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简牍中蕴藏的中华文明密码
首页> 文娱频道> 资讯 > 正文

简牍中蕴藏的中华文明密码

来源:人民日报2024-04-18 10:01

  杨 博

  出土简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物见证。百余年来,随着中国考古学的诞生与发展,出土简牍呈“井喷”之势,书写在竹简木片上的文字以及凝聚其中的“中华文脉”,再次呈现在世人面前。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出品,央视综合频道与央视创造传媒联合推出以“简牍”为题材的创新之作《简牍探中华》,穿越时空,探秘简牍中蕴藏的中华文脉密码。

  《简牍探中华》海报。节目组供图

  节目选取里耶秦简、云梦睡虎地秦简、张家山汉简、天回医简等具有代表性的重要简牍发现,以重要简牍相关的历史人物、重大事件为蓝本,通过实地探访、实景戏剧、文化访谈等方式,并依托央视频AI(人工智能)大模型、AIGC(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诠释出土简牍这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标志性物质与文化遗存,是阐释中华文明精神标识与文化精髓的一次有益尝试。

  在参与节目部分工作中,我感受到专业性与严谨性对提升文化类节目品质的重要性。

  对简牍整理、保护、修复的展现要确保专业性。简牍是对竹或木制成的书写材料的统称,包括简册、牍、觚等。把竹、木劈成窄长条,就称作“简”;分解为较宽的长方形片状,就是“牍”;削成四面、六面等多面体,则叫“觚”。古人因地取材,南方地区多用竹简、竹牍,北方多见木简、木牍。把单枚简、单枚牍编联在一起,就是简册了。我们今天在博物馆展柜里看到的简册和它的文字说明,其实是经历过考古发掘、修复保护、整理释读这三大阶段工作后的“成品”。

  简牍整理与研究以前更多倾向于对简牍文字的整理释读,近年来,越来越多地关注简牍本体的修复保护。整理考古发掘出土的简册,需要从文物科技层面的修复保护与信息提取着手。出土于南方的简牍常常被泥水包裹,经历地下水千年浸泡,本体糟朽,轻轻一碰就可能酿成灾难性后果。简牍出土时,往往会散成一堆,看上去只是烂泥中黑乎乎、近乎腐朽的竹条木片。出土后也会因为环境变换而氧化变黑。这些都是读取出土简牍上文字信息的“拦路虎”。

  《简牍探中华》第四期节目的开篇,主持人实地探访湖北省荆州博物馆,通过戏剧场景,模拟以方北松为代表的广大文保工作者复原出土简牍的原本面貌,成功打退上述“拦路虎”的过程。这是难能可贵的,也体现了节目制作的专业性。荆州文物保护中心方北松研究员率领的科研团队,试验出多种科学方法,应用于简牍的脱色、脱水保护,非常具有代表性。通过对他们的呈现,可以让更多观众了解简牍整理、保护、修复的最新进展。

  实景戏剧的人物、情节、布景设计要确保严谨性。在《简牍探中华》筹备阶段,主创团队来到中国历史研究院,听取我们这些简牍研究者对节目创意、设计等方面的建议,从每期节目具体简牍的选定,到实景戏剧如何切入、怎样展开,等等。清华大学的一位专家表示,每期节目如同以里耶秦简、云梦睡虎地秦简、张家山汉简等为选题,做了一次成功的硕士或博士学位论文训练。以张家山汉简为例。根据史料,我们知道汉承袭了秦的“因爵位名田宅”制度。秦代就有“授田、赐宅”,但到底怎么授田?田、宅到底有多大?我们在现有的秦简中没有看到,但张家山汉简为我们弥补了史料的空缺,提供了更多历史的细节。像公士、公卒、士伍、庶人这样无爵级的平民,也可以获得一宅。一宅有多大?《二年律令·户律》简314—316中规定“宅之大方卅步……”在节目制作过程中,专家们经过细致研讨,最终确定为“按今制计算,约等于四十平方米”。

