数据供给。
2025-11-11 10:03
中国科协日前发布的《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25)》显示,我国科技期刊总量持续增加,从2023年的5211种提升至2024年的5325种,整体影响力稳步提升。
2025-11-11 10:04
空天地一体化网络作为国家信息化的重要基础设施,其战略意义远超普通通信技术范畴,它不仅是我国实现信息全球覆盖、自主创新的必由之路,更是在数字时代掌握发展主动权的关键布局。
2025-11-11 10:02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不是考验瞬间爆发力的短跑,而是需要长期持久力的马拉松。 在课程体系搭建上,北航实验学校打造了“五级阶梯式”科技创新人才贯通培养课程群,实现从基础普及到进阶的无缝衔接。
2025-11-11 10:00
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场景培育和开放推动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相关工作作出部署。
2025-11-11 09:50
11月9日,国航C919重飞“两航起义”航线主题航班从香港飞抵天津,重温76年前“两航起义”的北飞航程,致敬“两航起义”爱国壮举。“两航”后代陈绍曾介绍,76年前,“两航起义”飞行员从香港驾驶12架飞机飞抵北京、天津,建设新中国民航事业。
2025-11-10 10:10
“超级细菌”指那些对多种抗生素具有耐药性的细菌。研究人员在一种常用药物的生产流程中意外发现一种很有前景的强效抗生素,能够杀死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等“超级细菌”。
2025-11-10 10:09
11月9日,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在浙江乌镇闭幕。世界互联网大会秘书长任贤良用“聚焦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关注创新发展热点议题”“不断擦亮峰会品牌”“持续贡献智慧力量”概括了本届峰会的特点。
2025-11-10 10:08
使用供暖设备有哪些注意事项?一起来看!
2025-11-10 10:17
我们将围绕推进新型工业化人才需求,顺应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融合发展趋势,立足产业需求侧职责定位,多措并举加快推动制造业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深入开展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等,依托项目培养高技能人才。
2025-11-10 10:07
ASC26报名链接:https://www.asc-events.net/StudentChallenge/ASC26/Register.php
2025-11-07 15:58
北京时间2025年11月6日11:00—14:00,地磁发生强烈扰动,达到大地磁暴水平(Kp=7),为橙色警报级别。
2025-11-07 13:39
阿特拉斯的成功观测是天问一号的一次重要拓展任务,利用探测器观测暗弱天体为天问二号开展小行星探测进行了技术试验,积累了经验
2025-11-07 09:37
天问一号环绕器利用高分辨率相机近日成功观测到星际天体——阿特拉斯。”据介绍,天问一号探测器于2021年2月进入火星环绕轨道,迄今已稳定运行4年8个月,目前状态良好。
2025-11-07 09:31
与会嘉宾围绕“人工智能+”深度融入产业创新发展等话题进行深入探讨,凝聚产业国际合作发展共识,推动构建开放包容的人工智能产业创新生态。
2025-11-07 09:29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