  简牍研究是“冷门绝学”。屏气凝神、精益求精打造文化类节目,也需要一点“板凳甘坐十年冷”的毅力。近年来,文化类节目从源远流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萃取题材,不断推陈出新,使我们看到创作者的严谨与专业,看到他们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火起来”的文化担当。期待《简牍探中华》以不同维度展示简牍时代的生活图景和文化记忆,提炼简牍文献的历史价值与深邃内涵,将中国历史“简”述给观众,让更多人读懂中华文化。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员)

[ 责编:张晓荣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明日召开!敬请关注2025年数字丝路发展论坛

  • 百年量子路:从理论诞生到改变未来的量子信息革命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8月1日—8月30日,为市民带来国防科普与沉浸式军事体验的盛宴。
2025-07-23 15:19
如果未来20年我们能造出通用量子计算机,它将提供一种革命性的计算能力。
2025-07-23 09:20
在广州,年过八旬的老太太小心地穿上助行外骨骼机器人,在设备辅助下轻松登上楼梯。曾经科幻电影中的场景,正发生在我们今天的生活中。
2025-07-23 02:40
“智能电网可接纳高比例新能源”“地下空间深度开发与空中慢交通系统立体分流”“太空超大型设备实现在轨制造”“生态标签农产品比例提至40%以上”“脑机接口技术为脑功能损伤患者的康复带来福音”……
2025-07-23 02:40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刘世荣院士团队日前发布“气候智慧型适应性造林”新范式,构建起气候—树种—立地精准匹配体系
2025-07-23 02:40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小麦大麦优异种质资源发掘与创新团队在一种小麦野生近缘种——冰草中鉴定出一个可调控穗粒数的关键基因AcRR1
2025-07-23 02:40
22日17时37分,随着330千伏玛玉二线结束试运行,330千伏玉树第二回线路工程宣告正式投运。
2025-07-23 02:40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7月21日发布的第五十六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今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1.23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79.7%,越来越多群体共享数字发展成果。
2025-07-22 10:35
“对承担国家、北京市6G重大科技攻关任务的企业,给予1:1配套、最高3000万元资金支持。”
2025-07-22 02:35
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获悉,该校国家肉牛改良中心主任昝林森团队联合相关科技企业,成功研发“中国黄牛1号”50K育种芯片并正式对外发布。
2025-07-22 02:35
由中铁二院勘察设计的中老铁路开通运营三年多来,发送旅客超5000万人次,货运量突破6000万吨,客货运输实现量效双增。
2025-07-22 02:35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我国重要战略举措,它主要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
2025-07-22 02:35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质过程与成矿预测全国重点实验室研究员赵来时介绍,钕黄河矿是黄河矿的富钕端元矿物,隶属于稀土碳酸盐矿物家族,具有独特的钕元素富集特征。
2025-07-21 09:46
很多人第一次听到“超导”,可能会觉得陌生。简单说,超导就是某些材料在特定条件下电阻突然消失的现象。
2025-07-21 09:40
雨又下了一夜,太阳终于爬上了大娄山。贵州省遵义市湄潭县种粮大户王建全望着绿油油的稻田却犯了愁:“雨水多,禾苗长得快,可田里的稻飞虱太多了,恼火呦!”
2025-07-21 02:45
近期,由我国牵头制定的硅基负极材料国际标准《纳米制造—产品规格—第5—3部分:纳米储能—空白详细规范:锂离子电池纳米硅基负极材料》(IEC TS 62565-5-3:2025)正式发布。
2025-07-21 02:45
近日,由我国牵头制定的量子点光转换膜系列国际标准《纳米制造—可靠性评价—第4—1部分
2025-07-21 02:45
从意大利实验室到西北农学院,从抗战时期到和平年代,周尧用70年时光让中国昆虫学从5%的定名权走向自主。
2025-07-18 09:06
记者从会上获悉,截至今年6月,我国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已达到15.3件,提前实现“十四五”规划预期的12件目标。
2025-07-18 09:04
而在此次观测中,天文学家发现,在HOPS-315及其周围的原始星盘中,不仅存在固态的结晶矿物,还存在气态的一氧化硅。
2025-07-18 09:04
加载更多